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卓越计划”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的重要指引与保障,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强国、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该文在分析高校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型;软件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7-0120-02
1 问题提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于2009年开始实施,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目的是为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走新型工业化与创新型发展之路,培养出更多应用型、技能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和IT领域调查结果显示,在软件工程人才各种素质中,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博和创新与创造能力卓越,是优秀软件工程人才的重要素养。本文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面向卓越计划的、以工程化为主线的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推动我国软件工程产业发展,促进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建言。
2 解决方案
2.1 重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高校应立足企业所需,采取灵活的方法,与各类规模软件企业建立互惠共赢、深度合作机制,把教育注入企业,把企业引入校园,以有效落实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校企合作。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建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软件工程实验室,使其成为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软件开发与维护培训、实习、实训的稳定基地,学校只参与教学和管理,企业负责具体执行,科研成果共享。第二,在校内共建软件工程研发中心,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可以申请、承接各类软件工程项目,这样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科研实力,也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科研与实践能力,优秀学生也可参与到工程项目研究中,进一步促进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第三,实行“团队化双导师制”管理,将学生以每组5人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名学术指导教师和若干名企业工程师导师,在双导师的带领下,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以完成在企业阶段的实践性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2.2 构建适用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
高校需要根据教育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在借鉴国内外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成功经验基础上,更新过去以学科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建设理念,立足 IT 企业人才需求,科学构建特色专业课程标准,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对教学计划、大纲等进行合理调整,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的软件工程综合能力,逐渐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时,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将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课程体系中纳入职业认证课程、企业定制培养课程、实训实践课程等,以使课程体系更科学、全面,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质量分析,以及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结果。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岗位和任务的课程体系规划与设计,依据“基本知识→初步综合应用→工程实施组织→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有针对性地设置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等各个模块,构建一个目标性较强的大平台 多模块课程教学体系。结合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对理论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处理,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此基础上,将软件开发应用作为核心与重点,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大一和大二的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加大实践课课时,使通识课程在总学时中的占比达到 37.81 %,学科平台课程达到28.6%,专业平台课程达到 11.54 %,专业实践类课程达到 23.22 %。;大三增设软件测试方向课程;大四进行专业项目实践与毕业设计。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课程体系架构图,具体见图1所示。
2.3 构建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应当基于IT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计,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机制,重视实用软件工程课程建设,通过校、内外实践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竞赛结合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校内实践包含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其目的是检测和内化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应用软件工程知识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校外实践是校内实践的升级,分为认识实习、在岗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三个阶段。构建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改革传统的“7 1”教学模式,改为“611”教学模式,也就是“6个学期校内学习、1个学期项目实训、1个学期企业实习”,分层次进行课程实验、程序实践、项目实训、企业实习。二是引进CDIO教学理念。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开发的CDIO,是一种先进的工程教学理念,目前在国际工程教育中,已经成为通用性比较强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与学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主动的、实践的、洞悉课程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根据国家“卓越计划”提出的“866实训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学习法,通过项目驱动,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及管理、协作能力等的培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将教学科研融汇到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应将深层次的科研课题,进行分解和细化,将其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实验课题。五是采取科研训练广入精出的实践教学策略,从本科优秀学生中,选拔出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都比较突出的学生,引导其参与到研究室、实验室科研项目中,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促进实践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项目实践,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2.4 加强高素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高校应采取多种策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为面向卓越计划的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当前,很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理论知识都比较系统和专业,但缺少相关的工程项目实践经验,无法给予学生专业的实践指导。而企业工程师虽然富有实践经验,但在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结合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必须要大力提升“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校可以借鉴高职院校“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到合作软件企业学习,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以提高教师的项目实践经验;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引进软件工程行业的知名人士与专业人才,聘请企业工程师或技术骨干,定期到学校进行讲学,对师生进行培训,指导师生科研项目等。另外,还要设置专项资金,来鼓励专职教师积极参加业内相关培训及资质认证,激发教师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积极性。通过这种长效师资培养机制,最终建设成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为补充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从而提高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成效。
2.5 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法
高校教师应深入理解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面向“卓越计划”,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法,以提高实用型人才培养成效。一是将知识管理的思想引入教学实践中,利用校园网和课程知识库,将与课程相关的领域知识链接在知识库中,利用“面对面 实训”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的 e-Campus 学习条件;二是以数据库为主线,分为知识传授、案例讨论、工程化实践三个阶段,来建设工程课程群组。第一阶段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精讲原理与方法;第二阶段主要是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研究分析精选案例,来提高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主要是以小组形式,开展项目实践训练,在训练中,可将任务进行分解,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学生根据自己的项目任务,共同完成项目计划制定、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及测试等。另外,随着软件产业的飞跃发展,各类主流应用软件也不断地推陈出新,教师可以通过精选的项目案例,采用微课、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新颖教学模式,以及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数据资源,还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微课、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新颖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和实践教学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2.6 创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与评价机制
要面向“卓越计划”,创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行卓有成效的动态管理。新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应当体现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将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项目科研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实践技能、团队合作等,都纳入到考核内容中,将实践教学类课程的评价从分数制变为等级制,进行综合评价。企业指导教师则主要负责考核学生在项目研究中的主动性、协作性及项目完成质量。在考核方式方面,采取考核主体多元化,将学校、企业、社会、学生都纳入考核主体中,保证考核结果全面、准确、客观。
3 结束语
“卓越计划”为我国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与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坚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以此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与职业素养,全方位提升其创新思维和意识,为我国新四化建設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素质、创新型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琦龙.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5(10):63-64 62.
[2] 史卫亚.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3(3):19-23.
