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生存的关怀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el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艺术有一个发展的历程,有的人初出茅庐就崭露头角,有的人如涓涓细水汇成大河,祁海峰更像是后者,但也有前者的因素。说有前者的因素是因为他起点很高,在早期作品中就有明显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虽然几经变化,但基本上一以贯之,始终保持着特有的话语标识。但是他的艺术历程并不是以单线的形式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丰富的变化。祁海峰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他就学的那几年正好是中国现代艺术运动最火热的时候,浙江美院又处于现代艺术的前沿,在祁海峰早期的作品中很能看出现代艺术运动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到现在还看得出来。在上世纪80年代,祁海峰的画就很有特点了,他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而是在再现中寻找自己的表现方式。
  祁海峰的画有多种风格的影响,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甚至还有古典的和波普的。但每一种风格都不是独立地存在,综合的形式通过题材表现出来,在他的画中形式与题材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题材是客观对象,题材的变化仿佛是祁海峰生活的记录,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题材。但是他又不是被动地记录题材,而把是生命的力量投射在对象上。艺术是表现对象内在的生命,这很适合祁海峰的画,内在的生命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意志,意志又是通过形式来显现的。祁海峰对于乡土题材应该是最有感受的,但他没有追随当时流行的乡土现实主义画风。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注释了乡村的经验和认识。在上世纪90年代初,祁海峰有好几年生活工作在农村,对农村生活很了解,也很触动,但他不是简单地面对生活,他用艺术的尺度把握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用形式的力量与乡土的精神相结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他有意调动各种手段来表现精神的主题,如《山魂》《飘》的超现实主义;《暖阳》的祭坛画式的构图,《银色的梦》则似尼德兰绘画的风格,这些尝试也是探索,他在寻找精神与精神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形式表现的力量与原始的生命力的结合。祁海峰把这个时期的作品命名为“乡土风情”系列,实际上他的目的不是表现风情,而是表现人的生存,表现那种坚忍顽强的力量。在这种表现中他也把自己的生命投射其中,因此在乡土的形象中不仅看到土地、农民和村落,更重要的是看到他的自我。他是用他的眼光来观察,用他的方式来表达。
  “乡土风情”虽然描述的是农村,但却是祁海峰生活的记录;“红色涌动”更像用个人方式来表现和记录集体经验和历史记忆。上世纪90年代有一个“红色回潮”的时期,在历史的大变动中,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寻求历史定位,认同文化身份,是“红色回潮”的重要动机。不过,“红色回潮”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与都市文化和国际话语的密切联系。祁海峰的“红色涌动”仍然是乡土的,甚至在语言上也是传统的,虽然是“现代的”传统。像祁海峰这样的立足现实生活的红色记忆在“红色回潮”中是很少见的。他的“红色涌动”把我们拉回到烽火岁月的太行山区和冀中平原,但不论是红色的乡土还是风情的乡土,对他来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对同一片土地的现实的观察和历史的记忆。祁海峰的“红色涌动”不是整理历史的碎片,也不是搬用历史的符号,而是把亲身的感受与历史的认识相结合,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在他的画中没有具体的事件,只有意象和象征,那些农民可能是现代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他们创造的。没有明确的能指而是模糊的空间,更像是红色笼罩下的集体记忆。祁海峰在这儿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既区别了他自己原来的超现实的原始的乡土,也区别了全球化话语的政治波普。我们在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总是过多地关注文化符号,关注历史的、传统的和地域的既定样式,祁海峰的“红色涌动”则是从现实向历史展开,从个人经验到集体记忆,创造了他自己的历史表达方式。
  祁海峰的艺术历程总是体现出一种矛盾,即纯艺术的追求和现实的表现之间的矛盾,虽然在乡土与红色系列中他用形式改造了题材,也让题材唤醒了形式,但他在本质上仍然是形式的,如果让他自由地创作的话,他很可能会在纯艺术的天地中漫游。这种可能性反映在他的一些“山水”作品中,他从来没画过抽象画,这些作品就算他的抽象了,而且是一种表现的抽象。这些抽象就像他的风景写生一样,没有往纯形式方面发展,而是借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样式。从抽象表现到传统山水,仍是从文本到文本,虽然太行风景还有他个人经验的因素。这也反映出祁海峰的形式追求总是有文本的依托,尤其是现实的经验不可能让他在书斋画室里凝思,从乡土到红色已使他“积重难返”,现实的题材的“文本”对他的影响,即使是潜意识的影响也远远大于他的纯艺术或纯形式的理想。在祁海峰的“表现系列”中,最吸引人的是国际题材。抽象与图像在画中交错并置,这在他以前的画中是少有的,虽然题材从地域走向了都市与国际,但他那种表现的语言却是从“山水”中锤炼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人与人生存的主题与乡土一脉相承,他仍然在表达一种个人的经验与判断,尽管不是那种直接的亲身体验。题材发生了转换,但主题没变,而且还以大写的人表达了新的关怀。
