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味顺从,是对自我独立的放弃
“妈,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这是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第一集《妈妈的遥控器》中的台词。剧中,小伟父亲出轨导致家庭破碎,母亲愤恨难平,从此将生活重心都放在小伟身上。当发现儿子伪造成绩单,失望又生气时,她遇到一个陌生男人,男人给她一个能倒转时光的遥控器。
她用遥控器将小伟困在同一天,只要儿子不交出真正的成绩单,她就按返回键让这一天不断重复轮回,直到儿子说真话。
孩子终于顺从臣服,而母亲尝到甜头后,变本加厉——她让小伟大声说:“我会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不让妈妈失望!”如果儿子不说,她就按下遥控器,直到小伟答应;她让小伟去辅导班补习,学不好没关系,用遥控器让他学10次、20次,直到学好……
总之,小伟不顺从,母亲便用遥控器将他的人生永远卡在同一天,直到儿子做出母亲认为正确的行为。后来小伟遇见初恋小岚,被母亲发现,时光再次倒转,小岚再也记不得小伟。儿子终于崩溃了,他尝试割腕、跳楼、电击、溺水各种自杀方式,可每一次母亲都按下遥控器将他救回,然后继续操控。孩子终于绝望地问:“妈,你到底要我死几次?”
这样的剧情看得人心头沉重,但也的确折射出了现代亲子教育中的痛点——父母以爱之名的操控,儿女无法选择自我的无奈。如若不顺,或许就是不孝不爱。这矛盾扭曲的情绪,存在于大多数家庭中。
故事尾声,多年后被塑造为成功人士的小伟,偷走遥控器对马路对面的母亲大吼:“这是我的遥控器,不是你的!”母亲却回答:“你以为这样的遥控器,我只有一个吗?”绝望的小伟冲向马路被汽车撞倒,那一瞬间他按下遥控器,时间回到他初见小岚的那天,望着眼前曾错过的初恋,小伟流下恍如隔世的眼泪……
故事至此结束了,这样开放式的结局,或许也在暗示,顺从之下,直到小伟勇敢抢回遥控器,决绝按下按钮,那一刻的他才真正拥有了自我獨立,也才有资格再次见到曾经的爱人,见到年少真实的自己。
回到现实生活中,不禁自问,在被“孝顺”绑架的成年人中,又有多少人曾认真思考过自我独立这件事呢?或许,一味顺从,是一种被裹挟在父母“为你好”的基调下,害怕父母伤心难过,而放弃自我成长的无奈,是一种愚孝。然而,无论是父母还是我们,在成为某个角色之前,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是要为人生负责的独立的生命个体。
很喜欢作者刘娜说的那句:“看见一个真实的人,一个鲜活或残缺的人,比看见一种身份,要重要一万倍,不管我们是父母还是孩子,唯有看见一个人,才能看见爱和出路。”
舍得让父母“受苦”,我们才能共同成长
中国人讲孝顺,多数时候是情感使然。我们对父母的爱、心疼、不舍、不忍等情绪,促成了我们惯性以为顺从就是最好的孝顺,我们宁可压抑委屈自己,也要顺着父母,以成全他们的安心和好情绪,却从不察觉自己的内心已然分裂。
可生而为人,每个人都将面临不同阶段的痛苦挫折。如若父母不懂得去面对儿女“不听话了”“翅膀硬了”“管不住了”所带来的这些痛苦感受,那么父母也将无法成长。
文友小雪是典型被父母安排长大的孩子,尤其母亲性格保守强势,希望她毕业之后就进家里安排的企业工作,一辈子稳定无忧。当时的小雪,最想尝试编辑这份职业。直到毕业临近,小雪被叫回家,在母亲的固执下,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母亲使出杀手锏,说要是这次小雪不顺从,她就立马从22楼跳下去。无奈的小雪服软了。
被安排后的职场生涯,得过且过不温不火,一想到母亲以死相逼的画面,她就立即把梦想阻断在脑海中。可就在去年,行业危机,企业裁员三分之二,其中就有小雪。让人心疼的是,她第一反应不是自己失业的痛苦,而是如何照顾母亲的情绪。很长一段时间,她借口工作忙住在宿舍,假装一切照旧,偶尔回家也是有说有笑,内心的煎熬却是无人能晓。
纸包不住火,几个月后母亲从其他人口中得知小雪失业。当一家人在昏暗的客厅里沉默而坐时,小雪看到母亲那止不住的泪水,觉得格外刺眼,她突然被唤醒了。她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无论自己怎么做,母亲迟早都要直面痛苦,这是她根本无法控制的。母亲的哭泣、母亲的疼痛,她都无法替她承担。
她望着这个爱她如生命的女人,虽然心疼,但也看到了一位坚强的母亲,正在直面自己女儿失业所带来的痛苦,那是作为父母,他们自己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自己并非是原罪呀!
