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国家经济改革发展需要,政府会计制度应运而生,会计人员专业素质高低是保证会计制度顺利实施的要素之一,本文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面对会计制度变革应当如何提升专业素质角度展开论述。介绍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背景,构建的全新会计核算模式,分析当下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及形成原因,分别从提高政治站位与服务意识、加强专业知识理论学习、提高信息化操作水平、提供良好发展空间四个方面,为会计人员提升综合素质建言献策,从而明确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为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实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提升素质;策略
引言
2019年1月1日起,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施行《政府会计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不能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供有效支撑,所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制度应运而生。国家紧锣密鼓地改革政府会计制度,目的就是要通过构建科学、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政府“家底”、绩效及预算执行情况[1]。新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来说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既是政府会计发展的趋势,也是对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建设的客观诉求。
一、政府会计制度构建了新的会计核算模式
政府会计制度确立了“3 5”要素的全新会计核算模式,由原来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转变为“双基础、双分录、双报告”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体系。
财务会计核算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设置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预算会计核算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设置了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新会计要素的界定与企业会计要素更为接近,更全面地涵盖了经济业务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会计科目的细化和合理设置让会计核算更有理有据[2]。
该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共同构成政府会计制度的“双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实现国家对财政资金的有效管控,对预算执行进度的实时掌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基于谨慎性原则,遵循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强调成本费用核算,提升资金运营、业务绩效等管理职能。“双分录”要求会计人员在一项经济业务中既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同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即“平行记账”,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各自为据。“双报告”是指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形成的财务报告以及通过预算会计形成的决算报告,以期真实、全面、科学地反映国家的资产、负债以及预算执行程度,为国家各项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财务依据。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新会计核算模式,使得核算内容更加全面,范围更为广泛,因而核算方式更为复杂。
二、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现状
(一)财务部门人员结构严重老龄化
基于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大多数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结构不会轻易变动,且鲜有新鲜血液注入,当下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老龄化严重,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相较于企业会计而言,工作内容简单、易上手,无须庞杂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积累,因而薪资收入趋于稳定且涨幅空间较小,个人职业上升空间有限,往往处在某个岗位几十年如一日,企业会计涉及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应用,人才市场需求旺盛,职业发展领域更为广阔,因而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希望通过从事企业会计开始职业生涯;二是相较于事业单位其他管理部门的工作而言,财务部门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会计工作涉及的专业知识是需要通过系统学习才能加以运用的,因此许多人员从进入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担任会计以来,便一直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错误,便可工作至退休;三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国家虽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调整财务管理方向,但从未改变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人员只要秉持一贯的工作方法,即可以应对本职工作。
(二)财务部门会计人员非科班出身
会计专业知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系统化学习才能掌握原理并加以运用。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往往存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并非会计相关专业毕业,这是因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其涉及的会计专业知识面相对浅显,从业人员无须涉猎所有领域,只要熟知会计要素,掌握“收入-支出=结余”这个理论,平时记账过程中熟悉会计核算经济分类科目的归属,以国家及单位出台的各类财务规章制度为依据,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积累实践经验,便可以胜任大部分会计工作。
(三)财务部门会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
财务部门是事业单位重要的管理部门,协调操作一切与经济有关的事项,既要保证单位的资金使用有理有据,同时要确保单位各项业务工作的有序开展。财务部门又是事业单位风评最差的管理部门,往往是工作加班加点地完成,却出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常是从资金使用的合理、合规、合法层面出发,遇见不符合规定的经费支出或者报销单据予以拒绝,这是符合职责要求的,但是会计人员生硬的拒绝方式,以及不耐烦的工作态度一直为人所诟病。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构建服务型政府,会计人员的工作意识卻仍然处在过去的管理层面,以管理者自居,潜意识认为财务规章制度即是命令,遇见不合规便下令制止,服务意识淡薄,对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有害无益。
