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像模子与炉火的对视,彼此印证,彼此 盖好邮戳 流水环抱着釉面。 一个人笑了,一群人的失语症缓缓松开时代的扣結 指肚的蓝已被白马轻轻踩落 暮色下,有轨电车遥遥走出光线的藩篱 那首诗也同她悄然动身,脱下壳 兀自在下游翻飞成灿烂的蝴蝶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模子与炉火的对视,彼此印证,彼此
盖好邮戳
流水环抱着釉面。
一个人笑了,一群人的失语症缓缓松开时代的扣結
指肚的蓝已被白马轻轻踩落
暮色下,有轨电车遥遥走出光线的藩篱
那首诗也同她悄然动身,脱下壳
兀自在下游翻飞成灿烂的蝴蝶斑
其他文献
炒菜记 一园子的青菜 是我親手栽种的 无毒无害 连泥拔起 去根去叶去皮 放到案板上 切割成我需要的条条块块 再添上我喜欢的佐料 需要多大的火候来烧制 自己的胃口 只有自己知道 这就是我喜欢亲自炒菜的原因 也是我自己喜欢自己的原因 萤 火 为孩子筹办了一场烛光宴 向他讲述了萤火虫一生的经历 捉住一只萤火虫 用双手捂住 微光照亮我的童年 捉住几只萤火虫 放在妈妈
种养山丘 六月,大地豢养那么多的虫鸣 齐声诵读山水经 将雨水念成一条河流 每一滴雨水,生息着大地的魂魄 金堂的梨花沟 鸟鸣衔着整个春天 种下的那么多山丘 一个挨着一个,紧抱尘世 怀揣书简的女孩 站上梨树的枝头 花冠,就是皇冠 梨花沟的先祖们 舀一瓢水 让日月蒸煮,让时光发酵 这遗落在人世的香 让一半人醉着,一半人醒着 桃花笑 三月,桃花山的桃树 将所有的思念种
女 人 我喜欢那些夜间发光的物体 她们的光和月亮的光保持一致 譬如萤火虫,一到夜间 它们的灯笼就挂到了草木盛大的宫殿 譬如乌鸦,它们张开黑袍子施法 种下的蛊,有毒 而女人啊 她们穿过白天长长的走廊 来到夜间 她们的光,像一部法律 1981,最美春分 女人从锅里捞出一个咸鸭蛋 用菜刀比画了一下,切开 一个金灿灿的蛋黄便被一分为二了 一半拿给放学归来的儿子 一半拿给犁田
我們在车站的长椅上 坐了许久——我们已经累了。 这一切像做梦一样短暂,就像 睡着的人梦见醒着的人。 此刻,我们介于死活之间,此之谓鲜 此后我们将冷却,变成厚重的鱼冻,变成 沉沉冬天的夜空。各色的叶子不可阻挡地 落尽,我们心知肚明,说起下一次的相见。 末班列车到站。我们痒了起来 如同哐当作响的铁轨。
那些细小的事物冒出火焰 那朵桃花,驮着鸟声御风飞过 山谷中,绽放最后一场大雪 落满阳光的石头,停留在浦江之源 磨亮河水的那把刀子,重新出发 在一枚月亮上,雕刻出时光之泉 许多细小的事物,解读着伟大的平凡 卑微的麦子,蓬勃的思念越过春天 一群蜜蜂,追逐着花香写活的家园 悬崖村的天梯,没有放弃孩子的梦想 地震废墟上,一对青春美丽的乳房 拥抱着一名名孤儿,画出母性丰满 我的兄弟,
在牧场,我的酒碗里也有一片草地 一只蚊子,可以令我献出鲜血 一阵鸟鸣,可以令我无端落泪 一只鹰,可以令我久久仰视天空 我的牧鞭,只为驱赶灵魂,跟上身体 我骑在马上,跟着心事重重的草原 就在刚才来牧场的路上 一只屎壳郎爱上了我 它像子弹一样亲了我一下 然后跌落在地,一个天降的清洁工 我接纳了它,我没有理由嫌弃它 因为在牧场,粪便或许是野花的故乡 九寨沟的海子 一只一只蓝孔雀
八角楼巷 拍拍手,香椿也有小欢喜 开几朵黄花,又收回去 早起的老妪,卖酸萝卜 三十年如一日,如一场大梦,不辨星月 星月在天。灰瓦在地 行人走右边,归来的女子,拉着旧皮箱 再向里去,天就要亮了 再向里去,墙壁是凉的。香椿的香,素三月 需要它自己说出 谢岗村 如果是在阴天,那些藤萝、宫粉紫荆、凤凰木 绿的更绿,乱的更乱 如果正下着雨,路上流水不断 巷子里空无一人 如果是清
花栗鼠 黑褐色的后背 在夜色里分外漂亮 我双手捧着橡果 颊囊鼓起 我快速进食时 看起来是一个大圆脸 闪电在云层里炸响 照亮了整座森林 暴雨就要来了 雕鸮有一双梦幻的眼睛 它在高处 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 它向我俯冲过来 速度救了我的命 我成功逃脱了 速度、距离和时机 必须分毫不差 天亮了 太陽透过树丛 一棵硕果累累的橡树 出现在我面前 亲爱的朋友 我真是一
浇 水 十一号地在连队最东头 当我扛锹晃晃悠悠赶到 风从后面拍打我脊背及散乱的头发 提醒我应该将一路的睡眠丢弃 我脱去外套,挥动铁锹 像一只音符在地里弹跳 跋涉一天的泥水,扭着舞步 将水的月光曲缓缓送来 大片麦苗,在水中想象盛夏 墒的鼾声犹如无数只青蛙蹦跳 我张开耳朵跑出去很远,把能捡到的声音捡回来 让耸起的鼻子大口吞咽泥土的香味 我点亮马灯,挂在锹把上 让星星之火在田
我们正置身在伟大的新时代,这个非凡的时代,俨然构成了当代诗人进行艺术感触和诗歌言说的不可忽视的历史语境。新时代有许多宏大的文明指标,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国梦”等等,诗人们对之加以关注和歌咏自然是可行的。不过,多数时候,我们都是从具体的工作环境、生活场景、心灵状态等方面来体味新时代的风采与滋味的,我们对新时代的书写和表达,也就需要从切身的感性体验出发,立足于脚下的土地与生活。“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