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可持续发展不是没有代价的发展,也并非不受限制的发展。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确立,是解决包括全球环境危机在内的各种人类发展性危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发展; 代价; 限制; 制度
[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2-0019-0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产物。它既表达了人类对以往实践活动和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折射出人类对今后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的选择和向往,既体现了对人类社会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也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切向往和辩证思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已逐渐为大多数国家和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但面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延滞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严重受阻,面对愈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持续恶化的发展环境,我们不得不对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加深入的思考,以期消解人们理解和实践层面上的种种误区,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把握和实践可持续发展。
一、从发展与代价的维度对可持续发展的解读
所谓社会发展的代价,也就是社会发展所消耗的成本,包括资源的消耗,社会关系摩擦的消耗,人的体力、精力甚至生命的付出。但社会发展的最大代价在于人的活动引发了许多难以预料、并且是必须承担的消极后果,亦即所谓的“自然界的报复”。就其产生根源来说,则存在于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之中。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表现为:人以自然界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自然界的存在人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而自然界并不以人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人的存在自然界依旧存在。对于人而言,自然界永远是他不可或缺的惟一的母亲,但对于自然界来讲,人类却不是她嗷嗷待哺的惟一的婴儿。自然界作为非线形的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其演化只遵循自身无目的的规律,而不以人的目的为“规矩”,这就在客观上存在着合人目的的演化和不合人目的的演化两种可能性,其中不合人目的的演化则是产生“自然界的报复”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历史局限和利益驱动的影响,使人的每一次前进的步伐都笼罩在“自然界的报复”的阴霾之下。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它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尺度,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这时,生产力不再是评价发展和人的实践活动的终极尺度,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则成为一个更为根本的最高尺度和终极目标。因此,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初衷并不在于对“自然界的报复”的代价的消解,而在于代价发生前的核算、预测和防范,在于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可持续发展只是告诫人类应当在历史条件下,更加理性、更加谨慎地从可能的代价出发来选择和规范自己的实践行为、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在对代价的分析预测中选择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发展。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迈出自己前进的脚步。
二、从发展与限制的维度对可持续发展的解读
发展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同生共荣。人类的内涵有着大量无法超越的限制,这些限制折射出人的能力和机会的有限性,并构成其实践活动的绝对限度。同时,自然界整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的有限,构成了自然界的外在的有限性。这样,人的内在的有限性和自然界的外在的有限性共同决定了发展是受限制的,没有不受限制的发展。
以上是对发展的限制作了哲学层面的分析,具体到社会实际操作层面,发展的限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发展自身的角度来看,发展之所以称之为发展,必须是表现在质上是向着新的方向的运动变化、表现在量上是不断前进、壮大的过程。作经济学的分析,发展必须是收益大于成本,成果大于代价,或者至少是二者相平衡。第二,从人类自身情况看,首先,人类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历史局限性,导致人类选择和规范自己的实践活动、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其次,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发展要求不违反基于传统、伦理、宗教、习惯等所形成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社会基本准则,即发展必须保持在一定阶段社会反对改变的忍耐力之内;再次,多元利益主体的历史存在永远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和限制。第三,从自然界本身的情况看,既要求人口总量、经济规模、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保持在环境承载力,即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又要求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各种陆地、水生和农业生态系统等生命支持系统以及有关过程的动态平衡,要求必须保护自然界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
就此看来,可持续发展并非不受限制的发展,它同样受人的内在的有限性和自然界的外在的有限性的限制。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在于告诉人们应从人与自然界两方面出发来减少发展的限制。这就要求既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逐渐消解人的内在的有限性,又要在加快发展中进一步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使之不断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持续发展,从而逐渐消解自然界的外在的有限性,最终以自然的持续发展保障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发展之根本所在。
三、从发展与制度的维度对可持续发展的解读
社会发展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制度的状况和特征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一项综合性的指标,这是由发展与制度的关系所决定的。这表现在:一方面,发展总是在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时空范围的特定社会领域内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发生的,因此,该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具体运行机制必然对这一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发展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一种持续不断的自主创造性活动,是人的目的性的展示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制度的选择、重建与创新是其中最为艰难、综合的行为,也是其中从根本上展示人的目的性的行为。
1.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发展,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增长,还表现为文学、艺术、科学的昌盛,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和谐,国民素质的改进等等,更表现为在使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使自然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和改善。因此,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立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发展模式,走“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优良”的发展道路,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文明,是充分满足人的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本身获得全面发展的文明,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和最终目的。为此,就必须从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传统文明观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人的情感交流和生存质量,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类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获得真正的持久的文明。这就要求树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统一的文明观,同时积极发挥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面对发展转换和文明转型的汹涌浪潮,我们必须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支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双向建构的环境伦理观,承认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更具有与人和谐统一基础上的内在价值,而具有能动实践性的人则是自然界内在价值的承担者、实现者。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最终以自然的持续发展来保障人的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共产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是解决包括全球环境危机在内的各种发展性危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出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资本主义制度在推进人类现代化的同时,也把人类卷入了巨大的发展性危机中,这些危机是全面性、普遍性的,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全球环境危机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危机不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它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连同由之而产生的包括全球环境危机在内的各种发展性危机,只有依靠社会制度的变革才能根本解决。这时,人就能按照自己本质的丰富性去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多重价值,既保护它又改造它。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蕴之根本所在。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发展; 代价; 限制; 制度
