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用纪实手法解释历史、分析现在、预测未来的纪录片,由于审视并再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无疑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一些电视学家认为,在电视进入到每个家庭的今天,由于纪录片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揭示出深刻的内容,因而得以用"画面思维"形式打破传统的"文字思维"方式。而同样打破传统新闻模式的“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一种电视新闻传播形态,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无论是制作理念抑或实践环节都面临考验、遭遇发展瓶颈,已经步入一个历史“拐点”,为求生存,“民生新闻”不仅从制作角度,以及创作理念上都应该有一个长足的改变。在长期的摸索中,不少新闻工作者们发现,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往往会不经意的渗透到“民生新闻”的创作中去。却使得“民生新闻”更具有可观性,以及趣味性,使得新闻语言更具创造力。本文在对电视纪录片的简单梳理的基础上,对“民生新闻”的创作内涵,特别是在制作、以及新闻理念上受到电视纪录片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阐述,同时对日后两者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民生新闻 创作理念 影响渗透
中国电视媒体内的电视纪录片长期以来主要以专题片的形式存在着。在90年代初期,纪录片从专题片中脱胎而出,电视纪录片开始兴起。1993年,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开播,上海电视台国际部也成立了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栏目《纪录片编辑室》,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开始在电视台中固定下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作为一句家喻户晓的栏目广告词,很值得玩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把"老百姓"作为一种普通人的身份或塑造的形象呈现在老百姓面前。到了21世纪,电视产业发展迅速,纪录片始终保持着低视角将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种形式,似乎也巧合的和近几年才刚刚露出锋芒的民生新闻栏目相靠近。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可以以低视角,真实的展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在这种共通下,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跟拍、真实纪录,也渐渐的渗透到了民生新闻的制作中去。在民生新闻的各种类型新闻里,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城市速递》是一个早中晚三档联动直播的新闻资讯节目,它在最近的时间内为长春居民提供最新的即时新闻,生活备忘,气象信息,交通资讯,它是本埠新闻媒介中信息传播速度最快的载体。《城市速递》一经播出,就以其不可阻挡的态势在市民中间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号召力。几经扩版《城市速递》,最高收视率已经达到了14%,晚间版18:00的占有率一定达到了35%,已经成为长春地区极据影响力的民生电视新闻栏目。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城市速递》逐渐走上了栏目品牌化,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新闻风格类型。目前,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多数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民生新闻:
突发性新闻:每天发生在长春以及外五县,重大突发性事件,例如:车祸、火灾、爆炸等。这种新闻类型在整档栏目中,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比例。
纠纷类报道:每天根据反映的新闻线索,有筛选的选择典型纠纷事件,进行报道,此类性新闻在整个栏目中占据了绝大部分。
调查类报道:根据新闻线索,在对社会阴暗面的现象进行报道,此类新闻,记者会深入整个新闻事件本身,以当事者的身份进行调查,最终得出结论,予以抨击这种不合法现象。
救助类报道:将新闻视角放到社会底层人的身上,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力求能够通过媒体的舆论,来帮助这些遇到困难的人们,呼吁社会公德心。通过这样的报道,《城市速递》栏目组,救助过很多急于得到帮助的人们,其中包括被热水大面积烫伤的小文奇,想看升国旗的新月等等。
警务类报道:在2006年,《城市速递》栏目组与长春市公安局,联合制作了新闻板块“警事追踪”,在每期节目的后半部分,专门有十分钟的警务新闻报道,其中不乏大案要案的解读,警界先进人物的歌颂,以及警务的最新动态等等。此板块的推出也得到了不少受众的喜爱。
其他类新闻报道:包括娱乐,咨询,生活常识、以及生活咨询类报道。
以上类型在《城市速递》的节目里各自分占一定的比例,支撑每天的早、中、晚三档节目的滚动播出。这几种类型新闻报道里,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时常的渗透在平时的新闻制作里。很多新闻记者,无论是前期采访,以及后期剪辑,都经常地使用纪录片拍摄的风格来制作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借鉴了电视纪录片的拍摄风格。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真实,这就需要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发生的普通事,产生不普通的效果。这一变化,被摄像机跟踪的捕捉下来,经过新闻加工传播出去。使受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真实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发生。民生新闻日益膨胀的新闻需求,在一个有限的新闻空间内,要继续发展下去,就要自己为自己挖掘更多的发展途径——寻找新的新闻事件。挖掘新闻事件,就要从老百姓的身边招手,这就需要一个客观的旁观者,去真实的观察,准确地纪录,无误的传播。这也正是纪录片与民生新闻之间互相渗透,所产生的结果。
