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上帝为何哭泣?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promi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鸿达先生新著的标题颇为前卫大胆——上帝也会哭泣,全知全能的造物主面对中东这块他曾经青睐有加但如今却满目疮痍的土地时,也会忍不住泪眼婆娑,这其中蕴藏着多少悲悯与无奈?的确,这个标题甚为符合国内学界和媒体长期以来塑造的中东形象,那里不是烽火连天,就是争吵不休。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中东仍然是一个神秘且充满危险的地方,即使是某些中东问题专家,也对自己研究的这个区域心存畏惧。”
  这部充满作者个人辛酸与艰险的游学札记为我们掀开了中东的真实面纱,但它揭示的事物本质却具有双重意义,中东的确命途多舛,但是为这个地区贴上苦难、怪诞等等贬义的标签似乎也充满了无知和偏见。大部分时候,中东人的生活是平静的,与其他地方没什么两样,书中并不乏这样的场景:巴勒斯坦难民营里小女孩天使般的笑容、沙特都市女性厚重长袍下隐藏的世俗审美,伊朗人对于成为正常国家的向往……即便对于正深陷困境的埃及,平静与动荡也仅隔几条街区,用作者不无风趣的话说,乘出租车“仅仅只有25块钱的距离”。这样的结论原本再符合人性不过了,但却是作者通过年复一年的深入田野调查重新发现的,可见我们与这个地区之间有多么巨大的隔膜,也可见书斋学术的严重局限性。我做这一番铺陈,也是想告诉各位应当从这本书中探寻上帝哭泣的更深层原因,而不是仅盯着苦难与动荡不放。
  田野调查不仅仅是访问几所大学、参加几次学术会议或官方活动,而是要不惜力地深入行走于民间,获取一手资料,甚至不惜以身犯险。中东人民尽管不乏热情,但从这本书中仍不免读出“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壮之情。但是,也正因为有了深入行走,才能酝酿出发自肺腑的心灵激荡,因此这本书并不是学究式地探讨某一个学术主题,而是深入浅出地揭示中东国家的多维面向,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高度的可读性无疑让这本书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对中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将其视为科普读物,学者可以从这本书中探寻新的学术灵感,政商人士亦可从中受益。人文社会学科的学者应当具有这样的胸怀和志趣,让学术成果惠及更多的人,而不是局限于狭小的学术圈子自说自话。
  但话说回来,作者并不是泛泛而论,逐一展示他的研究案例。研究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在对地方性知识有充分的掌握后,必须要聚焦到更为集中的问题层面,如此才有助于建构“增量”性知识。显然,作者聚焦的问题是明白无误的,那就是在全球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大潮中,中东国家的社会转型为何如此艰难?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回答那个更具人文情怀的问题:上帝为什么为中东哭泣?
  “转型”是一个针对后发国家已经被滥用的术语,并且被赋予了某种光环,这本书虽然也运用了这一术语,但次数并不多。作者来得更加实际,直言不讳地告诉读者每个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为何没有解决?当然,书中描述的这几个国家差异甚殊,读者自可一览众山。但总体而言,这几个国家都没有实现华丽转身,不论是作风刚硬的以色列,死守善道的伊朗,还是行事作风散漫的一众阿拉伯国家,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其结果就是缺乏沟通,这在国内政治上表现为官民对立、派系纷争,在区域政治上则表现为弱肉强食、以邻为壑,不信任情绪弥散于整个中东大地。没有观念上的改变,转型也就沦为了空洞的口号,而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沟通的重要性,沟通引导观念的转变。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上帝之所以为中东哭泣,并不仅仅源于这里丰饶的苦难——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苦难,而是因为他完全看不到这里的人民同舟共济、携手纾难的希望,看不到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重新崛起的希望。看不到希望才是最令人伤感的。
  西行东望是作者的另一层用意,这本书里有不少中国元素,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国铁建集团为沙特修建轻轨的尴尬经历,单单一个麦加轻轨项目,这家央企在账面上就亏损了四十多亿元人民币,一些人在这个项目中赚钱了,中国的“高大”形象也有了具体的标志物了,可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呢?我一直很赞同范鸿达先生的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已经与全球紧密捆绑在一起,因此中国学术界也应当加强对落后地区的研究,否则必然导致局势误判,贻笑大方。遗憾的是,积蓄了一百多年的落后心理固化了我们师夷长技的心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美国等西方大国无不对世界上的落后地区展开了深入研究。也许这本书中提及的一些事例让中国读者不那么舒坦,但未尝不是一剂苦口良药。
  最后一章由漫步中东引发的中国联想颇为让人动容。回望古老的中东文明和中国文明,一种沧海桑田、时易事迁的悲凉感油然而生。不论是仍然游弋于苦海的中东,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人们似乎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坚定信仰,人们倾倒于国家曾经拥有的辉煌文明成就,但也仅仅局限于发思古之幽情。因此,能否弥补缺失的信仰取决于能否让传统文明深植于当下的社会语境。以作者的深入观察,宗教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并非信仰的唯一来源,所以我们应当以更宽阔的心态看待文化与信仰。
  中国近些年尽管在国家建设上取得了非凡成就,但很多人却仍然生活在礼崩乐坏的精神惶恐之中,这样的世界大国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但存在即是合理,在漫长而屈辱的近代史中,我们的文化之根似乎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斩断了。而一个成熟的大国除了具备相当的硬实力外,还须同时具备两项软实力条件:一者是文化积淀,另一者是文化传承。在作者看来,我们的文化积淀不成问题,因此重新接续传统文化血脉就成为中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重要一环。曾经引领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严复先生也发出过警言: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没有一点压箱底,焉来自信?今日之中国,立新有余,守旧不足!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社会科学研究终归是要对社会有了直观认知后才能够有效进行的;离开了田野调查,国别区域研究也难以出现很有价值的成果。《上帝也会哭泣——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是范鸿达先生的第二部中东游学札记,以他近几年出国游学的频度,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更加具有可读性的第三部,第四部……这使我又想起了他博客主页上的签名:我是游学客,生命不息,流浪不止。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责任编辑:苏童)
