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就像水,读书像游泳,怎样面对水的诱惑?
一、年轻人要不要读书?
这是个伪命题,其实大家都在读书,这儿指的“读书”主要是指课外书,指课程学习外的业余阅读。
只有读书才能摆脱平庸!
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靠社会关系、机遇、方向的正确选择等等,我认为都是次要的,我觉得,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偶然看到的几本书,从这些书里面的某些地方获得了力量,从而把他拉出了平庸。只要跨过山坡,人生就不一样了。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这儿的人都不识字,妈妈从外面来了,她是这儿第一个识字的人,此后办起了识字班、学校,学校有个图书室,书不多,老师定下一个苛刻的制度,要写100个毛笔小楷才可借得一本书。读书使人认识了外面的世界,现在我们家乡的人已经很富裕。
怎样才能提高生命质量?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集中人类历史上别的力量加固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而个人的魅力会传递给学生、孩子、家人和周围的人……
感谢妈妈,从来没让我做家庭作业(家庭作业都是妈妈替我做的,包括假期作业),从而让我有更多时间看书。
我读过一些古典名著,开始可能会读错,但宁可读错也要读,逐渐会走出错误,从而提高自己。
开始宁可读错,但走出错误,会更加有魅力。
学生应该有发傻的时间,这时候思维就像插上了翅膀。
无数正确加在一起的生命不一定是优秀的生命,只有不断地犯错误,动态修正,才能使生命更加优秀。
不要适应平庸!
1.民族文化需要优秀的人;2.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地球的历史如此悠久,生命的出現,动物的出现,人类的出现,自我的产生,成为一个人很不容易。白蛇传里面白蛇经历那么多磨难也没成为人。既然成为人,就应该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世界上有99%的力量把你拉向平庸,只有1%的力量使你脱离平庸。而这1%的力量就与阅读有关。平庸容易使人滑向邪恶。
二、努力读第一流的书
读书的横向并不最重要,纵向才是重要的。所谓横向就是指各个专业,理工农医等;所谓纵向就是指梯度,所谓的一、二、三流。各学科的最高等级都是合在一起的。
像爱因斯坦去世前,有人问他感到最遗憾的是什么?他说的不是再也不能研究相对论了,而是说再也不能欣赏莫扎特了。
从事什么专业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找最高等级,要寻找“山顶”,“山顶”也许永远不会到达,但光辉会一直照耀着你!
第一、二、三流等级的划分并不是爬坡。读一流的书并不比读二、三流的书花费的时间更多,相反,后者可能所用时间更多些。其原因有三:
1.第二、三流的书读多了,反而离“山顶”更远了;2.第三流的书反而可能浪费更多时间,而第一流的书因为思路清晰,更能节省时间;3.第三流的书量太大。
人生早些时候读的书会沉淀为生命结构,成年后读书主要是为了工作和养家糊口了,所以,年轻时还是应该多读一流的书。
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长者,要给年轻人推荐第一流的书。
不要看坏书,不要以为无所谓,认为不好就可以扔掉。要知道,当你占领了坏书时,坏书也占领了你,你和坏书就会有适应关系。
有人说,一本不好的杂志,年轻人看一年,生命方向就会很难逆转了。
主要读的书应该是一流的。要树立书籍分级的观念,让生命更贴近最好的书。
第一流的书能快速获得知识,占领制高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大字不识的年轻人想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于是他去了码头,当了一名工人,由于艰苦的劳动,练就了一副好的身体;然后他去请教名家,要学习俄国文学,询问最优秀的作家和其最优秀的作品,反复阅读,掌握精髓,这就掌握了“制高点”。然后再用同一方法学习外国文学,最后他变成了当地最有学问的人。
我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首先对每个领域排队,分清主次。分清主要、次要顺序,然后进行学习和研究,这样就首先掌握了制高点,很快就能获得成果。例如研究明史等等。我的研究方向很多时候是随兴趣转移的。
记得上大学时,我认识一个图书管理员,他对我说,通过借书卡上的借书记录,就知道读者将来有没有发展前途,说的神乎其神,就像会算命一样。借书最多的和最少的,都不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只有对读书加以选择,并在一段时间内阅读同一方向书籍的同学,将来最有可能成功。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什么书就决定了成为什么人。
