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保基金入市会成为股市翻身的救命稻草吗
在备受瞩目的全国社保基金挑选管理人的工作终于尘埃落定,南方、博时、华夏、鹏华、长盛、嘉实六家基金公司终于在去年年底首批获得社保基金管理资格后,今年春节前夕(1月2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在“中澳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研讨会”所做的关于社保基金入市的主题讲演再次引起了各方对于这一敏感话题的高度关注。
据报道,刘永富表示,中央政府筹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开始尝试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运营,预计40%左右将进入股票市场,其他诸如企业债、国债等也将占相应比例;下一步,个人账户基金以及200多亿元的企业年金基金也可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步进入资本市场。报道还称,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已有节余。据统计,2002年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总量为7300多亿元,累计节余已达3000多亿元。随着社会保障基金积累的增加,在基金运营方面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和手段,基金保值增值问题越来越突出。
尽管股市行情由于复杂的原因并未如人们料想的那样马上全线飘红、凯歌高奏,但是市场充满了将其视为重大利好消息的声音,并认为这就是社保基金入市的官方表态。有分析认为,刘所言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开始尝试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运营”就证明社保基金入市的步伐很可能已经迈开,且造就了今年1月14日股指劲升80点的“1·14”行情,可见,有社保基金身影的说法并非捕风捉影。 还有分析认为,2002年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总量为7300多亿元,累计节余已达3000多亿元,按照40%的入市比例看,大约在1200亿元。再加上随后赶到的个人账户基金以及200多亿元的企业年金基金,这个资金量对市场而言绝对是重大利好。一时间,社保基金仿佛马上将成为股市翻身的救命稻草。
为弄清虚实,探其根本,记者走访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部分被选为社保基金管理人的基金公司等单位。采访结果表明,“社保基金”是一组极易混淆的概念,而其中谁能入市、何时入市,情况错综复杂。所谓“1200亿资金入市说”则属夸大其辞的无稽之谈。
“社保基金”的多个概念
尽管被简称为“社保基金”,但被浓缩称为“社保基金”的基金,其实有多个概念。概念之一是“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其范围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社会统筹账户上的基金是社会保险基金中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社会统筹基金”;除此之外,还有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个人账户上的基金,被称为“个人账户基金”;第四个概念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这部分基金由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委托专业投资机构运营。五是包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也称“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内的企业补充保障基金,是由企业和个人缴费形成。
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自身市场化取向改革需求的双重压力,正在经历从现收现付制转变为基金积累制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所谓“现收现付制” (pay-as-you-go),是用当代的劳动者缴纳的养老费支付退休劳动者的养老待遇的制度安排,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完毕,不做任何积累,是劳动者代际间收入转移和实现收入再分配。而基金积累制(full-funded scheme)则是指一个养老金计划的参加者,通过他和他的雇主在其工作期间的缴费,把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给一个集中的可用于投资的基金,等参加者退休以后,该基金再以投资所得的回报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是劳动者工作期间的部分收入转移到退休期间使用的制度安排。在这种机制下,保险金的给付取决于保险基金的积累和投资收入。
在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框架中,“社会统筹基金” 主要来源于企业缴费,对应于现收现付制,即主要用于职工当期养老金的支出和调剂,不做积累;而“个人账户基金”主要来源于职工个人和企业的缴费,资金实行基金积累制,主要用于职工本人退休后使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权威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涉及职工的各项最基本生存保障,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即使部分地区有节余,也按照规定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禁投入其他金融产品),不仅现在,就是将来也不可能进入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
按照2001年12月13日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社保基金资产是独立于理事会、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社保基金托管人的资产。这一部分才是外界讨论得沸沸扬扬、有可能杀入股市的“社保基金”。
