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集团现象”考察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shy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附录:
  
  以浙报集团的发展为参考,从具体报业单位的经营与发展出发,我们以自己的方式梳理出了中国报业发展的四个关键问题。但前文中对浙报集团的经验介绍依然是粗浅的,至少还不足以成为四大关键问题的佐证。因此,下面我们就以解剖麻雀式的分析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全景式地展现浙报集团的做法与经验,一定程度上也是“浙报集团现象”这一命名的内在注解。
  
  传媒与资本亲密接触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新媒体步步为营的挑战,报业经营形势愈加严峻,做大做强成为报业集团必然的选择。但如何做大做强,显然每个报业集团都有各自的想法。
  新上任的浙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集团公司董事长高海浩强调:要坚持和弘扬“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理念,要坚持和发展“以报为本,多元发展”的发展战略,依托传媒主业,做强做大产业。2007年浙报集团全年实现净利润3.4亿多元,比曾经历史最高的2006年又猛增了150%以上,这其中非报业利润首次超过了主业利润。浙报集团副社长、总经理王一义如此解释浙报集团的做大做强之路:“通过资本手段,在传媒市场中不断优化配置资源,优化媒体和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模式,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真正做大做强报业集团。”他还强调,集团利润在今后几年内都将持续保持在高位上。
  
  敢问路在何方
  在寻求中国报业做大做强的现实路径中,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市场分散;产业结构单一,盈利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是我国传媒人公认的突出问题,“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成为日渐瞩目的发展之道。
  浙报集团认为, “ 跨媒体” 和“跨地区”在具体实施上存在较大障碍,在目前的环境和现有的条件下,报业集团在增强自身综合竞争能力的同时,较易触及和拓展的部分,还是“跨行业”。利用报业资源进行跨行业扩张、多元化经营,可以改善报业经营结构,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市场竞争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于是,在吸收上世纪90年代很多报社多元化经营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浙报集团坚定了自己脚下的方向:新时期的多元化经营应与资本运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资本经营进行多元拓展,通过多元布局来不断增强主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支持。
  
  寻求资本之路的跨越
  运用资本手段几乎是所有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成熟传媒市场上的资本运作,通常是通过谋求先“强”后“大”的目标来实现,即先在小区域内形成强势的核心竞争力,继而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由横向联合走向纵向延伸,从内容到渠道,完成业务领域内的优势互补。这种发展模式,符合当前传媒全球化竞争和多媒体融合趋势的基本规律和市场法则。浙报集团将国外传媒集团资本运作的模式总结为:先有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强势母体,再运用资本手段或购并与自己业务扩张相关的公司,或购并对自己未来发展形成市场竞争的公司,逐步形成产业集团。在资本运作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弱肉强食,更多的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他们看来,这种类型的资本运作,在文化产业形态上,是相对封闭的循环路径。通过“购并—改造—产出—再购并—再改造—再产出”的外向螺旋扩张式路径,以优势整合为导向,不断壮大主业的竞争实力和市场规模。“主业”与“资本”之间具有通畅的回路:主业的壮大,可以促成资本的集聚,资本的集聚,用于收购、改造并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主业产品,实现资本的再集聚,依次循环上升,做大做强传媒集团。王一义感叹:“我们与国际传媒巨头的差距显而易见”。与之相比,由于政策和体制的障碍,国内传媒集团尚未打通“主业”与“资本”之间的回路,至少在“做大”这一块上,一直缺乏有效的扩张机制。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主业扩张影响较小,不产生质的飞跃。这种差异使得目前我国报业集团在传媒与资本的契合度上,与国际传媒集团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
  
  传媒资本互动互进
  通过资本手段实现规模扩张,已经成为浙报集团整合社会和内部资源、实现做强做大的新的发展模式。从2007年起,在未来的几年内,集团效益已进入高释放期。对此,浙报集团显得信心十足。
  
  以报为本、多元发展
  一个平台。浙江新干线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作为集团资本经营的平台于2001年底正式组建。凡报业以外的项目投资和短期投资活动,集团都交投资公司负责。这不仅可以和集团的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对接,进一步提高集团自有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便于集团的宏观管理和相对专业化运作。
  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项目自营的方式,如浙报集团与省内最大的房地产企业绿城房地产集团合资组建了浙江报业绿城投资有限公司,预计2008年将为集团贡献利润1.5亿元以上;另一种则是积极谋求与社会资本的合作,进行多元拓展,如新干线投资公司又全部吸收社会资本,发起成立创投公司,在资本合作的领域迈出了全新的脚步。
  三个阶段。浙报集团在资本运作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完成了“三级跳”:第一跳是将自己的钱委托别人运作,主要是一些委托理财项目;第二跳是自己运作资金,抓住中国经济最热的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的时机,进行短期证券投资和房地产融资;第三跳是浙报集团不出一分钱,凭信誉、项目资源和管理水平,接受社会资本委托,负责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目前,一个注册资本1亿元(全部是社会资本)的创投公司已经成立,这是浙报集团在传媒主业以外培育起来的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本的和谐嫁接。
  四个转变。从事业法人向企业法人转变,从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从产品经营向资本运作转变,从传统媒体向多媒体融合转变。在王一义看来,这“四个转变”是发展多元、做大做强报业集团的必由之路。
  五个条件。拥有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拥有专业的经营团队;拥有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好项目;拥有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营机制;拥有可靠、诚信的合作伙伴。原则上应以财务性投资为主,不宜自己直接经营,并要全程跟踪、加强监督。这些是开拓多元业务的前提。
  2007年,浙报集团对较远区域的经营项目进行战略调整,将运作两年半时间的福建宁德房地产项目公司75%的股权,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挂牌出让,获利1.84亿元,创下了我国报业单个多元项目盈利之最。浙报集团公司作为第一法人股东的浙江大立科技在2008年2月18日已经成功上市,2007年下半年也相继投资两个拟上市项目,从而拉开了浙报集团传媒资本培育上市公司群的序幕。
  
