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花鼓灯保护与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蚌埠市花鼓灯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如意识淡薄、人才队伍不合理、演出方式传统等,提出进一步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希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花鼓灯;保护;开发;问题;对策
  一、引言
  在文化产业高度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其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我国淮河中上游流域流行着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民间艺术——花鼓灯,它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①,蕴藏着热烈似火、豪情奔放的旋律节奏,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表现手法,深受当地人民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因其充分地体现出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呈现出斑斓的色彩,被周恩来总理生前誉为“东方芭蕾”,享有“淮畔幽兰”的美誉。2006年,花鼓灯(蚌埠、凤台、颍上三地)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本文以蚌埠花鼓灯为例,从文化产业的视角研究蚌埠市花鼓灯的保护与开发,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实践的路径选择。
  二、蚌埠市花鼓灯保护与开发存在问题
  花鼓灯经过十余年的保护与开发,取得较好的成果,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速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多样文化的冲击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开发未达到预期目的,总体上讲还有所不足,存在一些问题。
  (一)传承人老龄化、贫困化,活体继承面临断层
  花鼓灯艺术大多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式传承形式,真正掌握娴熟技艺的传承人,目前大多年岁已高。据笔者了解,花鼓灯非遗传承人冯太新今年已经70岁了,很少在外进行表演,冯老教授弟子一般都是免费的,所以存在一定的经济收入问题,身体条件也不是很好,这需要政府的强有力的关爱和经济上的支持。
  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花鼓灯人才资源流失严重,花鼓灯艺术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一方面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所剩无几;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力基本都是常年在外打工,几乎没有时间进行练习,心理上也逐渐不重视,许多花鼓灯的动作和技巧都无法完成,技艺水平相比以前来说普遍下降,花鼓灯活体传承正面临断层,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
  (二)现代多元文化冲击,年轻一代认知意识薄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年轻一代接触新事物,外来文化的途径、速度越来越快,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其对现代文化元素更加憧憬与渴望,更倾向流行音乐、现代舞蹈、电影、综艺等。对传统文化逐渐的远离,对外来文化的盲从,使得观众意识上发生巨大变化,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对花鼓灯认知意识较薄弱,加之对花鼓灯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自身欣赏能力有限等原因,花鼓灯表演形式并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在年轻一代人群中不能传播开来。意识上淡薄,引起行动上的不积极,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花鼓灯艺术传承发展的困境。
  (三)人才队伍构建不合理,中坚力量不足,缺乏领军人物
  花鼓灯艺术的传播与发展,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既包括能够引领花鼓灯艺术前进的领军人物,也需要能支撑花鼓灯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纵观蚌埠市花鼓灯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已经专业院团建设上取得不少成就,如成立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泗州戏剧院等,但在整体构建上还不完善,后备力量不足,缺乏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创作人员。尤其是缺乏领军人物,一门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需要领军人物的强有力推动,如河南豫剧的领军人物常香玉、马金凤,他们把豫剧推向了全国,再如最近几年很火的东北二人转,便是在赵本山的推动下,使得二人转从东北农村走向了全国。虽然蚌埠市花鼓灯艺术的发展中也涌现出冯国佩、冯天卿这样的民间老艺人,但目前在花鼓灯新生代演员中还未出现一位能超越老艺人、推陈出新,带领花鼓灯表演艺术走向全国的艺术家。
  (四)演出方式过于传统,群众基础多在农村
  花鼓灯艺术生长在淮河流域,根植于广大农村,经过近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花鼓灯艺术基本上保存了严格的固定模式,如舞蹈、唱腔、唱词、锣鼓以及剧目等。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观念的改变,固定的演奏方式往往单调乏味,缺乏新意,过于传统,难以吸引观众注意。
  花鼓灯表演就目前而言,多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以露天表演为主,往往在农村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迎送宾客或者庙会中表演,自然群众基础多集中在农村地区。随着花鼓灯艺术在城市的推广,花鼓灯表演团队也多出现在城市街头,但在城市群众基础较薄弱,真正了解、欣赏的人还不是很多。
  (五)商业演出未大规模兴起,舞台艺术精品匮乏