她没有无穷的能量可以去保护自己的父母永不受伤,一味地隐瞒和顺从,最终只会是将她与父母都困在原地。想通后,小雪不再在家人面前畏畏缩缩或刻意讨好,她开始学习新媒体编辑,练习写作,去健身,去跟朋友交流,把自己的目标规划好后,就一步步向前行动。
父母依然还会惯性给她灌输一些他们认为正确的理念,偶尔也哀伤叹气,甚至依然为她去奔波工作的事情,但小雪会尽量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坦然相告她想走自己的路,学着放下不舍,让父母自行消化情绪。
她明白,父母是爱她的,而自己如果能在他们面前宣告自我独立,并表现出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担当和能力,父母自然会减少干涉。今年,她从作者成功转型为编辑,实现了曾经的抱负。而母亲从一开始的愤怒难过,在小雪的“不回应、不顺从”策略下,慢慢学会接纳和面对,同时成长。她开始体会到小雪从失业到自我奋发这条路上的不容易,看见了一个即使脱离父母的羽翼,依然在积极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孩子。小雪也看到了母亲真正与她站在一起,心灵相依,她与父母之间的爱变得更深厚、更真诚。由此联想到我们自己,出于本能,看到父母为我们日夜哀愁的脸颊,听到他们深夜谈话中的担心,种种牺牲付出,说不心疼那是假的。
可我们无法做任何人情绪的救赎者。毕竟,每个人都该去完成自己的课题,完成自己对当下角色的诠释,从而与一切和谐共生。作家三毛在《父母的爱和信任》中写道:“舍不得让父母吃苦,失去了自我探索成长的机会,我们会愈来愈弱小,他们会越来越屡试不爽。”是的,舍得让父母为我们的“不顺”而受苦,其实也是在帮助父母成长,帮助他们走向强大与包容,更是真正走向真实的我们。 一手抓孝心,一手抓独立
在《孝经》中有个著名的故事。曾子问孔子:“师父,一个人顺从父母,是否就可以称为孝顺呢?”孔子怒答:“如果父母不仁不义,子女当去劝解纠正,而不是一味顺从,否则,会再次将父母陷于不仁不义,这样的顺从,又怎能称之为孝?”大道至简,这里的不仁不义,指的就是父母那些并不正确的行为方法,不能一味惯着顺着,这是害了父母。
为什么多数父母总爱用自己的方式控制管教自己的孩子?其实除了本能的“为我们好”之外,更深层次的来源是他们对老去的恐惧。
在心理学上有个“老年无用感”的概念,父母失去了曾经的社会角色,失去了发挥价值的地方,怕自己没用怕被抛弃,所以在孩子身上找到存在感。然而,生活应该是多维度的,我们在独立成长的路上,并不意味就是抛弃了父母。我们可以带父母去寻找新的体验,丰富生命层次。
网友阿梅就讲过自己三叔的故事。三叔是企业高管,能力强收入高,前两年又娶了自己深爱的女人,事业爱情双丰收。他很感恩父母供他读书供他吃穿,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所以对父母很是孝順,但他的孝顺却是极有原则的,违背价值观的事,他并不会对父母言听计从——
出于个人习惯和工作礼仪熏陶,他从不夹菜给别人,也不吃别人夹的菜,有次母亲给她夹了一块排骨,他当下挑出来放到一边,并轻言告诉母亲,谢谢您辛苦为我做饭,但是我不吃别人夹的菜,这是个人习惯,并非对您不尊重,请理解。
