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这样的压力下,基于艺术类专业教育现状、问题及双一流大学建设新趋势,各大高校对此类专业进行了教育方面的改革,试图建立新形势下的教育体系。本文从分析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现状出发,提出艺术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力求为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现状;对策
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新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科之间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新建专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艺术类专业就是中国高校的热门新建专业之一。艺术类专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设计类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此类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问题也日渐凸显。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扩招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高校降低艺术类专业入学门槛,在发展艺术类专业时没有从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性等方面考虑,导致专业人数过多,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因材施教。另外,由于短时间内的快速办学,导致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因人设课、盲目删减或增加课时,对于外来经验不能有效甄别,盲目采用,也是艺术类专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教师是决定高校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队伍建设良好不仅可以提升专业知名度、提高人才质量,还能够为专业创新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而目前来讲,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高校艺术类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在动画类新兴专业上,具有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较少,普遍存在高学历者较少、教师职称普遍偏低、教学技能较差、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
其次,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从事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一般以本科毕业生居多,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者较少,拥有博士学历者更是凤毛麟角。故此,大部分教师空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糅合在专业的教学当中。
(三)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
作为一门集操作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专业,艺术类专业中的每一个具体方向都要求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但这目前是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養的短板。大部分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在设置上重理论而轻实践,即以科学知识而非专业能力为根基,以固定学制而非学生实际发展为依据来安排教学计划。具体课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千篇一律,既不能彰显各个高校的专业特色,更不能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能否良好发展和高校教学设施是否完备也有一定关系。目前,多数高校艺术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经费太少,所以教育设施落后陈旧,实训场所条件较差,造成教育教学方法老套单一。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不够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较少,导致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二、发展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生源质量,加强特色办学
艺术类专业虽然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但仍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础。但是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偏低,文化素质不高。所以高校艺术类专业在招生时应提高文化课在学生录取中的比重。
艺术类专业一直是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各大高校都有相关专业设置。所以,如何在众多高校专业发展中脱颖而出,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解决此问题最好的办法就特色办学。首先,高校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民俗风情来创办专业,既能满足本土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又能彰显学校专业特色。譬如河南、山东等高校可以围绕农业和纺织业来创办艺术类专业,陕西等西北地区可以侧重旅游产品和饮食文化、民间艺术(剪纸)等方面进行特色办学。其次,艺术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专业,是应用性学科,所以,艺术类专业在学校公共课的设置上应开设与之相关的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理论性学科,为人才培养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上,高校要善于将知识和技能陈旧的课程优化重组,避免课程重复、浪费课时、课程结构拖沓等。
(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优化教师结构
“双师型”教师的提出使得我国高校教育质量揭开了新的篇章。“双师型”教师不仅是教师,更是某一专业或行业中的能手。就目前来讲,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学历以本科居多,理论水平不是很高,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在平时的工作中,又要完成学校要求的工作量,所以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少,很少去接触真正的设计。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具有时效性,如果长时间不思考和参与设计,那么专业理念和表现手法必然落后。所以,一方面,高校要适当减少教师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参与到一线的社会工作中,激发教师设计灵感,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行业专家、知名学者或者行业能手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定期以座谈、讲座或汇报的方式参与一线教学,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一流人才为定位,探索课程建构新模式。
首先,应明确课程制定的原则。不同专业要培养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才,所以应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突破学科中心,根据市场需求,从职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优化课程,将新思想、新理念、新科技融于课程之中。
其次,高校应合理安排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重点课程和中心课程,对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课程的功能都要进行明确定位。例如,公共课重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学科基础课重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重在学以致用。
(四)加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至关重要,也是衡量高校专业办学理论是否雄厚的标准之一。艺术类专业相比于其他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更好的硬件支持。所以,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可以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将校门打开,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此外,高校也应根据所设艺术专业重建校内实验室,更新实验设备,采购相关器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切实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条件。
艺术类专业的巨大发展为我国高校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应该以提高生源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支柱,以优化重组课程体系为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的规格进一步提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要继续推行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快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
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 1页.
[2]康舰.从相关概念的演变中谈现代艺
术设计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月15日.
[3]董少辉.对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
[N].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9期.