  就目前而言,花鼓灯的演出模式主要有三种:1、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免费午餐”;2、服务基层的慰问演出;3、大型节庆活动的开闭幕表演。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演出模式未能真正形成,虽然也成立了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泗州戏剧院等专业性演出团体,但还未能形成如《云南印象》、《印象·刘三姐》这种独特的商业演出模式,多以传统的文化交流为主。在文化产品创作上,虽然也推出了一些艺术精品,如花鼓灯鼓舞《鼓乡情韵》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第一名,歌曲《好一个花鼓灯》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蒋雯丽导演的电影《我们天上见》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得不俗反映。总体上,蚌埠市花鼓灯艺术在舞台表演上缺乏有影响力的精品,难以通过艺术精品的巡演,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振兴花鼓灯文化,传承经典。
  三、蚌埠市花鼓灯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花鼓灯艺术是蚌埠市乃至全国人民的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艺术是活态的,只有进行合理、系统的保护与开发,才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传承力。   (一)加大财政投入,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虽然蚌埠市政府在花鼓灯保护方面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实际工作中保护经费会存在应急和短期行为,必然会对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逐年加大对花鼓灯艺术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将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运作。
  除政府的财政投入外,还要积极吸纳企业和社会的赞助。“政府要协调金融界和某些经济效益好的民营企业积极支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企业,政府也可以出台扶持性税收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间接的资金支持。”②还可以考虑从本市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利润中,提取适当比例,用来作为花鼓灯艺术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专项基金,用于更好的进行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开发。
  (二)建立资助机制,完善传承机制
  花鼓灯的沿袭者大多是农民,固定收入微薄,真正技艺娴熟老一辈民间艺人,逐渐老龄化,虽然在过去的政府工作中,也对民间艺人不定期给予一定资助,但力度较小,难以保持传承的稳定性。“政府要主动地承担起责任,经济资助上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补贴机制,同时要建立医保机制,延长艺人的艺术生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艺人生活问题,让艺人们安心学艺传艺。”③
  面临活体传承断层的情况,可借鉴日韩两国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政府对被确认的重要文化财产保有者(亦称‘活的人类财富’)④支付一定的生活补助金,还对从其学习的承传者发放奖学金,但要求接受资助者必须履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所规定的义务,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⑤这是以制度保障和经济资助的方式,来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以保证非遗传承的稳定性,后继有人。
  (三)构建合理、有序的文化人才队伍
  花鼓灯艺术的研究、传播需要一支实力过硬的专业队伍,应加强领军人物的培养,可以在花鼓灯专业院校和艺术团体中重点选拔一批有前途的艺术骨干,聘请民间老艺人进行传统的经验传授,不断培养出能展现花鼓灯艺术最高境界的优秀艺术家,带领花鼓灯表演艺术不断前进。同时也要不断充实中坚力量,选拔、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使花鼓灯艺术的传承、研究与规划管理工作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发展的道路。由于花鼓灯主要流行于淮河流域,也有不同的流派风格,可以加强不同地域流派间的合作交流,学习经验、弥补不足,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引进最优秀的花鼓灯艺术人才。
  (四)增强保护与开发观念,扩大群众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被人们所熟知与保护,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宣传,唤醒民众的保护意识,加强全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文化宣传片、纪录片以及影视剧的植入都是很好的宣传方式,也可以将花鼓灯艺术纳入到中下学的教育体系中去,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本地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保护意识。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扩大城镇观众群是花鼓灯艺术普及的重要任务。花鼓灯艺术具有较强的群众参与性,应面向基层的文化消费者,确实了解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如可根据花鼓灯的舞蹈特点,编排深受观众喜欢的花鼓灯广场舞,让花鼓灯艺术走进群众的生活,在方便快捷地学习花鼓灯舞蹈同时,感受花鼓灯艺术的魅力,既学习了花鼓灯又丰富了业余生活,同时也为花鼓灯的传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五)创新花鼓灯艺术,丰富其艺术内涵