三叔跟妻子暂时不打算要孩子,对父母买给妻子的保健品一概拒绝,并告诉父母这是他们夫妻共同的决定,不该为成全他们想抱孙子的心情,就违背他们的小家庭。工作中的事,无论父母怎么好奇打听,或者想要为他指点迷津,他都一概保密不谈……
看似有些不近人情的三叔,除了不顺,但在“孝”字上却做得很好。每周即使再忙,他也会挤出时间回家吃顿饭,从不长久缺席陪伴。物质上,冬天的高档棉被、夏天的品质衣物、进口的新鲜水果、健康的好米好油,周到细致。他还会让助理帮父母规划旅游行程,让他们开阔视野,吃好玩好。他也注重对父母精神上的引导,跟父母细聊健康的老年生活趋势,买些书籍让父母陶冶情操,让父母选择喜欢的老年兴趣班,父亲去钓鱼,母亲就学插花跳舞……
今年,老两口还加入了公益组织,时常做些义工活动,晚年生活过得算是充实丰满了。在这潜移默化中,父母与三叔之间,既亲密又有间,互相深爱却又彼此独立,更重要的是,父母体验了更丰满的生活,幸福源泉越来越多。
一边是虔诚的孝心,一边是独立的决心。 顺,并不是孝的唯一衡量指标,孝顺不止在于情感层面,更该有理性智慧的层面——孝,从责任道德上,或是经济上的反哺,或是陪伴关爱,或是倾听父母内心的需求等,让他们明白在儿女心中的重要性,体验到为人父母的那份欣慰和值得,知道即使儿女终将去过自己的生活,但并不会从他们的生命中消失;顺,是接受父母的平凡普通,接受他们思维的局限,做自己的同时也不忘试着去帮助父母成长,学会处理自己的课题,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感,这是另一种的顺从。
父母的人生,从此不该再只有子女,他们也可以成为他们自己。毕淑敏曾说:“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价值观,走向另一个人。”对待父母,也是如此。自由独立,孝而不顺,亲密有间,或许才是对孝顺最好的诠释。最后,致我们的父母——你是你,我是我,但你从未失去过我,我自始至终都深深爱着你。
编辑/吕晓娜
“妈,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这是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第一集《妈妈的遥控器》中的台词。剧中,小伟父亲出轨导致家庭破碎,母亲愤恨难平,从此将生活重心都放在小伟身上。当发现儿子伪造成绩单,失望又生气时,她遇到一个陌生男人,男人给她一个能倒转时光的遥控器。
她用遥控器将小伟困在同一天,只要儿子不交出真正的成绩单,她就按返回键让这一天不断重复轮回,直到儿子说真话。
孩子终于顺从臣服,而母亲尝到甜头后,变本加厉——她让小伟大声说:“我会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不让妈妈失望!”如果儿子不说,她就按下遥控器,直到小伟答应;她让小伟去辅导班补习,学不好没关系,用遥控器让他学10次、20次,直到学好……
总之,小伟不顺从,母亲便用遥控器将他的人生永远卡在同一天,直到儿子做出母亲认为正确的行为。后来小伟遇见初恋小岚,被母亲发现,时光再次倒转,小岚再也记不得小伟。儿子终于崩溃了,他尝试割腕、跳楼、电击、溺水各种自杀方式,可每一次母亲都按下遥控器将他救回,然后继续操控。孩子终于绝望地问:“妈,你到底要我死几次?”