  资本反哺,做强主业
  对浙报集团来说,理想的发展模式是通过不断地整合和改造媒体,在做强主业的基础上,拓展多元投资,使资本运作的力量与主业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使资本运作的力量在反哺主业上充分体现出来,不断强化主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强主业品牌,做大主业实力。
  
  优化媒体结构。集团现已有21家
  媒体,既致力于打造几个覆盖面广、__市场占有率高的热门大众媒体,也意图在有关细分市场中培育有成长性的分众媒体。通过资本扶持,锻造起平衡、稳定、可持续的“一体两翼、多点多线”的布局结构。
  强化内容生产。在“内容为王”的时代,资本反哺主业的最重要部分应当用于媒体的内容生产,提高采编环节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打造核心竞争力,使品牌媒体的优势在竞争中更加突出。
  
  推进媒体竞争力建设。集团发布了《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媒体竞争力建设纲要》,将全面提升媒体竞争力,做强做精媒体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涵盖市场监测、综合评估、创新研发、人力资源培育、营销拓展等方面的媒体竞争力监测评价管理体系,将集团媒体纳入内容表现和经营指标的监测,定期对媒体进行测评、诊断,重点解决内容创新、结构优化和新产品研发的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媒体竞争力的要素建设。
  提升人才素质。高素质的人才梯队是事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在竞争的环境下,集团也面临着高级采编人员、媒介经营管理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除了加强员工培训、交流之外,在考核激励方面,集团还在进一步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子,以期集团发展有源头活水,后劲充足。
  加快多媒体开发及应用。2005年,集团推出国内第一家省级手机报,探索新媒体与平面内容的结合。2006年2月,集团在全国率先推出数字报纸,8月加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2007年集团正式实施《集团数字化转型运行模式及发展方案》,计划通过不断完善报网互动运作模式和流程,推行报网融合,最终实现报网一体化。
  强化技术支持。集团信息化建设适度超前,继集团数字化建设实验计划实施以来,2008年又将投入3000万元资金,更新扩充计算机硬件设备,加快新闻采编综合信息港和数字报经营平台建设,提高网上办公效率的数字EIP系统也已经在全集团层面运行使用,未来将在技术支持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
  加强渠道建设。健全报刊发行网络历来是报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集团将继续加大对渠道建设的投入,继续探索市场化发行的路子,依托钱江报刊发行公司平台,加快发展现代文化物流,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运营效率。
  资本战略,正越来越成为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探索的道路上,没有侥幸和捷径,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浙报集团在“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道路上,正一__步一个脚印地走着。
  
  一媒体一公司,两分开一本账
  
  报业集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也有鲜明的产业特性,这在业内外已是不争的共识。报业集团必须坚持办报与经营两分开,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遵循报业的产业特性,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运作,这是报业集团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可如何才能真正做好“两分开”,并通过事业与企业分离激活经营,却是报业集团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难点。“一媒体一公司,两分开一本账”,是浙报集团贯彻“两分开”原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开展产业运作的新一轮改革的起点。
  
  三个环节:以理性的认识引导实践
  
  要在前人没有走过的地方趟出一条路来,不仅需要行动的勇气,也需要思想的智慧。特别是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的报业集团,其改革更需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引导实践,才能不断地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宣传和经营,报业的发展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目前各大报业集团都逐步将经营性业务和资产剥离出来,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迈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一步。但由于观念的承袭、配套政策尚不到位等,在一些公司内部,机制的转变并不深入,有的甚至形式意义大于内容意义。为了避免走入这一怪圈,浙报集团首先在集团上下统一了认识,制定了“两负责”、“两统一”、“两探索”三个保障环节。
  “两负责”,即一方面经营公司对媒体经营业务负责,承担媒体经济保障责任;另一方面,采编部门对宣传业务负责,办好宣传主业,创造优质载体。“两统一”,就是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对新闻宣传和经营业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确保宣传与经营业务相互协调。“两探索”,就是在坚持集团公司绝对控股的前提下,探索吸纳和控制社会资本进入经营领域,为壮大媒体发展服务的新路子;另一方面,按照“两分开”的要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探索直接吸纳多元资本共同创办专业性媒体的新路子。
  集团党委认为, “ 通过‘ 两负责’、‘两统一’、‘两探索’等三个环节,使‘两分开’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遵循‘以传媒控制资本,以资本壮大传媒’的思路,从制度上保证媒体经营业务为壮大宣传主业服务” 。
  认识问题解决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把思想转化为行动。2002年11月,浙报集团通过出资设立集团公司,重塑市场主体,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对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实施分线运行,互不交叉。集团公司对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封闭式管理,非经营性资产不直接对外投资,不参与担保,不进行融资,不承担经营风险。对于经营性资产,集团公司通过有限出资形成产权纽带,对下属子公司实行专业经营、分级管理。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和子公司专业化经营的制度安排,有效控制风险,确保出版主业不受经营风险影响,通过加快报业经济发展,提高报业集团竞争力,壮大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集团的整体实力。
  
