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诱敌深入是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明的战略战术。这种战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先设下一个圈子,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把敌人引进来,叫他无处可逃。如果把这种战术运用到辩论或批驳当中去,也是大有益处的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宣王不理国政,结果搞得人民受饥挨饿。这个时候,孟子便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他去见齐宣王,说道:“假如您有一个臣子把自己的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游玩去了。没想到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冻受饿。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又说:“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掉他。”于是,孟子接着说道:“假如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呢?”这时,齐宣王没办法回答了,只好回过头去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顾左右而言他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孟子首先假设了两个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而且在性质上都极为类似的例子,逐步引出齐宣王的态度。因为这两个例子的内容都浅显明确,说的又都是别人,所以,齐宣王很容易做出判断,并且能迅速地作出明确的表态。到这时,孟子已经将齐宣王引进了他预设的圈子,然后猛然一击:“假如一个国家政治搞得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呢?”于是齐宣王便无还手之力,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
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自己要说的最主要的问题放在最后,在前面设一个或几个与这个问题很相似的例子,引出对方的态度,逐层深入下去,一步一步地把对方引进自己的圈套当中,然后突然当头一棒,挑明主题,将他封死。对手在前面的表态就已经把自己的退路完全堵死了,而不得不束手就擒。
孟子是中国古代很有名的雄辩家,他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梁惠王为了掠夺别国的财富,常常把老百姓赶到战场上去。有一天,他问孟子道:“我对于国家,总算是尽心了吧!河内荒年的时候,我就把河内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也是这样。我看邻国的君主还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地爱护百姓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未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在当时,判断一个国君好不好,很多时候是看他的百姓多不多。百姓一多,就说明他做得好,老百姓都愿意到他那里去。这梁惠王的意思是说我做得这么好,可是老百姓为什么没有增加呢?邻国的君主没有我做得这么好,可老百姓也没有减少啊。在这里,梁惠王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其实是出在他自己的身上。可是,孟子怎么回答他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做比喻吧。打仗的双方队伍排好以后,战鼓一响,双方的兵器一接触,有一方败了,就丢掉兵器逃跑。假如有的人跑了一百步不跑了,有的人跑了五十步不跑了。这时候,这个跑了五十步的人就嘲笑那个跑了一百步的人,说他胆小怕死,你看这对不对呢?”梁惠王说:“当然不对。那人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便道:“大王既然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能希望你的百姓比邻国的多呢?”
孟子在这里同样也用了“诱敌深入”的方法,先举一个例子,用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来比喻梁惠王和邻国暴君的关系。虽然你给了老百姓一些小恩小惠,但在残害人民这一点上,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宣王不理国政,结果搞得人民受饥挨饿。这个时候,孟子便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他去见齐宣王,说道:“假如您有一个臣子把自己的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游玩去了。没想到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冻受饿。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又说:“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掉他。”于是,孟子接着说道:“假如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呢?”这时,齐宣王没办法回答了,只好回过头去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顾左右而言他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孟子首先假设了两个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而且在性质上都极为类似的例子,逐步引出齐宣王的态度。因为这两个例子的内容都浅显明确,说的又都是别人,所以,齐宣王很容易做出判断,并且能迅速地作出明确的表态。到这时,孟子已经将齐宣王引进了他预设的圈子,然后猛然一击:“假如一个国家政治搞得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呢?”于是齐宣王便无还手之力,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
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自己要说的最主要的问题放在最后,在前面设一个或几个与这个问题很相似的例子,引出对方的态度,逐层深入下去,一步一步地把对方引进自己的圈套当中,然后突然当头一棒,挑明主题,将他封死。对手在前面的表态就已经把自己的退路完全堵死了,而不得不束手就擒。
孟子是中国古代很有名的雄辩家,他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梁惠王为了掠夺别国的财富,常常把老百姓赶到战场上去。有一天,他问孟子道:“我对于国家,总算是尽心了吧!河内荒年的时候,我就把河内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也是这样。我看邻国的君主还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地爱护百姓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未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在当时,判断一个国君好不好,很多时候是看他的百姓多不多。百姓一多,就说明他做得好,老百姓都愿意到他那里去。这梁惠王的意思是说我做得这么好,可是老百姓为什么没有增加呢?邻国的君主没有我做得这么好,可老百姓也没有减少啊。在这里,梁惠王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其实是出在他自己的身上。可是,孟子怎么回答他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做比喻吧。打仗的双方队伍排好以后,战鼓一响,双方的兵器一接触,有一方败了,就丢掉兵器逃跑。假如有的人跑了一百步不跑了,有的人跑了五十步不跑了。这时候,这个跑了五十步的人就嘲笑那个跑了一百步的人,说他胆小怕死,你看这对不对呢?”梁惠王说:“当然不对。那人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便道:“大王既然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能希望你的百姓比邻国的多呢?”
孟子在这里同样也用了“诱敌深入”的方法,先举一个例子,用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来比喻梁惠王和邻国暴君的关系。虽然你给了老百姓一些小恩小惠,但在残害人民这一点上,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