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首七言绝句,描写山中别墅夏日风光的幽静、清爽,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悠闲自在的心情。全诗艺术构思的精彩之处,在于精心捕捉并巧妙地表现出了炎夏中的凉意。
诗题中的“山亭”,是山中别墅的一个亭子。诗人暗示我们,他正在山亭上乘凉,诗中的景致,就是他在山亭上见到和感受到的。
第一句“绿树阴浓夏日长”,写绿叶满树,树荫很浓,白昼颇长。起笔看似平淡,细品却有妙趣。“阴浓”二字,不仅描摹出绿树之繁茂,树荫之稠密,而且使人感受到树色之深浓。“夏日长”除表现夏天白昼悠长之外,还有阳光强烈的含义在内。而且,“夏日长”与“绿树阴浓”互相对照,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炎日当空,树色才显得格外深浓。北宋词人周邦彦的《满庭芳》中,就有“午阴嘉树清圆”的名句。《红楼梦》里表现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也有“赤日当空,树阴合地”的描写。的确,夏日正午前后,阳光直射,日影不移,也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总之,这一句从总体上抓住了夏日的情境、气氛,又以“阴浓”来微微透露出一点山中炎夏的凉意。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清晰地看到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池塘里。“楼台”,就是两层以上的楼阁。这句进一步烘托山中别墅的幽美景致。在绿树的浓荫之中,隐现出亭台楼阁、朱栏画栋;而这些美丽的楼台又是依山临水建筑起来的。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塘清澈见底,倒映在池水中的楼台的影子历歷分明。俗语说,“水边风最凉”,这句所写的,还不是风起的景象,而是无风水静的情景。但我们似乎已从这一泓映印着楼台、绿树和青山倒影的澄碧池水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凉意。诗人是从视觉的角度来表现凉意的。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全诗的转折关键之处,也是最含蓄精巧的一笔。“水精帘”,一作“水晶帘”,就是好像水晶一样明亮的帘子。这里说,水晶般的帘子被轻轻掀动,原来是微风乍起。语意极单纯、明白,但其妙处可以分三层来赏析。首先,按照景物变化的客观情况,是先有风吹,帘才能动。但从人的感觉来看,是先听到帘子摆动的声响,而后才感到有风吹来。诗人按照自己感觉的先后顺序写来,先写结果(“帘动”),再写原因(“微风起”),这就更富有真实感,有诗意。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写“水精帘动”,那就平直无味了。其次,前两句写凉意,是从视觉上落笔;这一句兼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三个方面来表现凉意。水晶般的帘子的响声,是在听觉上感到凉意;帘子的拂动,是视觉上感到凉意;而微风吹来,身体也顿时感到凉爽,是暗写了触觉。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一句诗,只有七个字,却表现出多种感觉而且生动自然、不露痕迹,这不是很妙吗?再从结构来看,七言绝句的四句诗,一般采取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第三句的转折是关键,既要承上,又要启下。前人论七维作法,往往特别重视第三句。例如,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匹句如顺流之舟矣。”这一见解颇有道理。这里的“水精帘动微风起”,逼真地描写出微风吹拂帘子发出响动,使人如同见到阳光照射着水晶般的帘子,光芒闪熠,又感到爽风吹来,心旷神怡。这就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出新的境界。“微风起”三字,又把全诗上下连起来。诗的前两句是无风的静境,“微风起”突出转折,由静入动,由无声到有声并且自然地引出诗的第四句,使全篇气脉贯通而又婉转变化,确是巧妙而自然的一笔。
这句诗中的“水精帘动”,有人认为是比喻池水。例如唐永德先生说:“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对诗的鉴赏,要求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补充、发现,进行再创造。唐先生将“水精帘动”看作对微风掠过池塘激起粼粼碧波的比喻,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再创造。这一创造性的想象,不仅使诗的第二、三句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深一层地开掘出这首诗所蕴含的新美意境。也许,这是诗人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诗歌的鉴赏容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四句“满架蔷薇一院香”紧承第三句,写微风吹来,诗人忽然闻到一阵花香。原来是那满架盛开的蔷薇散发出来的。诗人感到这醉人的芬芳充满了整个庭院。这里的“架”,是木头搭成的花架子,或称花棚。诗人将满架蔷薇捕捉入诗中,又给这幽静宜人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气。这红艳的蔷薇花同绿树、碧波、楼台相互映照,真是缤纷多彩。“一院香”又诉诸嗅觉,这沁人心脾的花香,使人感到凉意更浓更重了。
暑天里的凉意是不容易描绘的,诗人却巧妙地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表现它。诗中虽未直接说出一个“凉”字,但读者感到青山滴翠,绿树浓荫,清池送爽,凉风沐发,花香扑鼻,爽气沁肺。真是满纸凉意!全篇所描绘的各种景致,构成了一幅有明暗、有色彩、有声响、有香味的美妙图画。