  “一媒体一公司”:以创新主体统率报业经营
  2003年12月,国内首家将报名直接用作公司名的媒体公司——钱江晚报有限公司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注册成立并进入实质性运作,浙报集团的管理体制改革随之风生水起。至今,浙报集团从事经营的部门和单位已经全部改制成了公司。17报3刊1网站共21家媒体,也都完成了采编与经营两分离,经营部门组建为媒体公司。目前由集团公司独资和绝对控股的一级子公司达26家,间接控股的二级子公司25家。
  


  “ 一媒体一公司” 即集团以产品导向而非职能导向, 将某个产品所需要的相关资源集中在一起, 形成相对独立, 具有一定自主经营权的子公司。这些以媒体命名的公司, 依托媒体, 独立经营, 通过对采编、印刷、发行和广告等环节的协调,将报刊从策划、生产到进入流通的全过程,统一在其战略思想之下,形成整体营销。集团公司通过对媒体公司下达经营指标,行使产权管理职能。
  成立媒体公司调动了单个产品的生产经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给予其比较充分的创新空间,因而使得单个媒体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最终使得单个媒体的产出和效益实现最大化。“一媒体一公司”实行几年来,浙报集团主业经营持续发展。《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是浙报集团媒体阵营的“一体两翼”。《浙江日报》在做大做强内容产品的同时,2007年广告营业额、收款额、广告利润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钱江晚报》广告经营在高位上避免了国内诸多强势都市报所遭遇的大幅下滑,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单版效益同比提升7%。《今日早报》单版价格提高幅度更达28%之多。
  回顾“一媒体一公司”的探索历程,王一义认为:“单个媒体成立经营公司的独特意义在于,从体制上建立起了适应不同媒体特征的市场主体,解决了集团和子报间统分结合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媒体内采编、广告、发行、印务等资源的整合,加强了集团内差异化较大的不同媒体品牌建设”。
  
  “两分开 一本账”:促进宣传和经营互动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时期,媒体的广告、发行等经营部门与各采编部门同属编辑部序列,统一在编委会之下,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但在两分开的体制下,如何使得采编和经营的生产链条不被人为割裂?如何实现利益机制的传递?浙报集团的做法是,通过“两分开 一本账”的管理方式打通利益传输渠道,协调报纸生产链上的各个环节,使报纸的生产经营能够正常进行。
  捆绑媒体和公司利益。单个媒体与对应的媒体公司实行“一本账”,两个单位的工资总额以及两家单位领导层的奖金计划都与“一本账”的最后利润结果紧密相关,这样,不仅媒体公司追求经营业绩,在“一本账”体制下,编辑记者们也积极提升办报质量,考虑读者需求,实现报纸产品的优化和节约生产成本,维护报纸的品牌形象。
  高层管理人员互相渗透。“在组织制度上,媒体公司董事长由媒体总编辑兼任,也就是说,媒体一把手要对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部门的干部人事、资产财务、考核监督等负总责。这样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调动报纸的人力、财力和版面等资源,完成统一的目标。”例如,《钱江晚报》总编辑兼任晚报公司董事长,晚报公司总经理也是晚报的副总编辑,直接负责经济新闻的采编,此外,晚报公司的中高层干部中,大多也具有在晚报做编辑、记者的工作经历,这些经历也是他们密切两家关系的“自然资源”。
  精细分工,密切合作。在具体的广告活动上,媒体和媒体公司展开合作。一般情况下,媒体负责具体版面的内容采写组稿工作,而媒体公司负责广告资源的开拓。在《钱江晚报》,采编人员的工资薪酬虽然不与晚报公司广告经营情况直接挂钩,但晚报公司一般会对采编人员给予1000元左右的组稿费,同时,对采编部门帮助经营部门超额完成利润的情况,经营部门会给采编部门“超产奖”,以示激励。
  财务制度上的“一本账”管理为采编与经营的互动协调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保障。采编和经营实行“一本账”管理后,两条线的生产、销售、成本控制统一在公司利润即报纸利润这个结合点上,在更符合媒介运作规律的层面上实现了采编、经营的一体化运作。
  
  链接外部资本:探索跨越发展新路径
  构建了资本内质的现代企业之后,借助资本力量,寻求市场机会,实现传媒扩张成为了本能。资本为船,品牌为帆。媒体公司通过资本参与,使扩张本能突破了报纸传统经营,迈出了品牌融合资本发展的新步伐。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浙报集团成立媒体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开展产业运作的实践中,其对县市报的管理探索是一个不能不提的重点。
  根据中央有关治理整顿县(市)报的精神,在省委、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浙报集团在2003年底兼并省内9家县(市)报的基础上,依照“一媒体一公司”的思路,与当地党委、政府协商,形成了浙报集团公司控股、地方政府参股成立县(市)报公司的共识,从产权管理入手,理顺兼并后浙报集团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关系。从2004年6月起,浙报集团先后和上虞等县市合作组建县市报公司。通过51%控股资本链接集团和县市媒体的品牌优势,把媒体公司模式迅速推广至新加盟集团的报刊中去。4年时间,9家县(市)报无论是新闻宣传,还是报业经营,都取得了喜人的发展,迸发出体制、机制带来的活力。2007年,9家县(市)报总资产达2.9亿元,较2004年1999万元增长45%;净资产1.46亿元,较2004年增长43%,年均增长12.5%。其中《乐清日报》、《永康日报》、《东阳日报》三报的总资产已分别达到5250万元、4300万元、3920万元。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资本+品牌”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多元资本也为浙报集团的媒体延伸和跨媒体合作提供了互动平台。集团公司和广电集团、省私企协会合资的浙商传媒公司以《浙商》杂志为平台,同时在广电媒体推出互动视频节目,收效良好。手机报被誉为第五媒体,2005年5月,全国第一份省级手机报《浙江手机报》在浙报集团、浙江移动和浙江在线网站的联手下成功推出。手机报的内容整合了浙报集团所有平面媒体和浙江在线网站的新闻、信息资源,目前,手机报收费用户已超过10万户,前景看好。2006年,浙报集团又适时推出了浙江手机报,服务三农,扩大影响。
  有了媒体公司这一出资主体,借文化体制改革之东风,链接外部资本,媒体公司正成为浙报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
  
