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走人才称雄的发展道路,当是我们的座右铭和前进方向。
日前,《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引起强烈反响。一位业内权威人士的解读文字,为圆梦路线图圈点了关键路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着眼解决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指引未来10年乃至30年制造业发展的20字基本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必须一以贯之地执行。一位在机械行业奋斗过半个世纪的耄耋长者看后一声长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当30年的愿景结出硕果时,我很难目睹分享了。眼下惟有一个心愿:让中国汽车、飞机、航母的“心脏”即发动机,问鼎世界一流,否则死不瞑目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30年的伟业要从现实着手。中国制造的现状如何呢?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产值占全球比重“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然为世界制造大国。无须讳言,就整体来看,主要还是依靠要素投入和低成本优势,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仍处于价值链的低中段,还不是制造强国。一位欧盟专家介绍德国工业4.0蹒跚的经历,早在2009年就开始试图提出准确的概念,试图表达工业升级的需要。几经反复,2013年“工业4.0”才确立核心内涵,2014年大行其道,完成标准定义和白皮书。终于在2015年3月正式发布国家级的工业4.0顶层框架,从战略、标准、研发和安全等方面,制定出实体经济架构的路线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制造2025”可资借鉴德国工业4.0的精华。
历史的经验不可忘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然证明,没有坚实的制造业支撑,必将导致经济体的不断虚化和弱化。鉴于此,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和鼓励高端制造回流本土;新兴经济体也不甘落后,借助比较优势,强筋固本、夯实根基,勾画制造大国的发展愿景。以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法国新工业为代表,发达国家围绕建立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在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产业、数据战略资产、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网络经济体系等方面进行战略布局,谋求掌控高端制造领域全球价值链的命门。我国也借鉴这一思路,让“中国制造2025”具有“创新为魂”的生命力,不是踽踽独行,更不是邯郸学步,而是让理想照进现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的指示精神,认为《中国制造2025》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就是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发达国家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不同,我国制造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3.0甚至2.0层面,只有部分领先行业可比肩4.0。因之,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处理好2.0普及、3.0补课和4.0赶超的关系,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以推广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互联网+制造业”的核心内涵是信息化和企业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让老树开新花,旧貌换新颜,力争把传统产业做得更好。大力发展新型信息消费,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让充满活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
“人才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基本方针之魂。针对当下领军人才、高技术人才紧缺,缺少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等问题,必须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培养人才的经验可资借鉴。习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讲话时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一‘才’人,则群‘才’毕至”, 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走人才称雄的发展道路,当是我们的座右铭和前进方向。
日前,《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引起强烈反响。一位业内权威人士的解读文字,为圆梦路线图圈点了关键路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着眼解决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指引未来10年乃至30年制造业发展的20字基本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必须一以贯之地执行。一位在机械行业奋斗过半个世纪的耄耋长者看后一声长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当30年的愿景结出硕果时,我很难目睹分享了。眼下惟有一个心愿:让中国汽车、飞机、航母的“心脏”即发动机,问鼎世界一流,否则死不瞑目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30年的伟业要从现实着手。中国制造的现状如何呢?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产值占全球比重“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然为世界制造大国。无须讳言,就整体来看,主要还是依靠要素投入和低成本优势,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仍处于价值链的低中段,还不是制造强国。一位欧盟专家介绍德国工业4.0蹒跚的经历,早在2009年就开始试图提出准确的概念,试图表达工业升级的需要。几经反复,2013年“工业4.0”才确立核心内涵,2014年大行其道,完成标准定义和白皮书。终于在2015年3月正式发布国家级的工业4.0顶层框架,从战略、标准、研发和安全等方面,制定出实体经济架构的路线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制造2025”可资借鉴德国工业4.0的精华。
历史的经验不可忘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然证明,没有坚实的制造业支撑,必将导致经济体的不断虚化和弱化。鉴于此,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和鼓励高端制造回流本土;新兴经济体也不甘落后,借助比较优势,强筋固本、夯实根基,勾画制造大国的发展愿景。以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法国新工业为代表,发达国家围绕建立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在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产业、数据战略资产、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网络经济体系等方面进行战略布局,谋求掌控高端制造领域全球价值链的命门。我国也借鉴这一思路,让“中国制造2025”具有“创新为魂”的生命力,不是踽踽独行,更不是邯郸学步,而是让理想照进现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的指示精神,认为《中国制造2025》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就是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发达国家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不同,我国制造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3.0甚至2.0层面,只有部分领先行业可比肩4.0。因之,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处理好2.0普及、3.0补课和4.0赶超的关系,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以推广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互联网+制造业”的核心内涵是信息化和企业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让老树开新花,旧貌换新颜,力争把传统产业做得更好。大力发展新型信息消费,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让充满活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
“人才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基本方针之魂。针对当下领军人才、高技术人才紧缺,缺少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等问题,必须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培养人才的经验可资借鉴。习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讲话时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一‘才’人,则群‘才’毕至”, 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走人才称雄的发展道路,当是我们的座右铭和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