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生态环境是我们周围环境的重要部分,水生态环境中的水生物、水环境和周边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绿色发展的平衡系统,对于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原则和水生态的特征开始介绍,总结了几点具体的修复措施,希望对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自然
水资源是地球上生物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之一,在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水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定的水生形态,水生物、水环境和周边水土环境形成了动态平衡的关系,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过分汲取、工业发展造成水资源严重污染等情况严重破环了水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影响着河道周边环境和水土的保持。近年来,人类逐渐感受到了水生态环境破环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进行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1、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理论基础
水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为的干预,如采用生物技术或生态技术等,对遭到破环的水生态环境进行改进,形成水环境的自然平衡。同时,通过优化水环境相关的生物链、价值链、信息链等,全方位的提升水生态保护工作质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利用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来实现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的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2、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原则
2.1 坚持生态系统的原貌
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建设首先要以恢复生态环境的原貌为基本原则。在进行河道等水环境修复工作时,首先要做好水源周边植被、水土的保护工作,尽可能的维持自然界本身的形态,并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最大限度的维护天然的河道景观。
2.2 要维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间的生物存在都有着互相依赖的关系,我们在进行植被修复时,要注重物种的保护,对稀缺物种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加其覆盖率。
2.3要有效控制土地资源使用,加强资源保护
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工业的发展,土地的使用面积逐渐增多,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占用严重影响了生态的平衡。在进行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时,要严格控制对自然土地资源的占用,增加生态环境的原始面积,减少水土流失。
3、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3.1 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水生态系统是由众多的生态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形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是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水生态系统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态系统共存着,并且相互影响着。其次,水生态系统内部由很多生态要素组成,并形成了一定的子系统,相互间建立了紧密的关联关系。在水生态系统中,整体性的表现无处不在。水环境中生存的生物之间互相依赖,相互共生,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和食物链。在水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生物越是丰富,越可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生物之间的互补性和协调性越强,对外界环境的抗力越大,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长效发展。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不但种类繁多,同时各生物的数量都较为充足,物种间的关系较为均衡,不存在物种间的生存劣势和外来生物的入侵。
3.2水生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
生物包含环境中的各种有生命的个体,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等均包含在内,环境包含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如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对水生生物而言,其生存环境包含着周围的生物环境和自然环境,水生生物要实现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就要与生存环境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基础,其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食物和条件。生存环境的复杂程度决定着水生生物的繁盛程度,旺盛的生存环境必定能够滋养丰富的水生生物。相反,如果生存环境受外部影响遭到破坏,水生生物的环境发生变化,水生生物结构必然受到影响。在进行水生生态修复建设时,一定要从建设生存环境入手,从源头上建立完整的生物体系,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其次,水生生物的物种对生存环境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并能够悄然的改变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要注重水生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实现二者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达到动态的自然平衡。
3.3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功能
水生态系统要想维持其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确保其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的功能。水生态系统内包括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其比例、数量、分布都会产生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使水生态系统出现一定问题时可以自我控制、调节、修复,保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别是当前人类社会的活动对水体的影响极大,如排入各种生活废水、农业污水、工业废水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如果水生态系统具备较好的自我调控和修复功能,会过食物链等方式最终将爆发的藻类消除掉,保证水体质量。
4、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措施
4.1 提高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的科学性
对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前,设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水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相互间的影响,找到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及需要修复的根本因素,选择最佳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方案。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维护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很难抛开前两个因素而只谈环境保护。因此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修复建设的效果,综合各种因素,从整体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作用,使修复建设的效果最佳,消耗最低。除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外,需要格外注意保护水体质量和植被的保护,水体和植被是水生态系统中其余动植物依存的基础,是保持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基础。