(四)工作模式机械化导致会计人员
思维固化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日复一日地重复本职工作,从审核原始单据,到制成会计凭证,从编报年度预算,到生成决算报告,期间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及审计、税务、财政监察机构完成各项财务审查工作,凭借长年累月积攒的工作经验应付自如,因而往往怠于主动学习新知识,思维停滞不前,认为掌握的专业知识足以应付现下工作即可。国家此次施行《政府会计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会计核算基础,对会计人员而言是“颠覆性”的变革,致使会计人员措手不及,感到迷茫甚至一筹莫展。虽然变革前期可以填鸭式地接收新知识,参照各种指南照猫画虎似的完成操作,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变革的本质诉求,从而最终影响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为了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会计人员亟须更新知识储备,拓展知识领域,提升专业素质。 三、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的措施
(一)会计人员应当提高政治站位
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活动都会通过财务部门审核,财务工作虽不是单位的主体业务,却担当枢纽与准绳,时刻影响单位各项工作。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各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党的作风建设和“四风”问题都能在各项经费开支中体现。会计人员作为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者,应当讲政治重规矩,深刻学习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举措,具备管理者应当具有的责任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自觉遵守会计行为准则,忠实履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牢固树立政策就是带电高压线、预算就是法规、标准就是纪律的规矩意识。与此同时,会计人员更应当具备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在前,行为在后,平时多做关于资金合规合法使用的政策宣讲,帮助业务人员牢固树立安全使用经费的规矩意识,运用自身财务专业知识为业务人员出谋划策,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为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服务。
(二)会计人员需要增强理论学习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能力的高低是单位财务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是政府会计制度顺利实施的要素之一。面对新制度、新基础、新模式,会计人员应当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增强业务能力:(1)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关于新会计制度的培训,在培训期间与上级领导和同事充分交流,尽快学习新制度的核心内涵以及操作指南;(2)报名参加有资质的会计教育学院组织的专题培训班,课上认真听学,系统化学习会计制度的实施背景、出台历程,实施新制度为适应国家经济改革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学习各个会计科目之间的内涵逻辑关系、年底财务决算生成的各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3)有条件的情况下,前往同类型事业单位开展调研活动,与会计人员共同探讨、集思广益,为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疑难困惑找到解决办法,为可能遇到的财务困难想好应对策略;(4)平时研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丰富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领域,做到举一反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更高效地应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会计人员只有积极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夯实财务理论知识,持续更新知识储备,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才能在不断更替和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应对自如。
(三)会计人员可以提升信息化操作水平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长期以来有着重复性高、技术含量低的特征,逐步转向信息化操作,会计人员已基本轻车熟路。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转变了会计核算模式,仅凭简单地、重复地敲击常用按键难以应对本职工作。“平行记账”要求财务会计分录与预算会计分录同时出现在一张会计凭证上,若仍然延续之前的工作方式,势必费时费力,且达不到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初衷。会计人员需要与时俱进,提高多元化技术水平,掌握新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方法,了解程序设计的底层逻辑。依靠全新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完成各项财务工作,生成财务报表,提取各类财务数据,既可以满足新制度的操作需求,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还可以整合数据资料,获取预算执行、年终决算的实时数据,为单位管理者作出决策提供科学专业的信息支持。
(四)为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事业单位的薪资水平与职称高低挂钩,会计人员的职业发展途径只能通过参加会计职称考试实现,考试内容基本为企业会计领域,无疑给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称上升增添了屏障。事业单位可以结合会计人员的工作特点和职业需求,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量化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实施按劳分配,多干多分配,少干少分配,调动会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在工作中建言献策并被采纳的会计人员给予额外奖励;完善业绩评价指标,提升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年末施行评比打分制,考核工作完成质量,评价工作中沟通交流是否和气友善,促进工作环境更加和谐阳光;定期实施岗位交流,鼓励会计人员涉及各个工作领域,确保财务部门长期有序运转的同时,引导会计人员向全方位发展,从而为会计人员提高专业素质创建良好的外部氛围。
结语
国家实施政府会計制度,是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科学全面的经济依据,无疑给事业单位长期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挑战,但是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此次变革提升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地位,使其工作具有更强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会计人员应当牢牢抓住这次机遇,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会计工作信息化的先进技术,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粤标.关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基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J].纳税,2019(24):77 80.
