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两把刷子,哪能成“欧洲绘画之父”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n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画家乔托被称为“欧洲绘画之父”,在西方艺术圈的地位丝毫不亚于但丁在文化圈的地位,因为他把西方绘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这是乔托的祭坛画《圣像》,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坐在画面中间,周围被信徒和天使环绕。这种题材在欧洲中世纪的画坛上非常常见,乔托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来对比一下两幅有同样情景的祭坛画:这两幅分别出自不同的艺术家之手,画中虽然都有耶稣母子和旁边的天使、信徒,但细节上有很大区别。
  乔托画中玛利亚的胸部有明显的“凸起感”(图1),这在绘画中叫“透视法”,即通常所说的立体感——这是乔托在绘画上的第一个改革。再看看乔托画中玛利亚两边的人(图2),立体感更加明显,仿佛是“由远到近”排列的,而其他两幅画中玛利亚两边的人要么都堆在那(图3),要么飘浮在空中(图4)。
  乔托这幅壁画《犹大之吻》也有鲜明的立体感。故事很简单,叛徒犹大用吻耶稣的方式向追捕者指出了耶稣的位置。但乔托画得一点都不简单:画面右下角这个大胡子明显站得比其他人都靠近“镜头”,这自然制造了一种空间感;而且整幅画中露脸的人没几个,却给人一种拥挤感,主角耶稣和犹大身后还有一片黑压压的人头。
  喬托这幅壁画《犹大之吻》也有鲜明的立体感。故事很简单,叛徒犹大用吻耶稣的方式向追捕者指出了耶稣的位置。但乔托画得一点都不简单:画面右下角这个大胡子明显站得比其他人都靠近“镜头”,这自然制造了一种空间感;而且整幅画中露脸的人没几个,却给人一种拥挤感,主角耶稣和犹大身后还有一片黑压压的人头。
  乔托在绘画中的第三个改革是:增加人物的表情变化。画中圣母玛利亚表情很痛苦,仿佛正在试图唤醒耶稣。但这种表情流露在当时讲究“神性高于人性”的宗教画中是不被允许的。而乔托给她增加了表情,使她变得更加亲民,这也正是文艺复兴的出发点:从关注神,转而开始关注人。所以,乔托被称为“欧洲绘画之父”当之无愧。
  乔托之所以会将“透视法”加入到绘画中,和他的职业密不可分——建筑师。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前面的鐘楼就是乔托建造的,而画建筑图纸当然是越真实越好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乔托培养了画画也要追求真实立体感的特长。
  乔托“指哪儿打哪儿”的视觉引导法在几百年后还成了荷兰艺术大师伦勃朗和维米尔的绝技。伦勃朗在《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左)中,通过画中人物视线把读者引向待解剖的尸体身上。维米尔在《读信的蓝衣女子》(右)中则通过后面的画布底边把读者视线引向女子手中的信件。
其他文献
唐文宗时,有个中亚商人来唐朝做生意,在一次交易中与唐朝某宦官发生了争执,宦官竟把对方的货物强行拿走了。商人不服,赶到长安告御状,唐文宗听取了他的申诉,并下令彻查此事。得知宦官有错在先,唐文宗不仅没收了宦官的財产,要求他“不可欺侮外商”,还革去了他的职务,命他去看守皇陵。消息传开后,那个商人深受感動,之后更加积极地来唐朝开展贸易。
我叫梅景,是含章殿的一棵梅树。化成人形后的第一眼,见到的是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儿。她是寿阳公主,素喜在梅花树下玩乐,笑语盈盈,眉眼弯弯,娇俏可爱。渐渐地,我的视线里再也容不下他人,却不敢以人形同她相见。  七年一晃而过,一日,含章殿来了一位得道高人,他说我心中有执念,可帮我实现愿望,代价是千年修为尽数度他,我答应了。他说:“我会帮你织一场梦境,只是你可想清楚了,入梦后她不再是公主,至于何种身份,那