4.2 利用科学技术引导生态自然修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方面,也应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提高建设效果和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网络化技术,加强对水生态系统各项因素特性的采集、处理效果,当发生对水体造成较大危害的时间时可以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其次,加强高科技技术的引进,如针对当地造成水污染的特性,积极引进各种防治污染的设备设施、工艺、方法,保证进入水生系统的水体质量,或者引进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方法,提高水利设施施工的质量和科学性,降低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提高水体保持和修复的效果。再次,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如引进生物治理技术,通过引进特定生物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修复效果。通过这些措施,充分发挥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3 完善生态自然修复体系系统性管理
为确保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能够高效、稳定地进行,应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使管理能够从整体和大局出发,保证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实现意见的一致性。在管理机制建立中,首先应保证组成人员的专业知识、经验、业务能力满足需求,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在面对各种决策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应明确各部门的相关职责,确保分工明确,各部门在规划内按照要求严格执行相关权利、义務和规范,避免出现推脱责任、分工不明等问题,确保管理效果。各部门间应加强沟通交流,充分保证决策和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已经充分考虑了各种相关因素,对不同的水生态系统充分了解,从根源出发,治标治本,确保修复措施具有最佳的效果和最低的人力、物资消耗。
4.4 制定相关生态自然修复规章制度
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不能紧紧依赖少部分人来完成,而是要尽可能发动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力量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加强宣传推广,使整个社会都提升环保的意识和常识,以便引导民众更科学地参与到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中。对于违背规章制度的人和事,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并进行惩罚,对于举报违法违章行为、保护生态系统的行为应进行奖励。同时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应重视民众的意见,确保规章制度的可执行性和科学性,确保环保工作能够高效、持续地进行。
结语:
近几十年来,我国过度重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使人民越来越重视水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问题。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是个复杂、系统性强、漫长的历程。这需要坚定环境保护的决心,通过组织专业、有责任感的人士建立完整高效的生态环境修复系统,充分了解水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和个因素间的影响,确保决策科学、合理,从而保证修复建设效果,促进我国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86.
[2]陈雷.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谱写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篇章[J].中国水利,2012(5):1-4.
[3]李锐,上官周平,刘宝元,等.近60年我国土壤侵蚀科学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5):1-6.
作者简介:
周培丽,陕西省大荔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大荔。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自然
水资源是地球上生物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之一,在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水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定的水生形态,水生物、水环境和周边水土环境形成了动态平衡的关系,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过分汲取、工业发展造成水资源严重污染等情况严重破环了水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影响着河道周边环境和水土的保持。近年来,人类逐渐感受到了水生态环境破环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进行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1、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理论基础
水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为的干预,如采用生物技术或生态技术等,对遭到破环的水生态环境进行改进,形成水环境的自然平衡。同时,通过优化水环境相关的生物链、价值链、信息链等,全方位的提升水生态保护工作质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利用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来实现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的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2、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原则
2.1 坚持生态系统的原貌
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建设首先要以恢复生态环境的原貌为基本原则。在进行河道等水环境修复工作时,首先要做好水源周边植被、水土的保护工作,尽可能的维持自然界本身的形态,并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最大限度的维护天然的河道景观。
2.2 要维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间的生物存在都有着互相依赖的关系,我们在进行植被修复时,要注重物种的保护,对稀缺物种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加其覆盖率。
2.3要有效控制土地资源使用,加强资源保护
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工业的发展,土地的使用面积逐渐增多,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占用严重影响了生态的平衡。在进行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时,要严格控制对自然土地资源的占用,增加生态环境的原始面积,减少水土流失。
3、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3.1 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水生态系统是由众多的生态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形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是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水生态系统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态系统共存着,并且相互影响着。其次,水生态系统内部由很多生态要素组成,并形成了一定的子系统,相互间建立了紧密的关联关系。在水生态系统中,整体性的表现无处不在。水环境中生存的生物之间互相依赖,相互共生,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和食物链。在水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生物越是丰富,越可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生物之间的互补性和协调性越强,对外界环境的抗力越大,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长效发展。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不但种类繁多,同时各生物的数量都较为充足,物种间的关系较为均衡,不存在物种间的生存劣势和外来生物的入侵。
