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虎:
王玉池是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他的书法理论文章广为人知,他比较系统地研究王羲之、王献之的生卒年月及艺术成就,曾荣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是治学严谨的典范还是不够严谨》一文获中国文联艺术评论奖,还曾获中国美协『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因此,人们很少见到他创作的书法作品。
我收到他寄给我的《王玉池书法选》后,惊讶不已。书界人常说『人书俱老』『老辣不羁』,是说一个人年纪大了,艺术也达到一定成就。这次我捧读他的书法作品,越看越觉得有味道,越欣赏越觉得他在年过八旬的耄耋之龄,已自然达到了此种境界。其章法布局及用笔,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书卷气之浓也油然跃入你的眼帘,凝目赏析,掩卷之后仍有翻卷再阅之欲。
原来,他在研究某个时代某个名家的时候,都要亲自临习他们的书法作品,以增加实践的感悟。他学习的对象比较复杂,这使得他对书法的理解更为全面而深刻。他平时还是以学『二王』、颜、柳为多,并创作以带有隶书笔意的草书为主,也兼学其他书体和流派。所以他的书法作品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自成一家。他虽然以理论名世,但他的创作我们也不能小视。
我结识王玉池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阅读他的书法理论文章则多是在九十代以后。多年来,他在相关报刊发表了许多关于书法理论和书法史方面的文章,受到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及书法教育机构的教师和学员们的普遍好评与欢迎。后来,他又注释《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更是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希望他将古代名帖继续注释下去,他也因此一发而不可收,一直做到现在。他研究甲骨文、西周《大盂鼎》《散氏盘》等,春秋《石鼓文》、秦代《琅琊刻石》、汉代《石门颂》等碑刻,魏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王羲之《十七帖》等,隋唐《龙藏寺碑》、宋代苏东坡《黄州寒食帖》等,共三十余种、六十余篇。为此,他孜孜不倦地做了十多年的译注,而这只是他想要译注的一部分。
可以说,古代碑帖浩如烟海,内容极其丰富,大几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儒、道、释、俗,无所不有,跨越年代久远,而历代碑帖的作者又都是写文章的高手,译注起来难度很大。但他治学严谨,凭着自己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地踏实做学问,得到书界的共识与好评。这项工作的贡献是卓著的。
一般人学习书法,都是从临习古代碑帖人手,而古代碑帖又大都是文言文,不要说读懂,甚至连断句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对内容的理解了。而不了解文字内容,想『出帖』『意临』『背临』就更难了。十余年来,王玉池默默所做的这项工作,对于了解古代碑帖的文字内容,更好地学好碑帖的范本,同时又可借助其文字内容提高文化素养,继承传统、繁荣发展书法事业是大有裨益的。熟知了王玉池认真做学问的态度,再回过头来看他的书法作品,体会就更深了。
孙洵:
今夏,倏然收到老学长寄来的薄薄一册《王玉池书法选》。他在扉页《艺术简介》中写道:一为了集中研究理论,我很少发表书法创作(作品),但一直未放弃书法实践的训练。大致是每写到某个时代或某个书家的评论,都要亲自学一下他们的书作,以增加实践的感悟。所以我学习的对象十分庞杂。其中以学习汉隶、『二王』、颜柳为多。平时创作以带有隶书笔意的草书为主……』实在是老实人说老实话。不管他早年法乳还是胎自二王,他近三十年形成的个人书风明显的草书,从结字、用笔上都有比较明显的汉隶特点,时而『扑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时而『星流电转,纤逾植发。』他的草书字字独立,并无大开大合、上下延绵、游丝不断之象;不激越、不张扬,欹侧肆意,注重沉稳,然意气奋发,上下贯通流畅;绝弃轻狂、艳俗、妩媚之习气。我评之为『虎卧凤阙富含中和之美,拙重大方不乏空灵之气。』
二0一二年九月,我去浙江嘉兴出席蒲华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邂逅《收藏家》主编唐吟方,聊起时下书法创作,深感草书太多太滥,少数书家过分强调感情宣泄,忽略草书矩式……唐说,他喜欢王玉池的草书,有韵味、有个性,又不失传统法则。
兴许有人会说,都到耄耋之年了,还出什么书法选,赶时髦。非也,老学长既不需要到闹市区写几个大商场招牌,更无需为个人作品投入市场而宣传。据笔者与之相知多年的感受认知;人到了暮年作一点阶段性的创作回顾,向乡亲父老、挚朋好友,甚至是后人,作个汇报,『没有滞留在空头研究上』,仅此而已。
