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elvic pain
【机 构】
:
,
【出 处】
: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发表日期】
:
2017年20期
其他文献
自19世纪伊始到鸦片战争之前,在华洋行利用进出中国的便利,出于医疗自救的目的,把牛痘术引入中国,开西医在华传播之先河。1807年以后,伴随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东来,在华洋行又成为传教士隐藏身份进行秘密传教活动的据点,正是借助洋行雇员的合法身份,传教士开始了施医送药的医疗传教的尝试。之后,洋行通过对医疗传教的资助与渗透获取商业利益。西医入华虽然客观上改善了中国医疗状况,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的近代化,但同时
土贝母是中国先秦至秦汉最早应用的贝母品种;魏晋时期,贝母品种呈现多样性,浙贝母初现;唐代至明末,贝母品种不断扩充,始终以湖北贝母、浙贝母为道地品种;明末,湖北贝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川贝母初现,与浙贝母并行,成为明末以后,乃至今日药用贝母的重要品种;清代,对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认识逐渐清晰,贝母品种继续扩展,伪品、混淆品和地方习用品开始大量出现。
丁甘仁(1866—1926)是"孟河医派"的杰出代表,他开创了伤寒温病统一的新学派,采用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结合、经方与时方并用的新方法治疗外感热病,在医疗实践中颇有创新。他十分关注中医教育事业,1916年创办中国第1所正式中医教育机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亲任主任,主持校务。至新中国成立前,该校共培养了30届学生869人,大多数毕业生成了新中国中医医疗和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蚌巴奇塔本吐蕃医书《医疗精华成就全集》所载"汉地散剂",其方名和部分药名系由汉文音译。经考证,"汉地散剂"为中医中的麻仁类方剂。在存世的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未见与"汉地散剂"完全相同的方剂。经比较,"汉地散剂"的组成、剂型和功效与《外台秘要方》中的"加减麻仁丸"最为接近。
目的探索1985—2010年中国城乡儿童肥胖和超重率性别差异的长期趋势。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该调研是中国最大的可代表全国学龄儿童的调研,包括1 280 239名7~18岁儿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的标准对肥胖和超重进行判定。使用Logistic回归对不同年度超重、肥胖率的性别差异进行估计。结果过去25年以来,中国城乡儿童肥胖率迅速增长(WHO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