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际形势展望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新年伊始,本刊特邀请有关国际问题专家,就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展望,以飨读者。
  
  缓和与危机并存调整与合作加强
   ——新一年国际形势展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景治
  
  2006年将是一个继续缓和、相对“太平”的年份,也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期。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多边外交、地区合作更加活跃。
  
  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危机依然存在
  
  回顾2005年的国际形势,展望其发展趋势,可否得出这样一种看法:2006年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少有的“太平”年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美军主要任务转向维持社会安全与稳定以及保障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反美武装斗争和恐怖袭击比较分散,不足以威胁美军和新政权的生存而导致大规模战争。对美国和西方来说,伊拉克战争不可能实现“完胜”,动荡混乱局面将持续多久?结局如何?谁也说不清。因此,美国的盟友将陆续从伊拉克撤军。美军何时跳出“泥潭”,体面抽身,也将提到美国决策层的议事日程。美国甚至可能排出撤军的时间表。朝鲜半岛局势,伊朗“核查”以及阿以关系都具有潜在的危机性,但近期似乎不大可能导致双边或地区战争。
  然而,新的一年危机依然存在。恐怖主义活动将持续蔓延。恐怖袭击的对象继续扩大,不仅针对伊拉克、阿富汗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且波及俄罗斯、东欧、中亚和不少亚洲、非洲国家。以驻伊拉克、阿富汗美军和政府军为目标的军事袭击将继续。随着外国驻军的撤离或减少,这种袭击的规模和强度可能会升级,次数也会不断增加。对平民和民用目标的袭击,将转向石油、交通、大型公共设施,其危害更大。此外,恐怖袭击的手段也更加隐蔽、狡猾、残酷,人体炸弹使用的频率会更高。但由于美国军事打击的高压,由于各国都提高了防范意识,加强了防范措施,恐怖主义活动很难形成巨大的规模和声势,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伊朗核查、阿以关系和朝鲜半岛等热点问题,依然潜伏危机。伊朗早已被美国视为“无赖”国家,又被怀疑具备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和设施。本来围绕“核查”问题伊朗同西方的关系就比较紧张,随着伊朗新领导对西方采取更强硬的态度,这种关系更带有危险性。以色列扬言如果“核查”不能取得成效,它有可能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与此相联系,巴以关系、阿以关系将更加复杂化,难免酿成危机与冲突。与伊朗相比,朝鲜也有“核武”问题,但情况更复杂,从一定意义上说,更具爆炸性。幸好建立起六方会谈机制,从而使局势得以缓和。新的一年六方会谈将继续下去,大的突破比较难,但或多或少会取得一些实质性成果。当然,也不能排除因某些突发性事变使谈判难以为继或长期中断的可能性。因为从根本上说朝鲜和美日之间缺乏互信。所以,增强各方之间的互信最为重要,然而也是最难的。
  
