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问题设置 思维空间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17-02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是由一个个问题串联而成的。在问题中,学生学会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在问题中,学生学会了探究,发展了能力。正因如此,在数学课堂中设置问题才显得更为重要。
数学问题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航标,它体现着教师的讲课技巧和课堂设计的匠心独具。数学问题是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设置的疑问,是教师故意布下的迷阵,用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已具备的数学能力排除障碍,获得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但是,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最能体现教师授课技艺的环节,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不能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设置过于困难,学生思维不能企及。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师的问题设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充分调动思维的基础上“跳一跳,够得着”,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
一、合理的问题情境是创设数学问题的前提
中学生的思维呈现联想和猜想丰富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为激活学生思维打下基础。问题情境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也可以让学生进行问题情境展示,还可以利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故事来切入。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在上课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知道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对,8848米。一个人说,如果给我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64次就可以和珠穆朗玛峰一样高。同学们,你们说这可能吗?”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是怀疑,有的觉得有可能,有的觉得不能相信,进而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为本节课讲解新知打下基础。
又如在讲解《概率》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设置这样的情境:在上课前教师拿出一朵红花并解释说:“昨天家里来了两个小朋友,都喜欢这朵花,可是老师只有一朵,她们都想要,我没办法,就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分给她们,如果是正面甲小朋友要红花,如果是反面乙小朋友要红花。结果,小家伙们都哭了。”同学们听完都笑了,教师接着说:“这个方法公平吗?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问题设置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
教师在讲课中设置的问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欲望。设置的问题就像火柴,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例如在讲解《概率》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
师:抛一枚硬币,看看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哪个多。我们抛600次怎么样?
生:抛这么多次,还没抛完就要下课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那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设置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不盲从教师,而有自己的思考,这也是思维锻炼的一部分)
生:我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抛100次,在每个小组中,每个人只需要抛大约16次就可以了。
(学生把大的数据进行化解,分成小的数据进行,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让每个小组把记录的数字展示到黑板上)
师:你能利用我们的数据,绘制成统计图吗?
(该问题让学生通过旧知联系新知,选择最合适的数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学习的统计图有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方图等,学生需要自己分析哪种统计图更利于分析数据,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多数采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师:观察所绘制的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该问题并没有明确让学生去观察什么,而是给学生留出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去发现数据中蕴含的规律。数学学习的过程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有多少思维活动参与其中。没有思维参与的数学,不能称之为数学)
三、问题设置要能够引导学生总结思维的方法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通过问题设置,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总结思维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就要通过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函数画图的方法以及性质,为以后函数的学习奠定思维的基础。
教师在讲课之前给出几个函数解析式:y=2x、y=3x、y=-2x.
师:每个函数都有图象与它对应,这几个函数也不例外。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图象来研究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请把y=2x、y=3x这两个函数的图象画在同一坐标系中。
(教师观察学生画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画图的)
生1:在画y=2x的图象时,我先取x=1,得到对应的y值为2;再取x=2,得到对应的y值为4,然后连接这两个点就得到了y=2x函数的图象。
师:这么说你找了2个点?
生1:是的。
师: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2:因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都过原点,因此我只取了一个点x=1,y=2,把这点和原点连接得到函数y=2x的图象。
师:这个同学取了一个点。还有其他画法吗?
生3:我觉得点取得越多,得到的图象越精确,因此我取了4个点。
师:通过这几个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在画图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取了1个点,有的同学取了2个点,有的同学取了多个点。你们认为哪种画法更好呢?
生4:我觉得取1个点的画法好。因为在正比例函数中,x=0时y=0,说明图象过原点,因此取一个原点之外的点就可以了。
师:原点算作一个点吗?这个函数的图象是由几个点确定的?
生:原点也算一个点,这样来看,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确定需要2个点,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至此,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总结出:一次函数图象因为是一条直线,因此只需要找到2个点就可以确定其位置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师:观察你手中的函数图象,你还能发现什么?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体验、思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会发现函数图象的一些性质)
生5:我发现当自变量x的系数是正数时,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当x的系数是负数时,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
生6:我发现,当x变化时,y也随之发生变化。
(学生的这个发现,正是教师下一步要讲解的重点,因此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个发现,让学生去总结、提炼自己的思维)
师:具体来说,y是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呢?
