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本文在分析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29-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创新素质教育,是指在学校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1]。创新意识表现为不墨守成规,不满足客观事物的现状,敢于提出和探索新的问题,它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创新能力是由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它是衡量学生创新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2]。创新人格,又称创新个性或创新品质,良好的创新人格具有以下特点:勇敢、独立性强、一丝不苟、有恒心等等,只有良好创新人格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创新能力[2]。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来发展经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的关键是人才。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数量的多少将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为了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高等学校应该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
2.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从此,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学校蓬勃展开。创新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否则就是没有抓住重点,就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3];8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创造力开发是迈向21世纪的保证”,“要培养全球性的、开拓性的创造型人才”[3];美国于1989年发表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提出了教育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3];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目标都重要[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看作是面向未来的“三张通行证”之一[3]。由此可见,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界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措施
1.树立创新教育观。观念决定行动[4]。只有教师树立起创新教育的观念,才能成功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开展创新教育理论学习,使教师了解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和必要性,抛弃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理念,树立起创新教育观念,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法,即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培养。长此以往,将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教师应当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灌输式”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竞赛式、案例式等教学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优化课程体系。高等学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明显落后于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等问题。因此,要强化跨学科、开放性的课程设置,体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前沿知识的统一[5]。跨学科知识是学生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跨学科知识,学生的视野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例如,理科类的学生要多学习人文知识,因为人文知识在创新中起很重要的作用:(1)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使他们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自觉遵循和发现客观规律,少走弯路[6];(2)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意志力、自信心等创新人格;(3)人文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理科类院校要多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如哲学、逻辑思维学、科学发展史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以教科书为中心,内容比较陈旧,即使是最新版的教科书,从编写到审稿、出书一般需3~5年,甚至更长时间[7]。经过如此长的出书周期,教科书的内容明显落后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用这种陈旧的书本知识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这些成果,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创新活动。
5.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大学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是将知识的掌握放首要地位,知识或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居次要地位,创新能力往往放在最后,甚至根本不在考核之列8]。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等科技创新活动均可以量化成学分,计入学生总成绩,作为奖学金评定、免试研究生推荐和就业优先推荐的重要依据。 6.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创造的源泉[9]。任何创新想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此外,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检验所学知识的真理性,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更加牢固。因此,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实验室建设,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通过科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7.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创新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全面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只有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10]。因此,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首先,学校可以派遣骨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或国外高等学校进行学术访问,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学校应积极引进高学历毕业生和国外留学人员,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第三,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教学与科研非常宝贵的资源。这些兼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方面,起着学校专职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
8.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学校可以聘请专家来校对学生进行创新知识讲座,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创新活动的展开;加大对实验室、图书馆和网络的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研究场所,开放图书馆和网络中心,便于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最新科技信息,提高创新能力;设立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经济支持;定期举办创新竞赛活动,对成果突出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设“创造思维基础”、“逻辑思维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9.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领导。高等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领导,建立起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实解决在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创新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惠兰.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3-86.
[2]李佺宁.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几个问题[J].安康师专学报,1999,11(4):57-62.
[3]王二宝.高校素质教育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交通高教研究,2000(2):4-7.
[4]赵晓江,赵雪婷.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11-112.
[5]林加全.全球化时代高校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机制论要[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8(4):73-76.
[6]葛国文,王承高,黄爱文,姜中华.医学生创新素质及其教育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52-54.
[7]昝加禄.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社会文化障碍[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2(3):61-62.
[8]陈瑶.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6):175-176.
[9]杨汉凤.素质教育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0(6):9.
[10]刘蒙壮,文秋林.创新教育与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65-667.
作者简介:韦思明(1971-),男,博士后,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及研究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29-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创新素质教育,是指在学校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1]。创新意识表现为不墨守成规,不满足客观事物的现状,敢于提出和探索新的问题,它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创新能力是由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它是衡量学生创新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2]。创新人格,又称创新个性或创新品质,良好的创新人格具有以下特点:勇敢、独立性强、一丝不苟、有恒心等等,只有良好创新人格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创新能力[2]。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来发展经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的关键是人才。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数量的多少将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为了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高等学校应该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
2.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从此,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学校蓬勃展开。创新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否则就是没有抓住重点,就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3];8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创造力开发是迈向21世纪的保证”,“要培养全球性的、开拓性的创造型人才”[3];美国于1989年发表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提出了教育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3];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目标都重要[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看作是面向未来的“三张通行证”之一[3]。由此可见,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界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措施
1.树立创新教育观。观念决定行动[4]。只有教师树立起创新教育的观念,才能成功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开展创新教育理论学习,使教师了解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和必要性,抛弃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理念,树立起创新教育观念,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法,即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培养。长此以往,将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教师应当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灌输式”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竞赛式、案例式等教学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优化课程体系。高等学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明显落后于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等问题。因此,要强化跨学科、开放性的课程设置,体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前沿知识的统一[5]。跨学科知识是学生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跨学科知识,学生的视野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例如,理科类的学生要多学习人文知识,因为人文知识在创新中起很重要的作用:(1)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使他们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自觉遵循和发现客观规律,少走弯路[6];(2)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意志力、自信心等创新人格;(3)人文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理科类院校要多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如哲学、逻辑思维学、科学发展史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以教科书为中心,内容比较陈旧,即使是最新版的教科书,从编写到审稿、出书一般需3~5年,甚至更长时间[7]。经过如此长的出书周期,教科书的内容明显落后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用这种陈旧的书本知识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这些成果,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创新活动。
5.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大学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是将知识的掌握放首要地位,知识或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居次要地位,创新能力往往放在最后,甚至根本不在考核之列8]。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等科技创新活动均可以量化成学分,计入学生总成绩,作为奖学金评定、免试研究生推荐和就业优先推荐的重要依据。 6.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创造的源泉[9]。任何创新想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此外,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检验所学知识的真理性,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更加牢固。因此,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实验室建设,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通过科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7.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创新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全面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只有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10]。因此,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首先,学校可以派遣骨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或国外高等学校进行学术访问,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学校应积极引进高学历毕业生和国外留学人员,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第三,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教学与科研非常宝贵的资源。这些兼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方面,起着学校专职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
8.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学校可以聘请专家来校对学生进行创新知识讲座,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创新活动的展开;加大对实验室、图书馆和网络的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研究场所,开放图书馆和网络中心,便于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最新科技信息,提高创新能力;设立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经济支持;定期举办创新竞赛活动,对成果突出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设“创造思维基础”、“逻辑思维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9.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领导。高等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领导,建立起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实解决在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创新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惠兰.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3-86.
[2]李佺宁.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几个问题[J].安康师专学报,1999,11(4):57-62.
[3]王二宝.高校素质教育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交通高教研究,2000(2):4-7.
[4]赵晓江,赵雪婷.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11-112.
[5]林加全.全球化时代高校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机制论要[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8(4):73-76.
[6]葛国文,王承高,黄爱文,姜中华.医学生创新素质及其教育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52-54.
[7]昝加禄.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社会文化障碍[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2(3):61-62.
[8]陈瑶.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6):175-176.
[9]杨汉凤.素质教育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0(6):9.
[10]刘蒙壮,文秋林.创新教育与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65-667.
作者简介:韦思明(1971-),男,博士后,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