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谈读书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就像水,读书像游泳,怎样面对水的诱惑?
  一、年轻人要不要读书?
  这是个伪命题,其实大家都在读书,这儿指的“读书”主要是指课外书,指课程学习外的业余阅读。
  只有读书才能摆脱平庸!
  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靠社会关系、机遇、方向的正确选择等等,我认为都是次要的,我觉得,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偶然看到的几本书,从这些书里面的某些地方获得了力量,从而把他拉出了平庸。只要跨过山坡,人生就不一样了。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这儿的人都不识字,妈妈从外面来了,她是这儿第一个识字的人,此后办起了识字班、学校,学校有个图书室,书不多,老师定下一个苛刻的制度,要写100个毛笔小楷才可借得一本书。读书使人认识了外面的世界,现在我们家乡的人已经很富裕。
  怎样才能提高生命质量?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集中人类历史上别的力量加固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而个人的魅力会传递给学生、孩子、家人和周围的人……
  感谢妈妈,从来没让我做家庭作业(家庭作业都是妈妈替我做的,包括假期作业),从而让我有更多时间看书。
  我读过一些古典名著,开始可能会读错,但宁可读错也要读,逐渐会走出错误,从而提高自己。
  开始宁可读错,但走出错误,会更加有魅力。
  学生应该有发傻的时间,这时候思维就像插上了翅膀。
  无数正确加在一起的生命不一定是优秀的生命,只有不断地犯错误,动态修正,才能使生命更加优秀。
  不要适应平庸!
  1.民族文化需要优秀的人;2.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地球的历史如此悠久,生命的出現,动物的出现,人类的出现,自我的产生,成为一个人很不容易。白蛇传里面白蛇经历那么多磨难也没成为人。既然成为人,就应该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世界上有99%的力量把你拉向平庸,只有1%的力量使你脱离平庸。而这1%的力量就与阅读有关。平庸容易使人滑向邪恶。
  二、努力读第一流的书
  读书的横向并不最重要,纵向才是重要的。所谓横向就是指各个专业,理工农医等;所谓纵向就是指梯度,所谓的一、二、三流。各学科的最高等级都是合在一起的。
  像爱因斯坦去世前,有人问他感到最遗憾的是什么?他说的不是再也不能研究相对论了,而是说再也不能欣赏莫扎特了。
  从事什么专业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找最高等级,要寻找“山顶”,“山顶”也许永远不会到达,但光辉会一直照耀着你!
  第一、二、三流等级的划分并不是爬坡。读一流的书并不比读二、三流的书花费的时间更多,相反,后者可能所用时间更多些。其原因有三:
  1.第二、三流的书读多了,反而离“山顶”更远了;2.第三流的书反而可能浪费更多时间,而第一流的书因为思路清晰,更能节省时间;3.第三流的书量太大。
  人生早些时候读的书会沉淀为生命结构,成年后读书主要是为了工作和养家糊口了,所以,年轻时还是应该多读一流的书。
  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长者,要给年轻人推荐第一流的书。
  不要看坏书,不要以为无所谓,认为不好就可以扔掉。要知道,当你占领了坏书时,坏书也占领了你,你和坏书就会有适应关系。
  有人说,一本不好的杂志,年轻人看一年,生命方向就会很难逆转了。
  主要读的书应该是一流的。要树立书籍分级的观念,让生命更贴近最好的书。
  第一流的书能快速获得知识,占领制高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大字不识的年轻人想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于是他去了码头,当了一名工人,由于艰苦的劳动,练就了一副好的身体;然后他去请教名家,要学习俄国文学,询问最优秀的作家和其最优秀的作品,反复阅读,掌握精髓,这就掌握了“制高点”。然后再用同一方法学习外国文学,最后他变成了当地最有学问的人。
