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基于家庭医生责任制的社区动态健康管理对代谢综合征人群的干预效果。
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对山东省荣成市崖头社区代谢综合征285例患者进行监测评估,通过咨询指导及危险因素干预,实施为期1年的健康管理,对比分析管理前后患者的日均膳食(摄入量、种类、达标比例)影响,与代谢相关的临床生化指标,评价心脏功能的超声指标变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结果最终回收完整调查资料268份,有效应答率为94%。基于家庭医生责任制的社区动态健康管理1年后,蔬菜、水果、奶类和蛋类日均摄入量为(478±122)g、(256±178)g、(159±84)g和(46± 22)g;与管理前相比明显上升,人群摄入达标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2、2.781、1.104、1.124,P<0.05)。畜禽肉类、盐、谷类、豆类和烹调用油的日均摄入量分别为(61±54)g、(6±2)g、(327± 123)g、(52 ± 28)g、(28 ± 21)g,较管理前下降,人群摄入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6、3.987、1.754、2.374、2.683, P<0.05)。管理1年后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0、1.608、3.498、2.613、2.280、2.317、1.381、1.238、2.714、0.572、1.027、0.125、0.693, P<0.05)。管理后主动脉根部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均较管理前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36、2.967、2.838、2.586, P>0.05);但是反映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二尖瓣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以及E/A比值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5、3.214、0.131, P<0.05)。
结论基于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动态健康管理模式可以对代谢综合征人群实施有效管理。随着管理时间的延长,危险因素得到有效干预,监测的临床指标均值呈趋好发展,生活方式有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