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化学教学中的经验表明,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发挥,更有利于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等)以外的能作用于学习的条件,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毅力、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教学中若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就会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下面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发挥的几个策略。
一、关注兴趣的培养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化学学习感兴趣,就会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
1 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化学课程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树立多元化的目标。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同时要关注化学思考的过程,将结果与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快乐。
2 培养互动型的师生关系。要培养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究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尽量多的搭建平台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3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化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课堂教学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化学,使化学生活化;在实践中“做”化学,使化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化学,使化学趣味化;在情景中“问”化学,使化学问题化。
4 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样性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化学活动经验。如“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作为约定俗成的经验,如果让学生自行探索,也许耗时费力低效,而老师只需适当引导即可解决;再如对“药品取用”、“物质的加热”、“蒸发”、“过滤”等实验操作,说百句不如动一动,老师如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应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又如“实验室制取c02实验装置的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与空气成分差异的比较”、“CuO能否作KCIO3分解的催化剂”、“Na2CO3溶液显碱性与何种粒子有关”、“如何证明NaOH能与CO2、HCl发生反应”等问题的解决,老师如能放手让学生深入的思考和实验、合作与交流,将会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发展。
5 适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适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如在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教学中可使用影像或图片资料,甚至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景。
二、发挥德育生产力的作用
德育是一种生产力,它不仅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起着直接的推动和保证作用。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 公德教育:如上实验课时,要教育学生爱护实验仪器,遵守实验规章制度,团结合作等。
2 理想教育: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古代所取得的成就,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及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及爱国故事,使学生及早树立奋斗目标,具备爱国思想。
3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如教师通过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借助原子结构、元素种类等让学生感受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等辨证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格时,一定要提高自身修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唯有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和保证。新课程的评价观认为,评价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加”的内容,是学习的终点,更是学习的起点,是促进评价对象自主发展的过程和自我教育的手段。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如教师评价,评价时,教师应注意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没有终结性要求,就是考虑到学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探究结论不完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有对的地方,老师都应给予肯定。而对于不足之处,老师则应精心设计,激励学生自我诊断。例如,在复习NaOH的化学性质时,我请学生设计方案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一个学生使用了如下方法:取样,称量,分别通人CO2,一段时间后重新称量,溶液质量增大的原溶液是氢氧化溶液,不变的是Na2CO3溶液。评价时,我先是给予肯定,表扬该同学从定量角度设计实验,然后请学生分析Na2CO3溶液的酸碱性,使学生体会到CO2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由此,学生认识到为什么不能用C02区分NaOH溶液与Na2CO2溶液及从定量角度设计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人的学习和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从多个层面通过多种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推动“有效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关注兴趣的培养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化学学习感兴趣,就会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
1 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化学课程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树立多元化的目标。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同时要关注化学思考的过程,将结果与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快乐。
2 培养互动型的师生关系。要培养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究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尽量多的搭建平台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3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化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课堂教学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化学,使化学生活化;在实践中“做”化学,使化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化学,使化学趣味化;在情景中“问”化学,使化学问题化。
4 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样性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化学活动经验。如“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作为约定俗成的经验,如果让学生自行探索,也许耗时费力低效,而老师只需适当引导即可解决;再如对“药品取用”、“物质的加热”、“蒸发”、“过滤”等实验操作,说百句不如动一动,老师如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应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又如“实验室制取c02实验装置的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与空气成分差异的比较”、“CuO能否作KCIO3分解的催化剂”、“Na2CO3溶液显碱性与何种粒子有关”、“如何证明NaOH能与CO2、HCl发生反应”等问题的解决,老师如能放手让学生深入的思考和实验、合作与交流,将会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发展。
5 适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适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如在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教学中可使用影像或图片资料,甚至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景。
二、发挥德育生产力的作用
德育是一种生产力,它不仅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起着直接的推动和保证作用。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 公德教育:如上实验课时,要教育学生爱护实验仪器,遵守实验规章制度,团结合作等。
2 理想教育: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古代所取得的成就,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及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及爱国故事,使学生及早树立奋斗目标,具备爱国思想。
3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如教师通过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借助原子结构、元素种类等让学生感受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等辨证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格时,一定要提高自身修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唯有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和保证。新课程的评价观认为,评价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加”的内容,是学习的终点,更是学习的起点,是促进评价对象自主发展的过程和自我教育的手段。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如教师评价,评价时,教师应注意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没有终结性要求,就是考虑到学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探究结论不完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有对的地方,老师都应给予肯定。而对于不足之处,老师则应精心设计,激励学生自我诊断。例如,在复习NaOH的化学性质时,我请学生设计方案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一个学生使用了如下方法:取样,称量,分别通人CO2,一段时间后重新称量,溶液质量增大的原溶液是氢氧化溶液,不变的是Na2CO3溶液。评价时,我先是给予肯定,表扬该同学从定量角度设计实验,然后请学生分析Na2CO3溶液的酸碱性,使学生体会到CO2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由此,学生认识到为什么不能用C02区分NaOH溶液与Na2CO2溶液及从定量角度设计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人的学习和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从多个层面通过多种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推动“有效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