  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国”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大国之间的关系又往往决定世界格局和国际局势的走向。新的一年大国关系将进一步调整,其总趋势是加强协调与合作而非搞对抗,但矛盾、冲突也存在,竞争与合作并存。
  美欧关系对双方来说都是最重要的盟友关系。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双方的关系将得到修复,类似伊战期间的正面意见冲突不大可能出现。但在伊拉克重建、阿以关系、伊朗“核查”、对华军售解禁、对俄战略等问题上,双方仍会有分歧,欧洲对“黑狱”事件的不满和追查也将进入新的一年。
  美俄关系将会比较平稳,双方在“反恐”和一系列全球和地区事务中仍会进行合作。然而,双方战略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不仅不会减缓反而会有所加剧。问题的主导方面在美国。它对俄依然拥有巨大的核武库以及横跨欧亚、辐射中东的地缘优势很不放心,在北约与欧盟东扩、中亚驻军、伊朗“核查”、强化美印关系等方面不断挤压俄的战略空间。俄当然不愿坐以待毙,竭力进行反击,只不过力不从心,不愿同美国正面对抗。而美在“反恐”、防止核扩散等方面又需要俄的支持与合作。因此,双方都会比较克制,尽量不使这种战略矛盾与竞争激化。
  俄欧关系,特别是俄与法、德的关系仍会保持良好的势头。它们都希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一系列全球和地区问题上,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中,能有更多的发言权、参与决策权,不希望由美国一家主宰国际事务。普京政府把同欧洲,特别是法、德的合作放在对外战略的首位,而后者也愿意通过俄欧合作在一些问题上牵制美国。在经济领域,双方合作会进一步加强。德国新政府或许会适当调整其外交政策,但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美日战略同盟关系在新的一年里会更加强化。美国需要日本的合作与支持维持其在亚太特别是东亚的战略,以便应对中国的崛起、台海危机、朝鲜半岛局势。而日本则妄图通过美日军事、政治同盟,实现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乃至主导东亚的梦想。但由于小泉及其政府要员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否定日本的侵略罪行、一再挑起与中韩的领海争端,美日强化战略同盟必然对中美、韩美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也有损美国在亚洲各国中的形象。况且如果日本政府倒行逆施得不到有效遏制,会反过来影响美国的战略利益。因此,美国主流报刊开始反思和批评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预计在新的一年里,这种反思和批评还会继续。
  中俄、中欧的战略伙伴关系将平稳发展、全面加强,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发展势头最好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将在调整中进一步改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作为负责任大国更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美国将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遏制中国的手段,加强同中国的对话与合作。中美刚刚建立起来的常规对话机制将会正常运转,并取得一些实质性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强互信,减少矛盾与冲突。但美国一直认为正在崛起的中国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威胁美国的战略利益,并把中国视为主要的竞争对手。这种认识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因此,从长远看,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而2006年也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波折。大国关系中,最“麻烦”的是中日关系。由于小泉仍坚持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有损两国关系的错误言行,中日两国的政治、外交关系将继续“冷”下去,甚至会进一步恶化。
  
  多边外交、地区合作更加活跃
  
  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动,再加上各国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不满,多边主义再度兴起,多边外交、地区合作不断发展。预计新的一年多边外交和地区合作将更加活跃。
  上海合作组织堪称多边外交和地区合作的成功范例,其发展将呈现两个趋势。其一,它将从保障地区安全进一步朝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实现地区政治与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它的合作内容更广泛、更丰富、更充实。尤其在能源、交通、地区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将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其二,随着它的影响力的扩大,其相邻的一些国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蒙古等国,都将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进来,从而使其逐渐成为更广泛的地区的合作平台。
  “东盟”、东盟“10 3”、东亚峰会,作为另一个多边外交、地区合作的成功范例,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相关国家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推进区域合作。它们还会加强地区安全合作,努力维护本地区的稳定。东盟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具有开放性和灵活的运行机制。它不局限于本地区的10国合作,主动与中日韩三国联合创建了“10 3”对话机制,并促成了首次东亚峰会的召开,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也参加这次盛会。在新的一年里,俄罗斯乃至美国都有可能以某种形式加入东亚合作进程中来。
  当然,多边外交也是双刃剑。它既可以用来促进相关国家的合作,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也可以被用来达到与此相反的目的。例如,有人就主张加强美日印多边合作,用以遏制中国。估计在新的一年这种类似鼓噪也不会平息。
  综上所述,2006年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大国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将有利于我国创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有利于我国一心一意谋发展,而多边外交和地区合作的活跃则有利于我国加强同相关国家的合作以及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但危机、挑战也难以避免,我们既要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又要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凤英
  
