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环保工程污水处理技术的作用,概述了膜生物反应技术的相关内容,对膜生物反应技术工艺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详细分析,同时探讨了膜生物反应技术在环境工程污水处理中的运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技术;环境工程;污水处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5-0301-02
前 言
膜生物反应器的工作原理是主要是利用高效分离膜组件,它所占地的面积少,出水质量高,操作容易,能够平稳的运行,使用广泛。膜生物反应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环境工程污水处理带来了新纪元,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要充分重视,争取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1 环保工程污水处理技术的作用
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前些年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对环境保护较为忽视,从而导致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問题,特别是水污染更为严重,对人们的日常用水带来较大的威胁。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大量工厂不断涌现,这也导致三废排放量逐日递增。另外,生活污水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很多污水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就被排放到水体中,对水资源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当前我国水资源污染还在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加大对污水的治理力度,采用科学的污水处理技术来降低对水环境造成的危害,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2 膜技术与膜生物反应技术概述
2.1 含 义
膜技术指的是对膜的通透性进行利用然后对液体进行筛分,使得物质的分离与浓缩得以实现。在过滤膜当中主要有微滤、超滤以及纳滤三种。微滤主要是在颗粒比较大的分离当中进行使用,超滤膜孔径一般在0.1~5μm之间能够有效的实现液相中颗粒状物质或者是大分子的分离,例如矿物料、粘土以及颜料等等,通过高分子物质、金属离子以及可溶性溶质与合适的大分子之间进行结合,也能够从水溶液当中将这些物质进行一定的分离,从而实现浓缩、净化的目的,在污水处理过程当中,主要使用的是超滤膜技术;纳滤技术一般在海水淡化脱盐当中进行使用。所谓的膜生物反映技术,指的是膜技术与生物降解作用相结合所产生的物质,其具体实现技术为膜生物反应器(MBR)是其技术的具体实现形式,在实际的污水处理与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原 理
膜生物反应技术在膜分离技术的基础上吸收了生物处理的优势,与传统的技术手段相比,它在污水处理方面更具有优势,提高了污水的转化率,是目前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膜生物反应器是膜生物反应技术的核心,膜生物反应器中的结构主要包括萃取反应器、曝气装置以及膜分离装置。在这里要主要提一下膜分离反应器,它具备生物特征。在运行中,膜生物反应器根据生物膜的不同位置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在实践调查结果显示,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能力极强,效果显著,深受国内外污水处理部门的喜爱。
2.3 分 类
膜生物反应技术膜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可以分成膜分离生物、膜曝气生物、萃取膜生物三种反应器,其中膜分离反应生物器可以按照膜的位置分为分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两种;按是否需氧分为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和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两种。
3 膜生物反应技术工艺的优势和劣势
3.1 工艺优势
膜生物反应技术作为新技术有着其自身的优势,下面主要说一下它的工艺优势,首先是分离效率高。由于膜生物反应器自身的特点在应用过程中占地面积小,不存在传统污水处理中污泥沉降性的问题,而且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高,这很大限度上提高了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抗负荷能力,能够提高处理的效率,保证水质大幅度的提升。其次它能够将废水和微生物分离。膜生物反应器可以将活性污泥与废水分开完成第一步清洁,废水的流动区域在膜腔内部,生物细菌流动区在膜外,这样达到废水和微生物就能够分离,从而完成污水处理。第三在提升系统传氧效率。膜生物反应的曝气系统应用了一种全新的透气性膜,这种膜具有传质阻力小抗高压,受环境影响因素小等特征,保证了供氧系统的稳定,这种膜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环境工程污水处理效率。最后它的污泥产率低。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最重要的优势是能够阻截污泥进入生物反应器,虽然表面看起来这一环节没有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污泥与反应器内部的营养物质含量有直接关系,将污泥阻截在外部,能够有效的降低剩余污泥产量,从而从根源上降低污泥的产率。
3.2 技术劣势
膜生物反应技术优势明显,但是表示它不存在不足:膜生物反应技术中“膜”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它的使用寿命受污水的严重程度影响,在污水较为严重时,“膜”的寿命很短,在膜也受到污染时,通水量就会降低,这很不利于污水处理工程的进行。所以目前如何解决“膜”的使用寿命短,保持正常的通水量迫在眉睫,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不断的研究与分析,争取早日解决这个问题。荷兰环境工程的污水处理人员已经试验证明先将污水的原水成分净化,再进行后续净水工作能够提高膜的使用寿命。