  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艺术不断发扬光大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在保持优秀传统根基的基础上,不断发掘并扩大花鼓灯的艺术内涵。在音乐、舞蹈、道具、剧目上,都要进行全面的创新,增强其时代感与艺术表现力。“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内容上贴近百姓生活,反映时代面貌,艺术形式上适当加以改造,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与节奏,适应当前观众新的审美需求,做到雅俗共赏”⑥,使花鼓灯艺术走向千家万户,不断扩大其知名度。
  (六)开发新的演出模式,打造舞台艺术精品
  花鼓灯艺术作为淮河流域独特的文化资源,应将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融入到当地的旅游产业中去,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针对目前,蚌埠市新建成的“花鼓灯嘉年华”主题公园,应借鉴西安的大型实景演出《长恨歌》、杭州西湖的《印象西湖》、桂林的《印象刘三姐》等商业化的演出模式,对花鼓灯艺术进行现代化的商业包装、使之成为具备较高思想价值和审美娱乐价值的舞台艺术精品,如在主题乐园演出,展示花鼓灯艺术文化,然后通过全国巡演的方式,逐步推广至全国。通过开展新的演艺产业模式,打造融思想、艺术、欣赏于一体的舞台艺术精品,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文艺商演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弘扬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不断推进蚌埠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注释:
  ① 中国网.花鼓灯[EB/O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whycml/2007-06/06/content_8353165.htm.
  ② 王国安.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1):123.
  ③ 谢克林.从花鼓灯的保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构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4):61.
  ④ “活的人类财富”是指在表演和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要素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着极高造诣的人,是已经被成员国挑选为现存的文化传统之见证,也是生活在该国国土上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创造天赋的见证。
  ⑤ 蔡靖泉.文化遗产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50.
  ⑥ 马晓.新时期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淮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2):48.
  参考文献:
  [1] 中国网.花鼓灯[EB/O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whycml/2007-06/06/content_8353165.htm.
  [2] 王国安.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1):123.
  [3] 谢克林.从花鼓灯的保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构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4):61.
  [4] 蔡靖泉.文化遗产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 马晓.新时期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淮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2):48.
其他文献
期刊
那是两年多前的一天,青岛开发区老年大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学校要开诗词鉴赏班,问我可不可以任教。我虽然没教过书,但想到既然学校和朋友们信任,就答应试试。一个星期后,
楼市正在滑过繁荣的顶点,摆脱中国式的操盘手法,和全球市场经济国家的游戏规则接轨。  中国股市下探趋近2000点,7月经济数据罕见的不乐观,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滑坡传闻不断,浙江、内蒙古部分地区陷入金融麻烦之中,中国经济在深沉的迷雾中继续显示出下行压力,经济崩溃论的论调再次聚集起来,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谈资。  上世纪90年代初,也有一个中国经济崩溃论集中出现的时期,表现为以银行为中心的三角债困局,政
期刊
期刊
记得那天放学回家,一出校门就看到,说好今天来接我的父亲站在校门口的人群中张望。我加快了步伐跑向父亲身边,微笑着让父亲接过我手中的书包,寒暄着伴我走向马路对面。难得父
期刊
近几年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供水企业遇到了严峻的困境。在企业中 ,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观念滞后、资金短缺、内部管理不善、负担沉重、不平等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因
近期破灭的鄂尔多斯房地产泡沫只是一个先兆,其他曾经火热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亦将面临同样的考验。  日前,万科董事长王石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三四线楼市有泡沫。”美资机构香橼则以一份做空报告令恒大地产市值蒸发近百亿港元,其成功狙击的背后不仅是投资者对恒大地产自身激进财务策略的顾虑,更显现对于三四线房地产泡沫的隐忧。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同样揭示了这一事实:近年来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发展速度已经脱离基
期刊
围绕着是否可以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规定高于村委会选举一般选民的资格条件,无论是在学术理论界,还是在实际工作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论。针对上面的问题,本文作者就
近日,江苏省内首条有轨电车--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试运行。列车穿行在高楼大厦之间,沿线城市美景乘客尽收眼底。有轨电车线路依附于现有道路,其中大段线路设置在原先道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