  国际油价高企、全球贸易失衡,加大世界经济发展风险。然而,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创新,使全球应对冲击能力增强,世界经济在高油价下持续稳健扩张,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高油价与高增长并行。历史上,油价上涨往往引发世界经济衰退。据IMF统计,1973-1974年,油价上涨252%,翌年世界经济增长降至1.9%;1978-1980年,油价上涨179%,1981和1982年世界经济只增长2.2%和1.1%;1989-1990年,油价上涨58%,1991年世界经济增长降为1.8%;1999-2000年,油价上涨57%,世界经济增长降为2.5%;2003-2004年,油价上涨31%,世界经济则强劲增长5.1%。IMF估计,2005年油价将上涨43.6%,至54.23美元/桶,世界经济增长为4.3%,今年油价将再涨13.9%,至61.75美元/桶,但世界经济增速将与去年持平,为4.3%。
  国际机构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与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使全球应对冲击能力增强。据统计,在过去15年中,由于各国采取节能措施,使全球能源消费减少49%。产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使世界经济对石油依存下降38%。最近,IMF估计,国际油价每上涨10%,世界经济增长将下降0.1-0.15个百分点。去年世界经济增长因油价上涨而下降0.8个百分点,低于年初预测的2个百分点。
  亚洲开发银行最近预测,虽然2006年油价将维持在较高价位,但美国、欧元区、日本和东亚地区经济增势将不减,甚至好于2005年。如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将由2005年的7.1%略升到7.2%,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将由2.3%和1.4%提速到2.6%和1.9%,美国经济由3.6%略降到3.4%。IMF甚至乐观预测,2007-2010年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3%,其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分别增长2.9%和5.8%。由此可见,未来数年内世界经济增长趋势良好。
  
  二、油价高企与低通胀共存。虽然油价居高不下,但全球通胀压力仍不大。这与
  历史上高油价与高通胀并行不同。据IMF统计,2004年发达国家消费价格指数(CPI)为2%,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为5.8%(1987-1994年和1995-2002年分别高达65.4%和12.9%)。2005年油价虽上涨43.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CPI略升为2.2%和5.9%。IMF预测,今年油价将再涨13.9%,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CPI将降为2%和5.7%。可见,通货膨胀对世界经济威胁在减弱,各国央行的中性利率政策能维持。世界经济在高油价下保持低通胀,原因主要有:(1)经济全球化加剧国际竞争,使生产者很难将价格成本直接转移到消费者身上;(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物美价廉商品的进口,降低了发达国家通货膨胀压力,削弱了工人增加工资的谈判能力;(3)技术创新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成本下降。也就是说,全球化与技术创新是降低通胀压力的关键因素。
  
  三、全球失衡与多极化共处。全球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庞大,日、欧和发展中国家有大量贸易顺差;发展中国家高储蓄率与发达国家的低储蓄率。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让日元、马克和法郎等升值,使美元贬值,最终将经常项目逆差降至占GDP的1.5%(1991年)。据IMF统计,2004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达6681亿美元(占全球经常项目逆差的69%),占美国经济的5.7%,2005年升到6.1%,达7590亿美元,2006年将增到8052亿美元。
  然而,由于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经济全球化,尤其是越来越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力量格局趋于多极,全球失衡现象更加复杂。近年来,欧元区和日本的经常项目顺差趋减,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资源出口国顺差速增。IMF估计,2005年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将由2004年的2277亿美元增到4101亿美元,日、欧则由2188亿美元降到1768亿美元,2006年前者将增至4936亿美元,后者则降到1581亿美元。
  此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日益国际化,尤其是业务外包与研发全球化加速发展,使全球失衡问题被放大,逆差与顺差现象被混淆。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4年全球跨国公司产品出口占国际贸易出口33.3%,产值占全球产出9.6%,销售额占全球产出45.9%。另外,据我国海关统计,1990-2004年我国外贸顺差累计为2608.53亿美元,但期间境外投资者汇出利润约2500亿美元。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贸易日趋国内化(跨国公司返销、业务外包、研发国际化等),应研究如何通过汇率变化来纠整这种全球失衡表象。
  值得关注的是,在过去10余年中,七国集团中经常项目逆差国美国和英国经济增长明显快于顺差国日本和德国。凡此种种说明,经常项目顺差与逆差正被经济全球化进程所混淆,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驱动力多元,经济格局多极化,全球失衡表里不一。也就是说,只要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化,多极化趋势将增强,全球失衡将长期化。
  