4 膜生物反应技术在环境工程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4.1 曝气生物滤池技术
在这一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会使用到曝气生物滤池,它可以对反应技术进行支持并配合,这种技术属于典型的组合式工艺。在曝气生物滤池当中,所使用的是与气浮工艺相互配合的一种技术,其目的就是能够从根本上使得水体内部的污染总量大大降低,但是曝气生物滤池利用胶体、洗涤剂等杂质来对废水进行治理。近年来,人们对曝气生物滤池采用了一些新技术,从而使得污水处理过程中超出工作负荷的消耗量能够大大减轻,使得生物膜的有效应用寿命周期能够大大延长。
4.2 动态内循环反应技术
在这一技术当中,对于膜反应技术进行一定的改造,比如以原有技术为基础而发展的全动态式膜生物内循环反应技术,它利用动态反应器来对材料进行制作,然后使得生物膜得以形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得造价大大降低,内循环动态反应器在反应的过程当中对活性污泥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在处理与过滤的过程当中构建出了一个合理的、灵活的循环网络。当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选择侧向曝气方法来对污水处理过程加以辅助。
4.3 组合式污水处理技术
这种污水处理技术首先其对组合优化的过程加以实现,并且与MBR、EGSB两种技术相结合来对组合技术的优势进行了展现。具体来说,就是对污水处理过程当中的运行EGSB装置先进行操作,主要是对该设备进行利用从而使得污水中所含有的COD得以消除。而针对污水当中存在的悬浮物与氨氮,则可以利用MBR处理器来对二次辅助进行有效地处理,最后与膜生物反应器进行相互配合,对后续做好补充处理,使得传统污水处理当中的不足之处得以有效地弥补。使用这种组合处理方式,基本上与当前的系统污水处理技术的基本特征相一致,使得膜生物反应器本身的抗负荷特性得到了良好的优化,使得处理效果大大提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球的水资源短缺,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膜生物反应技术作为处理环境工程污水最有效的技术日益受到全球人民的关注,但是膜生物反应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相关人员部门在应用这项技术时,要对技术的优点加以肯定,也要善于发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研究,争取早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将膜生物反应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取得最佳的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炎锋.膜生物反应技术在环境工程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建筑·建材·装饰,2016(13):236~237.
[2]曹 艳.环保工程中关于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讨论[J].南方农机,2015(6):44~45.
[3]林少华.关于环保工程污水处理的有效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5(18):217.
收稿日期:2018-4-24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技术;环境工程;污水处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5-0301-02
前 言
膜生物反应器的工作原理是主要是利用高效分离膜组件,它所占地的面积少,出水质量高,操作容易,能够平稳的运行,使用广泛。膜生物反应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环境工程污水处理带来了新纪元,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要充分重视,争取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1 环保工程污水处理技术的作用
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前些年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对环境保护较为忽视,从而导致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問题,特别是水污染更为严重,对人们的日常用水带来较大的威胁。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大量工厂不断涌现,这也导致三废排放量逐日递增。另外,生活污水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很多污水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就被排放到水体中,对水资源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当前我国水资源污染还在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加大对污水的治理力度,采用科学的污水处理技术来降低对水环境造成的危害,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2 膜技术与膜生物反应技术概述
2.1 含 义
膜技术指的是对膜的通透性进行利用然后对液体进行筛分,使得物质的分离与浓缩得以实现。在过滤膜当中主要有微滤、超滤以及纳滤三种。微滤主要是在颗粒比较大的分离当中进行使用,超滤膜孔径一般在0.1~5μm之间能够有效的实现液相中颗粒状物质或者是大分子的分离,例如矿物料、粘土以及颜料等等,通过高分子物质、金属离子以及可溶性溶质与合适的大分子之间进行结合,也能够从水溶液当中将这些物质进行一定的分离,从而实现浓缩、净化的目的,在污水处理过程当中,主要使用的是超滤膜技术;纳滤技术一般在海水淡化脱盐当中进行使用。所谓的膜生物反映技术,指的是膜技术与生物降解作用相结合所产生的物质,其具体实现技术为膜生物反应器(MBR)是其技术的具体实现形式,在实际的污水处理与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原 理