胡适之和郭沫若在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上是相左的,但他们都说了相同的话:“我的书桌上永远不放第二本书。”也就是不乱看书。
我自己的方法是,对要学的每一点都要真正掌握,然后转移,虽然可能漫无边际,但在转移到一个新问题后,也要真正深入。
三、看和自己有缘分的书
第一流的书太多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要看自己最喜欢的书。和自己的生命结构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只有一小块,但总会找到……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其中的用语,思维方式等都很喜欢,这说明你和作者有“同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一种缘分。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读书也是这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你会发现原本不喜欢的作品变得喜欢了,原来喜欢的作品也可能不喜欢了,这都是正常的,是因为生命结构发生了变化。
这方面我个人也有体会,上大学时,我的同室对角同学,读了六编《红楼梦》,一位女同学读了十二遍,我却一遍也没读完,暑假强迫自己读,就是不太喜欢。但大家知道,后来我在红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对书的选择也可能出现变化。
阅读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业余阅读,不是职业阅读,所以不必太难为自己。
如果发现有使自己心动的书,也不要不好意思,觉得是小孩子做的事情;同样,如果你没有读过所谓知名度高的书,也同样不要不好意思,你可以大胆地说,我不喜欢这本书。
同构关系其实是缆绳关系,是把你和伟人连接起来的纽带,沿着这条缆绳,更容易达到伟人的境界。
有人认为自己出生的地界,国家等等会决定自己的喜好。其实是错误的,出身并不决定你和什么有缘分,也就是和谁有同构关系。文学无国界,文学是不等同于社会学的天域。比如,安徒生是丹麦人,丹麦语也是一个小语种,但世界上很多人都喜欢他的作品。所以,你可能喜欢欧美的、日本的作家,也可能喜欢非洲的。在阅读中寻找和自己有同构关系的书,其实,也是在寻找自我。
(摘自“青青子矜”博客)
一、年轻人要不要读书?
这是个伪命题,其实大家都在读书,这儿指的“读书”主要是指课外书,指课程学习外的业余阅读。
只有读书才能摆脱平庸!
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靠社会关系、机遇、方向的正确选择等等,我认为都是次要的,我觉得,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偶然看到的几本书,从这些书里面的某些地方获得了力量,从而把他拉出了平庸。只要跨过山坡,人生就不一样了。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这儿的人都不识字,妈妈从外面来了,她是这儿第一个识字的人,此后办起了识字班、学校,学校有个图书室,书不多,老师定下一个苛刻的制度,要写100个毛笔小楷才可借得一本书。读书使人认识了外面的世界,现在我们家乡的人已经很富裕。
怎样才能提高生命质量?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集中人类历史上别的力量加固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而个人的魅力会传递给学生、孩子、家人和周围的人……
感谢妈妈,从来没让我做家庭作业(家庭作业都是妈妈替我做的,包括假期作业),从而让我有更多时间看书。
我读过一些古典名著,开始可能会读错,但宁可读错也要读,逐渐会走出错误,从而提高自己。
开始宁可读错,但走出错误,会更加有魅力。
学生应该有发傻的时间,这时候思维就像插上了翅膀。
无数正确加在一起的生命不一定是优秀的生命,只有不断地犯错误,动态修正,才能使生命更加优秀。
不要适应平庸!
1.民族文化需要优秀的人;2.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地球的历史如此悠久,生命的出現,动物的出现,人类的出现,自我的产生,成为一个人很不容易。白蛇传里面白蛇经历那么多磨难也没成为人。既然成为人,就应该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世界上有99%的力量把你拉向平庸,只有1%的力量使你脱离平庸。而这1%的力量就与阅读有关。平庸容易使人滑向邪恶。
二、努力读第一流的书
读书的横向并不最重要,纵向才是重要的。所谓横向就是指各个专业,理工农医等;所谓纵向就是指梯度,所谓的一、二、三流。各学科的最高等级都是合在一起的。
像爱因斯坦去世前,有人问他感到最遗憾的是什么?他说的不是再也不能研究相对论了,而是说再也不能欣赏莫扎特了。
从事什么专业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找最高等级,要寻找“山顶”,“山顶”也许永远不会到达,但光辉会一直照耀着你!