[3] 杨种学.工程教育背景下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221-223.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型;软件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7-0120-02
1 问题提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于2009年开始实施,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目的是为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走新型工业化与创新型发展之路,培养出更多应用型、技能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和IT领域调查结果显示,在软件工程人才各种素质中,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博和创新与创造能力卓越,是优秀软件工程人才的重要素养。本文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面向卓越计划的、以工程化为主线的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推动我国软件工程产业发展,促进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建言。
2 解决方案
2.1 重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高校应立足企业所需,采取灵活的方法,与各类规模软件企业建立互惠共赢、深度合作机制,把教育注入企业,把企业引入校园,以有效落实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校企合作。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建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软件工程实验室,使其成为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软件开发与维护培训、实习、实训的稳定基地,学校只参与教学和管理,企业负责具体执行,科研成果共享。第二,在校内共建软件工程研发中心,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可以申请、承接各类软件工程项目,这样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科研实力,也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科研与实践能力,优秀学生也可参与到工程项目研究中,进一步促进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第三,实行“团队化双导师制”管理,将学生以每组5人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名学术指导教师和若干名企业工程师导师,在双导师的带领下,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以完成在企业阶段的实践性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2.2 构建适用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
高校需要根据教育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在借鉴国内外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成功经验基础上,更新过去以学科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建设理念,立足 IT 企业人才需求,科学构建特色专业课程标准,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对教学计划、大纲等进行合理调整,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的软件工程综合能力,逐渐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时,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将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课程体系中纳入职业认证课程、企业定制培养课程、实训实践课程等,以使课程体系更科学、全面,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质量分析,以及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结果。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岗位和任务的课程体系规划与设计,依据“基本知识→初步综合应用→工程实施组织→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有针对性地设置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等各个模块,构建一个目标性较强的大平台 多模块课程教学体系。结合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对理论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处理,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此基础上,将软件开发应用作为核心与重点,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大一和大二的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加大实践课课时,使通识课程在总学时中的占比达到 37.81 %,学科平台课程达到28.6%,专业平台课程达到 11.54 %,专业实践类课程达到 23.22 %。;大三增设软件测试方向课程;大四进行专业项目实践与毕业设计。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课程体系架构图,具体见图1所示。
2.3 构建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应当基于IT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计,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机制,重视实用软件工程课程建设,通过校、内外实践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竞赛结合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校内实践包含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其目的是检测和内化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应用软件工程知识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校外实践是校内实践的升级,分为认识实习、在岗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三个阶段。构建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改革传统的“7 1”教学模式,改为“611”教学模式,也就是“6个学期校内学习、1个学期项目实训、1个学期企业实习”,分层次进行课程实验、程序实践、项目实训、企业实习。二是引进CDIO教学理念。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开发的CDIO,是一种先进的工程教学理念,目前在国际工程教育中,已经成为通用性比较强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与学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主动的、实践的、洞悉课程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根据国家“卓越计划”提出的“866实训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学习法,通过项目驱动,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及管理、协作能力等的培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将教学科研融汇到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应将深层次的科研课题,进行分解和细化,将其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实验课题。五是采取科研训练广入精出的实践教学策略,从本科优秀学生中,选拔出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都比较突出的学生,引导其参与到研究室、实验室科研项目中,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促进实践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项目实践,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2.4 加强高素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高校应采取多种策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为面向卓越计划的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当前,很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理论知识都比较系统和专业,但缺少相关的工程项目实践经验,无法给予学生专业的实践指导。而企业工程师虽然富有实践经验,但在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结合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必须要大力提升“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校可以借鉴高职院校“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到合作软件企业学习,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以提高教师的项目实践经验;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引进软件工程行业的知名人士与专业人才,聘请企业工程师或技术骨干,定期到学校进行讲学,对师生进行培训,指导师生科研项目等。另外,还要设置专项资金,来鼓励专职教师积极参加业内相关培训及资质认证,激发教师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积极性。通过这种长效师资培养机制,最终建设成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为补充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从而提高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成效。
2.5 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法
高校教师应深入理解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面向“卓越计划”,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法,以提高实用型人才培养成效。一是将知识管理的思想引入教学实践中,利用校园网和课程知识库,将与课程相关的领域知识链接在知识库中,利用“面对面 实训”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的 e-Campus 学习条件;二是以数据库为主线,分为知识传授、案例讨论、工程化实践三个阶段,来建设工程课程群组。第一阶段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精讲原理与方法;第二阶段主要是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研究分析精选案例,来提高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主要是以小组形式,开展项目实践训练,在训练中,可将任务进行分解,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学生根据自己的项目任务,共同完成项目计划制定、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及测试等。另外,随着软件产业的飞跃发展,各类主流应用软件也不断地推陈出新,教师可以通过精选的项目案例,采用微课、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新颖教学模式,以及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数据资源,还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微课、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新颖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和实践教学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2.6 创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与评价机制
要面向“卓越计划”,创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行卓有成效的动态管理。新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应当体现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将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项目科研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实践技能、团队合作等,都纳入到考核内容中,将实践教学类课程的评价从分数制变为等级制,进行综合评价。企业指导教师则主要负责考核学生在项目研究中的主动性、协作性及项目完成质量。在考核方式方面,采取考核主体多元化,将学校、企业、社会、学生都纳入考核主体中,保证考核结果全面、准确、客观。
3 结束语
“卓越计划”为我国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与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坚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以此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与职业素养,全方位提升其创新思维和意识,为我国新四化建設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素质、创新型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琦龙.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5(10):63-64 62.
[2] 史卫亚.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3(3):19-23.
[3] 杨种学.工程教育背景下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