[2]杨晓霞.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思考[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4):2.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提升素质;策略
引言
2019年1月1日起,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施行《政府会计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不能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供有效支撑,所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制度应运而生。国家紧锣密鼓地改革政府会计制度,目的就是要通过构建科学、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政府“家底”、绩效及预算执行情况[1]。新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来说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既是政府会计发展的趋势,也是对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建设的客观诉求。
一、政府会计制度构建了新的会计核算模式
政府会计制度确立了“3 5”要素的全新会计核算模式,由原来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转变为“双基础、双分录、双报告”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体系。
财务会计核算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设置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预算会计核算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设置了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新会计要素的界定与企业会计要素更为接近,更全面地涵盖了经济业务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会计科目的细化和合理设置让会计核算更有理有据[2]。
该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共同构成政府会计制度的“双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实现国家对财政资金的有效管控,对预算执行进度的实时掌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基于谨慎性原则,遵循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强调成本费用核算,提升资金运营、业务绩效等管理职能。“双分录”要求会计人员在一项经济业务中既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同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即“平行记账”,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各自为据。“双报告”是指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形成的财务报告以及通过预算会计形成的决算报告,以期真实、全面、科学地反映国家的资产、负债以及预算执行程度,为国家各项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财务依据。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新会计核算模式,使得核算内容更加全面,范围更为广泛,因而核算方式更为复杂。
二、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现状
(一)财务部门人员结构严重老龄化
基于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大多数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结构不会轻易变动,且鲜有新鲜血液注入,当下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老龄化严重,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相较于企业会计而言,工作内容简单、易上手,无须庞杂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积累,因而薪资收入趋于稳定且涨幅空间较小,个人职业上升空间有限,往往处在某个岗位几十年如一日,企业会计涉及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应用,人才市场需求旺盛,职业发展领域更为广阔,因而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希望通过从事企业会计开始职业生涯;二是相较于事业单位其他管理部门的工作而言,财务部门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会计工作涉及的专业知识是需要通过系统学习才能加以运用的,因此许多人员从进入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担任会计以来,便一直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错误,便可工作至退休;三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国家虽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调整财务管理方向,但从未改变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人员只要秉持一贯的工作方法,即可以应对本职工作。
(二)财务部门会计人员非科班出身
会计专业知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系统化学习才能掌握原理并加以运用。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往往存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并非会计相关专业毕业,这是因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其涉及的会计专业知识面相对浅显,从业人员无须涉猎所有领域,只要熟知会计要素,掌握“收入-支出=结余”这个理论,平时记账过程中熟悉会计核算经济分类科目的归属,以国家及单位出台的各类财务规章制度为依据,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积累实践经验,便可以胜任大部分会计工作。
(三)财务部门会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
财务部门是事业单位重要的管理部门,协调操作一切与经济有关的事项,既要保证单位的资金使用有理有据,同时要确保单位各项业务工作的有序开展。财务部门又是事业单位风评最差的管理部门,往往是工作加班加点地完成,却出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常是从资金使用的合理、合规、合法层面出发,遇见不符合规定的经费支出或者报销单据予以拒绝,这是符合职责要求的,但是会计人员生硬的拒绝方式,以及不耐烦的工作态度一直为人所诟病。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构建服务型政府,会计人员的工作意识卻仍然处在过去的管理层面,以管理者自居,潜意识认为财务规章制度即是命令,遇见不合规便下令制止,服务意识淡薄,对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有害无益。
(四)工作模式机械化导致会计人员