牛克诚: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人们一般不把王玉池看作书法美学家,甚至有的还不知道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但是,王老的书法美学与其书法考证学之间足足构成了一种潜在的体系。他不仅实现了从书法美学到书法鉴赏再到书法考证的三级递进,而且在每一层阶的研究中,他都在无形中使用着另外两个层阶的武器,如他的书法美学研究并非概念空洞之弊,而是获得了遍览名迹、精微考证的潜在支持,结论不是由概念诠释而出,而是让书史材料去昭明;其鉴赏之学也在书法美学与考证学之间左右逢源;其书法考证虽是精细一道,但却视野宽阔,往往能跃出文献而广泛求证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这与他的美学训练是极有关系的。可以说,王老在书学领域的三个层阶的研究彼此借鉴、互相渗透,已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
王老在书法考证这一阶段的研究便是专治王羲之,其考证贯彻了清代考据学的审慎精神。他充分地占有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认真体味,直接同古文献对话,如对于李文田《定武兰亭》跋语,细审原文,从而在人们所未引用的文句中发现,李文田之义乃指书势而言。对于孤证材料他则只备存录,决不片面发挥,如他对《金庭王氏族谱》中记载的王羲之生卒年月材料的处理。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对于新材料的发现,如在考定王羲之生卒年时,对于比较冷僻的陶弘景《真诰·注》和尚杲《瀑布山展墓记》材料的运用等。在论证方法上,王老以事理相证,即把考证对象放在当时的人际、事件中,以见其真伪端缘,如对于王羲之《桓公以江州还台帖》中的『桓公』竞指何人的问题,主要从王羲之与桓冲的辈分差别,桓温与朝廷的关系,谢安、王坦之等与桓温的关系等来论证桓公非为桓冲。对于《丧乱帖》中『先墓』地点及王羲之晚年书作等亦从历史事件、羲之经历的角度论证之。这种偏重事理的考证,是不同于清代侧重文章辞句的考证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王老的书论研究主要在两个领域展开:一是继续就有关王羲之书法问题而深入研究,二是为中国书法函授大学撰写古代书法文献的注释工作。在研究之余,王老也从事书法创作,其字用笔不惊而结构堂堂。王老为人亦如是也。
王玉池是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他的书法理论文章广为人知,他比较系统地研究王羲之、王献之的生卒年月及艺术成就,曾荣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是治学严谨的典范还是不够严谨》一文获中国文联艺术评论奖,还曾获中国美协『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因此,人们很少见到他创作的书法作品。
我收到他寄给我的《王玉池书法选》后,惊讶不已。书界人常说『人书俱老』『老辣不羁』,是说一个人年纪大了,艺术也达到一定成就。这次我捧读他的书法作品,越看越觉得有味道,越欣赏越觉得他在年过八旬的耄耋之龄,已自然达到了此种境界。其章法布局及用笔,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书卷气之浓也油然跃入你的眼帘,凝目赏析,掩卷之后仍有翻卷再阅之欲。
原来,他在研究某个时代某个名家的时候,都要亲自临习他们的书法作品,以增加实践的感悟。他学习的对象比较复杂,这使得他对书法的理解更为全面而深刻。他平时还是以学『二王』、颜、柳为多,并创作以带有隶书笔意的草书为主,也兼学其他书体和流派。所以他的书法作品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自成一家。他虽然以理论名世,但他的创作我们也不能小视。
我结识王玉池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阅读他的书法理论文章则多是在九十代以后。多年来,他在相关报刊发表了许多关于书法理论和书法史方面的文章,受到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及书法教育机构的教师和学员们的普遍好评与欢迎。后来,他又注释《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更是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希望他将古代名帖继续注释下去,他也因此一发而不可收,一直做到现在。他研究甲骨文、西周《大盂鼎》《散氏盘》等,春秋《石鼓文》、秦代《琅琊刻石》、汉代《石门颂》等碑刻,魏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王羲之《十七帖》等,隋唐《龙藏寺碑》、宋代苏东坡《黄州寒食帖》等,共三十余种、六十余篇。为此,他孜孜不倦地做了十多年的译注,而这只是他想要译注的一部分。