这样的剧情看得人心头沉重,但也的确折射出了现代亲子教育中的痛点——父母以爱之名的操控,儿女无法选择自我的无奈。如若不顺,或许就是不孝不爱。这矛盾扭曲的情绪,存在于大多数家庭中。
故事尾声,多年后被塑造为成功人士的小伟,偷走遥控器对马路对面的母亲大吼:“这是我的遥控器,不是你的!”母亲却回答:“你以为这样的遥控器,我只有一个吗?”绝望的小伟冲向马路被汽车撞倒,那一瞬间他按下遥控器,时间回到他初见小岚的那天,望着眼前曾错过的初恋,小伟流下恍如隔世的眼泪……
故事至此结束了,这样开放式的结局,或许也在暗示,顺从之下,直到小伟勇敢抢回遥控器,决绝按下按钮,那一刻的他才真正拥有了自我獨立,也才有资格再次见到曾经的爱人,见到年少真实的自己。
回到现实生活中,不禁自问,在被“孝顺”绑架的成年人中,又有多少人曾认真思考过自我独立这件事呢?或许,一味顺从,是一种被裹挟在父母“为你好”的基调下,害怕父母伤心难过,而放弃自我成长的无奈,是一种愚孝。然而,无论是父母还是我们,在成为某个角色之前,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是要为人生负责的独立的生命个体。
很喜欢作者刘娜说的那句:“看见一个真实的人,一个鲜活或残缺的人,比看见一种身份,要重要一万倍,不管我们是父母还是孩子,唯有看见一个人,才能看见爱和出路。”
舍得让父母“受苦”,我们才能共同成长
中国人讲孝顺,多数时候是情感使然。我们对父母的爱、心疼、不舍、不忍等情绪,促成了我们惯性以为顺从就是最好的孝顺,我们宁可压抑委屈自己,也要顺着父母,以成全他们的安心和好情绪,却从不察觉自己的内心已然分裂。
可生而为人,每个人都将面临不同阶段的痛苦挫折。如若父母不懂得去面对儿女“不听话了”“翅膀硬了”“管不住了”所带来的这些痛苦感受,那么父母也将无法成长。
文友小雪是典型被父母安排长大的孩子,尤其母亲性格保守强势,希望她毕业之后就进家里安排的企业工作,一辈子稳定无忧。当时的小雪,最想尝试编辑这份职业。直到毕业临近,小雪被叫回家,在母亲的固执下,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母亲使出杀手锏,说要是这次小雪不顺从,她就立马从22楼跳下去。无奈的小雪服软了。
被安排后的职场生涯,得过且过不温不火,一想到母亲以死相逼的画面,她就立即把梦想阻断在脑海中。可就在去年,行业危机,企业裁员三分之二,其中就有小雪。让人心疼的是,她第一反应不是自己失业的痛苦,而是如何照顾母亲的情绪。很长一段时间,她借口工作忙住在宿舍,假装一切照旧,偶尔回家也是有说有笑,内心的煎熬却是无人能晓。
纸包不住火,几个月后母亲从其他人口中得知小雪失业。当一家人在昏暗的客厅里沉默而坐时,小雪看到母亲那止不住的泪水,觉得格外刺眼,她突然被唤醒了。她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无论自己怎么做,母亲迟早都要直面痛苦,这是她根本无法控制的。母亲的哭泣、母亲的疼痛,她都无法替她承担。
她望着这个爱她如生命的女人,虽然心疼,但也看到了一位坚强的母亲,正在直面自己女儿失业所带来的痛苦,那是作为父母,他们自己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自己并非是原罪呀!
她没有无穷的能量可以去保护自己的父母永不受伤,一味地隐瞒和顺从,最终只会是将她与父母都困在原地。想通后,小雪不再在家人面前畏畏缩缩或刻意讨好,她开始学习新媒体编辑,练习写作,去健身,去跟朋友交流,把自己的目标规划好后,就一步步向前行动。
父母依然还会惯性给她灌输一些他们认为正确的理念,偶尔也哀伤叹气,甚至依然为她去奔波工作的事情,但小雪会尽量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坦然相告她想走自己的路,学着放下不舍,让父母自行消化情绪。
她明白,父母是爱她的,而自己如果能在他们面前宣告自我独立,并表现出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担当和能力,父母自然会减少干涉。今年,她从作者成功转型为编辑,实现了曾经的抱负。而母亲从一开始的愤怒难过,在小雪的“不回应、不顺从”策略下,慢慢学会接纳和面对,同时成长。她开始体会到小雪从失业到自我奋发这条路上的不容易,看见了一个即使脱离父母的羽翼,依然在积极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孩子。小雪也看到了母亲真正与她站在一起,心灵相依,她与父母之间的爱变得更深厚、更真诚。由此联想到我们自己,出于本能,看到父母为我们日夜哀愁的脸颊,听到他们深夜谈话中的担心,种种牺牲付出,说不心疼那是假的。