(教师通过明确的问题指向,让学生把探究、观察的重点放到如何变化上来,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生7:我发现x增大,y也增大,并且y与x的比值一定,这种增加是有一定规律的。
生8:我发现,当x的系数是正数时,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当x的系数为负数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这些规律,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反思思考过程的同时,也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思维方法)
生9:我通过列表发现,x的取值越来越大,对应的y值也越来越大。
生10:我通过直尺的移动发现,因为把直尺的一边和函数图象重合,然后慢慢沿直线方向移动直尺。我发现,x的值不断增大,y的值也不断增大。
师:谁能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一次函数?
(问题的设计,体现出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进一步锻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
四、问题的设置要能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简洁性、发散性、深刻性、联想性等。教师的问题设置要能够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而数学的美也蕴含在这些变化中。同样,这些变化也承载着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
例如,(如右图)等边三角形ABC被直线DE截去一个角,那么∠1+∠2是多少度?
生:因为∠1和∠2为三角形ADE的外角,
所以∠1=∠A+∠AED,∠2=∠A+∠ADE
∠1+∠2=∠A+∠AED+∠A+∠ADE
=2×60+(180-60)
=120+120
=240°
师:这个解法很好,利用了三角形外角的知识。仔细观察图形,还有没有别的解法可以更简单更直接呢?
(问题设置引发学生的多向思维,锻炼学生思维的简洁性和发散性)
生:因为四边形DBCE的内角和为360°,
所以∠1+∠2=360°-(∠B+∠C)
=360°-120°
=240°
师:如果是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行被直线DE截去一个角后,∠1+∠2的值是多少?如果是正n边行呢?
教师的问题不断深入,也不断趋于一般化和规律化,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升。
数学问题的设置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问题的设置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就像置于水中的游鱼,能够自主穿梭,不会因为问题过于简单疏于动脑,也不会因为问题过于困难而百思不解。
(责编 林 剑)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17-02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是由一个个问题串联而成的。在问题中,学生学会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在问题中,学生学会了探究,发展了能力。正因如此,在数学课堂中设置问题才显得更为重要。
数学问题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航标,它体现着教师的讲课技巧和课堂设计的匠心独具。数学问题是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设置的疑问,是教师故意布下的迷阵,用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已具备的数学能力排除障碍,获得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但是,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最能体现教师授课技艺的环节,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不能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设置过于困难,学生思维不能企及。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师的问题设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充分调动思维的基础上“跳一跳,够得着”,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
一、合理的问题情境是创设数学问题的前提
中学生的思维呈现联想和猜想丰富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为激活学生思维打下基础。问题情境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也可以让学生进行问题情境展示,还可以利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故事来切入。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在上课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知道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对,8848米。一个人说,如果给我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64次就可以和珠穆朗玛峰一样高。同学们,你们说这可能吗?”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是怀疑,有的觉得有可能,有的觉得不能相信,进而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为本节课讲解新知打下基础。
又如在讲解《概率》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设置这样的情境:在上课前教师拿出一朵红花并解释说:“昨天家里来了两个小朋友,都喜欢这朵花,可是老师只有一朵,她们都想要,我没办法,就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分给她们,如果是正面甲小朋友要红花,如果是反面乙小朋友要红花。结果,小家伙们都哭了。”同学们听完都笑了,教师接着说:“这个方法公平吗?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问题设置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
教师在讲课中设置的问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欲望。设置的问题就像火柴,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例如在讲解《概率》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
师:抛一枚硬币,看看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哪个多。我们抛600次怎么样?
生:抛这么多次,还没抛完就要下课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那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设置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不盲从教师,而有自己的思考,这也是思维锻炼的一部分)
生:我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抛100次,在每个小组中,每个人只需要抛大约16次就可以了。
(学生把大的数据进行化解,分成小的数据进行,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让每个小组把记录的数字展示到黑板上)
师:你能利用我们的数据,绘制成统计图吗?
