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433年,年仅49岁的南朝大地主,中国山水诗及户外运动的共同鼻祖谢灵运同志,在广州横尸街头。这死法,虽算不上血肉横飞,但比交通事故听上去更为惨烈,更为骇人听闻。经鉴定,这纯系一场政治抓捕和刺杀行动,而谢鼻祖扮演着头插草标的谋逆罪人的角色。总之,无论如何算不上一次户外事故。一个户外运动的终生践行者,不是死于对户外运动的追求和挑战,而是死于更具危险性和荒诞性的政治,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但细究起来,他的死又与户外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起这哥们,有些人可能不甚熟悉。但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想必都不陌生,而他,却只是谢鼻祖的忠实粉丝。李白一辈子以能在谢鼻祖战斗过的地方继续战斗为荣,他曾作诗云:“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这里的“康乐”,便是谢鼻祖的世袭封号。浙东天姥山,四明山、天台山一带,有一条所谓的“谢公道”,也就是谢鼻祖开辟的户外路线,李白便经常去玩、迷恋不已,并写了不少传世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代表作之一,“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青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一诗中两次提到谢鼻祖,说明他在李白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后来,去那地儿玩的诗人越来越多,包括孟浩然、王维、杜甫,白居易等一大堆,据统计一共有三百多位,所以如今那儿被称作“唐诗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谢灵运,就没有大唐的宏伟山水诗长卷,没有谢灵运,也没有大唐及后世的户外运动传统。因此,说这人是双重鼻祖,丝毫也不过份。
这哥们,到底在户外运动方面,有哪些传奇故事呢?我们都知道,户外装备第一位的是鞋,因为交通主要靠走,脚是户外的主力,不把它伺候舒服,户外无异于自残。现在我们穿的登山鞋徒步鞋之类,都非常强调鞋底的抓地性及稳定性。通常鞋底整体偏硬,走路时脚不大打折,因而也能有效减缓疲劳。
其实这种设计理念,基本师法于2000年前的谢鼻祖。谢鼻祖发明的登山鞋,为木制带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时正好相反,这样不仅省力而且稳当,很符合运动力学原理。在户外服装上,史料对谢鼻祖的记载不多,光说他“车服鲜丽,衣服多改旧形”,想必跟如今的冲锋衣故意把颜色弄得非常夸张,一方面动感活泼,一方面便于失事后户外救助用意相似。魏晋时代士大夫爱嗑五石散,因为身体发热,故喜穿宽袍大袖。谢鼻祖搞户外,出于排汗速干的需要,应该也采用或改进了此种款式。在防紫外线方面,谢鼻祖主要戴一种曲柄笠,形状大概类似于现在的渔夫帽,颇有隐士之风。至于住宿方面,谢鼻祖没有现在的帐篷,基本上以在农家的黄泥瓦房投宿为主,住的较多的是天姥山下的斑竹村。号称道家的第六十福地。而入天姥山路口建有名为“路廊”的建筑,据说专为出门在外的人露宿之用,估计当年谢鼻祖亦在此休息过。可惜那时没有照相机,否则谢鼻祖定然是个摄影爱好者,且他的户外时间安排颇为巧妙,“晚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山。高高入云霓,还期哪可寻”。他知道先期入住大本营,经过休整待天亮爬山观日出的道理。
谢鼻祖生活的时期,成熟的户外路线几乎没有,很多地方人迹罕至,惟有伐木开道。而且,谢鼻祖喜欢人多热闹,经常带领数百奴仆爬山找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整得声势浩大,不亦乐乎,以至有一次,官府误把他们认作一群山贼,大为恐慌。据说谢鼻祖开辟了700里的剡中道,如今被称为“谢公道”的便是。这无疑是一条古老而经典的户外路线,引无数诗人骚客竞重游。他的户外领域,涉及徒步,攀岩、溯溪等各个领域,有几句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户外活动的多样性及开心场面,“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从他的户外举止看,这哥们颇有些惊世骇俗,史书记载他“裸体而行,须长及地,足着木屐,手执一卷,惟一布巾蔽前耳”,还说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干重,莫不备尽”,简直可以用“狂放不羁”来形容,他还喜欢暴走,据说每天要徒步百六七十里,作家鲍鹏山说他“哪里还是游玩,简直是在赛跑,是和自己烦躁的心赛跑”。换成东北的说法,这哥们有点得瑟起空了,有点不知道姓嘛了。
谢鼻祖的狂放不羁,自然有它的渊源。有才,是重要原因。当年他在老家写诗,传到京城,引起争相传诵,尖叫连连,连皇帝都爱不释手。
文学界和美学界对谢鼻祖的诗评价一直非常高,说他第一个发现山水之美感,因为过去都认为山水是凶险和艰苦的。其实,按照马克思哲学或马斯洛心理学,能发现山水之美,与其强大的经济后盾也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谢鼻祖是玩得起户外的,人家祖上是东晋名将谢玄,袭封康乐公,家有良田千顷,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地主。即便后来落魄了,也做到永嘉太守的位置上,显赫的身世为其纵情山水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使他基本上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得天昏地暗,四海震动。然而,古语说顽物丧志,诚不欺我。
谢鼻祖玩户外实在玩的太投入,几乎正事不做。《宋书.谢灵运传》说他“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灵运素所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期,民间所讼,不复关怀。”后来在朝廷作秘书,也是“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句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这种玩法,难免引起各方不满,甚至爱才的皇帝都有点架不住了。不仅如此,他还玩得有些不知深浅、不识好歹,为了扩大自己的田产,他竟然要求会稽太守孟某把回踵湖放了水给他种地。后来,孟太守以“水物所出,百姓惜之”为由拒绝了他。他这种为一己之利破坏生态、无视民生的毛病,其实在无节制的伐山开道中已露端倪。