  坚持公益性,发挥主导力
  
  “浙江的土地上,不仅产庄稼,还要产文化! 厉害的! ” —— 网友“我是农民”;
  “很多人感叹农村文化的贫乏,而当看到参赛村的‘绝艺’时,我感到真正的文化在农村。” —— 网友“城里人”;
  “农民‘种文化’百村赛很有意义。。网络连通的村里,可以视频对话,尽管技术上有待完善,但却是农村和农民文化发展的一大步。他同时启发我们,可以把互联网上的先进文化‘种’到农村中去”——网友“吹拉弹唱”..
  


  记者在浙江在线浏览时,被网友留言中频频出现的“种文化”、“百村赛”等关键词所吸引:是什么活动使得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有这么高涨的参与热情?又是怎样的创意为农村这块闭塞的土地注入了新鲜的空气?在省级党报传播方式严重弱化的今天,浙报集团又是怎样在严峻的媒体竞争中保持主动,灵活地发挥党报优势,牢记党报的喉舌功能并发挥到极致?经过走访和调研,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开展的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活动给了记者一个很好的回答。
  
  一纸倡议书拉开“种文化”序幕
  2006年底,省委宣传部在部署2007年宣传思想工作任务时,强调再继续做好送文化下乡的同时,要在农村“种”文化。根据这一部署,2007年3月4日元宵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联合临安、嘉善、临海、新昌4个县(市)委宣传部,发动8个村的农民向全省农民发出了《我们都来“种文化”》的倡议书,拉开了农民“种文化”百村赛的序幕。
  据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杨大进介绍:“所谓农民‘种文化’就是农民像种庄稼一样,把自我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普遍、经常的开展起来,在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百村赛’共分三个阶段:从元宵节启动,通过舆论引导,发动具备条件的村参赛;端午节前后,随着‘嘉善杯’农民篮球擂台赛和‘柯桥杯’农民兰亭雅集的相继举行,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活动在全省各地掀起高潮,随后,全省11个市61个县(市、区)的115个村加入了参赛村的行列;11月11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省广电集团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对首届农民‘种文化’百村赛进行了评比表彰并举行了隆重的秋收庆典活动。”
  在长达大半年的活动中, 既是主办单位又是公众媒体的《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以联动报道的形式充满热情地报道、推动了农民“种文化”百村赛。
  
  “种文化”收获的不只是文化
  采访中,《浙江日报》编委、编辑中心主任李良告诉记者:“‘种文化’百村赛原来只是由我们集团倡议和主办的一个活动,后来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并逐渐成为省委省政府推广的重点。”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来杭州讲学时,对“种文化”有这样一句评价:“这是一个在民间发现、培育的好活动,有利于中国当代基层伦理建设。”清华大学史学博士魏万磊在考察安吉迂迢村农民“种文化”后认为:“‘种文化’反映了大众文化及它们的“生态环境”,推动了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也为城乡文化的对接、互动提供了丰富信息和有益经验。”
  那么,“种文化”到底“种”出了什么?
  促进了农民自主构建新型农村文化。嘉善田歌十分有名,但这些年在农村只有一些老头老太会唱了。荷池村自从开展“种文化”以来,在县文体局和镇文化站的帮助下,专门开设“田歌”培训班,请老田歌手教年轻人唱田歌;同时请嘉兴市文化馆的老师创作了一批用普通话唱的新田歌,作为乡土教材进入小学课堂。一位章氏老人说:“‘种文化’活动使我们的民间艺术不会消失,符合我们的心愿。”在“种文化”活动中, 从杭州请来了联邦国际拉丁舞学校的两位专业老师,其中一位俄罗斯小伙子说,“真没想到,浙江的农民这么时尚,生活这么欢快”。
  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风气的改善。在“种文化”百村赛中,农民的言谈举止更加注意讲文明了。家庭邻里之间的一些不和睦,由于同在一起活动,不合作不行,也和睦起来了。“种文化”还有助于改变乡村陋习。金华市婺城区的姜扬头村,村民集资17万元,打算建庙。后来在附近的“种文化”参赛村金店村的影响下,村民投票表决:不修古庙,改“种文化”,把筹集起来的17万元建庙款全部用来建设村活动中心。
  促进了一部分村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参加“百村赛”后,不仅文化活动得到普及,而且产业档次也有提高。安吉马家弄村的“威风锣鼓”威风八面,来请他们去演出的地方很多。据安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俞栋说,“‘种文化’使威风锣鼓敲得更响了。他们的演出接二连三,锣鼓一直敲到了南京,已经为村里创收20万元”。柯城区余东村的农民画在2007年5月义乌文化博览会上,接到了第一笔订单:2套6幅画 ,版权转让费共计720元。村民余统德的一幅《中华腾龙》被柯城区政协以3000元的价格买走,另一位村民郑根良今年已卖出去十多幅作品。
  
