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曾有过批评学生的经历。有的人批评学生后,不但被批评者改正了错误,而且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心情愉悦、关系融洽,甚至成了莫逆之交;而另一种情况却截然相反,批评者怒发冲冠,暴跳如雷,被批评者则怒目相向,双方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同样是一名教育者,同样是批评学生,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一、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教师是教育者。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足见,教师不仅仅肩负着传授书本知识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传道,简而言之就是教育学生克服身上的毛病,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即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条也明确规定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其解说》教书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向上的人格。足见,教育学生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做一名教师所应有的操守,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我曾接触过一些教师,他们备课教课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可在育人上就敷衍塞责,认为管理学生是班主任、政教处的事。于是,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挂在嘴上的话就是:“当老师,就是教给他们知识,把他们送到大学就行了。可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纠正他们身上的毛病,哪儿那么多事?烦不烦人?”正因为有这种思想在先,所以当看到学生犯错误时,教师的心里就不痛快,于是批评起学生就没个好气,“没个好脸”。学生对这种批评也不服不忿,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当班主任与否,都应该端正态度,摆正心态,认识到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是教师的责任,教育学生、批评学生是帮助其改正自身的毛病,促使其健康成长更是教师的责任,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后者的意义更重于前者。只有认识达到这个层面,教师才不会把批评学生,帮助学生改正毛病当成一种负担,当成一种包袱;只有卸掉这个包袱,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才能做到心平气和,才能真正地找到问题的症结,也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也才是真正担负起了做教师的责任。
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学生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因此,教师早已不是学生信息的唯一来源,课堂也不是教师唯我独尊的殿堂。课堂上出现一些挑理儿的“刺儿头”在所难免。
当代的中学生成熟早,渴望成功,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在意自己的面子,在意自己的形象,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每一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针对各个学生的特点,看到学生犯错误时,应以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为前提,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分析当时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地解决问题。比如对内向的学生,我们尽量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对性格开朗的学生我们不妨简明扼要,直击要害;对性格倔强的学生,我们就来个迂回战术,使其不知不觉中“就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尽量不批评学生;比如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等等。
总之,“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我们批评学生时,一定要提前做点“功课”,能做到有备而来,就能做到以理服人而非以势压人。
三、教师要加强心理教育的学习
心理健康是老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自己的心理都不健康,怎么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呢?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日趋增高。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就容易产生对抗情绪,出现紧张烦躁、神经过敏等症状,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教师教育行为失控。在这种情况下,看到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就会对学生更加严厉,批评学生时就会急躁动怒,言辞就会激烈,严重的还会对学生进行体罚。所以,教师一定要自觉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缓解各种心理压力,自觉疏导心理问题和排除心理障碍,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促使自己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
四、教师要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业务素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快速的应变能力等。
听一位年轻教师的课,中途他发现有位学生在做小动作,这位老师很含蓄地提醒了他两次,该生仍然是我行我素,最后,这位老师忍无可忍,快步走到该生的面前厉声说:“站起来,出去!”学生站倒是站起来了,可站那儿纹丝不动。这时全班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们两人身上。老师又说了一遍,:“你出不出去?”学生还是纹丝不动,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我也为这位老师揪着一颗心。这时这位老师深吸了一口气,语气缓和一下,说:“你不出去,是不是?”稍停,他语气更加缓和,“好,你不出去,就坐下,好好听课。”顺手轻轻拍了拍学生的肩膀。“下课后,到办公室,我出题,你和同桌做,看谁做得好,老师有奖励!”学生很听话地坐下了,教室里的气氛也放松了。一场“危机”就这样过去了,我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同时在心中为这位老师热烈鼓掌,为他良好的口才,为他极强的应变能力,为他极好的掌控能力。
这一节课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中国古人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面对心理复杂、心智早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不愿服“苦药”的当代中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妨把“苦药”做成“糖衣炮弹”,在“治病”的时候,使他感到良药也不苦涩,反而因其“甜”而乐于接受,在不知不觉中“药”到“病”除。
同样是一名教育者,同样是批评学生,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一、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教师是教育者。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足见,教师不仅仅肩负着传授书本知识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传道,简而言之就是教育学生克服身上的毛病,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即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条也明确规定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其解说》教书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向上的人格。足见,教育学生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做一名教师所应有的操守,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我曾接触过一些教师,他们备课教课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可在育人上就敷衍塞责,认为管理学生是班主任、政教处的事。于是,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挂在嘴上的话就是:“当老师,就是教给他们知识,把他们送到大学就行了。可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纠正他们身上的毛病,哪儿那么多事?烦不烦人?”正因为有这种思想在先,所以当看到学生犯错误时,教师的心里就不痛快,于是批评起学生就没个好气,“没个好脸”。学生对这种批评也不服不忿,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当班主任与否,都应该端正态度,摆正心态,认识到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是教师的责任,教育学生、批评学生是帮助其改正自身的毛病,促使其健康成长更是教师的责任,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后者的意义更重于前者。只有认识达到这个层面,教师才不会把批评学生,帮助学生改正毛病当成一种负担,当成一种包袱;只有卸掉这个包袱,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才能做到心平气和,才能真正地找到问题的症结,也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也才是真正担负起了做教师的责任。
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学生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因此,教师早已不是学生信息的唯一来源,课堂也不是教师唯我独尊的殿堂。课堂上出现一些挑理儿的“刺儿头”在所难免。
当代的中学生成熟早,渴望成功,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在意自己的面子,在意自己的形象,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每一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针对各个学生的特点,看到学生犯错误时,应以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为前提,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分析当时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地解决问题。比如对内向的学生,我们尽量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对性格开朗的学生我们不妨简明扼要,直击要害;对性格倔强的学生,我们就来个迂回战术,使其不知不觉中“就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尽量不批评学生;比如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等等。
总之,“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我们批评学生时,一定要提前做点“功课”,能做到有备而来,就能做到以理服人而非以势压人。
三、教师要加强心理教育的学习
心理健康是老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自己的心理都不健康,怎么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呢?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日趋增高。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就容易产生对抗情绪,出现紧张烦躁、神经过敏等症状,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教师教育行为失控。在这种情况下,看到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就会对学生更加严厉,批评学生时就会急躁动怒,言辞就会激烈,严重的还会对学生进行体罚。所以,教师一定要自觉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缓解各种心理压力,自觉疏导心理问题和排除心理障碍,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促使自己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
四、教师要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业务素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快速的应变能力等。
听一位年轻教师的课,中途他发现有位学生在做小动作,这位老师很含蓄地提醒了他两次,该生仍然是我行我素,最后,这位老师忍无可忍,快步走到该生的面前厉声说:“站起来,出去!”学生站倒是站起来了,可站那儿纹丝不动。这时全班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们两人身上。老师又说了一遍,:“你出不出去?”学生还是纹丝不动,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我也为这位老师揪着一颗心。这时这位老师深吸了一口气,语气缓和一下,说:“你不出去,是不是?”稍停,他语气更加缓和,“好,你不出去,就坐下,好好听课。”顺手轻轻拍了拍学生的肩膀。“下课后,到办公室,我出题,你和同桌做,看谁做得好,老师有奖励!”学生很听话地坐下了,教室里的气氛也放松了。一场“危机”就这样过去了,我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同时在心中为这位老师热烈鼓掌,为他良好的口才,为他极强的应变能力,为他极好的掌控能力。
这一节课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中国古人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面对心理复杂、心智早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不愿服“苦药”的当代中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妨把“苦药”做成“糖衣炮弹”,在“治病”的时候,使他感到良药也不苦涩,反而因其“甜”而乐于接受,在不知不觉中“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