其他文献
刘慧,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院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女教授协会会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政府采购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党代会代表,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起草组成员及顾问。撰写《政府采购概论》、《国际招标与投标》、《WTO(政府采购协议)导论》等专著。主持国家部委研究课题10余项,涉及政府采购国际化问题
十七大以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主要领导及直属单位领导和各处室部门负责同志,一起进行了多次的集中理论学习,并对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作了专题讨论。大家结合十七大精  神,对首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做了总体分析与展望。    十七大报告中的高等教育命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七大对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
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在1973年出版了名为《当中国觉醒时世界将为之颤抖》的著作,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彼时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民生凋敝,经济社会发展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众所周知,早在1816年,在圣赫勒拿岛流放的拿破仑一世就曾说过:“中国,还是让他继续沉睡吧,一旦觉醒,整个世界将为之颤抖。”  1972年,中国人均收入为132美元,世界排名第114位;美国当年人均收入为6094美元,世界排名第2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材建设工作突出重点,展现特色,扶持开发出一批体系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新的高水平教材。逐渐完成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在管理过程中,学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保证教材质量。     领导亲自参加教材建设工作    为加强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多年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多位学校领导参加了教材建设委员的工作并承担了教育部精品教材建设和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
时至这个“五四”,父亲离开我们就算整三年了。他與癌症缠斗了两年多,最终还是败下阵来。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然而落到具体每一个人的头上,却是结结实实的爱与痛,相聚与离别,喜悦与悲伤。不得不说,他从生病到死亡,对我影响深远。过去我意气风发,恨不得主宰世界,后来才知道,这种想法极其愚蠢和幼稚,我们不但主宰不了世界,连自己的命运都主宰不了。在那之后,宿命论在我的人生观里逐渐占据了主导。我按点作息,坚持锻炼,
第五次代表大会    共产国际“五大”于1924年6月17日至7月8日在莫斯科召开。关于哪些中国人出席了共产国际“五大”,有下列几种说法:  其一,李大钊、王荷波、彭述之、刘清扬(女);其二,陈独秀、李大钊、罗章龙、刘齐佳、彭述之;其三,李大钊、王荷波、姚佐唐、刘清扬、彭述之;其四,李大钊、彭泽湘、卜士奇、刘清扬。也许还有其他的说法。    一、关于陈独秀是否出席共产国际“五大”的问题。在共产国际
作为写作者,面对白花花的稿纸或电脑屏幕,总希望还能发现一些新鲜点,总希望自己日益枯竭的想象力,还能有一点点放飞。无论对于写什么还是怎么写,写作者都是贪新厌旧的。写多了土地上的人,我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遭遇围绕在海南岛周围的那片蔚蓝海水——此前,我并非想不到要去写,而是积累不够,没有一个核心的意象把关于大海的一切统筹到一起。直到我知道了一个东西叫《更路经》。  所谓《更路经》,用简单点的话来讲,就
近年来,国际形势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成为引发全球动荡和不确定性的重要诱因。早在2015年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便在演讲中阐明了相似的观点,即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习近平主席强调,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近10年来北京大学在各个方面全力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其中,自2004年起连续6年举办的“北京大学暑期学校”,通过聘请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优秀学者、教师到学校任课,派学生参与国际暑期学校,使得本科生的学术背景更加宽厚,成为北京大学本科教育具有崭新内涵、不断提升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着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宗旨,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向社会人士和其他大学、
所有与刘建军教授有过交往的人,都会从心底里发出一声感慨:刘老师是个好人。对于“好人”的涵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但在刘老师这里似乎是同一的:在为人方面,他踏实认真,是一位在交往中能够给人以很大的安全感和很高的诚信度的好人;在为学方面,他是一位学术与信仰的统一论者,也是这一理论的身体力行者,更是一位敢于在荒芜中开拓的好学者;在为师方面,他是一位富于人格魅力、深受学生拥戴的好老师。古人说得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