  期盼“文化火种”形成“燎原之势”
  “种文化”的“种子”是精挑细选、健壮有辐射能力的“种子”,只要浇灌、扶持得当,这些“文化火种”完全有可能在浙江农村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浙江日报》文教科卫新闻版主编冯颖平信心百倍地告诉记者:“百村赛只是一个起步,明年、后年还会有千村赛、万村赛⋯⋯”。怎样才能让“文化火种”生生不息呢?
  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杨大进告诉记者:“这次活动农民如此喜欢,关键是通过百村赛的组织形式和相关新闻报道,让农民有了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平台和窗口,产生了主动性、创造性。”在临安市朱村,有一位从事农村文化工作30年的县文化馆退休干部程行,他积极组织村民参加“种文化”百村赛。记者向他请教为什么农民喜爱“种文化”,他说:“送文化下来,也是好的。但那时农民没有选择权,只能看你送下来的。‘种文化’好就好在农民有了选择权,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文体活动。而且,农民自己创编的节目,演出一段时间觉得不满意,马上可以改编、翻新,这样的文体活动,内容和样式的创新有一种内在动力,这样搞农村文化,才会有真正的长效机制。”
  适应农民需求, 从农村实际出发。在酝酿开展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时,浙报集团与临安、嘉善、新昌、临海等县宣传部和一些农村文化骨干商议,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要搞劳民伤财的花架子,确定了“小型、方便、多样、普及、经常”的十字方针。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宁波江北区联群村在村里的晒谷场上办起了“舞林大会”,天天有人跳舞。既有传统的腰鼓舞,又有时髦的迪斯科,还有国内外的民族舞蹈。在晒谷场上跳洋舞,记者觉得不可思议。但村民说:“跳舞对我们来说,就像吃饭散步一样平常。有空了,我们就想去跳跳舞。”既然农民喜欢,就有他这样做的道理。
  媒体要发挥舆论的组织与引领作用。在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新闻报道中,浙报集团四家媒体努力遵循中央要求,坚持“三贴近”,坚持新闻创新,在与农民群众互动、与基层宣传文化部门联动中推进“百村赛”及其新闻报道。杨大进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所做的具体工作:一是既当新闻报道的组织者,又当“百村赛”的引导者,新闻报道与“百村赛”的竞赛进程同步推进;二是四家媒体之间、四家媒体与市、县媒体之间联手推进报道,实现了舆论的广覆盖与城乡互动;三是充分发挥网络具有的海量信息、交互性强的优势,在浙江在线网站和浙江日报网络互动版上开辟农民“种文化”百村赛专题,为农民、参赛村和公众提供开展“种文化”竞赛、参与投票和发表意见的窗口和平台;四是与各县(市)宣传部联手组织了一些重要活动,浙报集团四家媒体先后与嘉善县、绍兴县、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等联合举办了农民村级篮球擂台赛和“兰亭雅集——农民书法比赛”,这两场跨县的活动,推动篮球和书法活动在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与竞赛;五是浙报集团四家媒体相继推出“农民新文化运动讲习所”、“城乡越剧PK赛”、建流动书架或图书室、“种网络文化”等活动,吸引社会各界支持、帮助农民“种文化”。
  “种文化”必须要与“送文化”相结合。农民喜爱自主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同时,农民仍然希望上面送来现代文化。因此,不能行而上学地把“种文化”与“送文化”对立起来。从深一层意义讲,发展农村文化,根本上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同时丝毫不能忽视党委政府的扶持和专业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指导。一些县委宣传部长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把这两方面分别比作“内生力”和“外推力”。很显然,农村的原生态文化好比是长在乡野的小苗,外界的推力好比是施肥、浇水,农民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帮助结合起来,农村文化才能扎根并长久发展。在“种文化”的进程中同样需要“送文化”,即帮助农民“种文化”,指导农民提高“种文化”的水平,推动农民“种文化”。
  
  数字化实践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一直关注集团信息化和数字报业发展动态,走在中国报业的创新发展的前列,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信息化建设,几年前也率先开展“数字报业战略”。依托党报集团强大的品牌优势和整体实力,浙报集团初步形成多点突破、逐步推进的报业集团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格局。
  


