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广州大、小马站,流水井一带古书院街现状,尝试性的分析其历史文化价值,提出保护的方向和方法。
关键词:古书院街;历史文化价值;保护
广州现存的清代古书院群,隐在古朴残破的砖墙、幽深曲折的巷子中。巷子外面是广州特色的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由喧闹的商业步行街走进幽静的古书院群,恍如在两个世界徘徊,历史沧桑中书院建筑透露出一种精致秀美。然而由于书院建筑年久失修,被民居占用拆改破坏,现已变得面目全非。如何保护书院群,重现书院群当年的辉煌形象,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一、时代的印记,文化的沉淀地:书院街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书院群形成的历史地理原因
清代在广州城内的大马站、惠爱路等一带云集了数百家以姓氏书院命名的公共性建筑。虽名为书院,实不是“举人课艺之所”的书院学堂。这种姓氏书院,是散居省内各地的同姓族人共同出资在省会广州兴建的合族祠堂。它由各地同姓宗族在广州城中运用宗族的语言结成的某种形式的联盟,主要用途是为各地同姓族人在广州备考科举、办理诉讼、纳粮等事宜提供居住地。
雍正十一年,清朝政府命各省建书院,十三年又颁布“聚众结盟罪”,禁擅自建寺、观、神、祠,至使当时大多数的合族祠被易名为书院或试馆。这些合族祠虽易名为书院,但宗祠的祭祀功能没有变,仅赋予新的名称,以致发展到成街成巷地连片建筑,形成省城广州特有以姓氏书院为名、合族祠为实的建筑现象。
书院群东面紧挨着清代的承宣直街(现北京路),北面紧挨着清代的惠爱路(现中山四、五、六路),在清代的古地图上,这里是货真价实的“衙门一条街”。西南面是书院署,东面步行半小时左右就是贡院(现文明路)。可见书院群正处于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于此便于各地同姓族人在广州备考科举、办理诉讼、纳粮等事宜。
(二)书院群的文化价值
广州书院群始建于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年间。大马站古书院群曾是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是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独一无二的名胜古迹。同时也是当时广州文化教育高度发展的体现。
另外,广州古书院群由几条街区书院组成,有遗存的古书院,并保留着较完整的清代书院街风貌,这恰恰也符合了国家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中规定历史街区应具备的三个条件:有历史遗存的真实物质实体;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有一定的规模。
二、岁月的摧残:书院街的现状
随着岁月流逝,当年这些合族祠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在大马站、小马站和西湖路、流水井等地仍保存一小部分。如跨州府之合族祠书院存有广州考亭书院(朱家祠)、庐江书院(何家祠);以本县、乡宗族为主之家祠书院存有平所书院、赖氏书室等,以及本乡、县内数姓合族(祠)书室存有三益书室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考亭书院和庐江书院叙述书院的现状。
合族祠的建筑布局基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平行对称排列布局,以陈家祠为代表,另一种是以正祠为中心的布局。以下描述的书院布局均属于后者。这种以正祠为中心的布局,正祠居中,周边建门楼、宿舍、魁星阁、影壁和其他附属建筑。
庐江书院,又名何家祠,在今西湖路流水井29号,是广东何氏人出资合建的宗族祠书院。创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该书院整体建筑是大小马站、流水井宗族(祠)书院群中保存得最完整的宗族(祠)书院之一。1993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楼门坐西向东,寓意紫气东来之瑞,两层,高约十米,青砖墙,琉璃瓦剪边,楼顶两侧为镬耳状,风火山墙,过门口庭院面积约140平方米。两侧有东西书舍,东南有“何家祠道”门楼,东北有魁星楼,占地1300平方米。祠内沿书院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有倒座、照壁、正祠。正祠坐北朝南,为三进式,前座头门,有祠堂方形石柱,两侧为麻石平台。进两米后至大门,门上有花岗岩石,上刻“庐江书院”。魁星楼于1993年修缮时重砌,改为平顶楼,甚为可惜。现正祠为流水井幼儿园所用,其余为民居。
綜合上述现状分析,大小马站及部分流水井书院建筑已经不存或被改动得面目全非。剩下部分书院建筑如见大书院仅存门楼,外墙形式。偶有保存较好建筑布局形式如庐江书院,考亭书院等建筑内部也被严重拆改。
三、再现书院街的光彩:书院街的改造探讨
旧建筑不仅是一个正在逝去的时代的记忆和见证,其本身也是一种储存着的现成的可以利用的资源。
(一)根据书院保存情况不同,保护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广州大小马站书院群多年来不受重视而遭到极大的破坏。大马站书院受破坏最大,已经无法恢复,后被政府完全拆除。小马站大部分书院也变成了民居林立,拆改严重的大杂院。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可考虑在原址或附近重建,借以表现原有的书院街文化氛围。