清末大臣张荫桓早年考秀才不第,21岁纳资买了知县官衔,入山东巡抚幕府做文书,后升迁至道员。光绪八年(1882年),他升任安徽按察使,两年后被朝廷授三品卿衔,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次年,他出任特使,奔赴美国、秘鲁、西班牙三国。  张荫桓是个很有脑子、又非常能干的官员,未入仕即努力学习外语,用心研究洋务。出使时成绩显赫,比如设领事保护侨民,维护华工的合法权益,为屈死的两百多名华工讨得14.7万多墨西哥银
段祺瑞晚年在上海闲住的时候,与围棋大师吴清源下了一盘棋。吴清源故意不露破绽地输给段祺瑞,并说:“大帅人老,棋艺可不老啊!”段祺瑞當时就很神气,心想:我老段就是不一般,居然赢了你堂堂国手。后来,段祺瑞偶然听到吴清源对别人说:“段祺瑞的棋艺虽精,但仍不是我的對手,而且我故意让着他不过是讨他高兴罢了。”段祺瑞顿时气得鼻子都歪了。
蔡锷少年时家贫却志远,他求学期间,曾靠袁世凯的资助才得以留学日本,最终学有所成。对袁世凯的慷慨资助,蔡锷十分感激。但后来袁世凯称帝时,蔡锷列数袁世凯的罪状,并予之“最后之忠告”,宣告云南獨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后,蔡锷仍坚决反对袁世凯继续任总统,并表示反袁乃公义,是“为国民争人格”,故无法“兼顾私情”。
当我筋疲力尽地步行到河畔时,华灯初上。  我坐在桥头的石凳上小憩,茫然地凝望被暖黄色灯光笼罩的河畔。  来往行人举着手机拍照,一个个笑靥如花,再不见裹在臃肿布衣里行色匆匆的百姓;青石板路还是千年前的青石板路,沾染过将军与敌寇的鲜血,滴落过痛失纸鸢的孩童的眼泪……我叹了一口气,摇摇头。  这番描述,说得我好像千年前就来过这里似的。我低头看看挂在脖子上的相机,决定还是做一个现代人。我起身走向卖糖画的小
雪花是冬天最好的面粉  北风是高级面点师  使劲儿搅拌着  做了一个晶莹剔透的雪蛋糕  是给谁过生日呢?  显然不是冬眠的小熊  他还在呼呼睡大觉哩  小兔子抱來一根胡萝卜  好奇地插进雪蛋糕里  恰巧一朵梅花落下  瞬间点燃了生日蜡烛
清朝末年的一个晚上,一场大雪降临了整个苏州城,这场大雪一直下到第二天卯时才停。而第二天一早,苏州城内有名的花花公子史宗被人发现死在了城西的雪地里。苏州知府刘伶接到报案后,立即带着仵作与衙役来到了案发现场。他们勘查现场后发现,死者的死亡时间应该是在卯时,死者只穿了一件贴身衣物,是被利器刺穿腹部流血过多而死,但是周围却不见有任何杀害死者的利器,而且尸体也像是被移动过,种种迹象表明这并不是第一现场。更令
为了使原本记载较少的历史故事情节饱满,作为戏剧本身的技巧,历史剧的“戏说”无可厚非。然而,历史剧实际占据着普及历史常识的重要地位,偏偏当下歷史剧的常识性错误层出不穷:《龙珠传奇》中,抗清人士生活的桃花源里,所有男性居然剃發留辫子;《思美人》中,历史上为了楚国安危几次上书却遭贬谪、最后含恨投江、宁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屈原竟然一直在忙着谈恋爱……这类“偶像化正剧”曾被认为是吸引年轻观众的良药,但因为太
她明白,那高高扬起的夹棍板子,不是冲着她来的,可那疼痛却实实地落在她的身上,亦落在她的心上。她是吃得苦的贫家女子,可从小到大,那样酷烈的严刑拷打,她是第一次承受。  有几次,她在浑身火烧油煎般的剧痛缠绕中昏死过去,又在夜半清冷的月光中顽强地醒过来。她抹一把眼角残泪、嘴角污血,听到自己内心那个清晰又坚定的声音:死也不能承认!要活下去,活到有青天来为自己抚平冤屈,活到云开雾散,水落石出。  那是一场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