可以说,古代碑帖浩如烟海,内容极其丰富,大几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儒、道、释、俗,无所不有,跨越年代久远,而历代碑帖的作者又都是写文章的高手,译注起来难度很大。但他治学严谨,凭着自己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地踏实做学问,得到书界的共识与好评。这项工作的贡献是卓著的。
一般人学习书法,都是从临习古代碑帖人手,而古代碑帖又大都是文言文,不要说读懂,甚至连断句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对内容的理解了。而不了解文字内容,想『出帖』『意临』『背临』就更难了。十余年来,王玉池默默所做的这项工作,对于了解古代碑帖的文字内容,更好地学好碑帖的范本,同时又可借助其文字内容提高文化素养,继承传统、繁荣发展书法事业是大有裨益的。熟知了王玉池认真做学问的态度,再回过头来看他的书法作品,体会就更深了。
孙洵:
今夏,倏然收到老学长寄来的薄薄一册《王玉池书法选》。他在扉页《艺术简介》中写道:一为了集中研究理论,我很少发表书法创作(作品),但一直未放弃书法实践的训练。大致是每写到某个时代或某个书家的评论,都要亲自学一下他们的书作,以增加实践的感悟。所以我学习的对象十分庞杂。其中以学习汉隶、『二王』、颜柳为多。平时创作以带有隶书笔意的草书为主……』实在是老实人说老实话。不管他早年法乳还是胎自二王,他近三十年形成的个人书风明显的草书,从结字、用笔上都有比较明显的汉隶特点,时而『扑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时而『星流电转,纤逾植发。』他的草书字字独立,并无大开大合、上下延绵、游丝不断之象;不激越、不张扬,欹侧肆意,注重沉稳,然意气奋发,上下贯通流畅;绝弃轻狂、艳俗、妩媚之习气。我评之为『虎卧凤阙富含中和之美,拙重大方不乏空灵之气。』
二0一二年九月,我去浙江嘉兴出席蒲华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邂逅《收藏家》主编唐吟方,聊起时下书法创作,深感草书太多太滥,少数书家过分强调感情宣泄,忽略草书矩式……唐说,他喜欢王玉池的草书,有韵味、有个性,又不失传统法则。
兴许有人会说,都到耄耋之年了,还出什么书法选,赶时髦。非也,老学长既不需要到闹市区写几个大商场招牌,更无需为个人作品投入市场而宣传。据笔者与之相知多年的感受认知;人到了暮年作一点阶段性的创作回顾,向乡亲父老、挚朋好友,甚至是后人,作个汇报,『没有滞留在空头研究上』,仅此而已。
牛克诚: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人们一般不把王玉池看作书法美学家,甚至有的还不知道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但是,王老的书法美学与其书法考证学之间足足构成了一种潜在的体系。他不仅实现了从书法美学到书法鉴赏再到书法考证的三级递进,而且在每一层阶的研究中,他都在无形中使用着另外两个层阶的武器,如他的书法美学研究并非概念空洞之弊,而是获得了遍览名迹、精微考证的潜在支持,结论不是由概念诠释而出,而是让书史材料去昭明;其鉴赏之学也在书法美学与考证学之间左右逢源;其书法考证虽是精细一道,但却视野宽阔,往往能跃出文献而广泛求证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这与他的美学训练是极有关系的。可以说,王老在书学领域的三个层阶的研究彼此借鉴、互相渗透,已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
王老在书法考证这一阶段的研究便是专治王羲之,其考证贯彻了清代考据学的审慎精神。他充分地占有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认真体味,直接同古文献对话,如对于李文田《定武兰亭》跋语,细审原文,从而在人们所未引用的文句中发现,李文田之义乃指书势而言。对于孤证材料他则只备存录,决不片面发挥,如他对《金庭王氏族谱》中记载的王羲之生卒年月材料的处理。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对于新材料的发现,如在考定王羲之生卒年时,对于比较冷僻的陶弘景《真诰·注》和尚杲《瀑布山展墓记》材料的运用等。在论证方法上,王老以事理相证,即把考证对象放在当时的人际、事件中,以见其真伪端缘,如对于王羲之《桓公以江州还台帖》中的『桓公』竞指何人的问题,主要从王羲之与桓冲的辈分差别,桓温与朝廷的关系,谢安、王坦之等与桓温的关系等来论证桓公非为桓冲。对于《丧乱帖》中『先墓』地点及王羲之晚年书作等亦从历史事件、羲之经历的角度论证之。这种偏重事理的考证,是不同于清代侧重文章辞句的考证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王老的书论研究主要在两个领域展开:一是继续就有关王羲之书法问题而深入研究,二是为中国书法函授大学撰写古代书法文献的注释工作。在研究之余,王老也从事书法创作,其字用笔不惊而结构堂堂。王老为人亦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