广州市政府办理《关于保护大小马站、流水井古书院群的议案实施方案》指出,古书院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目前,广州市政府已将这片旧城区内唯一尚存的成片古书院群纳入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并计划对这批书院进行复建、改造和开发,将其建设为展示岭南建筑文化的旅游景点。
对于流水井部分保存较好的书院,应尽量保存原有的建筑形象。在维修保护过程中应重历史,保留建筑艺术的特征,对建筑的外观造型、材质用料、施工做法都需通过考证和勘察。在过去书院修复工作中,修复者因对其历史形制、地方建筑和传统缺少研究,或者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要求缺乏了解,以致面貌改变,丧失原有文化特色,追悔莫及。
因此,保护工作应与研究结合起来,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以取得可靠历史依据,切实提高保护质量;在保护工作中,不断加强研究工作,发掘深层文化内涵,以充实提高其文化特色。保护书院与其他重要文物保护一样,可进行必要的调整配置,但应尽量保存原构,恢复原貌,突出精华,力避任意拆改变更,丧失其原有历史信息和特征。
(二)旧建筑的再利用
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以利用为目的,考虑利用的可能与需要。空置的建筑不利于其生存。我国对文物保护工作有所谓“两利原则”。
广州古书院群中原有民居生活环境恶劣,既不利于建筑的保护,也不利于居民生活。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建筑内部民居部分建议完全拆除,再根据研究所得尽可能恢复旧书院的面貌。同时有效的保护,还有赖于合理的使用。例如,经修复后,可陈列其历史资料,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也可用于与此相关的纪念展览馆,这样既使历史建筑保持生气,也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在中国建筑保护中,书院建筑保护仍未普及。并基于多种原因,广州书院建筑未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文章尝试在此为广州古书院街保护做出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引起建筑行业人士学者的共鸣,共同致力于古书院建筑乃至古建筑的保护上。
参考文献
[1]黄泳添,杨丽君. 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广州文物志编委会. 广州文物志[M].岭南美术出版社,1996.
[3]黄佩贤. 清代广州的合族祠[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
[4]黄佩贤. 岭南考古论文集[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
[5]杨慎初. 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古书院街;历史文化价值;保护
广州现存的清代古书院群,隐在古朴残破的砖墙、幽深曲折的巷子中。巷子外面是广州特色的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由喧闹的商业步行街走进幽静的古书院群,恍如在两个世界徘徊,历史沧桑中书院建筑透露出一种精致秀美。然而由于书院建筑年久失修,被民居占用拆改破坏,现已变得面目全非。如何保护书院群,重现书院群当年的辉煌形象,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一、时代的印记,文化的沉淀地:书院街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书院群形成的历史地理原因
清代在广州城内的大马站、惠爱路等一带云集了数百家以姓氏书院命名的公共性建筑。虽名为书院,实不是“举人课艺之所”的书院学堂。这种姓氏书院,是散居省内各地的同姓族人共同出资在省会广州兴建的合族祠堂。它由各地同姓宗族在广州城中运用宗族的语言结成的某种形式的联盟,主要用途是为各地同姓族人在广州备考科举、办理诉讼、纳粮等事宜提供居住地。
雍正十一年,清朝政府命各省建书院,十三年又颁布“聚众结盟罪”,禁擅自建寺、观、神、祠,至使当时大多数的合族祠被易名为书院或试馆。这些合族祠虽易名为书院,但宗祠的祭祀功能没有变,仅赋予新的名称,以致发展到成街成巷地连片建筑,形成省城广州特有以姓氏书院为名、合族祠为实的建筑现象。
书院群东面紧挨着清代的承宣直街(现北京路),北面紧挨着清代的惠爱路(现中山四、五、六路),在清代的古地图上,这里是货真价实的“衙门一条街”。西南面是书院署,东面步行半小时左右就是贡院(现文明路)。可见书院群正处于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于此便于各地同姓族人在广州备考科举、办理诉讼、纳粮等事宜。
(二)书院群的文化价值
广州书院群始建于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年间。大马站古书院群曾是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是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独一无二的名胜古迹。同时也是当时广州文化教育高度发展的体现。
另外,广州古书院群由几条街区书院组成,有遗存的古书院,并保留着较完整的清代书院街风貌,这恰恰也符合了国家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中规定历史街区应具备的三个条件:有历史遗存的真实物质实体;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有一定的规模。
二、岁月的摧残:书院街的现状
