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需要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持开放的教育心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满足自身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展开一番叙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核心素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独特个性。语文核心素养可以具体划分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而要实现这四个方面的培养,我们必须以阅读教学为途径,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全面的阅读体验。
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激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冲动,我们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展开教学,从而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观察初中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学习《变色龙》这一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从纪录片《动物世界》中节选出来的一段视频,让学生看到动物世界当中的伪装高手——变色龙是怎样生存、保护自己的,从而引起学生对变色龙这种生物的兴趣,接着再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去了解人类世界中的“变色龙”;再比如,在学习《枣儿》这一篇课文时,我使用了谜语导入的方式,谜题是“小时绷着青脸皮,老来皱起红脸皮,生的熟吃惹人笑,熟的生吃不稀奇”,谜底为“枣”。这样,通过一些满足初中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更自然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二、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
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难题。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体就表现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联系上。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使用读写区分的教学方式,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为了落实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应当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实现语文学科人工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比如,在学习《故乡》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发现文章中使用了很多的省略号,如“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等,给读者留出了很大的空白,这就可以成为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省略号进行补充,将自己的想法添加进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再比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这一篇课文时,在学生充分的阅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写作的方式浅谈自己对于生死、正义与生命、善恶羞耻等观念的看法,让学生以文学性的加工方式记录自己的感悟,有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合理地开展阅读活动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敏捷的年龄阶段,不仅具有良好的学习欲望,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表达自我的欲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征,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阅读想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比如,在学习《海燕》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朗诵比赛,让学生以更加充沛的情感去誦读这篇课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审美能力;再比如,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堂实践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出课文中描写的场景,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课文中各个人物角色的特点,形成良好的情感体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本文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展开了一番叙述。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有效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满足自身与社会长远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
参考文献
[1]余登燕. 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8.
[2]赵莹莹. 语文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教学改进[D].青海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核心素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独特个性。语文核心素养可以具体划分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而要实现这四个方面的培养,我们必须以阅读教学为途径,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全面的阅读体验。
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激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冲动,我们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展开教学,从而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观察初中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学习《变色龙》这一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从纪录片《动物世界》中节选出来的一段视频,让学生看到动物世界当中的伪装高手——变色龙是怎样生存、保护自己的,从而引起学生对变色龙这种生物的兴趣,接着再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去了解人类世界中的“变色龙”;再比如,在学习《枣儿》这一篇课文时,我使用了谜语导入的方式,谜题是“小时绷着青脸皮,老来皱起红脸皮,生的熟吃惹人笑,熟的生吃不稀奇”,谜底为“枣”。这样,通过一些满足初中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更自然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二、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
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难题。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体就表现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联系上。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使用读写区分的教学方式,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为了落实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应当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实现语文学科人工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比如,在学习《故乡》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发现文章中使用了很多的省略号,如“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等,给读者留出了很大的空白,这就可以成为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省略号进行补充,将自己的想法添加进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再比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这一篇课文时,在学生充分的阅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写作的方式浅谈自己对于生死、正义与生命、善恶羞耻等观念的看法,让学生以文学性的加工方式记录自己的感悟,有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合理地开展阅读活动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敏捷的年龄阶段,不仅具有良好的学习欲望,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表达自我的欲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征,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阅读想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比如,在学习《海燕》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朗诵比赛,让学生以更加充沛的情感去誦读这篇课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审美能力;再比如,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堂实践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出课文中描写的场景,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课文中各个人物角色的特点,形成良好的情感体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本文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展开了一番叙述。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有效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满足自身与社会长远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
参考文献
[1]余登燕. 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8.
[2]赵莹莹. 语文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教学改进[D].青海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