思维固化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日复一日地重复本职工作,从审核原始单据,到制成会计凭证,从编报年度预算,到生成决算报告,期间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及审计、税务、财政监察机构完成各项财务审查工作,凭借长年累月积攒的工作经验应付自如,因而往往怠于主动学习新知识,思维停滞不前,认为掌握的专业知识足以应付现下工作即可。国家此次施行《政府会计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会计核算基础,对会计人员而言是“颠覆性”的变革,致使会计人员措手不及,感到迷茫甚至一筹莫展。虽然变革前期可以填鸭式地接收新知识,参照各种指南照猫画虎似的完成操作,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变革的本质诉求,从而最终影响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为了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会计人员亟须更新知识储备,拓展知识领域,提升专业素质。 三、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的措施
(一)会计人员应当提高政治站位
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活动都会通过财务部门审核,财务工作虽不是单位的主体业务,却担当枢纽与准绳,时刻影响单位各项工作。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各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党的作风建设和“四风”问题都能在各项经费开支中体现。会计人员作为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者,应当讲政治重规矩,深刻学习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举措,具备管理者应当具有的责任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自觉遵守会计行为准则,忠实履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牢固树立政策就是带电高压线、预算就是法规、标准就是纪律的规矩意识。与此同时,会计人员更应当具备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在前,行为在后,平时多做关于资金合规合法使用的政策宣讲,帮助业务人员牢固树立安全使用经费的规矩意识,运用自身财务专业知识为业务人员出谋划策,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为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服务。
(二)会计人员需要增强理论学习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能力的高低是单位财务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是政府会计制度顺利实施的要素之一。面对新制度、新基础、新模式,会计人员应当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增强业务能力:(1)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关于新会计制度的培训,在培训期间与上级领导和同事充分交流,尽快学习新制度的核心内涵以及操作指南;(2)报名参加有资质的会计教育学院组织的专题培训班,课上认真听学,系统化学习会计制度的实施背景、出台历程,实施新制度为适应国家经济改革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学习各个会计科目之间的内涵逻辑关系、年底财务决算生成的各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3)有条件的情况下,前往同类型事业单位开展调研活动,与会计人员共同探讨、集思广益,为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疑难困惑找到解决办法,为可能遇到的财务困难想好应对策略;(4)平时研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丰富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领域,做到举一反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更高效地应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会计人员只有积极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夯实财务理论知识,持续更新知识储备,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才能在不断更替和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应对自如。
(三)会计人员可以提升信息化操作水平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长期以来有着重复性高、技术含量低的特征,逐步转向信息化操作,会计人员已基本轻车熟路。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转变了会计核算模式,仅凭简单地、重复地敲击常用按键难以应对本职工作。“平行记账”要求财务会计分录与预算会计分录同时出现在一张会计凭证上,若仍然延续之前的工作方式,势必费时费力,且达不到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初衷。会计人员需要与时俱进,提高多元化技术水平,掌握新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方法,了解程序设计的底层逻辑。依靠全新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完成各项财务工作,生成财务报表,提取各类财务数据,既可以满足新制度的操作需求,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还可以整合数据资料,获取预算执行、年终决算的实时数据,为单位管理者作出决策提供科学专业的信息支持。
(四)为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事业单位的薪资水平与职称高低挂钩,会计人员的职业发展途径只能通过参加会计职称考试实现,考试内容基本为企业会计领域,无疑给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称上升增添了屏障。事业单位可以结合会计人员的工作特点和职业需求,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量化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实施按劳分配,多干多分配,少干少分配,调动会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在工作中建言献策并被采纳的会计人员给予额外奖励;完善业绩评价指标,提升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年末施行评比打分制,考核工作完成质量,评价工作中沟通交流是否和气友善,促进工作环境更加和谐阳光;定期实施岗位交流,鼓励会计人员涉及各个工作领域,确保财务部门长期有序运转的同时,引导会计人员向全方位发展,从而为会计人员提高专业素质创建良好的外部氛围。
结语
国家实施政府会計制度,是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科学全面的经济依据,无疑给事业单位长期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挑战,但是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此次变革提升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地位,使其工作具有更强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会计人员应当牢牢抓住这次机遇,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会计工作信息化的先进技术,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粤标.关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基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J].纳税,2019(24):77 80.
[2]杨晓霞.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思考[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