  不論是形式还是题材,祁海峰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丰富性,他把对艺术的追求与对生活的关怀融合在一起,只要生命不息,只要生活在继续,他就会不停地让他的艺术丰富下去。
  编辑:刘亚荣 安春华
其他文献
随着设施瓜类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白粉病已成为设施栽培瓜类作物的重要病害,它严重危害瓜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多在瓜类作物生长中、后期发生,严重时可布满植株大部分叶片,导致叶片早衰,严重影响瓜类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为确保瓜类作物优质、高产,实现高效益,必须加强科学管理,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运用综合的防治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1 白粉
在成语中,“盲人摸象”无疑是带有讥讽味道的贬义词,谓人只见一点,不及整体。但是另一个成语,与盲人摸象原本词义相同,后来却变了味儿,这就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成语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王子敬数岁时,嘗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后来肯定是为了方便起见,由八个字浓缩成了“管窥”一词。对照原文我们会发现,原来所指
初夏五月,阳光恣肆,在浓稠的绿意里穿行,我们心之所往的,是河北省正定县城正北约30里处的西慈亭。  “文字常常比写作者这个人,走得更远,活得更长久。”正定县西慈亭村,这个幻化为“梦庄”,多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名字,正是河北省著名作家贾大山当年作为知青下乡插队的地方。今天,他的名字,依然被千百万的读者呼唤着。  “贾大山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
1  兰园早已建好  从牡丹的娇容里抽取了一分典雅  在荷花的身骨中抽取了二分高洁  抽取水仙的三分清丽,梅花的四分傲骨  保留深谷幽兰的那份淡然和香气  十分还不够  再加一分流水环绕的翠竹  另一分翠竹环绕的白墙  我要用十二分精巧的心思  只为邀你——  一起共赏  2  打开窖藏多年的兰陵美酒  郁金香已环佩叮当,铺展开玲珑的酒杯  我布置好十里春风的暖帐  只为等你——  向荀子问学,与
三十年前,因为魏征研究会的成立,我认识了晋州的文艺团队。当时利锁在县评剧团,形象英俊伟岸,凑趣中哄了个绰号“奶油小生”。没想到他的追求不在演艺,而是美术山水。忽一日,利锁找到我办公室,说他考上了师大美术系,我便以职务之便,为他在文化局安排了住室,支持有志青年深造。初始见过他的“庭院小景”,紫藤挂壁,清爽悠然。之后便听到他专攻山水画,只是各忙东西,无暇得见。年前又到晋州,便约利锁,惊见一喜,相拥而乐
人是世界上最美的,但人的感情与意识又是最难体现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一个故事:齐王找人画像,先后找了很多人都不满意。后来找到齐国最有名的画工。画工说他画不好人,只会画人没有见过的鬼怪。齐王让他画了一张,一会儿他就画出一个面目狰狞的鬼怪像,令齐王感慨画鬼容易画人难。  黄志林先生多年来从事水墨人物画创作,置身于矿工、山民、自然之间,探求艺术的掌控力和人性美,领悟传统水墨画神韵,汲取现代人物画
自打我记事起,小强就是个傻子。周围的人,无论多大,见了他,都叫他小强,哪怕是三岁小儿。在我已经有些模糊的记忆中,小强个子挺高,背有点驼,走起路来一拱一拱的。一年到头,他的鼻子总是一抽一抽的,仿佛有个鼻涕罐子长在眼睛下面嘴巴上面。舌头似乎短了半截儿,说的话这一片那一块的,总是连贯不起来。别人一欺负他,他就乌拉乌拉地说一大堆,舌头似乎更短了,脸也涨红了,像是关公的半拉子本家。  在我印象中,小强似乎一
2004年3月到7月,我在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研班学习。对我而言,这次学习意义重大。回想起来,虽然我没有任何一部小说作品的产生和鲁院的学习有直接的关系,但经年之后就已明白,鲁院的作用其实是一种更长效的方式,是一种缓慢的渗透和激发。听课、阅读、交流乃至课余时间的日常生活,都是营养。有的营养是直接的,当时就能够立竿见影。更多的营养则是婉转的,多年后才能味至醇厚。后者好像也很适合描述一种同学关系:在学习期
胡学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说《私人档案》等四部,中篇小说集《麦子的盖头》《命案高悬》等十三部。曾获《小说选刊》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月报》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百花奖,《十月》文学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中篇小说选刊》奖,《中国作家》首届“鄂尔多斯”奖,青年文学创作奖,孙犁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鲁彦周文学奖,《钟山》文学奖等。  采访胡学
准酒鬼,都有这样的体验,回家会遇到门卫刁难。我很幸运,喝醉了,门卫兄弟很体贴我,会主动替我开门,送我到家,把我当哥哥或叔叔。  一生没少和门卫打交道,单位的门卫,家属院的门卫,当然还有外单位的门卫。最喜欢的还是单位的门卫,最初的门卫都是本单位的员工,我那时写小文章,只要有我的文章发表,门卫兄弟就会偷偷留下来。有个门卫,最初和我在一个工班,抹灰工,小子狡诈,有我文章的报纸,总要我先给他一点小恩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