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制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6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由于病原体寄生于血液的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故称之为附红细胞体病,是目前我国养猪业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新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呈现急性黄疸性贫血。猪附红细胞体病多为隐性,且常与猪的其他疾病混合感染,临床诊治都比较困难,往往给养猪业造成重大损失。
  
  一、病因
  1、病畜禽、隐性感染动物以及病愈耐过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本病对仔猪具有相当强的致病力,且在发病期间的死亡率和淘汰率可达50%~80%,体重在20~50千克的育肥猪和后备猪易感性最高。
  3、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吸血昆虫,特别是猪虱、疥螨、蚊虫等携带病原传播;二是被患猪污染的注射针头、手术器械等的交互传播。另外,亦可经公、母猪交配及胎盘感染,甚至有人认为经消化道也能感染。
  4、各种应激因素如饲养管理差,气温骤降,猪舍温度过低,猪患其他疾病等,皆为隐性感染猪发病的重要诱因,且发病症状较重。
  5、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幼龄猪多在夏、秋季节感染病原,但不表现临床症状,处于潜伏期,入冬后,在不良应激因素的影响下,病原体大量繁殖而发病。
  6、隐性感染猪和耐过猪血液中可长期存留附红细胞体,成为猪场潜在而又非常危险的传染源。因此,该病一旦传入猪场很难彻底清除。
  
  二、症状
  病初,患猪精神委顿,体温升高达40~42℃,随病情发展,持续高热,伴有喘息、咳嗽,可视黏膜苍白、黄染。两耳发绀,边缘向上蜷曲。背部、股两侧及臂部皮肤呈现紫色或紫红色,有时出现皮疹。病后期皮肤苍白,体温下降,衰竭而死亡。依病程经过,临床上可将其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多突然发病死亡,死时口鼻流血,全身红紫,指压退色。有的突然瘫痪,饮食俱废,无端嘶叫或呻吟,肌肉震颤,四肢抽搐。死亡时口内出血,肛门排血,病程1~3天。
  2、亚急性型 病初精神委顿,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达39.5~42℃。患猪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尿少而黄,便秘,粪中混有黏液或肠黏膜。
  3、慢性型 病猪体温39.5℃左右,食欲不振,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患猪全身苍白,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皲裂,层层脱落,无痒感。黄疸程度不一,皮肤或眼结膜呈淡黄色至深黄色;尿液发黄或发红,大便干硬如栗状,表面覆有黑褐色或鲜红色血液。
  
  三、诊断
  根据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建立初步诊断,确诊需经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法、补体结合试验法等。这里主要介绍生产条件下比较适用的简便方法。
  1、血液压片法 从猪耳静脉采取抗凝血,取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合,盖上盖玻片,在400~60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在血浆和红细胞上可见圆盘状、球形、椭圆形等开头各异的病原体。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不停地翻转、摆动,呈不规则的运动;附着在红细胞表面的虫体绝大部分在红细胞的边缘围成一圈,并不停运动,使红细胞如一个摆动的齿轮,或如一个圆盘周围嵌了一串发亮的紫色珍珠,一个红细胞可附着一到十几个虫体。被感染的红细胞失去了球形立体形态,边缘不整齐而呈齿轮状、星芒状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2、血液涂片染色法 取血样涂片,姬姆萨染色,置1000倍显微镜下观察,在血浆中或红细胞上可见到形状各异的紫蓝色虫体,当调节微调螺旋时,由于虫体折光性较强,中央发亮,似气泡,红细胞边缘不光滑,凹凸不平。
  
  四、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目前尚无疫苗免疫,也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只能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病猪采取对症治疗。
  1、预防 为防止本病发生,首先应加强猪场的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灭蚊、灭鼠等工作,杀灭猪体外寄生虫,以切断附红细胞体的传播途径。
  加强对猪群的饲养管理,增强猪的体质,将发病猪并栏,并与假定健康猪隔离,平时要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搞好猪舍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保持猪舍干燥通风。
  在已有病原存在的猪场,每年对猪群实施药物预防,药物可选用土霉素等,间隔10~15天重复一次。母猪在分娩前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注射盐酸土霉素,以预防仔猪发病;为防止患病母猪通过胎盘垂直传染仔猪,可对1日龄仔猪肌注盐酸土霉素50毫克/头。
  2、治疗 治疗本病目前较有效的药物有两大类,即四环素类抗生素(其中以盐酸土霉素效果较好)和砷制剂类(如新胂凡纳明、对氨基苯砷酸钠或阿散酸)。
  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每天15毫克,分2次肌肉注射,可连续应用。或按800~1000毫克/千克混入猪饲料中,连喂2周,停药3天,再喂1周,可有效控制病情。
  新胂凡纳明:按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剂量,耳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用药后2~24小时内,病原体可在血液中消失,3天内症状亦可消除。但因其副作用大,较少应用,尤其是绿色养猪中更不提倡应用。
  对氨基苯砷酸钠或阿散酸:对病猪群,第1周按180毫克/千克拌料饲喂,以后改为半量,连用4周,可有效控制病情。对感染猪群也用半量。该品还可用于预防。
  血虫净: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7毫克,深部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用3次,如配合生血素2毫克、维生素B12注射液2~5毫升同时应用,效果更为理想。
  郭兆宇(黑龙江省依兰县动物检疫站)
  吴立章(黑龙江省团山子乡畜牧站)
  张松岩(黑龙江省动物检疫站)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70年代初开始人工栽培食用菌,到1978年全国产量只有5万多吨,80年代进入了发展阶段,1990年突破100万吨,到2001年达到781万吨,产值达314亿元,而且每年都是以30~40%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黑木耳产量达42.4万吨,据介绍,目前我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居世界首位,全国食用菌产值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近年来,
总结了盐城市新洋港闸践行生态水利理念,积极探索水利工程与生态绿化工程相结合的路子,取得显著工程、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经验。针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要
以江阴市为例,结合区域行政管理、经济发展、水资源管理等现状,针对在县(市)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探讨了考核原则、考核内容、评价体系等若干问题,为制定科学
20世纪60年代冷冻精液在乳牛的配种上获得成功并推广以后,现今养牛业发达国家人工授精的普及率已达到100%。在我国人工授精技术发展最快的是乳牛,普及率很高,冷冻精液在各大城市的乳牛业及大规模的乳牛养殖上亦已普及。  人工授精的优点在于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和雌雄个体差异较大等限制,最大限度地利用优良公牛的潜在繁殖能力。可大大缩减品质低劣公牛的头数,这样就不但节约了成本,迅速提高牛群的生产质量,还能减少或
生产无公害大豆时,除了要满足环境质量标准施肥标准和农药使用标准等条件外,还应采取一些配套的栽培技术,这样才能做到既优质无公害;又高产高效。    一品种选择    选择经国家和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且适于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    二种子质量及处理    1.选种要求发芽率不低于95%纯度不低于97%净度不低于98%含水率不高于13%无病斑无虫孔的种子。  2.种子处理
对仔猪断奶后的生长非常重要,要引起养猪者的重视。(1)仔猪7日龄开始补料。补料的目的是补充母乳的不足,满足仔猪生长发育的需要。此外,补料还可促进仔猪消化系统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