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是倡导用“课文”,教“语文”,聚焦语言文字的训练。这需要教师具备语文意识,从低年段就开始引领孩子们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课文的秘密,词语的精彩,句式的规律,表达的特点和留白处的玄妙,并进行相应的语言文字训练,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关键词]发现 培养 语文意识
目前,不少语文教师还走不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只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然而,语文教学是倡导用“课文”,教“语文”——从文本中提炼出“语文点”,聚焦语言文字的训练。提炼“语文点”,需要教师具备语文意识。笔者认为,教师不光自己要有语文意识,还要适时适度地把语文意识化为“涓涓细流”,流入阅读的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文”的熏陶,也具有语文的意识,这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语文教学的使命。那么,如何培养低年段孩子初步的语文意识?本文从实践的角度略陈管见。
一、发现课题的秘密,探究、得法
课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眼睛,是文本的灵魂,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是文章中心的凸显。那怎么让孩子发现课题的这个特性呢?首先,在导入新课时,让孩子就课题质疑,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主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最后,又回归课题。例如:读了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学生质疑:“我”是谁?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到底谁最弱小,为什么?接着,学生带着问题2、3自主合作学习,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品读,最后,他们清楚地知道“我不是最弱小的”,他们也找到了自己可以保护的对象,自豪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其次,教师以紧扣课题设计问题,训练多了,学生就能渐渐地意会到:课题统帅全文,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在围绕课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善于思索、善于提问的好习惯,也可以习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一篇陌生的文章,学生还懂得通过课题,初步把握大意。
二、发现词语的精彩,积累、运用
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低年段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积累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词语的精彩,激发他们积累的兴趣,并学以致用,这样,学生的语言也将变得丰富多彩了。初读文本时,教师可以设计“慧眼识珠”比赛的环节,鼓励孩子圈出文中用得好的词语,汇报时,PK者先用自己的话说“好词”好在哪?再用“好词”说一句话。最后,由大家评评谁发现的精妙,谁说得好。另外,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比赛,比一比哪个组发现得多,说得好……当这样的训练成为常态,学生渐渐就有了自觉关注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意识,甚至视觉也逐渐敏锐起来。
三、发现句式的规律,仿说、创作
低年段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基本成熟的成长期,要说规范的语言,可以从教材中学习、借鉴。入选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都是我们引导学生训练说话的好材料。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发现要训练的句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也发现其中的规律或语法结构,仿说,创作。例如:学习《动物儿歌》“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后,教师可以质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每一句都是讲小动物在哪里干什么。此时,可以拓展仿说,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式说说别的小动物。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先拟定好每一课的句式训练点,选择结构完整、表达具体、表达有特色等等的句式,形成各具针对性,又螺旋上升的训练系列,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善于发现句子规律,仿说,创作的语文意识。
四、发现表达的特点,迁移、仿写
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有的课文段落结构相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相似点,再迁移仿写。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三、四、五自然段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后,我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这几段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孩子们发现:每段话都是先写小壁虎爬到哪,再写看见谁用尾巴干什么,接着写小壁虎怎么说,最后写另一只动物怎么说。根据孩子们发现,我启发想象,小壁虎可能还爬到哪?向谁借过尾巴呢?请小组合作说说看,试着写下来。学生兴趣盎然,仿照课文创编了小壁虎向小松鼠、小狗、小猴子等动物借尾巴的片段。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表达特点,指导学生迁移、仿写的过程,学生不但学习了作者言语表达的技巧,而且也萌生了关注表达、学习表达的意识。
五、发现留白的玄妙
只要教师细读教材,不难发现,不少课文都有留白,即文中留有悬念之处,可以让学生想象、补充的空间。在留白之处品味、琢磨,可以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如《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第十五自然段,这段描绘了卡罗尔的小猫都被领走后的情境:“卡罗尔眼泪都流出来了。屋里冷冷清清的,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能听得见。”此处,可以启发学生补白:这时,卡罗尔会怎么想呢?让学生补白,就是發挥学生想象力,运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补充留白之处, 这也是给学生传递一种让文本更饱满的语文意识。而留白之处,还可以鼓励孩子在自主研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事实上,孩子会有新的视觉,更会带来惊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也指出: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就让我们尊重儿童,遵循课标,担负起文本阅读的引领责任。这个引领,本质上是教师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有语文意识,以适合孩子的方式,帮助学生从小也擦亮发现的眼睛,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绚丽,更要看到文本背后的深邃和独特,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包南麟主编,2008年第7-8期,总第250-251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包南麟主编,2009年第9期,总第265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今日课堂缺什么》陈芳,程小文主编,2011年12月第一次印,南京大学出版社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阮美好主编,2014年2月第一次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发现 培养 语文意识