如今,民生新闻如潮水般的涌到受众眼前,又如回潮般,在激烈的竞争厮杀中退出受众的视野。民生新闻就在备受争议的言辞中谋求发展。而新的手法,新的观念,也正是民生新闻的生存需要。纪录片的拍摄风格对民生新闻的渗透,也正是开拓了民生新闻的生存的道路。无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民生类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还是在长春媒体中几经淘沙,而最终得以幸存的《守望都市》、《城市速递》,甚至在全国各大媒体中,只要有民生新闻的存在,都可以找到采用纪录片的拍摄风格制作新闻的影子,而且这样的高频率出现。它以简单、真实、不做作的形式得到了受众的喜爱,这也给此风格的民生新闻带来了发展的土壤。纪录风格的民生新闻,将很有可能成为今后民生新闻的主力军。而纪录片拍摄风格对我国民生新闻的响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反而渗透现象将会更加的明显。两者有机的结合,很有可能会形成出一个崭新的民生新闻类型。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民生新闻 创作理念 影响渗透
中国电视媒体内的电视纪录片长期以来主要以专题片的形式存在着。在90年代初期,纪录片从专题片中脱胎而出,电视纪录片开始兴起。1993年,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开播,上海电视台国际部也成立了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栏目《纪录片编辑室》,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开始在电视台中固定下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作为一句家喻户晓的栏目广告词,很值得玩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把"老百姓"作为一种普通人的身份或塑造的形象呈现在老百姓面前。到了21世纪,电视产业发展迅速,纪录片始终保持着低视角将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种形式,似乎也巧合的和近几年才刚刚露出锋芒的民生新闻栏目相靠近。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可以以低视角,真实的展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在这种共通下,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跟拍、真实纪录,也渐渐的渗透到了民生新闻的制作中去。在民生新闻的各种类型新闻里,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城市速递》是一个早中晚三档联动直播的新闻资讯节目,它在最近的时间内为长春居民提供最新的即时新闻,生活备忘,气象信息,交通资讯,它是本埠新闻媒介中信息传播速度最快的载体。《城市速递》一经播出,就以其不可阻挡的态势在市民中间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号召力。几经扩版《城市速递》,最高收视率已经达到了14%,晚间版18:00的占有率一定达到了35%,已经成为长春地区极据影响力的民生电视新闻栏目。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城市速递》逐渐走上了栏目品牌化,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新闻风格类型。目前,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多数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民生新闻:
突发性新闻:每天发生在长春以及外五县,重大突发性事件,例如:车祸、火灾、爆炸等。这种新闻类型在整档栏目中,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比例。
纠纷类报道:每天根据反映的新闻线索,有筛选的选择典型纠纷事件,进行报道,此类性新闻在整个栏目中占据了绝大部分。
调查类报道:根据新闻线索,在对社会阴暗面的现象进行报道,此类新闻,记者会深入整个新闻事件本身,以当事者的身份进行调查,最终得出结论,予以抨击这种不合法现象。
救助类报道:将新闻视角放到社会底层人的身上,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力求能够通过媒体的舆论,来帮助这些遇到困难的人们,呼吁社会公德心。通过这样的报道,《城市速递》栏目组,救助过很多急于得到帮助的人们,其中包括被热水大面积烫伤的小文奇,想看升国旗的新月等等。
警务类报道:在2006年,《城市速递》栏目组与长春市公安局,联合制作了新闻板块“警事追踪”,在每期节目的后半部分,专门有十分钟的警务新闻报道,其中不乏大案要案的解读,警界先进人物的歌颂,以及警务的最新动态等等。此板块的推出也得到了不少受众的喜爱。
其他类新闻报道:包括娱乐,咨询,生活常识、以及生活咨询类报道。
以上类型在《城市速递》的节目里各自分占一定的比例,支撑每天的早、中、晚三档节目的滚动播出。这几种类型新闻报道里,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时常的渗透在平时的新闻制作里。很多新闻记者,无论是前期采访,以及后期剪辑,都经常地使用纪录片拍摄的风格来制作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借鉴了电视纪录片的拍摄风格。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真实,这就需要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发生的普通事,产生不普通的效果。这一变化,被摄像机跟踪的捕捉下来,经过新闻加工传播出去。使受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真实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发生。民生新闻日益膨胀的新闻需求,在一个有限的新闻空间内,要继续发展下去,就要自己为自己挖掘更多的发展途径——寻找新的新闻事件。挖掘新闻事件,就要从老百姓的身边招手,这就需要一个客观的旁观者,去真实的观察,准确地纪录,无误的传播。这也正是纪录片与民生新闻之间互相渗透,所产生的结果。
如今,民生新闻如潮水般的涌到受众眼前,又如回潮般,在激烈的竞争厮杀中退出受众的视野。民生新闻就在备受争议的言辞中谋求发展。而新的手法,新的观念,也正是民生新闻的生存需要。纪录片的拍摄风格对民生新闻的渗透,也正是开拓了民生新闻的生存的道路。无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民生类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还是在长春媒体中几经淘沙,而最终得以幸存的《守望都市》、《城市速递》,甚至在全国各大媒体中,只要有民生新闻的存在,都可以找到采用纪录片的拍摄风格制作新闻的影子,而且这样的高频率出现。它以简单、真实、不做作的形式得到了受众的喜爱,这也给此风格的民生新闻带来了发展的土壤。纪录风格的民生新闻,将很有可能成为今后民生新闻的主力军。而纪录片拍摄风格对我国民生新闻的响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反而渗透现象将会更加的明显。两者有机的结合,很有可能会形成出一个崭新的民生新闻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