诗题中的“山亭”,是山中别墅的一个亭子。诗人暗示我们,他正在山亭上乘凉,诗中的景致,就是他在山亭上见到和感受到的。
第一句“绿树阴浓夏日长”,写绿叶满树,树荫很浓,白昼颇长。起笔看似平淡,细品却有妙趣。“阴浓”二字,不仅描摹出绿树之繁茂,树荫之稠密,而且使人感受到树色之深浓。“夏日长”除表现夏天白昼悠长之外,还有阳光强烈的含义在内。而且,“夏日长”与“绿树阴浓”互相对照,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炎日当空,树色才显得格外深浓。北宋词人周邦彦的《满庭芳》中,就有“午阴嘉树清圆”的名句。《红楼梦》里表现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也有“赤日当空,树阴合地”的描写。的确,夏日正午前后,阳光直射,日影不移,也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总之,这一句从总体上抓住了夏日的情境、气氛,又以“阴浓”来微微透露出一点山中炎夏的凉意。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清晰地看到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池塘里。“楼台”,就是两层以上的楼阁。这句进一步烘托山中别墅的幽美景致。在绿树的浓荫之中,隐现出亭台楼阁、朱栏画栋;而这些美丽的楼台又是依山临水建筑起来的。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塘清澈见底,倒映在池水中的楼台的影子历歷分明。俗语说,“水边风最凉”,这句所写的,还不是风起的景象,而是无风水静的情景。但我们似乎已从这一泓映印着楼台、绿树和青山倒影的澄碧池水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凉意。诗人是从视觉的角度来表现凉意的。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全诗的转折关键之处,也是最含蓄精巧的一笔。“水精帘”,一作“水晶帘”,就是好像水晶一样明亮的帘子。这里说,水晶般的帘子被轻轻掀动,原来是微风乍起。语意极单纯、明白,但其妙处可以分三层来赏析。首先,按照景物变化的客观情况,是先有风吹,帘才能动。但从人的感觉来看,是先听到帘子摆动的声响,而后才感到有风吹来。诗人按照自己感觉的先后顺序写来,先写结果(“帘动”),再写原因(“微风起”),这就更富有真实感,有诗意。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写“水精帘动”,那就平直无味了。其次,前两句写凉意,是从视觉上落笔;这一句兼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三个方面来表现凉意。水晶般的帘子的响声,是在听觉上感到凉意;帘子的拂动,是视觉上感到凉意;而微风吹来,身体也顿时感到凉爽,是暗写了触觉。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一句诗,只有七个字,却表现出多种感觉而且生动自然、不露痕迹,这不是很妙吗?再从结构来看,七言绝句的四句诗,一般采取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第三句的转折是关键,既要承上,又要启下。前人论七维作法,往往特别重视第三句。例如,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匹句如顺流之舟矣。”这一见解颇有道理。这里的“水精帘动微风起”,逼真地描写出微风吹拂帘子发出响动,使人如同见到阳光照射着水晶般的帘子,光芒闪熠,又感到爽风吹来,心旷神怡。这就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出新的境界。“微风起”三字,又把全诗上下连起来。诗的前两句是无风的静境,“微风起”突出转折,由静入动,由无声到有声并且自然地引出诗的第四句,使全篇气脉贯通而又婉转变化,确是巧妙而自然的一笔。
这句诗中的“水精帘动”,有人认为是比喻池水。例如唐永德先生说:“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对诗的鉴赏,要求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补充、发现,进行再创造。唐先生将“水精帘动”看作对微风掠过池塘激起粼粼碧波的比喻,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再创造。这一创造性的想象,不仅使诗的第二、三句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深一层地开掘出这首诗所蕴含的新美意境。也许,这是诗人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诗歌的鉴赏容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四句“满架蔷薇一院香”紧承第三句,写微风吹来,诗人忽然闻到一阵花香。原来是那满架盛开的蔷薇散发出来的。诗人感到这醉人的芬芳充满了整个庭院。这里的“架”,是木头搭成的花架子,或称花棚。诗人将满架蔷薇捕捉入诗中,又给这幽静宜人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气。这红艳的蔷薇花同绿树、碧波、楼台相互映照,真是缤纷多彩。“一院香”又诉诸嗅觉,这沁人心脾的花香,使人感到凉意更浓更重了。
暑天里的凉意是不容易描绘的,诗人却巧妙地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表现它。诗中虽未直接说出一个“凉”字,但读者感到青山滴翠,绿树浓荫,清池送爽,凉风沐发,花香扑鼻,爽气沁肺。真是满纸凉意!全篇所描绘的各种景致,构成了一幅有明暗、有色彩、有声响、有香味的美妙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