目前,不少语文教师还走不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只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然而,语文教学是倡导用“课文”,教“语文”——从文本中提炼出“语文点”,聚焦语言文字的训练。提炼“语文点”,需要教师具备语文意识。笔者认为,教师不光自己要有语文意识,还要适时适度地把语文意识化为“涓涓细流”,流入阅读的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文”的熏陶,也具有语文的意识,这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语文教学的使命。那么,如何培养低年段孩子初步的语文意识?本文从实践的角度略陈管见。
一、发现课题的秘密,探究、得法
课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眼睛,是文本的灵魂,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是文章中心的凸显。那怎么让孩子发现课题的这个特性呢?首先,在导入新课时,让孩子就课题质疑,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主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最后,又回归课题。例如:读了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学生质疑:“我”是谁?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到底谁最弱小,为什么?接着,学生带着问题2、3自主合作学习,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品读,最后,他们清楚地知道“我不是最弱小的”,他们也找到了自己可以保护的对象,自豪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其次,教师以紧扣课题设计问题,训练多了,学生就能渐渐地意会到:课题统帅全文,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在围绕课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善于思索、善于提问的好习惯,也可以习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一篇陌生的文章,学生还懂得通过课题,初步把握大意。
二、发现词语的精彩,积累、运用
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低年段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积累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词语的精彩,激发他们积累的兴趣,并学以致用,这样,学生的语言也将变得丰富多彩了。初读文本时,教师可以设计“慧眼识珠”比赛的环节,鼓励孩子圈出文中用得好的词语,汇报时,PK者先用自己的话说“好词”好在哪?再用“好词”说一句话。最后,由大家评评谁发现的精妙,谁说得好。另外,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比赛,比一比哪个组发现得多,说得好……当这样的训练成为常态,学生渐渐就有了自觉关注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意识,甚至视觉也逐渐敏锐起来。
三、发现句式的规律,仿说、创作
低年段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基本成熟的成长期,要说规范的语言,可以从教材中学习、借鉴。入选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都是我们引导学生训练说话的好材料。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发现要训练的句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也发现其中的规律或语法结构,仿说,创作。例如:学习《动物儿歌》“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后,教师可以质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每一句都是讲小动物在哪里干什么。此时,可以拓展仿说,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式说说别的小动物。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先拟定好每一课的句式训练点,选择结构完整、表达具体、表达有特色等等的句式,形成各具针对性,又螺旋上升的训练系列,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善于发现句子规律,仿说,创作的语文意识。
四、发现表达的特点,迁移、仿写
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有的课文段落结构相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相似点,再迁移仿写。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三、四、五自然段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后,我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这几段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孩子们发现:每段话都是先写小壁虎爬到哪,再写看见谁用尾巴干什么,接着写小壁虎怎么说,最后写另一只动物怎么说。根据孩子们发现,我启发想象,小壁虎可能还爬到哪?向谁借过尾巴呢?请小组合作说说看,试着写下来。学生兴趣盎然,仿照课文创编了小壁虎向小松鼠、小狗、小猴子等动物借尾巴的片段。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表达特点,指导学生迁移、仿写的过程,学生不但学习了作者言语表达的技巧,而且也萌生了关注表达、学习表达的意识。
五、发现留白的玄妙
只要教师细读教材,不难发现,不少课文都有留白,即文中留有悬念之处,可以让学生想象、补充的空间。在留白之处品味、琢磨,可以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如《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第十五自然段,这段描绘了卡罗尔的小猫都被领走后的情境:“卡罗尔眼泪都流出来了。屋里冷冷清清的,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能听得见。”此处,可以启发学生补白:这时,卡罗尔会怎么想呢?让学生补白,就是發挥学生想象力,运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补充留白之处, 这也是给学生传递一种让文本更饱满的语文意识。而留白之处,还可以鼓励孩子在自主研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事实上,孩子会有新的视觉,更会带来惊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也指出: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就让我们尊重儿童,遵循课标,担负起文本阅读的引领责任。这个引领,本质上是教师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有语文意识,以适合孩子的方式,帮助学生从小也擦亮发现的眼睛,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绚丽,更要看到文本背后的深邃和独特,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包南麟主编,2008年第7-8期,总第250-251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包南麟主编,2009年第9期,总第265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今日课堂缺什么》陈芳,程小文主编,2011年12月第一次印,南京大学出版社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阮美好主编,2014年2月第一次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