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社会味浓,内容面广点多,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目标的落实,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并将儿童生活与品德、行为规范、法制、历史、地理、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要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实现课程追求的基础性和有效性的目标,必须深入研究学法,精心设计学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才能使品德课的三维目标有效达成。下面,我结合自己上的教研课《我们的地球》,来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制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要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法,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是预设的、静态的,而学生的生活和生命成长是生成的、动态的。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充分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教师预设活动目标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基础和生活现状,然后将活动目标准确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果实”。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取舍,而不应该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了几次活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地球》中,我把知识目标确定为: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公转与自转的规律,了解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教给学生的这些知识点是达成情感、价值观、能力等目标的基础,但不是主要的、唯一的目标。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把能力目标确定为: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能认识它们的形状。经过试教后,我发现在能力目标上的定位太低了,学生只在于抽象的文字和图形的判断,没有真正地从地理位置上来区分七大洲和四大洋。因此,我在第二次执教时,把能力目标定为: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并能在地图中找到它们。这样一来,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从感性的、直观的层面上更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清清楚楚地知道了七大洲和四大洋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在这课中我把情感目标确定为: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的古人的敬意和热爱地球的情感,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实践证明,这样的目标定位比较科学、准确。
二、精选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具有开放性,课程资源也丰富多样,网络、书籍、报刊等为我们快捷地获得大量信息提供了方便。课程资源的利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教学需要,使学生从直观上理解教材内容,学到并了解品德与社会知识,同时也是一个教师智慧的体现,一个教师对于教材知识、历史知识以及教材外知识的体现。而我们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观、肤浅、不全面,逐步向抽象、深入、全面发展。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品德更好地内化,提高育人的实效。因此,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形象的、典型的,具有震撼力,让课堂教学更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共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境界。在《我们的地球》一课中,要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外形最好的教具莫过于地球仪了。我就用地球仪让学生认识了地轴、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等等,还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地球仪中寻找七大洲和四大洋,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了。为了让学生明白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这一知识难点时,我采用一段视频录像《地球的自述》,以卡通的形式作介绍,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视线,在形象的自述中,难点迎刃而解,使教学目标最优化。
三、合理设计活动
品德课是综合性的课程,教学目标在每一节课中也是综合的。为了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老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活动应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性的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活动应该是有条不紊进行的,不能乱而无序。
导入新课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开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采用恰到好处的导入方法,可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预备状态,乐意学习。在《我们的地球》中,为了达成知识目标中感受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时,我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地貌,有碧蓝碧蓝的海洋、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一望无垠的稻田、波光粼粼的江河湖泊、高耸陡峭的高山峡谷、辽阔干燥的戈壁沙漠……学生一下子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了,产生了急于了解地球的欲望。为了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我在这一节课中还安排了“地球大搜索”、“火眼金睛,智力大冲浪”、“祝福您,地球妈妈”……总的来说,一节课中的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都为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而设计。
四、注重探究体验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悟”是学生个体体验的整合和提升。品德课活动中,我们要给“悟”创设一个合适的场所,需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充分发挥主体性,培养研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否则,“社会味比较浓”的品德与社会课,往往会出现学生无法参与,教师尽情表演的情景,这就违背了课程的追求目标。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结论,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话,教师不说。这样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的问题必然是深刻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在《我们的地球》中,我用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地球大搜索”活动。每位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认识了七大洲和四大洋,了解了它们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并能合作拼贴七大洲和四大洋。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感性地认识了七大洲和四大洋,为目标的达成降低了难度,起到了有效的保障。
五、恰当课外延伸
斯宾塞指出:“教育应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最具有“开放性”特征。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品德的人。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实生活是学生道德养成的摇篮,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来自生活的真切体验胜过读万卷书、听万句话。为了深化《我们的地球》一课中的情感目标:热爱地球的情感,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我安排了课外延伸活动,开展了“环境与人类”的资料调查、和“争做环保小卫士”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清除身边的垃圾,净化环境,还要求把自己观察到的“环境污染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活动中,学生体验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园,保护人类自己,加强了环保意识,促使这一课的情感目标有效实施。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解读了教材,把握教学目标,不断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就能让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作者单位:四川省宣汉县清溪镇中心小学)
