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表明全民健康已经上升到了政策层面,而医疗保险是降低疾病风险、保证全民健康的社会制度支撑,与此同时,医保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经验数据,运用Probit、PSM-DID等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探寻四种医保类型对于城乡劳动力综合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综合来看,参与医疗保险对于劳动力健康水平有着提升效应并存在城乡异质性。从数值看,参保促进劳动力健康自我评价指标提升1.7%—7.2%,促进劳动力心理健康水平指标提升6.3%—11.5%,而促进劳动力生理健康水平指标提升1.8%—6.0%。由此可见,除了可以减轻劳动力在看病求医时的经济负担,参与医保更多地使得劳动力心理增加了安全感和获得感;第二,利用技术手段减弱自选择偏误并进行城乡对比分析后发现,城镇医保提升了城镇劳动力生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商业医保也对城乡劳动力身心健康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新农合却没有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新农合的健康绩效有待进一步衡量和探讨;第三,除四类医疗保险之外,其他控制变量如日常生活习惯对于劳动力健康同样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地,抽烟对于身心健康不利,饮酒则对心理健康产生更多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饮酒并没有降低劳动力对于自身健康的评价指标,睡眠质量能够显著提升健康水平。另外,随着年龄增长,劳动力的生理健康和自评健康指标体现下降的趋势,而生理健康指标则会增加,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均对劳动力健康产生了异质性影响,提高医保报销比例能够显著提升劳动力的身心健康和健康自评。工具变量的使用加强了实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就实证分析结论,全面统筹城乡医保覆盖率和服务质量,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于医保制度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决定了新农合的健康绩效和经济绩效尤其值得关注。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倡导之下,包含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内的劳动年龄人口综合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普及健康观念、营造健康氛围、提升健康水平、发展健康产业是新时期建设全民健康社会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