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军棋游戏中,经常能看到一些数字出现在棋手的交谈中,但如果你不知道数字代表的意思,往往会不知所云。例如(本文例句均来自网络):
(1)队友twotiger得到了错误的信号,有恃无恐地用40吃掉了对方的师长,对方哈哈大笑用炸弹飞掉了队友twontiger的40,直接导致twontiger军旗暴露,使我方士气大跌。
这类数字除了“40”外,还有“39、38、37”等。例如:
(2)究景是进攻类型的(40、39、38重点子力一面倒的),还是坚固稳妥类型的(40摆前,37、38、39跟炸),还是防守类型的(大部分小子在前,重点子力在后面的)。
(3)当我,看着我那40、39、38、37一个个在地图上拿掉的时候,我终于感受了官渡之袁绍,赤壁之曹操的心情。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些数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棋子:“40”代表司令,“39”代表军长,“38”代表师长,“37”代表旅长。这些数字怎么能代表军棋中的棋子呢?这还得从数字“40”说起。“40”由
“4”和“0”构成,分别与“司”和“令”谐音。“4”与“司”,除了声调不同外,声母和韵母完全一样:同样,“0”与“令”声母韵母完全相同,声调不同。由于“40”与“司令”语音上的接近,于是军棋迷们用“40”代替了
“司令”。
利用音同或音近进行替代的现象,在汉字的使用中并不是新奇现象,古汉语中的通假字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原理进行替代的。
“40”指代“司令”不仅由于语音上的接近,更主要的是因为军棋迷们所使用的上网工具——电脑。在键盘上,由于数字输入的便捷性,才最终促成了数字“40”的华丽转身,从单纯的数字,一举变成了“司令”的替身。
如果说“40”与“司令”语音接近的话,“39、38、37”与“军长、师长、旅长”在语音上却没有任何的相同或相近之处。什么原因导致了“39、38、37”摇身一晃成了“军长、师长、旅长”的替身了呢?这也要从“40”说起。“40”被赋予了“司令”的意义后,“40、39、38、37”所构成的序列,与“司令、军长、师长、旅长”所构成的序列,便具有了一定的相似性。正是这种序列上的相似性,使“39、38、37”具有了“军长、师长、旅长”的意义。
按理这种类推依要波及“36、35、34、33、32”这些数字,使它们分别对应于团长、营长、连长、排长、工兵,但实际上,除了“36”偶尔使用外,剩下的几乎完全不使用。例如:
(4)说到开局,可以说是时代不同,真的潮流也不一样,我记得几年前大众的风格一般是用36或38去攻,去试探。
(5)比如说37抓36,排同时抓工,这些等等,都是必须让对手吃亏的,从而达到逐步蚕食对手的目的。
从上面例句中可以看到,“37”指旅长,“36”指团长,“排”指排长,“工”指工兵。很明显,排长没有用“33’’代替,工兵也没有用“32”代替。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用数字代表排长和工兵不方便吗?显然,这样做是出于其他方面的原因。从认知方面看,人的记忆存储是有限的,因此有限的记忆存储必须和最重要的事物联系起来。“40、39、38、37”经常用来代替司令、军长、师长、旅长主要基于人脑的记忆限度以及这些数字代表的军阶的重要性。如果团长以后还用数字来替代,人们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推测这个数字所代表的是哪个级别,这反而违背了最初使用数字代替棋子的初衷——便捷。
这些数字词没有真正的数字意义,表面上看,它们的演变是网络军棋迷们随意地使用。但是,透过表层的现象,我们分明看到了人类认知机制的作用。尽管这些数字词只在军棋爱好者中间使用,但它却不同于隐语,不具有排他性,是特定书写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组数字词。
(1)队友twotiger得到了错误的信号,有恃无恐地用40吃掉了对方的师长,对方哈哈大笑用炸弹飞掉了队友twontiger的40,直接导致twontiger军旗暴露,使我方士气大跌。
这类数字除了“40”外,还有“39、38、37”等。例如:
(2)究景是进攻类型的(40、39、38重点子力一面倒的),还是坚固稳妥类型的(40摆前,37、38、39跟炸),还是防守类型的(大部分小子在前,重点子力在后面的)。
(3)当我,看着我那40、39、38、37一个个在地图上拿掉的时候,我终于感受了官渡之袁绍,赤壁之曹操的心情。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些数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棋子:“40”代表司令,“39”代表军长,“38”代表师长,“37”代表旅长。这些数字怎么能代表军棋中的棋子呢?这还得从数字“40”说起。“40”由
“4”和“0”构成,分别与“司”和“令”谐音。“4”与“司”,除了声调不同外,声母和韵母完全一样:同样,“0”与“令”声母韵母完全相同,声调不同。由于“40”与“司令”语音上的接近,于是军棋迷们用“40”代替了
“司令”。
利用音同或音近进行替代的现象,在汉字的使用中并不是新奇现象,古汉语中的通假字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原理进行替代的。
“40”指代“司令”不仅由于语音上的接近,更主要的是因为军棋迷们所使用的上网工具——电脑。在键盘上,由于数字输入的便捷性,才最终促成了数字“40”的华丽转身,从单纯的数字,一举变成了“司令”的替身。
如果说“40”与“司令”语音接近的话,“39、38、37”与“军长、师长、旅长”在语音上却没有任何的相同或相近之处。什么原因导致了“39、38、37”摇身一晃成了“军长、师长、旅长”的替身了呢?这也要从“40”说起。“40”被赋予了“司令”的意义后,“40、39、38、37”所构成的序列,与“司令、军长、师长、旅长”所构成的序列,便具有了一定的相似性。正是这种序列上的相似性,使“39、38、37”具有了“军长、师长、旅长”的意义。
按理这种类推依要波及“36、35、34、33、32”这些数字,使它们分别对应于团长、营长、连长、排长、工兵,但实际上,除了“36”偶尔使用外,剩下的几乎完全不使用。例如:
(4)说到开局,可以说是时代不同,真的潮流也不一样,我记得几年前大众的风格一般是用36或38去攻,去试探。
(5)比如说37抓36,排同时抓工,这些等等,都是必须让对手吃亏的,从而达到逐步蚕食对手的目的。
从上面例句中可以看到,“37”指旅长,“36”指团长,“排”指排长,“工”指工兵。很明显,排长没有用“33’’代替,工兵也没有用“32”代替。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用数字代表排长和工兵不方便吗?显然,这样做是出于其他方面的原因。从认知方面看,人的记忆存储是有限的,因此有限的记忆存储必须和最重要的事物联系起来。“40、39、38、37”经常用来代替司令、军长、师长、旅长主要基于人脑的记忆限度以及这些数字代表的军阶的重要性。如果团长以后还用数字来替代,人们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推测这个数字所代表的是哪个级别,这反而违背了最初使用数字代替棋子的初衷——便捷。
这些数字词没有真正的数字意义,表面上看,它们的演变是网络军棋迷们随意地使用。但是,透过表层的现象,我们分明看到了人类认知机制的作用。尽管这些数字词只在军棋爱好者中间使用,但它却不同于隐语,不具有排他性,是特定书写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组数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