企业补充保障基金是由企业和个人缴费形成的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部分省市和行业统筹部门开始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规范为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投资的具体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草拟,未来这部分资金是证券市场可以期待的。
充满歧义的数字
有关刘永富社保基金入市的报道称,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已有节余。据统计,2002年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总量为7300多亿元,累计节余已达3000多亿元。经记者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权威人士核实,这7300多亿元是指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和支的总流量。“累计节余3000多亿元”包括了历年来社会保险基金结余(1500多亿元),全国社保基金(1240亿元)和企业年金基金(260亿元)。这中间除了全国社保基金正在筹备入市,企业年金基金未来有可能入市外,社会保险基金目前只能存银行、买国债。所以,那些称“将有1200亿元社保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大胆预测缺乏起码的真实依据。
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通过两年多的运作,截至2002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规模达到1240亿元,较2001年年底增长1倍。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权威人士介绍,社会保险基金是与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社会保险基金结余是指各个地方历年社会保险费节余加总而得,如果不够当期支付的话,地方财政给予补贴。对于中西部以及老工业基地地方财政掏不起钱的省份,中央财政会给予补助,每年的补助数字是几百亿元,也就是说当期的支付缺口已经在当期解决了。而全国社保基金是中央政府控制的一笔基金,它投入资本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一是为了减轻中央财政在社会保险费上的支出压力,二来也是为了对在实施基金积累制前已经退休的老职工(“老人”)和新制度实施中参加工作的职工(“中人”) 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将自己的养老金直接贡献给当期政府的收入并凝固在国有资产中的补偿。
40%的入市比例也是值得商榷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权威人士解释说,因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划入社保基金的货币资产的投资,按成本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50%。(二)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三)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也就是说基金和股票的两项比例加起来不得高于40%,并不单纯指股票投资。
事实上,是否以1240亿为基数计算入市资金的数量仍是未定之事。更有专家分析认为,即使入市,也不太可能是大笔资金一次性进入股市。至于企业年金基金,理论上具有入市可能性,但投资的具体规章仍在起草之中,并不可能马上进入股市。
基金公司的甜蜜时刻
对于时时被关注和猜测社保基金何时入市的传言,社保理事会对记者表示无可奉告,同样不能向外界透露的还有社保基金入市的具体数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特别强调刘永富副部长会上的发言对于社保基金入市的时间表并没有任何暗示作用,一切关于入市的准备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至于入市时间则是天大的秘密。社保理事会已经和正在进行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三个:一是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与其它监管部门商讨出相应的规章政策,二是进行硬件、软件设施的各项准备,包括交易系统的建立,人员培训等等,三是对于管理人的挑选。
至于市场中传出的某些地方的社会保险基金已经进入股市的消息,官方表示,不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这是属于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抓到后会严厉处罚。
对于从10家老基金公司中被选中的6家基金公司而言,去年年底是个甜蜜时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成立了包括足够数量的独立人士参加的专家评审委员会。2002年10月18日,在北京市公证处的公证下,抽签产生了专家评审委员会第一次评审会议的参会委员。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委托投资的需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向有关申请人发送了调查问卷和经营计划书指引。
2002年11月底,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专家评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托管和投资管理申请人按他们自己抽签取得的顺序,向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了陈述和答疑。答辩时间为两个小时。前十分钟介绍公司情况,然后介绍本公司的股票投资计划、债券投资计划、投资决策机制、风险控制、投资理念、产品设计、资产配置、人才资源、以往业绩等等,然后回答专家的问题。综合申请人此前递交的调查问卷答卷、经营计划书和他们的陈述情况,参会专家分别对申请人进行了独立评审。在此基础上,专家评审委员会形成了托管申请人和投资管理申请人排序名单。按照专家评审委员会排序名单,确定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为全国社保基金托管人;南方、博时、华夏、鹏华、长盛、嘉实六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
