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想把语文教学上得生动有趣、学生乐学高效,要根据教材、学生、媒体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多媒体媒体,巧妙把情、景、视、听结合起来,使不可亲历的环境奇观如临其境,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刺激,增强语言感知效果,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功效。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手段;语文教学;兴趣;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19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多媒体以其形象而直观的声像、图文和视听,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引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原本难以说清的重、难点变得好学、好懂。教师也可以把语文教学课堂变成充满欢笑、充满智趣的学习乐园,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一、营造动感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方向盘,只有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把教学变成艺术,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而多媒体手段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多媒体手段参与下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绘图工具或三维动画等软件,制作成生动形象、动感性强的观的画面等,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骄傲的孔雀》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孔雀那副骄傲的模样;然后再通过“WINDOWS”中的声音驱动程序,将喜鹊的有礼貌与孔雀的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创设真实环境,情感体验
世间万事,情最动人。古人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掘语文字中的情感,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贴近生活,把课文中的描写真实地再现,带着他们进入自然的怀抱,接触真实的生活,让生活和自然美景陶冶他们的情操,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表现情感的语言文字。
如《桂林山水》一课,制作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现桂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让学生感受荡舟漓江的惬意,为他们营造出水美、山美、人美的情境,激发他们内心对美的追求。《草原》一课,当学生看到内蒙古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象是无边绿毯上的朵朵白花,满目翠绿,神情气爽,自然会产生对草原深深的喜爱之情,这种教学效果与教师让学生硬背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不能比的。这就是在创设课文情境上的独特作用。
三、化抽象为具体,提高认知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传统的词语教学总是让学生读词语解释,然后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对词语理解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将词语的含义与画面相结合,活学活用。
如《题西林壁》这首诗,在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岭”、“峰”的直观现象,教师用课件出示两张图片,展示了庐山两种不同的现象:从正面看,它是一道峭拔的险峰;从侧面看,它是一堵逶迤的山岭。学生从画面具体形象的感受中,不仅明白了“岭”、“峰”两种不同的概念,而且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的印象也不同。在讲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诗时,老师又适时出示一张图片,展示出诗的情景,创设了诗的意境:因为“我”置身于庐山中间,处在群山环抱之中,不能不受到它的限制和影响,看到的都是些片面的、局部的东西,因而对于它的整体、全貌,反而无法弄清楚。一张具体形象的图片,加深了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进而领悟了诗人所提出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的哲理。
四、改进评价方式,体验成功快感
多媒体兼顾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改善了过去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通过学习获得的成功快乐。《新课标》也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課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获得的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为语文课堂提供了新的评价方式。通过网络,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老师安排的问题;借助教学平台,教师安排测试,检测他们的学习结果,给予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比如:学生答对一道问题,计算机就会恭喜你胜利了,里面的“你”会变得强大,进入下个一“关口”……反之,“你”就会倒下,变得瘦小,前进的“大门”缓缓关闭。学生要想挽救“自己”,必须过下一“关”……
如上所述,多媒体手段使语文教学变得灵活多样,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它不仅可以模拟文章环境,使学生在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相关的真实画面,实现语画同步,声情并茂,它还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教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充分结合,逻辑性与直观性并重,创造出丰富生动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富于联想,乐于表现,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他们能更好的学会语文,能更加的喜爱语文。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必须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手段;语文教学;兴趣;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19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多媒体以其形象而直观的声像、图文和视听,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引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原本难以说清的重、难点变得好学、好懂。教师也可以把语文教学课堂变成充满欢笑、充满智趣的学习乐园,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一、营造动感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方向盘,只有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把教学变成艺术,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而多媒体手段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多媒体手段参与下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绘图工具或三维动画等软件,制作成生动形象、动感性强的观的画面等,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骄傲的孔雀》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孔雀那副骄傲的模样;然后再通过“WINDOWS”中的声音驱动程序,将喜鹊的有礼貌与孔雀的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创设真实环境,情感体验
世间万事,情最动人。古人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掘语文字中的情感,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贴近生活,把课文中的描写真实地再现,带着他们进入自然的怀抱,接触真实的生活,让生活和自然美景陶冶他们的情操,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表现情感的语言文字。
如《桂林山水》一课,制作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现桂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让学生感受荡舟漓江的惬意,为他们营造出水美、山美、人美的情境,激发他们内心对美的追求。《草原》一课,当学生看到内蒙古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象是无边绿毯上的朵朵白花,满目翠绿,神情气爽,自然会产生对草原深深的喜爱之情,这种教学效果与教师让学生硬背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不能比的。这就是在创设课文情境上的独特作用。
三、化抽象为具体,提高认知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传统的词语教学总是让学生读词语解释,然后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对词语理解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将词语的含义与画面相结合,活学活用。
如《题西林壁》这首诗,在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岭”、“峰”的直观现象,教师用课件出示两张图片,展示了庐山两种不同的现象:从正面看,它是一道峭拔的险峰;从侧面看,它是一堵逶迤的山岭。学生从画面具体形象的感受中,不仅明白了“岭”、“峰”两种不同的概念,而且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的印象也不同。在讲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诗时,老师又适时出示一张图片,展示出诗的情景,创设了诗的意境:因为“我”置身于庐山中间,处在群山环抱之中,不能不受到它的限制和影响,看到的都是些片面的、局部的东西,因而对于它的整体、全貌,反而无法弄清楚。一张具体形象的图片,加深了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进而领悟了诗人所提出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的哲理。
四、改进评价方式,体验成功快感
多媒体兼顾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改善了过去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通过学习获得的成功快乐。《新课标》也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課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获得的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为语文课堂提供了新的评价方式。通过网络,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老师安排的问题;借助教学平台,教师安排测试,检测他们的学习结果,给予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比如:学生答对一道问题,计算机就会恭喜你胜利了,里面的“你”会变得强大,进入下个一“关口”……反之,“你”就会倒下,变得瘦小,前进的“大门”缓缓关闭。学生要想挽救“自己”,必须过下一“关”……
如上所述,多媒体手段使语文教学变得灵活多样,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它不仅可以模拟文章环境,使学生在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相关的真实画面,实现语画同步,声情并茂,它还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教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充分结合,逻辑性与直观性并重,创造出丰富生动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富于联想,乐于表现,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他们能更好的学会语文,能更加的喜爱语文。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必须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