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道德现代性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与其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新型道德规范的特点,即道德普遍的理性化和人性化,它以平等、自由、进步、公平、和谐等作为原则和规范,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行为,倡导人的终极解放,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现代性有其生成的特定社会环境。
道德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已经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正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资源配置主体从政府变为市场,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人均国民收入极大提高,从而促进人们的消费观念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需求型转变,社会文化从单纯的数量满足型逐渐向质量提高型过渡。这种物质文明的进步就是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过渡。物质文明的进步必然要求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因为经济基础总是制约并决定着上层建筑,物质文明现代化必将带动精神文明的现代化。道德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理所当然地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而获得自身的现代性特征。
道德现代性的文化“纳融”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②“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1]道德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存在,而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部分,它必须融入社会文化之中,随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才具有社会现实性。道德又源生于社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其他方面相依相承。孤立的道德条目不可能对社会成员产生约束力,那样它会失去其应该具有的社会功能,从而没有存在的必要。道德又必须回到社会总体文化之中,为社会文化所纳融,即为社会文化的非道德方面所接受并融入其中,才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在人们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的同时,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不断进行着交流、沟通和碰撞,以此引发我国文化变迁加快,增加了我国文化的包容度,给新事物的产生、成长并最终战胜旧事物营造了适宜的环境。反之,这种环境也需要新事物的产生并植根于其中,才能体现其现实价值与其作为现代化的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以帮助人们确认新的世界并体验社会进步与文化变迁所给与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的解放。这样,我国道德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就获取了现代化的社会推动力,从而可能被打上现代性的烙印,即我国文化已对道德现代性的纳融做好了准备。
道德现代性的社会价值认同 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人的各种价值观有着广泛、复杂和深刻的冲突,在短时期内价值观多元化虽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正在形成,新集体主义、可持续发展、注重民生、追求社会和谐等价值观正在逐渐成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
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是现代的价值观体系。它在政治上追求民主与法治,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在经济上致力于发展国民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互惠互利”的正义经济精神和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在文化方面倡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扩展其包容性以适应信息化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脉搏。
在个人层面,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开放意识逐步觉醒,平等观念、公正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诚信观念、创新观念、合作观念等正在形成,从而引起人们价值观念趋向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喜欢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行动方面表现得更自信、更解放,更勇于和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从而在伦理道德上,注重个人价值,重视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使人们更易于认同道德的现代化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道德现代性。
无论是社会物质基础、文化变迁还是新的价值观的确立,都要求道德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社会主义道德的现代性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必须主动地迎接社会文化的变迁,智慧地选择既符合社会现实,又符合社會理想的发展方向,才能让社会主义道德始终站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引领全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②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655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
道德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已经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正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资源配置主体从政府变为市场,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人均国民收入极大提高,从而促进人们的消费观念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需求型转变,社会文化从单纯的数量满足型逐渐向质量提高型过渡。这种物质文明的进步就是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过渡。物质文明的进步必然要求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因为经济基础总是制约并决定着上层建筑,物质文明现代化必将带动精神文明的现代化。道德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理所当然地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而获得自身的现代性特征。
道德现代性的文化“纳融”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②“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1]道德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存在,而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部分,它必须融入社会文化之中,随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才具有社会现实性。道德又源生于社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其他方面相依相承。孤立的道德条目不可能对社会成员产生约束力,那样它会失去其应该具有的社会功能,从而没有存在的必要。道德又必须回到社会总体文化之中,为社会文化所纳融,即为社会文化的非道德方面所接受并融入其中,才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在人们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的同时,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不断进行着交流、沟通和碰撞,以此引发我国文化变迁加快,增加了我国文化的包容度,给新事物的产生、成长并最终战胜旧事物营造了适宜的环境。反之,这种环境也需要新事物的产生并植根于其中,才能体现其现实价值与其作为现代化的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以帮助人们确认新的世界并体验社会进步与文化变迁所给与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的解放。这样,我国道德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就获取了现代化的社会推动力,从而可能被打上现代性的烙印,即我国文化已对道德现代性的纳融做好了准备。
道德现代性的社会价值认同 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人的各种价值观有着广泛、复杂和深刻的冲突,在短时期内价值观多元化虽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正在形成,新集体主义、可持续发展、注重民生、追求社会和谐等价值观正在逐渐成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
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是现代的价值观体系。它在政治上追求民主与法治,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在经济上致力于发展国民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互惠互利”的正义经济精神和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在文化方面倡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扩展其包容性以适应信息化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脉搏。
在个人层面,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开放意识逐步觉醒,平等观念、公正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诚信观念、创新观念、合作观念等正在形成,从而引起人们价值观念趋向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喜欢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行动方面表现得更自信、更解放,更勇于和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从而在伦理道德上,注重个人价值,重视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使人们更易于认同道德的现代化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道德现代性。
无论是社会物质基础、文化变迁还是新的价值观的确立,都要求道德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社会主义道德的现代性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必须主动地迎接社会文化的变迁,智慧地选择既符合社会现实,又符合社會理想的发展方向,才能让社会主义道德始终站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引领全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②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655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