纵观谢鼻祖的一生,始终在怀才不遇、纵情山水,侧身官位中交替沉沦,终因一湖之争而命丧刀下。不管怎么说,这哥们留下的那些不朽诗作和户外情怀永远值得我们敬重和怀念。
说起这哥们,有些人可能不甚熟悉。但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想必都不陌生,而他,却只是谢鼻祖的忠实粉丝。李白一辈子以能在谢鼻祖战斗过的地方继续战斗为荣,他曾作诗云:“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这里的“康乐”,便是谢鼻祖的世袭封号。浙东天姥山,四明山、天台山一带,有一条所谓的“谢公道”,也就是谢鼻祖开辟的户外路线,李白便经常去玩、迷恋不已,并写了不少传世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代表作之一,“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青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一诗中两次提到谢鼻祖,说明他在李白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后来,去那地儿玩的诗人越来越多,包括孟浩然、王维、杜甫,白居易等一大堆,据统计一共有三百多位,所以如今那儿被称作“唐诗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谢灵运,就没有大唐的宏伟山水诗长卷,没有谢灵运,也没有大唐及后世的户外运动传统。因此,说这人是双重鼻祖,丝毫也不过份。
这哥们,到底在户外运动方面,有哪些传奇故事呢?我们都知道,户外装备第一位的是鞋,因为交通主要靠走,脚是户外的主力,不把它伺候舒服,户外无异于自残。现在我们穿的登山鞋徒步鞋之类,都非常强调鞋底的抓地性及稳定性。通常鞋底整体偏硬,走路时脚不大打折,因而也能有效减缓疲劳。
其实这种设计理念,基本师法于2000年前的谢鼻祖。谢鼻祖发明的登山鞋,为木制带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时正好相反,这样不仅省力而且稳当,很符合运动力学原理。在户外服装上,史料对谢鼻祖的记载不多,光说他“车服鲜丽,衣服多改旧形”,想必跟如今的冲锋衣故意把颜色弄得非常夸张,一方面动感活泼,一方面便于失事后户外救助用意相似。魏晋时代士大夫爱嗑五石散,因为身体发热,故喜穿宽袍大袖。谢鼻祖搞户外,出于排汗速干的需要,应该也采用或改进了此种款式。在防紫外线方面,谢鼻祖主要戴一种曲柄笠,形状大概类似于现在的渔夫帽,颇有隐士之风。至于住宿方面,谢鼻祖没有现在的帐篷,基本上以在农家的黄泥瓦房投宿为主,住的较多的是天姥山下的斑竹村。号称道家的第六十福地。而入天姥山路口建有名为“路廊”的建筑,据说专为出门在外的人露宿之用,估计当年谢鼻祖亦在此休息过。可惜那时没有照相机,否则谢鼻祖定然是个摄影爱好者,且他的户外时间安排颇为巧妙,“晚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山。高高入云霓,还期哪可寻”。他知道先期入住大本营,经过休整待天亮爬山观日出的道理。
谢鼻祖生活的时期,成熟的户外路线几乎没有,很多地方人迹罕至,惟有伐木开道。而且,谢鼻祖喜欢人多热闹,经常带领数百奴仆爬山找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整得声势浩大,不亦乐乎,以至有一次,官府误把他们认作一群山贼,大为恐慌。据说谢鼻祖开辟了700里的剡中道,如今被称为“谢公道”的便是。这无疑是一条古老而经典的户外路线,引无数诗人骚客竞重游。他的户外领域,涉及徒步,攀岩、溯溪等各个领域,有几句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户外活动的多样性及开心场面,“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从他的户外举止看,这哥们颇有些惊世骇俗,史书记载他“裸体而行,须长及地,足着木屐,手执一卷,惟一布巾蔽前耳”,还说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干重,莫不备尽”,简直可以用“狂放不羁”来形容,他还喜欢暴走,据说每天要徒步百六七十里,作家鲍鹏山说他“哪里还是游玩,简直是在赛跑,是和自己烦躁的心赛跑”。换成东北的说法,这哥们有点得瑟起空了,有点不知道姓嘛了。
谢鼻祖的狂放不羁,自然有它的渊源。有才,是重要原因。当年他在老家写诗,传到京城,引起争相传诵,尖叫连连,连皇帝都爱不释手。
文学界和美学界对谢鼻祖的诗评价一直非常高,说他第一个发现山水之美感,因为过去都认为山水是凶险和艰苦的。其实,按照马克思哲学或马斯洛心理学,能发现山水之美,与其强大的经济后盾也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谢鼻祖是玩得起户外的,人家祖上是东晋名将谢玄,袭封康乐公,家有良田千顷,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地主。即便后来落魄了,也做到永嘉太守的位置上,显赫的身世为其纵情山水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使他基本上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得天昏地暗,四海震动。然而,古语说顽物丧志,诚不欺我。
谢鼻祖玩户外实在玩的太投入,几乎正事不做。《宋书.谢灵运传》说他“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灵运素所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期,民间所讼,不复关怀。”后来在朝廷作秘书,也是“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句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这种玩法,难免引起各方不满,甚至爱才的皇帝都有点架不住了。不仅如此,他还玩得有些不知深浅、不识好歹,为了扩大自己的田产,他竟然要求会稽太守孟某把回踵湖放了水给他种地。后来,孟太守以“水物所出,百姓惜之”为由拒绝了他。他这种为一己之利破坏生态、无视民生的毛病,其实在无节制的伐山开道中已露端倪。
纵观谢鼻祖的一生,始终在怀才不遇、纵情山水,侧身官位中交替沉沦,终因一湖之争而命丧刀下。不管怎么说,这哥们留下的那些不朽诗作和户外情怀永远值得我们敬重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