可我们无法做任何人情绪的救赎者。毕竟,每个人都该去完成自己的课题,完成自己对当下角色的诠释,从而与一切和谐共生。作家三毛在《父母的爱和信任》中写道:“舍不得让父母吃苦,失去了自我探索成长的机会,我们会愈来愈弱小,他们会越来越屡试不爽。”是的,舍得让父母为我们的“不顺”而受苦,其实也是在帮助父母成长,帮助他们走向强大与包容,更是真正走向真实的我们。 一手抓孝心,一手抓独立
在《孝经》中有个著名的故事。曾子问孔子:“师父,一个人顺从父母,是否就可以称为孝顺呢?”孔子怒答:“如果父母不仁不义,子女当去劝解纠正,而不是一味顺从,否则,会再次将父母陷于不仁不义,这样的顺从,又怎能称之为孝?”大道至简,这里的不仁不义,指的就是父母那些并不正确的行为方法,不能一味惯着顺着,这是害了父母。
为什么多数父母总爱用自己的方式控制管教自己的孩子?其实除了本能的“为我们好”之外,更深层次的来源是他们对老去的恐惧。
在心理学上有个“老年无用感”的概念,父母失去了曾经的社会角色,失去了发挥价值的地方,怕自己没用怕被抛弃,所以在孩子身上找到存在感。然而,生活应该是多维度的,我们在独立成长的路上,并不意味就是抛弃了父母。我们可以带父母去寻找新的体验,丰富生命层次。
网友阿梅就讲过自己三叔的故事。三叔是企业高管,能力强收入高,前两年又娶了自己深爱的女人,事业爱情双丰收。他很感恩父母供他读书供他吃穿,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所以对父母很是孝順,但他的孝顺却是极有原则的,违背价值观的事,他并不会对父母言听计从——
出于个人习惯和工作礼仪熏陶,他从不夹菜给别人,也不吃别人夹的菜,有次母亲给她夹了一块排骨,他当下挑出来放到一边,并轻言告诉母亲,谢谢您辛苦为我做饭,但是我不吃别人夹的菜,这是个人习惯,并非对您不尊重,请理解。
三叔跟妻子暂时不打算要孩子,对父母买给妻子的保健品一概拒绝,并告诉父母这是他们夫妻共同的决定,不该为成全他们想抱孙子的心情,就违背他们的小家庭。工作中的事,无论父母怎么好奇打听,或者想要为他指点迷津,他都一概保密不谈……
看似有些不近人情的三叔,除了不顺,但在“孝”字上却做得很好。每周即使再忙,他也会挤出时间回家吃顿饭,从不长久缺席陪伴。物质上,冬天的高档棉被、夏天的品质衣物、进口的新鲜水果、健康的好米好油,周到细致。他还会让助理帮父母规划旅游行程,让他们开阔视野,吃好玩好。他也注重对父母精神上的引导,跟父母细聊健康的老年生活趋势,买些书籍让父母陶冶情操,让父母选择喜欢的老年兴趣班,父亲去钓鱼,母亲就学插花跳舞……
今年,老两口还加入了公益组织,时常做些义工活动,晚年生活过得算是充实丰满了。在这潜移默化中,父母与三叔之间,既亲密又有间,互相深爱却又彼此独立,更重要的是,父母体验了更丰满的生活,幸福源泉越来越多。
一边是虔诚的孝心,一边是独立的决心。 顺,并不是孝的唯一衡量指标,孝顺不止在于情感层面,更该有理性智慧的层面——孝,从责任道德上,或是经济上的反哺,或是陪伴关爱,或是倾听父母内心的需求等,让他们明白在儿女心中的重要性,体验到为人父母的那份欣慰和值得,知道即使儿女终将去过自己的生活,但并不会从他们的生命中消失;顺,是接受父母的平凡普通,接受他们思维的局限,做自己的同时也不忘试着去帮助父母成长,学会处理自己的课题,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感,这是另一种的顺从。
父母的人生,从此不该再只有子女,他们也可以成为他们自己。毕淑敏曾说:“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价值观,走向另一个人。”对待父母,也是如此。自由独立,孝而不顺,亲密有间,或许才是对孝顺最好的诠释。最后,致我们的父母——你是你,我是我,但你从未失去过我,我自始至终都深深爱着你。
编辑/吕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