第一、二、三流等级的划分并不是爬坡。读一流的书并不比读二、三流的书花费的时间更多,相反,后者可能所用时间更多些。其原因有三:
1.第二、三流的书读多了,反而离“山顶”更远了;2.第三流的书反而可能浪费更多时间,而第一流的书因为思路清晰,更能节省时间;3.第三流的书量太大。
人生早些时候读的书会沉淀为生命结构,成年后读书主要是为了工作和养家糊口了,所以,年轻时还是应该多读一流的书。
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长者,要给年轻人推荐第一流的书。
不要看坏书,不要以为无所谓,认为不好就可以扔掉。要知道,当你占领了坏书时,坏书也占领了你,你和坏书就会有适应关系。
有人说,一本不好的杂志,年轻人看一年,生命方向就会很难逆转了。
主要读的书应该是一流的。要树立书籍分级的观念,让生命更贴近最好的书。
第一流的书能快速获得知识,占领制高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大字不识的年轻人想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于是他去了码头,当了一名工人,由于艰苦的劳动,练就了一副好的身体;然后他去请教名家,要学习俄国文学,询问最优秀的作家和其最优秀的作品,反复阅读,掌握精髓,这就掌握了“制高点”。然后再用同一方法学习外国文学,最后他变成了当地最有学问的人。
我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首先对每个领域排队,分清主次。分清主要、次要顺序,然后进行学习和研究,这样就首先掌握了制高点,很快就能获得成果。例如研究明史等等。我的研究方向很多时候是随兴趣转移的。
记得上大学时,我认识一个图书管理员,他对我说,通过借书卡上的借书记录,就知道读者将来有没有发展前途,说的神乎其神,就像会算命一样。借书最多的和最少的,都不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只有对读书加以选择,并在一段时间内阅读同一方向书籍的同学,将来最有可能成功。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什么书就决定了成为什么人。
胡适之和郭沫若在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上是相左的,但他们都说了相同的话:“我的书桌上永远不放第二本书。”也就是不乱看书。
我自己的方法是,对要学的每一点都要真正掌握,然后转移,虽然可能漫无边际,但在转移到一个新问题后,也要真正深入。
三、看和自己有缘分的书
第一流的书太多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要看自己最喜欢的书。和自己的生命结构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只有一小块,但总会找到……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其中的用语,思维方式等都很喜欢,这说明你和作者有“同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一种缘分。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读书也是这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你会发现原本不喜欢的作品变得喜欢了,原来喜欢的作品也可能不喜欢了,这都是正常的,是因为生命结构发生了变化。
这方面我个人也有体会,上大学时,我的同室对角同学,读了六编《红楼梦》,一位女同学读了十二遍,我却一遍也没读完,暑假强迫自己读,就是不太喜欢。但大家知道,后来我在红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对书的选择也可能出现变化。
阅读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业余阅读,不是职业阅读,所以不必太难为自己。
如果发现有使自己心动的书,也不要不好意思,觉得是小孩子做的事情;同样,如果你没有读过所谓知名度高的书,也同样不要不好意思,你可以大胆地说,我不喜欢这本书。
同构关系其实是缆绳关系,是把你和伟人连接起来的纽带,沿着这条缆绳,更容易达到伟人的境界。
有人认为自己出生的地界,国家等等会决定自己的喜好。其实是错误的,出身并不决定你和什么有缘分,也就是和谁有同构关系。文学无国界,文学是不等同于社会学的天域。比如,安徒生是丹麦人,丹麦语也是一个小语种,但世界上很多人都喜欢他的作品。所以,你可能喜欢欧美的、日本的作家,也可能喜欢非洲的。在阅读中寻找和自己有同构关系的书,其实,也是在寻找自我。
(摘自“青青子矜”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