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生“两处闲愁”?只为“一种相思”。李清照以灵巧笔端流露出由一种相思情怀而引发的两地两人的愁绪,这一种相思情便将身在两地的主角融为一体。无论思念佳人、亲人还是某地某物,彼此总是不在一处。虽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为铁门限”,但也因“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浓郁的思念深情往往使作者身在此处却从彼处下笔,通过想象而虚写对方的思念,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却不直接进行描述,而是从对方着意,变单向思念为双向思念,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深沉,这种手法便是“对面落笔”。本文将对典型的几首运用“对面落笔”写思念之情的古诗词作一个解读和赏析。
一.“对面落笔”写思人
(一)思念佳人
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柳耆卿展开丰富想象,“我”思念佳人,想必佳人也在远方思念“我”,她登上妆楼盼“我”归去,还多次误识了归舟,这一虚写便是由“我”思妻子幻出妻子思“我”,从对面的妻子一方落笔,笔意双绾,包孕的内容与情感就比仅仅刻画自己单向的思念来得丰厚、深沉得多。正是这一“对面落笔”的运用,不仅将“我”的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现得更曲折婉转,还可以让我们通过这一佳句解读赏析全词。可见,“对面落笔”手法不仅可以让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变得婉转含蓄,还可以通过这一手法塑造诗句经典化。
同样,李商隐的《无题》也是如此,“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也用“对面落笔”手法,推己及人。诗人想象对面的佳人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度着对方大概也是夜不能寐,吟诗遣怀,但是愁绪深重,无法排遣,所以愈发感到月光寒冷凄清,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对面落笔”手法在这首诗中的运用,使得我们更深切的理解了作者与佳人的相知相爱,情意绵绵。
(二)思念亲人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思亲名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羁旅情思,往往可以激荡古今心灵,因为这种力量不仅来源于质朴、深厚又具有高度艺术概括性的对亲人、家乡的思念情怀,更来源于诗歌本身所运用的“对面落笔”手法。后两句王维笔锋陡转出新,站在此处却“遥想”此时彼处的“兄弟”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从对方下笔着意,愈能烘托出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显得更加曲折有致,更加浓郁鲜明。
高适《除夜作》也是这样,“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明明是作者思乡心切,他却不直接抒写,而是“对面落笔”,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对方思念自己来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烘托得十分婉曲。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这首诗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可见情深意切使得作者超乎寻常,一改直写单方思乡,运用想象“对面落笔”,写彼处思念此处。因而显得比寻常章句有“意味”。
二.“对面落笔”写思物
戎昱有诗《移家别湖上亭》说“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诗作者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的深厚感情。尤其是颈联和尾联出彩,“我”在此地已经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也是鸣声悠悠,别情依依,读来让人心弦为之一动,这也是因为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从“对面落笔”。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于从他笔下写来不单单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还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从三样客观的物落笔,让它们也像作者一样有着无限的主观痴情,达到了主客难分、物我交融的境界。两联运用“对面落笔”手法,主客移位,构思新奇,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三.“对面落笔”常用表现手法
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可见“对面落笔”是诗人为了使诗词达到情意互生、婉曲有致的效果而苦心经营的手法,而这一手法的灵活巧妙又主要借助于虚实结合、反衬烘托和主客移位等手法。上面例举的几首诗词无不是作者运用想象,身在此处却虚写彼处思念之境而反衬烘托出自我思念之情,而对于景、物的思念,则是运用拟人手法,主客位移,移情于景,赋予景物以生命情感,以求真切表达对物的情思。
“对面落笔”手法的运用,既符合中国文人含蓄表达情感的习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趣味,也将此与彼,实与虚,我与物相融在诗词之中,符合审美的“距离说”、“移情说”,于是境界为之大开。
向峰,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3班学生。
一.“对面落笔”写思人
(一)思念佳人
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柳耆卿展开丰富想象,“我”思念佳人,想必佳人也在远方思念“我”,她登上妆楼盼“我”归去,还多次误识了归舟,这一虚写便是由“我”思妻子幻出妻子思“我”,从对面的妻子一方落笔,笔意双绾,包孕的内容与情感就比仅仅刻画自己单向的思念来得丰厚、深沉得多。正是这一“对面落笔”的运用,不仅将“我”的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现得更曲折婉转,还可以让我们通过这一佳句解读赏析全词。可见,“对面落笔”手法不仅可以让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变得婉转含蓄,还可以通过这一手法塑造诗句经典化。
同样,李商隐的《无题》也是如此,“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也用“对面落笔”手法,推己及人。诗人想象对面的佳人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度着对方大概也是夜不能寐,吟诗遣怀,但是愁绪深重,无法排遣,所以愈发感到月光寒冷凄清,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对面落笔”手法在这首诗中的运用,使得我们更深切的理解了作者与佳人的相知相爱,情意绵绵。
(二)思念亲人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思亲名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羁旅情思,往往可以激荡古今心灵,因为这种力量不仅来源于质朴、深厚又具有高度艺术概括性的对亲人、家乡的思念情怀,更来源于诗歌本身所运用的“对面落笔”手法。后两句王维笔锋陡转出新,站在此处却“遥想”此时彼处的“兄弟”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从对方下笔着意,愈能烘托出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显得更加曲折有致,更加浓郁鲜明。
高适《除夜作》也是这样,“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明明是作者思乡心切,他却不直接抒写,而是“对面落笔”,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对方思念自己来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烘托得十分婉曲。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这首诗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可见情深意切使得作者超乎寻常,一改直写单方思乡,运用想象“对面落笔”,写彼处思念此处。因而显得比寻常章句有“意味”。
二.“对面落笔”写思物
戎昱有诗《移家别湖上亭》说“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诗作者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的深厚感情。尤其是颈联和尾联出彩,“我”在此地已经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也是鸣声悠悠,别情依依,读来让人心弦为之一动,这也是因为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从“对面落笔”。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于从他笔下写来不单单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还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从三样客观的物落笔,让它们也像作者一样有着无限的主观痴情,达到了主客难分、物我交融的境界。两联运用“对面落笔”手法,主客移位,构思新奇,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三.“对面落笔”常用表现手法
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可见“对面落笔”是诗人为了使诗词达到情意互生、婉曲有致的效果而苦心经营的手法,而这一手法的灵活巧妙又主要借助于虚实结合、反衬烘托和主客移位等手法。上面例举的几首诗词无不是作者运用想象,身在此处却虚写彼处思念之境而反衬烘托出自我思念之情,而对于景、物的思念,则是运用拟人手法,主客位移,移情于景,赋予景物以生命情感,以求真切表达对物的情思。
“对面落笔”手法的运用,既符合中国文人含蓄表达情感的习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趣味,也将此与彼,实与虚,我与物相融在诗词之中,符合审美的“距离说”、“移情说”,于是境界为之大开。
向峰,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3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