随着岁月流逝,当年这些合族祠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在大马站、小马站和西湖路、流水井等地仍保存一小部分。如跨州府之合族祠书院存有广州考亭书院(朱家祠)、庐江书院(何家祠);以本县、乡宗族为主之家祠书院存有平所书院、赖氏书室等,以及本乡、县内数姓合族(祠)书室存有三益书室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考亭书院和庐江书院叙述书院的现状。
合族祠的建筑布局基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平行对称排列布局,以陈家祠为代表,另一种是以正祠为中心的布局。以下描述的书院布局均属于后者。这种以正祠为中心的布局,正祠居中,周边建门楼、宿舍、魁星阁、影壁和其他附属建筑。
庐江书院,又名何家祠,在今西湖路流水井29号,是广东何氏人出资合建的宗族祠书院。创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该书院整体建筑是大小马站、流水井宗族(祠)书院群中保存得最完整的宗族(祠)书院之一。1993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楼门坐西向东,寓意紫气东来之瑞,两层,高约十米,青砖墙,琉璃瓦剪边,楼顶两侧为镬耳状,风火山墙,过门口庭院面积约140平方米。两侧有东西书舍,东南有“何家祠道”门楼,东北有魁星楼,占地1300平方米。祠内沿书院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有倒座、照壁、正祠。正祠坐北朝南,为三进式,前座头门,有祠堂方形石柱,两侧为麻石平台。进两米后至大门,门上有花岗岩石,上刻“庐江书院”。魁星楼于1993年修缮时重砌,改为平顶楼,甚为可惜。现正祠为流水井幼儿园所用,其余为民居。
綜合上述现状分析,大小马站及部分流水井书院建筑已经不存或被改动得面目全非。剩下部分书院建筑如见大书院仅存门楼,外墙形式。偶有保存较好建筑布局形式如庐江书院,考亭书院等建筑内部也被严重拆改。
三、再现书院街的光彩:书院街的改造探讨
旧建筑不仅是一个正在逝去的时代的记忆和见证,其本身也是一种储存着的现成的可以利用的资源。
(一)根据书院保存情况不同,保护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广州大小马站书院群多年来不受重视而遭到极大的破坏。大马站书院受破坏最大,已经无法恢复,后被政府完全拆除。小马站大部分书院也变成了民居林立,拆改严重的大杂院。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可考虑在原址或附近重建,借以表现原有的书院街文化氛围。
广州市政府办理《关于保护大小马站、流水井古书院群的议案实施方案》指出,古书院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目前,广州市政府已将这片旧城区内唯一尚存的成片古书院群纳入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并计划对这批书院进行复建、改造和开发,将其建设为展示岭南建筑文化的旅游景点。
对于流水井部分保存较好的书院,应尽量保存原有的建筑形象。在维修保护过程中应重历史,保留建筑艺术的特征,对建筑的外观造型、材质用料、施工做法都需通过考证和勘察。在过去书院修复工作中,修复者因对其历史形制、地方建筑和传统缺少研究,或者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要求缺乏了解,以致面貌改变,丧失原有文化特色,追悔莫及。
因此,保护工作应与研究结合起来,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以取得可靠历史依据,切实提高保护质量;在保护工作中,不断加强研究工作,发掘深层文化内涵,以充实提高其文化特色。保护书院与其他重要文物保护一样,可进行必要的调整配置,但应尽量保存原构,恢复原貌,突出精华,力避任意拆改变更,丧失其原有历史信息和特征。
(二)旧建筑的再利用
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以利用为目的,考虑利用的可能与需要。空置的建筑不利于其生存。我国对文物保护工作有所谓“两利原则”。
广州古书院群中原有民居生活环境恶劣,既不利于建筑的保护,也不利于居民生活。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建筑内部民居部分建议完全拆除,再根据研究所得尽可能恢复旧书院的面貌。同时有效的保护,还有赖于合理的使用。例如,经修复后,可陈列其历史资料,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也可用于与此相关的纪念展览馆,这样既使历史建筑保持生气,也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在中国建筑保护中,书院建筑保护仍未普及。并基于多种原因,广州书院建筑未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文章尝试在此为广州古书院街保护做出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引起建筑行业人士学者的共鸣,共同致力于古书院建筑乃至古建筑的保护上。
参考文献
[1]黄泳添,杨丽君. 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广州文物志编委会. 广州文物志[M].岭南美术出版社,1996.
[3]黄佩贤. 清代广州的合族祠[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
[4]黄佩贤. 岭南考古论文集[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
[5]杨慎初. 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