已被选定的六家社保基金管理人在去年年底经历了比拼与等待后,迎接他们的是更大的压力。毕竟能够成为社保基金的管理人,对于每一个成功入围的基金公司来说都是一项未来的支柱性业务。记者通过采访获知,几家基金公司都为此项业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调集专门人马进行研究。根据社保基金的特性,重点集中于如何保证社保基金运作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据某家基金公司向记者介绍,他们目前的主要工作就在于如何构架起社保基金与已经发行上市的公募基金(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在人员配备、操作管理、决策程序上的“防火墙”和规避制度,防止两者之间的利益输送。
风险控制是全国社保基金入市的重点话题。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四十条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按当年收取的社保基金委托资产管理手续费的20%,提取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社保基金投资的亏损。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在托管银行专户存储,余额达到社保基金委托管理资产净值的10%时可不再提取。理事会按社保基金净收益的20%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社保基金投资发生重大亏损时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所提管理风险准备金不足以弥补的亏损。一般风险准备金余额达到社保基金资产净值的20%时可不再提取。至于每家基金公司具体的风险控制战略目前仍处于保密之中。
投资回报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证券法》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证券买卖的收益或者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也就是说基金的管理人不允许承诺投资回报。只不过,在目前的市场中,委托双方签订不据有法律效力的投资承诺“君子协定”已是公开的秘密。后来这种形式又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双方锁定回报区间,而不是保底承诺,比如投资回报在2%以下,管理人只收管理费,如果投资收益在2%至5%或者更高,双方按约定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记者获悉,基金与社保理会之间绝不会采用这种形式。
当基金正在操作的开放式或者封闭式基金与社保基金出现利益冲突时,基金公司会如何处理呢?他们会不会损害社保基金的利益呢?面对社保基金,基金公司是否还会重蹈“基金黑幕”的覆辙?基金对此的回答是不会。因为他们不仅在操作上更加规范,更重要的是由于操作社保这一关乎大众性命的基金,他们会受到来自社保理事会、证监会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当严格的多重监督。“我们是不敢拿社保基金玩火的。”一位基金公司的部门经理对记者说。但是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分析师胡立峰的担忧是:基金公司是否会为了保证社保基金的利益而损害开放式或封闭式基金的利益呢?
在备受瞩目的全国社保基金挑选管理人的工作终于尘埃落定,南方、博时、华夏、鹏华、长盛、嘉实六家基金公司终于在去年年底首批获得社保基金管理资格后,今年春节前夕(1月2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在“中澳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研讨会”所做的关于社保基金入市的主题讲演再次引起了各方对于这一敏感话题的高度关注。
据报道,刘永富表示,中央政府筹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开始尝试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运营,预计40%左右将进入股票市场,其他诸如企业债、国债等也将占相应比例;下一步,个人账户基金以及200多亿元的企业年金基金也可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步进入资本市场。报道还称,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已有节余。据统计,2002年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总量为7300多亿元,累计节余已达3000多亿元。随着社会保障基金积累的增加,在基金运营方面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和手段,基金保值增值问题越来越突出。
尽管股市行情由于复杂的原因并未如人们料想的那样马上全线飘红、凯歌高奏,但是市场充满了将其视为重大利好消息的声音,并认为这就是社保基金入市的官方表态。有分析认为,刘所言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开始尝试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运营”就证明社保基金入市的步伐很可能已经迈开,且造就了今年1月14日股指劲升80点的“1·14”行情,可见,有社保基金身影的说法并非捕风捉影。 还有分析认为,2002年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总量为7300多亿元,累计节余已达3000多亿元,按照40%的入市比例看,大约在1200亿元。再加上随后赶到的个人账户基金以及200多亿元的企业年金基金,这个资金量对市场而言绝对是重大利好。一时间,社保基金仿佛马上将成为股市翻身的救命稻草。
为弄清虚实,探其根本,记者走访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部分被选为社保基金管理人的基金公司等单位。采访结果表明,“社保基金”是一组极易混淆的概念,而其中谁能入市、何时入市,情况错综复杂。所谓“1200亿资金入市说”则属夸大其辞的无稽之谈。
“社保基金”的多个概念