  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成功研发报纸出版“ 畅流系统”。浙报集团自主创新并与北大方正联合研发的“报纸出版流程管理和安全控制系统”(简称畅流系统),包含了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传播等信息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保障出版安全生产以及现有各类系统的稳定运行。
  随着报纸版面的数量和复杂度增加,尤其是在第三方提供广告文件日益多样化的形势下,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显现。集团所属报刊时不时发现外来广告文件出现掉字、变色等异常;印刷样与领导签好的大样,有时会出现严重偏差;也曾经发生“毛样”被用于正式印刷的事故。研发成功的“畅流系统”,完全改变了传统照排的核心技术,对版面文件实行整体包装与加密,从内部机制上消除安全隐患;畅流系统通过规范各类广告文件的格式,实现问题预警,大大降低广告纠纷,减少经济损失;通过规范的版面名称定义和版本控制技术,可以有效防止调整、撤签、变更等引起的误操作,实现了出版流程的优化与再造,节省出版时间在20分钟以上。
  完成数字报刊平台的搭建。激光照排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摆脱纸张的局限,在存储、传播、检索等方面不受纸介质的束缚。数字媒体技术不但能够永久存储、随时查阅,而且传播便捷,检索方便。
  2006年2月20日,国内首批数字报纸在浙报集团诞生。数字报纸保持了原有新闻产品的完整性,尊重了传统阅读的习惯,也同时继承了传统媒体优质的经营资源,因而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实现平稳过渡的一个桥梁。因此,数字报纸不仅仅是一个报纸版面的翻版,同时也是报业数字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借助数字报纸这个平台,实现报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将是今后一个阶段数字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实现报业数据库建设。2005年9月,《浙江日报》历史报刊的数字化加工工程竣工,推出了浙江历史上第一套涵盖全部报纸版面、图片、文字内容的数字报纸合订本和全文数据库。2006年,浙报集团又完成《浙江日报》五十八年来全部馆藏新闻图片的数字化工程。如今,浙报集团每天的报刊都可自动归档,实现与集团历史报刊的数据完全一体化、标准化的管理。
  浙报集团是以《浙江日报》为龙头组建的报业集团,完整地记载了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地方文献价值,浙报集团新闻信息数据库成为一部浓缩历史变迁的真实电子史料,为集团实现媒体数字资产管理与经营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海量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资源,经过整合和加工后向社会开放,可推动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和利用,培育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化、数字化战略的探索经验
  尊重人才, 搭建平台。报业集团要实现信息化、数字报业发展战略,不仅仅是资金投入的问题,更需要的是一大批高素质的传媒科技人才和熟悉新技术的新闻从业人员,因此必须首先在报业环境中建立吸引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机制。三年前,浙报集团与北大方正合作开发的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就是一个报社技术人员自主创新并与高科技企业成功合作的典型案例。
  报社要为信息技术人员明确定位,既要了解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学习与研究媒体运作的规律;又要面向报业实际、面向最终用户,能够准确把握需求,解决当前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
  完善制度。在推进报社信息化、数字化战略方面,浙报集团的领导班子在实践中形成了几点共识:一是在指导思想上,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不是为搞花架子,而是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切合实际,解决问题;二是在组织管理上,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要立足于长远考虑,资源充分共享;三是在具体运作上,按科学规律办事,坚持建一块、用一块、稳定一块,不急于求成,力求长远效益。
  报业信息化、数字化,必须要有制度保证。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发展规划》中,明确把“信息化建设”列入集团未来五年的四大重点项目之一。近年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还相继制订了《集团信息技术管理办法》、《集团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集团数字化转型运行模式及发展方案》,现在正在考虑制订有利于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建设年度预算制度。
  加大投入, 加强管理。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中,软件是灵魂,硬件是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是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信息化建设与数字报业发展的前提。总体上讲,存储空间、网络性能、服务器、网络安全管理以及机房监控系统是报业集团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当前集团信息系统最大的安全隐患,也是集团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
  
  


  从信息化建设到近年的数字报业
  战略,浙报集团已经投入几千万元。集团在投入时的决策过程严格、规范、慎重,每个项目都要经过技术论证、招标采购,实行多角度监督。与此同时,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强调科学的规划,注重结构分布,避免低水平重复。在坚持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走“点、线、面”结合的资源利用和放大路线。
  
  信息化、数字化下一发展目标
  跨媒体的新闻信息综合处理平台。“跨媒体的新闻信息综合处理平台”这个项目的目标,是解决与各相关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建立全流程、跨媒体的数字化作业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多重利用、充分共享以及深层次挖掘,实现“一次生成、多次发布”的跨媒体出版思想,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变化。
  该项目具体包括完成“跨媒体的新闻信息综合处理平台”的总体技术架构,研发“报网互动相关系统”、“新闻图片管理系统”,完善“内外网信息交互系统”,完善“媒体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改进“采编人员绩效考核系统”、“通讯员稿酬处理系统”,建立“通讯员社区以及投稿平台”、“读者中心”以及其他相关改进。
  跨地区的集团公共信息交流平台。浙报集团8 5 3 1 公共信息平台(EIP)一期工程在2006年年底投入使用。现在,在加强系统安全防护、使用培训和内容建设的基础上,将推进各单位应用,同时着手EIP二期工程的研发。
  按照规划,集团8531公共信息平台包括“员工通道”、“投稿平台”、“读者中心”以及“集团概况”四大部分,最终达到跨系统、跨地区、跨媒体、跨部门信息交流、知识管理与共享的统一平台,降低集团内部信息沟通成本,提高协同能力、管理水平以及集团对下属单位的控制能力。
  着眼未来的数字报刊经营平台。2006年2月20日,国内首批数字报纸在浙报集团诞生,但盈利模式尚未成熟,但浙报集团看到“数字广告”和“数字发行”以及跨媒体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浙报集团信息化、数字化二期工程的总体目标是要实现报业盈利模式的创新,包括完善现有数字报纸与跨媒体出版系统,建立数字杂志系统以及离线版数字报刊系统,研究开发报刊阅读率统计分析系统、数字报刊(多媒体)广告发布系统以及数字报刊(收费)发行管理系统。
  浙报集团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的
  资源整合,具有迫切性、必要性、经济性和可行性的特点,是满足当前和未来报业发展需要的基础工程。我们相信,通过科学有效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一定能够为集团保持稳健发展、创新经营模式以及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中国报业产业发展和升级。
  
  
  《钱江晚报》:新主流媒体与大众情怀
  
  集团的强大离不开子报子刊的强大。作为一张国内知名的老牌晚报,《钱江晚报》成为了集团的一
  个拳头,近年来顽强地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做大做强,其发展的理念也许同样值得同行借鉴。
  