3.2水生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
生物包含环境中的各种有生命的个体,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等均包含在内,环境包含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如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对水生生物而言,其生存环境包含着周围的生物环境和自然环境,水生生物要实现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就要与生存环境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基础,其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食物和条件。生存环境的复杂程度决定着水生生物的繁盛程度,旺盛的生存环境必定能够滋养丰富的水生生物。相反,如果生存环境受外部影响遭到破坏,水生生物的环境发生变化,水生生物结构必然受到影响。在进行水生生态修复建设时,一定要从建设生存环境入手,从源头上建立完整的生物体系,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其次,水生生物的物种对生存环境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并能够悄然的改变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要注重水生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实现二者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达到动态的自然平衡。
3.3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功能
水生态系统要想维持其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确保其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的功能。水生态系统内包括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其比例、数量、分布都会产生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使水生态系统出现一定问题时可以自我控制、调节、修复,保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别是当前人类社会的活动对水体的影响极大,如排入各种生活废水、农业污水、工业废水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如果水生态系统具备较好的自我调控和修复功能,会过食物链等方式最终将爆发的藻类消除掉,保证水体质量。
4、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措施
4.1 提高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的科学性
对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前,设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水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相互间的影响,找到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及需要修复的根本因素,选择最佳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方案。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维护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很难抛开前两个因素而只谈环境保护。因此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修复建设的效果,综合各种因素,从整体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作用,使修复建设的效果最佳,消耗最低。除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外,需要格外注意保护水体质量和植被的保护,水体和植被是水生态系统中其余动植物依存的基础,是保持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基础。
4.2 利用科学技术引导生态自然修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方面,也应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提高建设效果和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网络化技术,加强对水生态系统各项因素特性的采集、处理效果,当发生对水体造成较大危害的时间时可以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其次,加强高科技技术的引进,如针对当地造成水污染的特性,积极引进各种防治污染的设备设施、工艺、方法,保证进入水生系统的水体质量,或者引进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方法,提高水利设施施工的质量和科学性,降低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提高水体保持和修复的效果。再次,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如引进生物治理技术,通过引进特定生物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修复效果。通过这些措施,充分发挥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3 完善生态自然修复体系系统性管理
为确保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能够高效、稳定地进行,应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使管理能够从整体和大局出发,保证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实现意见的一致性。在管理机制建立中,首先应保证组成人员的专业知识、经验、业务能力满足需求,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在面对各种决策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应明确各部门的相关职责,确保分工明确,各部门在规划内按照要求严格执行相关权利、义務和规范,避免出现推脱责任、分工不明等问题,确保管理效果。各部门间应加强沟通交流,充分保证决策和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已经充分考虑了各种相关因素,对不同的水生态系统充分了解,从根源出发,治标治本,确保修复措施具有最佳的效果和最低的人力、物资消耗。
4.4 制定相关生态自然修复规章制度
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不能紧紧依赖少部分人来完成,而是要尽可能发动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力量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加强宣传推广,使整个社会都提升环保的意识和常识,以便引导民众更科学地参与到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中。对于违背规章制度的人和事,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并进行惩罚,对于举报违法违章行为、保护生态系统的行为应进行奖励。同时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应重视民众的意见,确保规章制度的可执行性和科学性,确保环保工作能够高效、持续地进行。
结语:
近几十年来,我国过度重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使人民越来越重视水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问题。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是个复杂、系统性强、漫长的历程。这需要坚定环境保护的决心,通过组织专业、有责任感的人士建立完整高效的生态环境修复系统,充分了解水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和个因素间的影响,确保决策科学、合理,从而保证修复建设效果,促进我国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86.
[2]陈雷.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谱写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篇章[J].中国水利,2012(5):1-4.
[3]李锐,上官周平,刘宝元,等.近60年我国土壤侵蚀科学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5):1-6.
作者简介:
周培丽,陕西省大荔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大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