  我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首先对每个领域排队,分清主次。分清主要、次要顺序,然后进行学习和研究,这样就首先掌握了制高点,很快就能获得成果。例如研究明史等等。我的研究方向很多时候是随兴趣转移的。
  记得上大学时,我认识一个图书管理员,他对我说,通过借书卡上的借书记录,就知道读者将来有没有发展前途,说的神乎其神,就像会算命一样。借书最多的和最少的,都不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只有对读书加以选择,并在一段时间内阅读同一方向书籍的同学,将来最有可能成功。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什么书就决定了成为什么人。
  胡适之和郭沫若在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上是相左的,但他们都说了相同的话:“我的书桌上永远不放第二本书。”也就是不乱看书。
  我自己的方法是,对要学的每一点都要真正掌握,然后转移,虽然可能漫无边际,但在转移到一个新问题后,也要真正深入。
  三、看和自己有缘分的书
  第一流的书太多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要看自己最喜欢的书。和自己的生命结构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只有一小块,但总会找到……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其中的用语,思维方式等都很喜欢,这说明你和作者有“同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一种缘分。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读书也是这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你会发现原本不喜欢的作品变得喜欢了,原来喜欢的作品也可能不喜欢了,这都是正常的,是因为生命结构发生了变化。
  这方面我个人也有体会,上大学时,我的同室对角同学,读了六编《红楼梦》,一位女同学读了十二遍,我却一遍也没读完,暑假强迫自己读,就是不太喜欢。但大家知道,后来我在红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对书的选择也可能出现变化。
  阅读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业余阅读,不是职业阅读,所以不必太难为自己。
  如果发现有使自己心动的书,也不要不好意思,觉得是小孩子做的事情;同样,如果你没有读过所谓知名度高的书,也同样不要不好意思,你可以大胆地说,我不喜欢这本书。
  同构关系其实是缆绳关系,是把你和伟人连接起来的纽带,沿着这条缆绳,更容易达到伟人的境界。
  有人认为自己出生的地界,国家等等会决定自己的喜好。其实是错误的,出身并不决定你和什么有缘分,也就是和谁有同构关系。文学无国界,文学是不等同于社会学的天域。比如,安徒生是丹麦人,丹麦语也是一个小语种,但世界上很多人都喜欢他的作品。所以,你可能喜欢欧美的、日本的作家,也可能喜欢非洲的。在阅读中寻找和自己有同构关系的书,其实,也是在寻找自我。
  (摘自“青青子矜”博客)
其他文献
1  朵拉是我们家的一匹马。  那年,我家那头老牛再也拉不动车了。  一个清晨,父亲去集市买牛。晌午的时候,父亲哼着小曲,手里却牵着一匹马回来。  本来看好了一头健壮的牛,正当牛贩子死活不降价时,父亲感觉到身后有人拽他的衣服。回头一看,见一匹马用嘴巴在拉他的衣服。那匹马就是朵拉。父亲当时在气头上,挥挥手赶朵拉走,朵拉不走,大大的眼睛望着父亲。父亲仔细一看,这是一匹漂亮的马,心顿时柔软下来。  父亲
期刊
当她的同学正为高考焦头烂额时,她已经获得了保送人大的资格;当人大同窗还在忍受枯燥的课程时,她已持全额奖学金踏入常春藤名校;当她在摩根斯坦利的事业即将达到顶峰时,又毅然投身凤凰卫视开始追寻梦想的生活。她,就是曾子墨,一个美丽的、坚定的、有着巨大能量的女人。  一条优等生的完美路线  曾子墨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为北大同学,毕业后,父亲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母亲任教于人民大学。曾子墨的家住在人民大学,一路
期刊