一、正确制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要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法,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是预设的、静态的,而学生的生活和生命成长是生成的、动态的。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充分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教师预设活动目标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基础和生活现状,然后将活动目标准确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果实”。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取舍,而不应该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了几次活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地球》中,我把知识目标确定为: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公转与自转的规律,了解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教给学生的这些知识点是达成情感、价值观、能力等目标的基础,但不是主要的、唯一的目标。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把能力目标确定为: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能认识它们的形状。经过试教后,我发现在能力目标上的定位太低了,学生只在于抽象的文字和图形的判断,没有真正地从地理位置上来区分七大洲和四大洋。因此,我在第二次执教时,把能力目标定为: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并能在地图中找到它们。这样一来,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从感性的、直观的层面上更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清清楚楚地知道了七大洲和四大洋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在这课中我把情感目标确定为: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的古人的敬意和热爱地球的情感,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实践证明,这样的目标定位比较科学、准确。
二、精选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具有开放性,课程资源也丰富多样,网络、书籍、报刊等为我们快捷地获得大量信息提供了方便。课程资源的利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教学需要,使学生从直观上理解教材内容,学到并了解品德与社会知识,同时也是一个教师智慧的体现,一个教师对于教材知识、历史知识以及教材外知识的体现。而我们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观、肤浅、不全面,逐步向抽象、深入、全面发展。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品德更好地内化,提高育人的实效。因此,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形象的、典型的,具有震撼力,让课堂教学更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共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境界。在《我们的地球》一课中,要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外形最好的教具莫过于地球仪了。我就用地球仪让学生认识了地轴、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等等,还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地球仪中寻找七大洲和四大洋,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了。为了让学生明白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这一知识难点时,我采用一段视频录像《地球的自述》,以卡通的形式作介绍,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视线,在形象的自述中,难点迎刃而解,使教学目标最优化。
三、合理设计活动
品德课是综合性的课程,教学目标在每一节课中也是综合的。为了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老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活动应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性的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活动应该是有条不紊进行的,不能乱而无序。
导入新课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开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采用恰到好处的导入方法,可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预备状态,乐意学习。在《我们的地球》中,为了达成知识目标中感受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时,我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地貌,有碧蓝碧蓝的海洋、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一望无垠的稻田、波光粼粼的江河湖泊、高耸陡峭的高山峡谷、辽阔干燥的戈壁沙漠……学生一下子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了,产生了急于了解地球的欲望。为了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我在这一节课中还安排了“地球大搜索”、“火眼金睛,智力大冲浪”、“祝福您,地球妈妈”……总的来说,一节课中的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都为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而设计。
四、注重探究体验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悟”是学生个体体验的整合和提升。品德课活动中,我们要给“悟”创设一个合适的场所,需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充分发挥主体性,培养研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否则,“社会味比较浓”的品德与社会课,往往会出现学生无法参与,教师尽情表演的情景,这就违背了课程的追求目标。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结论,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话,教师不说。这样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的问题必然是深刻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在《我们的地球》中,我用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地球大搜索”活动。每位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认识了七大洲和四大洋,了解了它们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并能合作拼贴七大洲和四大洋。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感性地认识了七大洲和四大洋,为目标的达成降低了难度,起到了有效的保障。
五、恰当课外延伸
斯宾塞指出:“教育应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最具有“开放性”特征。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品德的人。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实生活是学生道德养成的摇篮,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来自生活的真切体验胜过读万卷书、听万句话。为了深化《我们的地球》一课中的情感目标:热爱地球的情感,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我安排了课外延伸活动,开展了“环境与人类”的资料调查、和“争做环保小卫士”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清除身边的垃圾,净化环境,还要求把自己观察到的“环境污染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活动中,学生体验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园,保护人类自己,加强了环保意识,促使这一课的情感目标有效实施。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解读了教材,把握教学目标,不断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就能让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作者单位:四川省宣汉县清溪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