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女性,3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32年,胸闷、气喘、心悸1个月就诊我院。1988年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2000年行VSD残余分流修补术,术后仍有残余分流,同时心电图显示交界性逸搏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2012年1月出现活动后胸闷气喘心悸,遂入院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30/72 mm Hg(1 mm Hg=0.133 kPa),口唇无紫绀,无杵状指,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56次/
【机 构】
:
230001合肥,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230001合肥,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230001合肥,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230001合肥,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230001合肥,安徽省立医院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性,3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32年,胸闷、气喘、心悸1个月就诊我院。1988年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2000年行VSD残余分流修补术,术后仍有残余分流,同时心电图显示交界性逸搏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2012年1月出现活动后胸闷气喘心悸,遂入院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30/72 mm Hg(1 mm Hg=0.133 kPa),口唇无紫绀,无杵状指,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56次/min,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呈二联律;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粗燥的Ⅲ级收缩期杂音;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可闻及吹风样Ⅱ级收缩期杂音,心脏浊音界向两侧扩大。肝脏肋下、剑下未触及,双下肢不肿。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UCG):室间隔见增亮的补片回声,部分切面见补片伸向右心室(图1),其后下缘近三尖瓣隔瓣处见一回声失落,直径6 mm。左心增大[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66 mm、左心房前后径(LAD)54 mm],二尖瓣、三尖瓣中度偏少反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可见双支下腔静脉,其中一支沿右房后侧向上延伸,两支下腔静脉均未汇入右心房,肝静脉回流入右心房。心电图:交界性心律,室性早搏二联律;血生化、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基本正常。入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心律失常:交界性逸搏心律、频发室性早搏, 心功能3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腺苷A1受体激活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乳鼠心肌细胞,以AngⅡ 0.1 μmol/L诱导心肌细胞肥大,观察腺苷A1受体激动剂R(-)-N6-(2-phenylIsopropyl) adenosine(R-PIA) 1 μmol/L对其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 特异性抑制剂1,4-Diamino-
目的探讨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患者超应答反应及预测因素。方法 2001年3月至2012年3月分别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解放军二五一医院住院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190例,男145例,女45例,平均年龄(60.5±11.9)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54例,非缺血性心肌病136例,随访6个月~11年(平均58个月)。结果190例患者中10例在术后6个月内死亡,180例完成6个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也是第一种明确致病基因的心脏病。该病由编码心肌肌小节蛋白及其相关蛋白基因突变引起,主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患病率约1∶500[2],是青年人心原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的首要原因。自1990年Geisterfer-Lowrance等[3]首次发现心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第13
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代表的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挽救了大量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存活的患者易发生心力衰竭,因其虽可有效地实现血运重建,但存在再灌注损伤,缺血坏死后心肌细胞再生能力有限。对于非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引起的心力衰竭则无法通过PCI手段解决。因此,在PCI时代迫切需要明确心肌损伤及防治机制,寻求新的心肌保护策略。近年,以乙醛脱氢酶2(ALDH2)为代表的内源性心肌保护因子成为国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8活化的影响及意义。方法45只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微栓塞组(CME组)、假手术组、CME+美托洛尔组,每组15只。经左心室注入微栓塞球构建CME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生理盐水代替微栓塞球;CME+美托洛尔组术前30 min内从大鼠尾静脉注射美托洛尔2.5 mg/kg,共3次,每次间隔10 mi
2013年3月12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向公众发布警示,称阿奇霉素能导致心脏电活动的异常改变,进而有可能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使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这篇通告是基于一项医学研究及另一项由制药公司所做的回顾性评估,这些研究指出阿奇霉素有潜在的致心脏电活动异常改变的风险。
目的总结23例全胸腔镜改良Maze手术治疗特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经验。探讨这种新型手术治疗特发性房颤的安全性、高效性、可行性。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对23例特发性房颤患者施行了全胸腔镜改良Maze手术。本组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不能耐受药物且不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14例(60.9%),持续性房颤9例(39.1%)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容积时间曲线定量评价并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治疗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符合CRT适应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7例,缺血性心肌病例1例,患者均拟置入双心室起搏器,进行CRT。随访8个月,观察CRT后临床症状和RT-3DE指标的变化,并对CRT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成功置入双心室起搏器,CRT成功率94.4%。与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2例。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以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将患者分为2组,E/Ea<15为舒张功能正常组(n=168)、E/Ea≥15为舒张功能不全组(n=84)。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变异性以血压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示。采用多因素log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最常见的病因仍然是缺血性心脏病。作为心肌损伤和随后瘢痕化的结果,心肌梗死后心脏发生病理性重构。特别是前壁心尖区更容易发生梗死后局部的显著扩张和室壁张力增大。左心室重构是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衰和不良结局的强预测因素之一[1-3]。有研究显示心肌前壁梗死合并心衰患者单纯药物治疗时生活质量差、频繁住院,平均生存期4.1年[4],年病死率12%~17%,多死于心原性猝死或左心室功能衰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