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画家乔托被称为“欧洲绘画之父”,在西方艺术圈的地位丝毫不亚于但丁在文化圈的地位,因为他把西方绘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这是乔托的祭坛画《圣像》,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坐在画面中间,周围被信徒和天使环绕。这种题材在欧洲中世纪的画坛上非常常见,乔托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来对比一下两幅有同样情景的祭坛画:这两幅分别出自不同的艺术家之手,画中虽然都有耶稣母子和旁边的天使、信徒,但细节上有很大区别。
乔托画中玛利亚的胸部有明显的“凸起感”(图1),这在绘画中叫“透视法”,即通常所说的立体感——这是乔托在绘画上的第一个改革。再看看乔托画中玛利亚两边的人(图2),立体感更加明显,仿佛是“由远到近”排列的,而其他两幅画中玛利亚两边的人要么都堆在那(图3),要么飘浮在空中(图4)。
乔托这幅壁画《犹大之吻》也有鲜明的立体感。故事很简单,叛徒犹大用吻耶稣的方式向追捕者指出了耶稣的位置。但乔托画得一点都不简单:画面右下角这个大胡子明显站得比其他人都靠近“镜头”,这自然制造了一种空间感;而且整幅画中露脸的人没几个,却给人一种拥挤感,主角耶稣和犹大身后还有一片黑压压的人头。
喬托这幅壁画《犹大之吻》也有鲜明的立体感。故事很简单,叛徒犹大用吻耶稣的方式向追捕者指出了耶稣的位置。但乔托画得一点都不简单:画面右下角这个大胡子明显站得比其他人都靠近“镜头”,这自然制造了一种空间感;而且整幅画中露脸的人没几个,却给人一种拥挤感,主角耶稣和犹大身后还有一片黑压压的人头。
乔托在绘画中的第三个改革是:增加人物的表情变化。画中圣母玛利亚表情很痛苦,仿佛正在试图唤醒耶稣。但这种表情流露在当时讲究“神性高于人性”的宗教画中是不被允许的。而乔托给她增加了表情,使她变得更加亲民,这也正是文艺复兴的出发点:从关注神,转而开始关注人。所以,乔托被称为“欧洲绘画之父”当之无愧。
乔托之所以会将“透视法”加入到绘画中,和他的职业密不可分——建筑师。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前面的鐘楼就是乔托建造的,而画建筑图纸当然是越真实越好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乔托培养了画画也要追求真实立体感的特长。
乔托“指哪儿打哪儿”的视觉引导法在几百年后还成了荷兰艺术大师伦勃朗和维米尔的绝技。伦勃朗在《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左)中,通过画中人物视线把读者引向待解剖的尸体身上。维米尔在《读信的蓝衣女子》(右)中则通过后面的画布底边把读者视线引向女子手中的信件。
这是乔托的祭坛画《圣像》,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坐在画面中间,周围被信徒和天使环绕。这种题材在欧洲中世纪的画坛上非常常见,乔托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来对比一下两幅有同样情景的祭坛画:这两幅分别出自不同的艺术家之手,画中虽然都有耶稣母子和旁边的天使、信徒,但细节上有很大区别。
乔托画中玛利亚的胸部有明显的“凸起感”(图1),这在绘画中叫“透视法”,即通常所说的立体感——这是乔托在绘画上的第一个改革。再看看乔托画中玛利亚两边的人(图2),立体感更加明显,仿佛是“由远到近”排列的,而其他两幅画中玛利亚两边的人要么都堆在那(图3),要么飘浮在空中(图4)。
乔托这幅壁画《犹大之吻》也有鲜明的立体感。故事很简单,叛徒犹大用吻耶稣的方式向追捕者指出了耶稣的位置。但乔托画得一点都不简单:画面右下角这个大胡子明显站得比其他人都靠近“镜头”,这自然制造了一种空间感;而且整幅画中露脸的人没几个,却给人一种拥挤感,主角耶稣和犹大身后还有一片黑压压的人头。
喬托这幅壁画《犹大之吻》也有鲜明的立体感。故事很简单,叛徒犹大用吻耶稣的方式向追捕者指出了耶稣的位置。但乔托画得一点都不简单:画面右下角这个大胡子明显站得比其他人都靠近“镜头”,这自然制造了一种空间感;而且整幅画中露脸的人没几个,却给人一种拥挤感,主角耶稣和犹大身后还有一片黑压压的人头。
乔托在绘画中的第三个改革是:增加人物的表情变化。画中圣母玛利亚表情很痛苦,仿佛正在试图唤醒耶稣。但这种表情流露在当时讲究“神性高于人性”的宗教画中是不被允许的。而乔托给她增加了表情,使她变得更加亲民,这也正是文艺复兴的出发点:从关注神,转而开始关注人。所以,乔托被称为“欧洲绘画之父”当之无愧。
乔托之所以会将“透视法”加入到绘画中,和他的职业密不可分——建筑师。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前面的鐘楼就是乔托建造的,而画建筑图纸当然是越真实越好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乔托培养了画画也要追求真实立体感的特长。
乔托“指哪儿打哪儿”的视觉引导法在几百年后还成了荷兰艺术大师伦勃朗和维米尔的绝技。伦勃朗在《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左)中,通过画中人物视线把读者引向待解剖的尸体身上。维米尔在《读信的蓝衣女子》(右)中则通过后面的画布底边把读者视线引向女子手中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