  四、区域合作如日中天与欲速不达同显。本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尤其是WTO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多边合作难度加大,使各种区域贸易安排应运而生。据WTO估计,目前至少50%的国际贸易是在区域贸易安排下进行,截至2005年6月底,向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安排达328个,且绝大多数于近几年建立。
  全球区域合作活跃:首先,区域内合作紧密化。在区域合作中,欧、美、亚三大经济板块内整合引人瞩目。欧盟于2004年5月1日完成第五次扩编,成员增至25国,如果进展顺利,未来3-5年将扩大至31国。美洲就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进行数次磋商,一旦成功,美洲自贸区将涵盖除古巴外的34个美洲国家。亚洲在区域合作中明显滞后于欧、美两大洲,但发展势头似显后来居上。四个“10 1”正在运筹中,东北亚与东盟的“10 3”在构建中,首届东亚峰会于去年12月召开,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被吸纳其中,一个涵盖亚洲、大洋洲两洲的“大亚洲”合作框架初露端倪。第二,合作形式多样化。在区域贸易安排中,各种类型、不同地区、南北与南南合作交叉并存,多边与区域、区域与双边合作重叠发展。第三,合作领域扩大化。区域合作超越经济范畴已成大趋势。尤其是区域内合作范围,不仅涵盖所有经贸领域,而且拓展至安全、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全方位多领域。欧盟在建立统一市场后,启动欧元、出台欧洲宪法。亚洲合作则包括经济、社会、安全、文化等多层次合作。第四,合作矛盾表面化。在欧洲,以《欧盟宪法条约》遭法、荷公投否决为标志,欧盟合作进入分歧、反思、调整、减速阶段。继欧宪被搁浅后,共同农业政策遭质疑,现任主席布莱尔则倡议建立“更节约、更现代”的欧洲,加之德法轴心内政欠佳,欧洲合作出现“消化不良、后继乏力”的“欲速而不达”徘徊期。在美洲,美极力推进美洲自由贸易区,但巴西等反对声音上升,使美洲自贸区难以按期启动。布什政府不得不降级与中美洲五国首先启动自贸区谈判。无疑,要建立美国设想的34国美洲自贸区仍遥遥无期。在亚洲,一方面首届东亚峰会召开,预示该地区合作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排美于东亚合作之外,(印度、澳、新则与会),使美对该地区合作疑虑上升。美有意在亚太地区筹建包括日、韩、澳、新等盟国参加的FTA。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创新,使世界经济发展脱离传统轨迹,各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全球经济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稳定性增强,脆弱性下降。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
  
  周边安全:改善与挑战同在
  
   国防大学国际战略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凌飞
   国防大学国际战略学博士樊志彪
  
  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
  
  过去的一年里,我国遵循“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增进政治互信,推动区域合作,促进军事交流,为和平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周边安全环境。2006年周边安全形势会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以东亚峰会为契机,我国与东亚各国的区域合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今年的周边形势开了个好头。通过峰会所提供的交流渠道和合作平台,积极落实峰会所达成的各项原则和建议,将大大拓展我与东亚各国的合作领域,加速与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进一步增强各国的政治互信,加强沟通和理解,妥善处理各种分歧,共同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发展环境。与此相应,在我国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从安全合作逐步发展到经济和社会合作,增进了成员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促进了成员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必将继续保持我与中亚四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良好外交关系。其中,中哈石油管道开始注油,预计今年秋将正式供油,表明中哈之间的能源合作已全面展开。我与其他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也发展迅速,贸易额连年增加。当前,中亚各国政局逐步稳定,“颜色革命”的消极影响有所减弱,社会形势整体向好,今年的中亚形势应当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改善。朝核问题几经波折,但在我国的不懈努力下,第四轮 “六方会谈”得以正常进行,并发表了原则声明,第五轮“六方会谈”也已开始,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又进了一步。今年,朝核问题仍然会有新的变数,由于朝美两国的互不信任,会谈能否顺利进行难以预料,但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朝鲜核问题,这将可能逐渐成为有关各方的共识,同时也推动了朝、韩双方的和平进程,从而有利于继续保持亚太地区的稳定。
  