尽管被简称为“社保基金”,但被浓缩称为“社保基金”的基金,其实有多个概念。概念之一是“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其范围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社会统筹账户上的基金是社会保险基金中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社会统筹基金”;除此之外,还有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个人账户上的基金,被称为“个人账户基金”;第四个概念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这部分基金由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委托专业投资机构运营。五是包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也称“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内的企业补充保障基金,是由企业和个人缴费形成。
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自身市场化取向改革需求的双重压力,正在经历从现收现付制转变为基金积累制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所谓“现收现付制” (pay-as-you-go),是用当代的劳动者缴纳的养老费支付退休劳动者的养老待遇的制度安排,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完毕,不做任何积累,是劳动者代际间收入转移和实现收入再分配。而基金积累制(full-funded scheme)则是指一个养老金计划的参加者,通过他和他的雇主在其工作期间的缴费,把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给一个集中的可用于投资的基金,等参加者退休以后,该基金再以投资所得的回报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是劳动者工作期间的部分收入转移到退休期间使用的制度安排。在这种机制下,保险金的给付取决于保险基金的积累和投资收入。
在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框架中,“社会统筹基金” 主要来源于企业缴费,对应于现收现付制,即主要用于职工当期养老金的支出和调剂,不做积累;而“个人账户基金”主要来源于职工个人和企业的缴费,资金实行基金积累制,主要用于职工本人退休后使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权威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涉及职工的各项最基本生存保障,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即使部分地区有节余,也按照规定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禁投入其他金融产品),不仅现在,就是将来也不可能进入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
按照2001年12月13日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社保基金资产是独立于理事会、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社保基金托管人的资产。这一部分才是外界讨论得沸沸扬扬、有可能杀入股市的“社保基金”。
企业补充保障基金是由企业和个人缴费形成的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部分省市和行业统筹部门开始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规范为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投资的具体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草拟,未来这部分资金是证券市场可以期待的。
充满歧义的数字
有关刘永富社保基金入市的报道称,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已有节余。据统计,2002年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总量为7300多亿元,累计节余已达3000多亿元。经记者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权威人士核实,这7300多亿元是指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和支的总流量。“累计节余3000多亿元”包括了历年来社会保险基金结余(1500多亿元),全国社保基金(1240亿元)和企业年金基金(260亿元)。这中间除了全国社保基金正在筹备入市,企业年金基金未来有可能入市外,社会保险基金目前只能存银行、买国债。所以,那些称“将有1200亿元社保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大胆预测缺乏起码的真实依据。
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通过两年多的运作,截至2002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规模达到1240亿元,较2001年年底增长1倍。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权威人士介绍,社会保险基金是与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社会保险基金结余是指各个地方历年社会保险费节余加总而得,如果不够当期支付的话,地方财政给予补贴。对于中西部以及老工业基地地方财政掏不起钱的省份,中央财政会给予补助,每年的补助数字是几百亿元,也就是说当期的支付缺口已经在当期解决了。而全国社保基金是中央政府控制的一笔基金,它投入资本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一是为了减轻中央财政在社会保险费上的支出压力,二来也是为了对在实施基金积累制前已经退休的老职工(“老人”)和新制度实施中参加工作的职工(“中人”) 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将自己的养老金直接贡献给当期政府的收入并凝固在国有资产中的补偿。
40%的入市比例也是值得商榷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权威人士解释说,因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划入社保基金的货币资产的投资,按成本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50%。(二)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三)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也就是说基金和股票的两项比例加起来不得高于40%,并不单纯指股票投资。