  
  “不要到没有安全防护措施的低塘附近,以及丁字坝或水上码头、护岸的盘头、沙龙上观潮⋯⋯”2007年9月2日下午,杭州七堡丁字坝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大声朗读着警示牌上的内容,许多路人也自发地聚集到了警示牌下驻足观看。
  这个吸引了众人目光的特殊警示牌,正面内容就是《钱江晚报》2007年8月4日的头版——《钱江看潮护身要领》。一个月前,正是在这个地方,上演了一起悲剧。数十人被潮头打入江中,11人遇难。面对悲剧,《钱江晚报》和其它都市类报纸一样,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及时展开的救援行动。与众不同的是,当天的《钱江晚报》拿出头版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钱江看潮护身要领》,于见报当日沿江发放。数日后,这个寄托了《钱江晚报》编辑部关怀之心的“头版”被制作成永久性警示牌,竖立在钱塘江大堤上,广而告之,以免惨剧再次发生。
  
  


  在《钱江晚报》20年的发展历程中,类似这样充满强烈人文关怀的细节不胜枚举。从最初“心向读者、情系万家”的办报宗旨,到近年来以“大众情怀”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基调;从早些年物质层面的为民办实事,到近年来精神领域的关爱和提供主流价值观,这种贴近民生的人文倾向,构造出《钱江晚报》自己独特的大众美学。正如《钱江晚报》总编辑李丹所言,“《钱江晚报》用‘大众情怀’打破精英文化和普众文化之隔阂,守望理想,拥抱大众,努力成为‘一份引导舆论的权威报纸,一座读者信赖的精神家园,一个魅力恒久的文化品牌’”。
  《钱江晚报》“大众情怀”的核心思想,就是大学、大道、大爱、大雅。
  
  大学——打造一个公众自我、自主教育的永续课堂
  
  在价值取向繁杂的当下,媒体该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使公众有所裨益和收获?在这一点上,《钱江晚报》坚持开门办报,让公众直接参与到报道中,努力打造一个公共课堂。
  打造一个传播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的文化课堂。2008年3月底,“08浙江人文大讲堂”开讲,首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主题月”系列讲座。首场由著名外交家、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主讲。作为《钱江晚报》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一个名牌栏目,它高扬“大众、大家、大学”的风格,创办4年来,邀请全国200余位学者和知名人士以讲课方式传播人文知识、科学精神,内容涉及文学、经济学、哲学、美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
  目前人文大讲堂已走出杭州,辐射浙江全省20多个分会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追捧,成为富有感染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理论宣传品牌。
  打造鼓励引导创业、创新、创富的财富课堂。从2003年开始,《钱江晚报》经济报道的重心转为以浙商为龙头,相继推出了“浙商完美批评”、“浙商完美发展”、“浙商创富行”等报道,展现浙商创业精神、积极引导百姓创富。近年来,又推出了“创业创新”系列特别报道,对浙江百万创业者进行具有典型意义的全扫描,用他们的经历为正在创业的人们点亮“更上一层楼”的明灯,为准备创业的新手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其中“创业直通车”栏目把脉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杂症”,并建立由创业指导师、企业家、高校教授等组成的“直通车专家团”免费上门提供实在可行的建议。由于定位准确、报道贴近创业者的实际需求,而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打造缔结新型邻里关系的情感课堂。倡导新型的邻里关系是《钱江晚报》近几年来都市新闻的重点。2004年,以一条“社区举行敲门日”的新闻线索为创意灵感,《钱江晚报》发起举办杭州“邻居节”,以社区和居民自发开展的活动为平台,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邻里互助、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现在“邻居节”已经演变成为全杭州的邻居大联欢,并扩展到全省各地。“邻居节”的标志“黄丝带”也成为紧密邻里关系的吉祥物。
  打造倡导全民健身的体育和奥运课堂。《钱江晚报》的体育课堂不只在纸面上,更在“实战”中。连续举办了三届的“体育庙会”,以百姓为对象,形式新颖,不设门槛,参与性强。2008年年初,“体育庙会”升级为更活泼的“社区奥运会”,每周举办一次。《钱江晚报》还注重奥运精神、奥运文化的传播。2008年1月22日,《钱江晚报》奥运特刊《奥运中国》闪亮亮相,这是浙江平面媒体中最早推出的一份奥运特刊。其中最有特色的 “奥运传奇”,是对百年奥运历史的重新结构、重新整合、重新解读,把一个个故事和一个个人物整合成人文、科技、时尚、东方、蜡像、浙江六大主题,每天推出一个章节两个版,让读者沉浸在荡气回肠的历史长河中。以这种大气的解读方式,向读者传达一种奥运理念:奥运会不仅仅有金牌的争夺、胜负的悬念、雄伟的赛场,还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和平、友谊、执着、尊严、风度、勇气等。
  