(该问题让学生通过旧知联系新知,选择最合适的数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学习的统计图有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方图等,学生需要自己分析哪种统计图更利于分析数据,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多数采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师:观察所绘制的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该问题并没有明确让学生去观察什么,而是给学生留出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去发现数据中蕴含的规律。数学学习的过程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有多少思维活动参与其中。没有思维参与的数学,不能称之为数学)
三、问题设置要能够引导学生总结思维的方法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通过问题设置,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总结思维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就要通过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函数画图的方法以及性质,为以后函数的学习奠定思维的基础。
教师在讲课之前给出几个函数解析式:y=2x、y=3x、y=-2x.
师:每个函数都有图象与它对应,这几个函数也不例外。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图象来研究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请把y=2x、y=3x这两个函数的图象画在同一坐标系中。
(教师观察学生画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画图的)
生1:在画y=2x的图象时,我先取x=1,得到对应的y值为2;再取x=2,得到对应的y值为4,然后连接这两个点就得到了y=2x函数的图象。
师:这么说你找了2个点?
生1:是的。
师: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2:因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都过原点,因此我只取了一个点x=1,y=2,把这点和原点连接得到函数y=2x的图象。
师:这个同学取了一个点。还有其他画法吗?
生3:我觉得点取得越多,得到的图象越精确,因此我取了4个点。
师:通过这几个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在画图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取了1个点,有的同学取了2个点,有的同学取了多个点。你们认为哪种画法更好呢?
生4:我觉得取1个点的画法好。因为在正比例函数中,x=0时y=0,说明图象过原点,因此取一个原点之外的点就可以了。
师:原点算作一个点吗?这个函数的图象是由几个点确定的?
生:原点也算一个点,这样来看,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确定需要2个点,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至此,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总结出:一次函数图象因为是一条直线,因此只需要找到2个点就可以确定其位置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师:观察你手中的函数图象,你还能发现什么?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体验、思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会发现函数图象的一些性质)
生5:我发现当自变量x的系数是正数时,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当x的系数是负数时,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
生6:我发现,当x变化时,y也随之发生变化。
(学生的这个发现,正是教师下一步要讲解的重点,因此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个发现,让学生去总结、提炼自己的思维)
师:具体来说,y是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呢?
(教师通过明确的问题指向,让学生把探究、观察的重点放到如何变化上来,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生7:我发现x增大,y也增大,并且y与x的比值一定,这种增加是有一定规律的。
生8:我发现,当x的系数是正数时,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当x的系数为负数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这些规律,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反思思考过程的同时,也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思维方法)
生9:我通过列表发现,x的取值越来越大,对应的y值也越来越大。
生10:我通过直尺的移动发现,因为把直尺的一边和函数图象重合,然后慢慢沿直线方向移动直尺。我发现,x的值不断增大,y的值也不断增大。
师:谁能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一次函数?
(问题的设计,体现出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进一步锻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
四、问题的设置要能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简洁性、发散性、深刻性、联想性等。教师的问题设置要能够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而数学的美也蕴含在这些变化中。同样,这些变化也承载着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
例如,(如右图)等边三角形ABC被直线DE截去一个角,那么∠1+∠2是多少度?
生:因为∠1和∠2为三角形ADE的外角,
所以∠1=∠A+∠AED,∠2=∠A+∠ADE
∠1+∠2=∠A+∠AED+∠A+∠ADE
=2×60+(180-60)
=120+120
=240°
师:这个解法很好,利用了三角形外角的知识。仔细观察图形,还有没有别的解法可以更简单更直接呢?
(问题设置引发学生的多向思维,锻炼学生思维的简洁性和发散性)
生:因为四边形DBCE的内角和为360°,
所以∠1+∠2=360°-(∠B+∠C)
=360°-120°
=240°
师:如果是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行被直线DE截去一个角后,∠1+∠2的值是多少?如果是正n边行呢?
教师的问题不断深入,也不断趋于一般化和规律化,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升。
数学问题的设置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问题的设置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就像置于水中的游鱼,能够自主穿梭,不会因为问题过于简单疏于动脑,也不会因为问题过于困难而百思不解。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