谢谢你爱我  第一次看到这个孩子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在大学念书,推了脚踏车正要上学,看到一位警察用绳子牵着一个小孩子在街上走。  孩子大概不到十岁,没有穿上衣,又瘦又黑,双手被绑在身后,另外一条绳子将他五花大绑,绳子一端由警察拉住。30年前,汽车很少,警车也少,警察抓了犯人,常常只好在路上将犯人拉拉扯扯地带去警局。  因为犯人太小,路人忍不住要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位警察索性停了下来,向大家解
期刊
人生就是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选择,有时候只是一件小小的事情,因为处理方式选择不当,就会演变成一个hold不住的大事件,从而使人生发生重大转向。  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还算一帆风顺,但是回想起来也有很多惊险。  我上小学的时候偷过书。我刚走出书店门口,就被书店的营业员逮住。营业员是位大叔,他揪住我说,要送我去公安局,还要通知学校的老师。对于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恐怖的呢?现在的我已经忘
期刊
村庄里最多的是山。山既不挺拔,也不雄峻,只那么横一道梁竖一道岭地排列着、起伏着,绵延如浪,一直铺到青苍苍的天边。在山和山之间的坡塬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庄稼地。夏天,几场雨水过后,塬坡上的麦子和沟谷里的胡麻竞相蹿个儿,阳光从坡顶斜射下来,各沟各岔展着媚眼的绿意。  村庄有些凌乱,东一户,西一家,有的住山腰,有的住坡底,有的各居山头,像鸟窝一样,隔沟遥遥相望。村庄里的人,好多你不认识,好多你已经恍惚,
期刊
吴奇隆人生的前40年完全可以拍一部狗血虐心苦情大戏,这戏在第40集的高潮处蓦然奇峰迭起,遍体鳞伤的男主角突然迎来事业第二春,且这一波来得那么突然,那么迅猛。  20年前的“小虎队”,仅仅存在了3年,就创造了华人音乐史上无法超越的组合奇迹,进入“小虎队”后,他的父亲生意失败,在20世纪80年代末背负上2000万元的高利贷,上有兄、下有弟的吴奇隆是唯一的还债主力。为了还债,他什么烂戏都得接,创下过7日
期刊
夜深了,捧一盏菊花红枣冰糖茶,无意间进入一个网站,猛然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稚嫩的童声甜甜地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那些年月,那些木槿花般美好缤纷的日子,那些小天使在梦里舞蹈的时光,那片深藏于心底的柔软,刹那间被触动。  我把那些伴随我童年的老歌一首首下载,《小龙人》《鲁冰花》《采蘑菇的小姑娘》……熟悉而又遥远的旋律,轻柔地回荡着。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许多个
期刊
父母不爱养狗,但喜养猫。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只灰猫,机警灵巧,常看见它在房梁上走来走去,或者把抓来的老鼠当玩具玩:把老鼠放在屋子中央,灰猫退后几步,浑身发抖的老鼠小心地动动胡子,开始逃跑;灰猫一个箭步扑将上来,用爪子狠狠拍一下老鼠,打得它晕头转向。老鼠装死,一动不动了;灰猫又退后数步,前腿趴伏,弓起身子,做出准备随时捕猎的样子,耐心等候。良久,老鼠回过神来,又开始逃跑,灰猫再次扑跳上前……  有
期刊
前几天,到一超市买鱼,偶遇一鱼嫂。  那天下午,我到超市买菜,逛了一大圈,也不知买什么菜好。想到儿子平时喜欢吃鱼,于是我来到鱼摊,心想,还是买条鱼算了。卖鱼的是一个中年妇女,不曾见到过,以前好像是一个中年男子在卖的。  见我来到鱼摊前,她热情地招呼道:“买多大的鱼?鲤鱼还是草鱼?”  “买一个鲤鱼吧。”我答道。  “这里有大的,四五斤一个,也有二三斤一个的。你要多大的?”  “要个三斤左右的吧,最
期刊
在城市的水泥方格子里生活得久了,就特别向往能接地气的小平房。碰巧,小区里的一户人家要搬到别的城市去,高价出售一楼的储藏室。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我决定把那个小小的20多平方米的储藏室收归囊中。  看中这一方小小的空间,当然不仅仅是考虑可以将它改造成书房。更为重要的是,那个储藏室门口有一片空地,这一片空地略作整饬就是一個小小的花坛。如能在那里种一点花木,我拥有的就不仅是崭新的书房了,还有繁花锦簇的“后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