[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2-0019-0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产物。它既表达了人类对以往实践活动和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折射出人类对今后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的选择和向往,既体现了对人类社会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也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切向往和辩证思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已逐渐为大多数国家和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但面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延滞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严重受阻,面对愈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持续恶化的发展环境,我们不得不对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加深入的思考,以期消解人们理解和实践层面上的种种误区,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把握和实践可持续发展。
一、从发展与代价的维度对可持续发展的解读
所谓社会发展的代价,也就是社会发展所消耗的成本,包括资源的消耗,社会关系摩擦的消耗,人的体力、精力甚至生命的付出。但社会发展的最大代价在于人的活动引发了许多难以预料、并且是必须承担的消极后果,亦即所谓的“自然界的报复”。就其产生根源来说,则存在于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之中。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表现为:人以自然界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自然界的存在人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而自然界并不以人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人的存在自然界依旧存在。对于人而言,自然界永远是他不可或缺的惟一的母亲,但对于自然界来讲,人类却不是她嗷嗷待哺的惟一的婴儿。自然界作为非线形的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其演化只遵循自身无目的的规律,而不以人的目的为“规矩”,这就在客观上存在着合人目的的演化和不合人目的的演化两种可能性,其中不合人目的的演化则是产生“自然界的报复”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历史局限和利益驱动的影响,使人的每一次前进的步伐都笼罩在“自然界的报复”的阴霾之下。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它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尺度,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这时,生产力不再是评价发展和人的实践活动的终极尺度,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则成为一个更为根本的最高尺度和终极目标。因此,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初衷并不在于对“自然界的报复”的代价的消解,而在于代价发生前的核算、预测和防范,在于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可持续发展只是告诫人类应当在历史条件下,更加理性、更加谨慎地从可能的代价出发来选择和规范自己的实践行为、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在对代价的分析预测中选择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发展。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迈出自己前进的脚步。
二、从发展与限制的维度对可持续发展的解读
发展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同生共荣。人类的内涵有着大量无法超越的限制,这些限制折射出人的能力和机会的有限性,并构成其实践活动的绝对限度。同时,自然界整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的有限,构成了自然界的外在的有限性。这样,人的内在的有限性和自然界的外在的有限性共同决定了发展是受限制的,没有不受限制的发展。
以上是对发展的限制作了哲学层面的分析,具体到社会实际操作层面,发展的限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发展自身的角度来看,发展之所以称之为发展,必须是表现在质上是向着新的方向的运动变化、表现在量上是不断前进、壮大的过程。作经济学的分析,发展必须是收益大于成本,成果大于代价,或者至少是二者相平衡。第二,从人类自身情况看,首先,人类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历史局限性,导致人类选择和规范自己的实践活动、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其次,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发展要求不违反基于传统、伦理、宗教、习惯等所形成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社会基本准则,即发展必须保持在一定阶段社会反对改变的忍耐力之内;再次,多元利益主体的历史存在永远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和限制。第三,从自然界本身的情况看,既要求人口总量、经济规模、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保持在环境承载力,即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又要求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各种陆地、水生和农业生态系统等生命支持系统以及有关过程的动态平衡,要求必须保护自然界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
就此看来,可持续发展并非不受限制的发展,它同样受人的内在的有限性和自然界的外在的有限性的限制。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在于告诉人们应从人与自然界两方面出发来减少发展的限制。这就要求既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逐渐消解人的内在的有限性,又要在加快发展中进一步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使之不断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持续发展,从而逐渐消解自然界的外在的有限性,最终以自然的持续发展保障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发展之根本所在。
三、从发展与制度的维度对可持续发展的解读
社会发展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制度的状况和特征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一项综合性的指标,这是由发展与制度的关系所决定的。这表现在:一方面,发展总是在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时空范围的特定社会领域内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发生的,因此,该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具体运行机制必然对这一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发展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一种持续不断的自主创造性活动,是人的目的性的展示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制度的选择、重建与创新是其中最为艰难、综合的行为,也是其中从根本上展示人的目的性的行为。
1.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发展,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增长,还表现为文学、艺术、科学的昌盛,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和谐,国民素质的改进等等,更表现为在使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使自然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和改善。因此,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立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发展模式,走“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优良”的发展道路,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文明,是充分满足人的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本身获得全面发展的文明,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和最终目的。为此,就必须从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传统文明观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人的情感交流和生存质量,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类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获得真正的持久的文明。这就要求树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统一的文明观,同时积极发挥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面对发展转换和文明转型的汹涌浪潮,我们必须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支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双向建构的环境伦理观,承认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更具有与人和谐统一基础上的内在价值,而具有能动实践性的人则是自然界内在价值的承担者、实现者。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最终以自然的持续发展来保障人的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共产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是解决包括全球环境危机在内的各种发展性危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出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资本主义制度在推进人类现代化的同时,也把人类卷入了巨大的发展性危机中,这些危机是全面性、普遍性的,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全球环境危机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危机不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它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连同由之而产生的包括全球环境危机在内的各种发展性危机,只有依靠社会制度的变革才能根本解决。这时,人就能按照自己本质的丰富性去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多重价值,既保护它又改造它。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蕴之根本所在。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