  与邻国关系进一步改善
  
  与周边主要国家的关系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和发展。中俄合作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得到巩固和加强。在两国全面解决边界问题、成功进行“和平使命”联合军演的基础上,今年,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能源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入发展,石油管道的铺设、边境贸易的拓展、安全事务的磋商都会成为今年中俄关系的亮点。在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上,反对单边主义的扩张,协调在热点问题上的立场,积极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也可能成为中俄关系的重要方面。中印两国于去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一致同意两国建立“为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了一系列旨在结束边界争端、促进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协议文件,在此基础上,今年两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联系将会得到深入发展,有助于两国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和威胁。我国还积极推动印度与巴基斯坦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这一努力已初见成效。在印巴和谈的基础上,南亚区域合作也进展顺利。今年起,南亚联盟7国将分两个阶段实施减免关税计划,其中第一阶段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应在两年内把所有商品的关税降到20%,在这一合作关系发展的基础上,今年的南亚局势可以预期会进一步得到稳定。今年,中朝、中越关系也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去年底,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朝鲜和越南,受到了两国元首和人民的热情欢迎,双方领导人对中朝、中越关系的前景都极为关注,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为中朝、中越关系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一年里,中朝、中越各方将积极摸索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在经贸合作、资源勘探、党际交往等方面会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在社会改革的经验交流方面也会更加深入。
  
  中日关系仍是难点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越来越明显,将严重影响亚太地区和我国周边的安全稳定。2004年12月日本出台了新的《防卫计划大纲》,以及据此制定的《2005-2009财年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为日本防务能力在未来10年内的发展提出了总体构想,标示着日本新防务战略已与“专守防卫”渐行渐远,军事扩张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外攻击性日益增强。一方面,美日同盟会进一步发展。去年,美日“2+2”会谈后发表的《共同战略目标》联合宣言,表示将发展两国“全球规模的同盟”,强调继续在亚太地区维持威慑力量的必要性。为此,日本将继续强化《日美安保协议》,积极促进双方的情报交换、联合行动(包括日本周边有事时进行的合作)、弹道导弹防御合作、装备和技术交流,加强美国在日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日本对外政策会进一步趋于强硬。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一事,不可能就此打住;日本与邻国的领土争端,仍可能进一步激化;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问题,日本也可能会有单方面动作。这样,日本在亚洲的外交处境会更加孤立,日本与邻国关系会继续紧张,不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进而言之,中日关系的改善仍将是十分困难的,且不能排除某些特定事件上发生潜在冲突的可能性。当前,在东海大陆架问题上,日本拒绝外交谈判,准备单方面在有争议海域进行勘探、开采活动,甚至不断增加巡视东海的军事力量,为中日关系的改善不断设置障碍,添加麻烦。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当然,只要日本领导人愿意正视历史问题,愿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各种争端,愿意与亚洲人民一道共同发展,中日关系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用综合手段应对挑战
  
  周边地区某些方向和国家的局势发展仍须认真关注。虽然阿富汗国内政治框架已经初步构建完成,但是清除恐怖残余、解除私家武装、打击毒品贸易、加强各民族各部落间团结、妥善安置难民等任务仍然十分艰难,处理不好,还会陷入战争与混乱,危害地区稳定。巴基斯坦、缅甸等国的政局仍有许多不稳定因素,这些国家仍不排除发生政局动荡而影响周边局势的可能。还有,对中亚国家政权进行民主改造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美军军事基地去留问题的影响,今年,外部势力对中亚地区的介入会更加积极,一些大国在中亚地区的争夺也会更加激烈,而中亚国家内部贫困问题突出,社会不满情绪滋长,这就使中亚地区在形势向好的同时,又始终存在着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再者,在台湾问题上,虽然“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受到了很大打击,台湾住民通过选票表达了对“台独”活动的不满,但是,也不排除“台独”势力借助一些外部力量,利用各种政治手段破坏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可能。这些热点地区的形势变化和发展,都与外部势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又要采用综合手段积极应对。
  
  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安全
  
  非传统安全的挑战和威胁将继续存在。周边地区的中亚、南亚、东南亚既是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多发地带,又是毒品贩卖、武器走私的几个主要区域,由此而产生的恐怖主义活动连续不断,从西北、西南、东南几个方向对我形成威胁,并有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去年一年在世界各地发生的一系列恐怖事件表明,恐怖主义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变本加厉,因此,打击恐怖主义任重而道远,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重要内容。此外,通过非典、海啸、禽流感等事件所表现出来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表明国家在应对疾病传染、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安全事务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必须健全社会危机预警和处理机制,加强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维护好国家综合安全。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   中美关系:合作与防范仍是基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青、楚树龙
  