事实上,是否以1240亿为基数计算入市资金的数量仍是未定之事。更有专家分析认为,即使入市,也不太可能是大笔资金一次性进入股市。至于企业年金基金,理论上具有入市可能性,但投资的具体规章仍在起草之中,并不可能马上进入股市。
基金公司的甜蜜时刻
对于时时被关注和猜测社保基金何时入市的传言,社保理事会对记者表示无可奉告,同样不能向外界透露的还有社保基金入市的具体数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特别强调刘永富副部长会上的发言对于社保基金入市的时间表并没有任何暗示作用,一切关于入市的准备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至于入市时间则是天大的秘密。社保理事会已经和正在进行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三个:一是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与其它监管部门商讨出相应的规章政策,二是进行硬件、软件设施的各项准备,包括交易系统的建立,人员培训等等,三是对于管理人的挑选。
至于市场中传出的某些地方的社会保险基金已经进入股市的消息,官方表示,不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这是属于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抓到后会严厉处罚。
对于从10家老基金公司中被选中的6家基金公司而言,去年年底是个甜蜜时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成立了包括足够数量的独立人士参加的专家评审委员会。2002年10月18日,在北京市公证处的公证下,抽签产生了专家评审委员会第一次评审会议的参会委员。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委托投资的需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向有关申请人发送了调查问卷和经营计划书指引。
2002年11月底,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专家评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托管和投资管理申请人按他们自己抽签取得的顺序,向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了陈述和答疑。答辩时间为两个小时。前十分钟介绍公司情况,然后介绍本公司的股票投资计划、债券投资计划、投资决策机制、风险控制、投资理念、产品设计、资产配置、人才资源、以往业绩等等,然后回答专家的问题。综合申请人此前递交的调查问卷答卷、经营计划书和他们的陈述情况,参会专家分别对申请人进行了独立评审。在此基础上,专家评审委员会形成了托管申请人和投资管理申请人排序名单。按照专家评审委员会排序名单,确定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为全国社保基金托管人;南方、博时、华夏、鹏华、长盛、嘉实六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
已被选定的六家社保基金管理人在去年年底经历了比拼与等待后,迎接他们的是更大的压力。毕竟能够成为社保基金的管理人,对于每一个成功入围的基金公司来说都是一项未来的支柱性业务。记者通过采访获知,几家基金公司都为此项业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调集专门人马进行研究。根据社保基金的特性,重点集中于如何保证社保基金运作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据某家基金公司向记者介绍,他们目前的主要工作就在于如何构架起社保基金与已经发行上市的公募基金(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在人员配备、操作管理、决策程序上的“防火墙”和规避制度,防止两者之间的利益输送。
风险控制是全国社保基金入市的重点话题。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四十条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按当年收取的社保基金委托资产管理手续费的20%,提取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社保基金投资的亏损。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在托管银行专户存储,余额达到社保基金委托管理资产净值的10%时可不再提取。理事会按社保基金净收益的20%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社保基金投资发生重大亏损时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所提管理风险准备金不足以弥补的亏损。一般风险准备金余额达到社保基金资产净值的20%时可不再提取。至于每家基金公司具体的风险控制战略目前仍处于保密之中。
投资回报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证券法》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证券买卖的收益或者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也就是说基金的管理人不允许承诺投资回报。只不过,在目前的市场中,委托双方签订不据有法律效力的投资承诺“君子协定”已是公开的秘密。后来这种形式又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双方锁定回报区间,而不是保底承诺,比如投资回报在2%以下,管理人只收管理费,如果投资收益在2%至5%或者更高,双方按约定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记者获悉,基金与社保理会之间绝不会采用这种形式。
当基金正在操作的开放式或者封闭式基金与社保基金出现利益冲突时,基金公司会如何处理呢?他们会不会损害社保基金的利益呢?面对社保基金,基金公司是否还会重蹈“基金黑幕”的覆辙?基金对此的回答是不会。因为他们不仅在操作上更加规范,更重要的是由于操作社保这一关乎大众性命的基金,他们会受到来自社保理事会、证监会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当严格的多重监督。“我们是不敢拿社保基金玩火的。”一位基金公司的部门经理对记者说。但是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分析师胡立峰的担忧是:基金公司是否会为了保证社保基金的利益而损害开放式或封闭式基金的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