膜生物反应技术在膜分离技术的基础上吸收了生物处理的优势,与传统的技术手段相比,它在污水处理方面更具有优势,提高了污水的转化率,是目前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膜生物反应器是膜生物反应技术的核心,膜生物反应器中的结构主要包括萃取反应器、曝气装置以及膜分离装置。在这里要主要提一下膜分离反应器,它具备生物特征。在运行中,膜生物反应器根据生物膜的不同位置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在实践调查结果显示,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能力极强,效果显著,深受国内外污水处理部门的喜爱。
2.3 分 类
膜生物反应技术膜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可以分成膜分离生物、膜曝气生物、萃取膜生物三种反应器,其中膜分离反应生物器可以按照膜的位置分为分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两种;按是否需氧分为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和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两种。
3 膜生物反应技术工艺的优势和劣势
3.1 工艺优势
膜生物反应技术作为新技术有着其自身的优势,下面主要说一下它的工艺优势,首先是分离效率高。由于膜生物反应器自身的特点在应用过程中占地面积小,不存在传统污水处理中污泥沉降性的问题,而且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高,这很大限度上提高了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抗负荷能力,能够提高处理的效率,保证水质大幅度的提升。其次它能够将废水和微生物分离。膜生物反应器可以将活性污泥与废水分开完成第一步清洁,废水的流动区域在膜腔内部,生物细菌流动区在膜外,这样达到废水和微生物就能够分离,从而完成污水处理。第三在提升系统传氧效率。膜生物反应的曝气系统应用了一种全新的透气性膜,这种膜具有传质阻力小抗高压,受环境影响因素小等特征,保证了供氧系统的稳定,这种膜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环境工程污水处理效率。最后它的污泥产率低。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最重要的优势是能够阻截污泥进入生物反应器,虽然表面看起来这一环节没有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污泥与反应器内部的营养物质含量有直接关系,将污泥阻截在外部,能够有效的降低剩余污泥产量,从而从根源上降低污泥的产率。
3.2 技术劣势
膜生物反应技术优势明显,但是表示它不存在不足:膜生物反应技术中“膜”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它的使用寿命受污水的严重程度影响,在污水较为严重时,“膜”的寿命很短,在膜也受到污染时,通水量就会降低,这很不利于污水处理工程的进行。所以目前如何解决“膜”的使用寿命短,保持正常的通水量迫在眉睫,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不断的研究与分析,争取早日解决这个问题。荷兰环境工程的污水处理人员已经试验证明先将污水的原水成分净化,再进行后续净水工作能够提高膜的使用寿命。
4 膜生物反应技术在环境工程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4.1 曝气生物滤池技术
在这一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会使用到曝气生物滤池,它可以对反应技术进行支持并配合,这种技术属于典型的组合式工艺。在曝气生物滤池当中,所使用的是与气浮工艺相互配合的一种技术,其目的就是能够从根本上使得水体内部的污染总量大大降低,但是曝气生物滤池利用胶体、洗涤剂等杂质来对废水进行治理。近年来,人们对曝气生物滤池采用了一些新技术,从而使得污水处理过程中超出工作负荷的消耗量能够大大减轻,使得生物膜的有效应用寿命周期能够大大延长。
4.2 动态内循环反应技术
在这一技术当中,对于膜反应技术进行一定的改造,比如以原有技术为基础而发展的全动态式膜生物内循环反应技术,它利用动态反应器来对材料进行制作,然后使得生物膜得以形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得造价大大降低,内循环动态反应器在反应的过程当中对活性污泥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在处理与过滤的过程当中构建出了一个合理的、灵活的循环网络。当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选择侧向曝气方法来对污水处理过程加以辅助。
4.3 组合式污水处理技术
这种污水处理技术首先其对组合优化的过程加以实现,并且与MBR、EGSB两种技术相结合来对组合技术的优势进行了展现。具体来说,就是对污水处理过程当中的运行EGSB装置先进行操作,主要是对该设备进行利用从而使得污水中所含有的COD得以消除。而针对污水当中存在的悬浮物与氨氮,则可以利用MBR处理器来对二次辅助进行有效地处理,最后与膜生物反应器进行相互配合,对后续做好补充处理,使得传统污水处理当中的不足之处得以有效地弥补。使用这种组合处理方式,基本上与当前的系统污水处理技术的基本特征相一致,使得膜生物反应器本身的抗负荷特性得到了良好的优化,使得处理效果大大提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球的水资源短缺,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膜生物反应技术作为处理环境工程污水最有效的技术日益受到全球人民的关注,但是膜生物反应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相关人员部门在应用这项技术时,要对技术的优点加以肯定,也要善于发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研究,争取早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将膜生物反应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取得最佳的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炎锋.膜生物反应技术在环境工程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建筑·建材·装饰,2016(13):236~237.
[2]曹 艳.环保工程中关于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讨论[J].南方农机,2015(6):44~45.
[3]林少华.关于环保工程污水处理的有效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5(18):217.
收稿日期:2018-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