  回首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美关系延续“9
其他文献
战略机遇期,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美国在1997年公布的防务审查报告。后经国内某著名智库的转换,在党的十六大前夕进入中国语境。尽管用词相仿,但是在中美语境下这一概念的内涵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美国的语意下,战略机遇期更多指在21世纪的前20年左右,美国还没有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因而可以提前布局,争取战略主动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霸权的战略机遇期。中国语境下的战略机遇期更多指的是一种发展的机遇,在这种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8月19日在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
嘎德——“直指人心”    嘎德的父亲是十八军进藏的干部,汉族,母亲是拉萨本地人,藏族,所以嘎德是半藏半汉的“团结族”。嘎德2011年要在美国举办一个个展,展览题目就叫“半藏半汉”,体现这种归属感的错位给了一个艺术家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观察和评论他所处的社会。  童年时代嘎德印象较深的是,母亲教导孩子们尊重每一个生命,不杀生,即使一条小虫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重视因果,这是藏传佛教对嘎德最直接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海岛之国”,名字中的“印度”意为“海”,“尼西亚”意为“岛”。它的美既丰富又与众不同。  一提起印度尼西亚,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地震、海啸和火山。可当你亲身体验这个国家,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美,从而改变对它的恐惧。  印尼最著名的古迹当数婆罗浮屠,可是在这里,我却想首先介绍一下印度教庙宇——普兰巴南,然后再带你逐一走近王宫、饭店、美食和美妙的蜡染……    普兰巴南    5月的月圆夜,是
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的思想家和代表人物不遗余力地宣扬所谓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弗朗西斯·福山宣称这是“意识形态的终结”。英国工党理论家安东尼·戈登斯下结论说,“作为一种经济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已经不复存在”。“9·11”悲惨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在宣布其“先发制人”战略时,推出一个措辞更加坚决的结论:“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极权主义破坏性思想与自由、平等之间的一场严重意识形态之争使世界陷入
2012年5月20—21日,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约成员国领导人第25次峰會落下帷幕。虽然峰会报告宣称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各方就北约防务建设、阿富汗问题与伙伴关系这三个主要议题达成多项共识[1],但就其实质而言,这更像是一场“华美”的展览秀,无论是老选手的卖力表演,还是新选手的粉墨登场,都难掩峰会背后的激烈争议与种种困境,反映出北约众口难调,需要重新定位战略目标的不争事实。  议题众多却引发诸多争论  芝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的当口,汉语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竖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继2006—2007年中俄两国成功互办“国家年”之后,两国领导人又作出在2009~2010年互办“语言年”的重大决策。互办语言年是中俄两国在新世纪共同推动双方人文合作的又一个重要举措。    “语言年”开创人文交流新局面    1996年,中俄两国根据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需要,决定建立战略协
记者:作为一个法国贵族出身的学者,近十多年来,却经常在中国生活。为什么对中国这么感兴趣,中国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易思:中国有两点最吸引我:一是淳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的中国农民。我欣赏中国人的智慧、幽默、好客、友好以及注意“面子”。从1997年开始,每个月我都会在中国农村呆一段时间,近距离地与农民交往。199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浩特,我第一次深入体验了中国的农村生活,我住在一户农民家里
20世纪60化,西欧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次转型带来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冲突。1968年发生了形成当时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青年学生运动。这场文化冲突最大的影响是,起因于反对资本主义当时体制,却把资本主义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经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和文化的激烈批判,资本主义在自我调节中,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向着一种经济发展同社会公正相平衡和市场机制同个性自由相平衡方向转承。社会和文化变革激发了资本
2001年发生的“911”重大恐怖事件,对于美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历史性意义,对于世界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和从一定角度看,可以说它改变了美国,并通过美国之后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行动改变了世界。  之前的美国,享受着冷战结束带来的红利,“知识经济”沿着“信息高速公路”持续增长八年,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综合实力盛极一时,堪称处于巅峰状态;之后的美国,则开始连续经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