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GIS技术的特点,对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相应的教学实例,对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GIS技术;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学逐渐受到重视,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展开。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GIS技术得到了飞速进步,应用GIS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当前地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关键和重点。
一、GIS概述
GIS,是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是指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对空间范围内的地理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和分析显示的一种技术系统。GIS的概念最早提出了1963年,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GIS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由原来单纯的地图或图纸发展成为可以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即时可视化的动态分析,并通过在三维图形中的显示,结合先进的立体视觉技术,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对空间进行重构。因此,GIS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防军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属于一种具备良好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有效尝试。
二、GIS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高中地理都没有充分重视,一味关注语文、英语、数学等“主科”,而忽视地理、历史等“辅科”,在课堂教学中也都是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低下。而GIS技术自身的学科特色,以及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在专业的教学平台上,寻找自身感兴趣的、对教学有用的信息,也可以对信息进行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得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僵化模式,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GIS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GIS技术,在我国尚处于尝试阶段,并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数据可供借鉴,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就目前而言,GIS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GIS技术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地理要素的掌握能力。作为地理教学中的关键和重点,地图的识别和分析可以说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平面式地图形式,虽然容易分清方向,但是也无法使得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图所要表达的含义。而GIS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地理空间的分布特征通过三维立体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接近真实,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对河谷地区的地形地势进行分析时,运用GIS技术,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每一条等高线在实际地形中代表的含义,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对于地理要素的掌握能力。
其次,可以加强地理事物的环境分析教学。通过GIS技术,可以直观的显示地理是事物对于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而加强环境分析教学。例如,以我国的黄河流域为例,通过对沿岸地区大中型城市分布格局的分析,可以明确河流对于人类活动和发展的巨大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于地理问题的理性分析,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可以对地理事物的形态变化等进行直观清晰的显示。GIS技术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技术,对地理事物复杂的变化过程进行直观保险,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对地壳的变动进行教学时,可以运用GIS技术结合相应的多媒体设备,将缓慢的地壳变动过程和变化趋势清楚地表现出来,使得学生可以亲眼目睹地壳变动引发的沧海桑田的变化,加深其对于相关地理事物的认识,也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多变,更富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
最后,加强对于数据的统计分析教学。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直是地理教学的难点,由于其自身的枯燥性和繁杂性,使得学生不愿去学习和记忆。GIS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相应的数据库,对数据统计进行优化,并以相对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更加快捷,更加便于理解。例如,在对一个地区的30年内的年均降水量进行分析时,利用GIS软件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以迅速将其变化趋势通过波状图或柱状图的形式显示出来,使得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便于进行分析和应用。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GIS技术应用与高中地理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高中地理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有效运用GIS技术,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晓云.GIS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甘肃科技,2006,22(5):229-230.
[2]王杰人.GIS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0):22-23.
[3]郭丽敏,李鹏,苏迎春.GIS在辅助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9):54-56.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333100)
关键词:GIS技术;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学逐渐受到重视,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展开。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GIS技术得到了飞速进步,应用GIS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当前地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关键和重点。
一、GIS概述
GIS,是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是指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对空间范围内的地理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和分析显示的一种技术系统。GIS的概念最早提出了1963年,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GIS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由原来单纯的地图或图纸发展成为可以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即时可视化的动态分析,并通过在三维图形中的显示,结合先进的立体视觉技术,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对空间进行重构。因此,GIS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防军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属于一种具备良好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有效尝试。
二、GIS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高中地理都没有充分重视,一味关注语文、英语、数学等“主科”,而忽视地理、历史等“辅科”,在课堂教学中也都是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低下。而GIS技术自身的学科特色,以及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在专业的教学平台上,寻找自身感兴趣的、对教学有用的信息,也可以对信息进行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得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僵化模式,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GIS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GIS技术,在我国尚处于尝试阶段,并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数据可供借鉴,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就目前而言,GIS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GIS技术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地理要素的掌握能力。作为地理教学中的关键和重点,地图的识别和分析可以说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平面式地图形式,虽然容易分清方向,但是也无法使得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图所要表达的含义。而GIS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地理空间的分布特征通过三维立体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接近真实,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对河谷地区的地形地势进行分析时,运用GIS技术,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每一条等高线在实际地形中代表的含义,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对于地理要素的掌握能力。
其次,可以加强地理事物的环境分析教学。通过GIS技术,可以直观的显示地理是事物对于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而加强环境分析教学。例如,以我国的黄河流域为例,通过对沿岸地区大中型城市分布格局的分析,可以明确河流对于人类活动和发展的巨大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于地理问题的理性分析,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可以对地理事物的形态变化等进行直观清晰的显示。GIS技术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技术,对地理事物复杂的变化过程进行直观保险,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对地壳的变动进行教学时,可以运用GIS技术结合相应的多媒体设备,将缓慢的地壳变动过程和变化趋势清楚地表现出来,使得学生可以亲眼目睹地壳变动引发的沧海桑田的变化,加深其对于相关地理事物的认识,也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多变,更富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
最后,加强对于数据的统计分析教学。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直是地理教学的难点,由于其自身的枯燥性和繁杂性,使得学生不愿去学习和记忆。GIS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相应的数据库,对数据统计进行优化,并以相对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更加快捷,更加便于理解。例如,在对一个地区的30年内的年均降水量进行分析时,利用GIS软件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以迅速将其变化趋势通过波状图或柱状图的形式显示出来,使得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便于进行分析和应用。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GIS技术应用与高中地理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高中地理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有效运用GIS技术,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晓云.GIS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甘肃科技,2006,22(5):229-230.
[2]王杰人.GIS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0):22-23.
[3]郭丽敏,李鹏,苏迎春.GIS在辅助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9):54-56.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33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