[4]董占军.欧洲设计院校教学模式对中
国设计教育的启示.设计艺术,2004年4期.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现状;对策
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新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科之间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新建专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艺术类专业就是中国高校的热门新建专业之一。艺术类专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设计类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此类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问题也日渐凸显。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扩招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高校降低艺术类专业入学门槛,在发展艺术类专业时没有从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性等方面考虑,导致专业人数过多,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因材施教。另外,由于短时间内的快速办学,导致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因人设课、盲目删减或增加课时,对于外来经验不能有效甄别,盲目采用,也是艺术类专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教师是决定高校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队伍建设良好不仅可以提升专业知名度、提高人才质量,还能够为专业创新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而目前来讲,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高校艺术类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在动画类新兴专业上,具有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较少,普遍存在高学历者较少、教师职称普遍偏低、教学技能较差、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
其次,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从事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一般以本科毕业生居多,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者较少,拥有博士学历者更是凤毛麟角。故此,大部分教师空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糅合在专业的教学当中。
(三)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
作为一门集操作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专业,艺术类专业中的每一个具体方向都要求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但这目前是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養的短板。大部分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在设置上重理论而轻实践,即以科学知识而非专业能力为根基,以固定学制而非学生实际发展为依据来安排教学计划。具体课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千篇一律,既不能彰显各个高校的专业特色,更不能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能否良好发展和高校教学设施是否完备也有一定关系。目前,多数高校艺术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经费太少,所以教育设施落后陈旧,实训场所条件较差,造成教育教学方法老套单一。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不够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较少,导致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二、发展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生源质量,加强特色办学
艺术类专业虽然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但仍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础。但是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偏低,文化素质不高。所以高校艺术类专业在招生时应提高文化课在学生录取中的比重。
艺术类专业一直是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各大高校都有相关专业设置。所以,如何在众多高校专业发展中脱颖而出,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解决此问题最好的办法就特色办学。首先,高校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民俗风情来创办专业,既能满足本土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又能彰显学校专业特色。譬如河南、山东等高校可以围绕农业和纺织业来创办艺术类专业,陕西等西北地区可以侧重旅游产品和饮食文化、民间艺术(剪纸)等方面进行特色办学。其次,艺术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专业,是应用性学科,所以,艺术类专业在学校公共课的设置上应开设与之相关的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理论性学科,为人才培养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上,高校要善于将知识和技能陈旧的课程优化重组,避免课程重复、浪费课时、课程结构拖沓等。
(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优化教师结构
“双师型”教师的提出使得我国高校教育质量揭开了新的篇章。“双师型”教师不仅是教师,更是某一专业或行业中的能手。就目前来讲,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学历以本科居多,理论水平不是很高,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在平时的工作中,又要完成学校要求的工作量,所以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少,很少去接触真正的设计。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具有时效性,如果长时间不思考和参与设计,那么专业理念和表现手法必然落后。所以,一方面,高校要适当减少教师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参与到一线的社会工作中,激发教师设计灵感,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行业专家、知名学者或者行业能手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定期以座谈、讲座或汇报的方式参与一线教学,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一流人才为定位,探索课程建构新模式。
首先,应明确课程制定的原则。不同专业要培养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才,所以应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突破学科中心,根据市场需求,从职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优化课程,将新思想、新理念、新科技融于课程之中。
其次,高校应合理安排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重点课程和中心课程,对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课程的功能都要进行明确定位。例如,公共课重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学科基础课重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重在学以致用。
(四)加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至关重要,也是衡量高校专业办学理论是否雄厚的标准之一。艺术类专业相比于其他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更好的硬件支持。所以,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可以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将校门打开,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此外,高校也应根据所设艺术专业重建校内实验室,更新实验设备,采购相关器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切实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条件。
艺术类专业的巨大发展为我国高校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应该以提高生源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支柱,以优化重组课程体系为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的规格进一步提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要继续推行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快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
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 1页.
[2]康舰.从相关概念的演变中谈现代艺
术设计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月15日.
[3]董少辉.对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
[N].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9期.
[4]董占军.欧洲设计院校教学模式对中
国设计教育的启示.设计艺术,2004年4期.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