  大道——弘扬科学发展观,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钱江晚报》致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城市主流媒体,一支传播真理的时代号角,弘扬人间正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人间真善美。
  做大做强正面主题报道,以新闻本身的力量感染读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近年来,《钱江晚报》在主题报道上创意不断。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策划了“和谐神州万里行”大型系列报道,10路记者赶赴全国各地,穿越青藏铁路、感受高速铁路、记录三峡工程、亲临奥运鸟巢,报道5年来中国重大建设成就。创意推出了党史教育报道“我身边的党史”,以历史散文的叙事方式,在浓浓的市井状态中讲述过去与现在,使价值观的宏大叙事顿时显得贴近百姓生活。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为了铭记和宣传这一重大历史进程,《钱江晚报》相继推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年 人文叙事”系列特别报道,“百姓叙事 沧桑30年”特别报道、“浙江人 改革开放30年30个精彩瞬间”系列报道、“30年30歌”海选海唱活动等。这些报道策划到位,兼顾深度与广度,为浙江省新闻媒体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开了一个好头。
  弘扬科学发展观, 倡导节约资源、关爱家园。2007年,《钱江晚报》发起了长达半年的“关爱家园、从我做起”系列活动。2008年3月,再次启动这一项大型环保公益活动,举行“再取浙江八杯水”行动,对浙江八大水系进行取水检测,见证一年来浙江省环境保护的新成果;启动“NO PLASTIC 减塑行动”,针对目前时尚却不实用的环保袋现状,向社会征集最实用的环保袋设计。下半年,还将陆续推出“绿色消费城乡点对点”、“公民环保创意‘奥运会’”、“‘爱心跳蚤市场’第二季”、“‘绿色之星’十大环保民间英雄评选”等,以唤起公众节约资源的意识,共同关爱自己的家园。
  挖掘身边人身边事,弘扬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以感人至深的故事教育人。《钱江晚报》善于从百姓身边人身边事中挖掘出典型事例,用感人至深的故事打动人。2007年推出了《平民英雄》专栏,挖掘报道了近百名“平民英雄”,以百姓身边人为榜样,开展荣辱观、人生观教育。2007年10月,浙江女孩毛陈冰单身独行千里,为一个素未谋面的贵州孕妇献上稀有AB型RH阴性血,《钱江晚报》快速对这一新闻做了深度、追踪报道,并将“钱报爱心善款”5000元赠送给毛陈冰。她的故事被创作成了连环画,中央电视台“封面2007”摄制组也专程来杭拍摄专题片,毛陈冰的故事感动了杭州和贵州,也感动了中国。
  
  大爱——打造成一座读者信赖的精神家园
  翻阅20年来的《钱江晚报》,真诚和朴素像一根红丝带串起了它和百姓的感情。从早些年物质层面的为民办实事,到近年来精神领域的关爱,《钱江晚报》关注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为各个阶层的读者提供心灵鸡汤。
  架设沟通桥梁,提供政策关怀。开办6年的《桥梁》是浙江省的名专栏,关注民生民情,关注热点焦点,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听热线电话,解答市民疑惑,发布最权威信息。在市民与政府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已成为百姓传民意、政府听民声的全新平台。2005年夏天,杭州高温酷热,供电吃紧,供水趋紧,编辑部邀请气象、电力、水业集团、卫生食品防疫等部门负责人来报社,接连7天推出“平安度三伏系列桥梁”,为全省读者解答高温下最关心的问题,促进公共服务部门及时改进工作,做到了多重舆论场的融合和沟通,畅解了民意,改善了民生,给炎热的城市带来了一阵清风。
  舒解精神压力,提供心灵关怀。面对汹涌的股市和庞大的股民,2007年11月,《钱江晚报》全新推出理财周刊——《钱经》。与目前都市类报证券类报道以推荐股票为主不同,《钱经》更注重前瞻性和人文精神,反映大众财富人生中的悲与喜,体验财富增值中的成长经历,重在给跌宕起伏中的股民以心灵抚慰和舒解。
  每到暑假,大量农村留守儿童涌进城市,他们来到陌生的城市,却没有家的感觉,他们同样需要心灵的抚慰。2007年夏天,《钱江晚报》举办“阳光候鸟体育夏令营”,为留守儿童打造一个心灵家园,让他们体验城市时尚,感受社会温暖,既给农村孩子们送去了一个快乐、健康的暑假,又给他们的父母亲——农民工们带去了安慰和希望。
  
  大雅——拒绝八卦、恶俗、低俗、庸俗
  多年来,《钱江晚报》一直致力于提高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努力改进采编人员的作风、文风、学风,摒弃粗言劣语、假言伪语,力求嘉言善语和高品位的文格、报格。
  以基层联系点制度为抓手,以坚持新闻真实性为核心价值观,全面改进采访作风。多年以来,《钱江晚报》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层联系点制度和丰富有效的联系点形式,所有采编人员必须建立1至3个基层联系点,总结并推广了挂职助理型、专题调研型、蹲点亲历型、社区谈版型、结对帮扶型、网络版主型、下派驻站型等7种形式,完善了坚持这一制度的基础和保证,基层联系点制度已成为晚报实现作风转变的助推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导向标,锻造采编队伍的试金石。
  创办写作研讨班, 改进文风。2007年春秋两季,《钱江晚报》举办了9期由全体采编人员参加的《聊聊写作吧》写作研讨班,梳理出日常办报中常见的文风和写作技巧问题,每次由一位编委会成员主讲,与会采编人员自由发言,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文风。2008年4月,《钱江晚报》再次推出《新闻报道创新》11期专题研讨班,进一步改进文风,推进新闻报道的创新。
  重读经典、学习先进、汲取营养、改进学风。2007年,作为改进学风的重要手段,《钱江晚报》组织了“重读经典”读书活动,邀请著名学者讲学中国文化、推荐阅读经典著作,努力在报社内部营造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好书的学习氛围。《钱江晚报》更注重向兄弟媒体学习先进经验和理念。《钱江晚报》是全国第一家与新华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地方媒体,在人才培养上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与全国晚报都市报建立友好、密切的兄弟媒体关系,每年都派出数批人马分别前往考察学习。
  
  
  《浙商》:汇聚天下浙商
  《浙商》杂志无疑是浙报集团的一匹黑马。
  
  自古以来,浙江不仅是文采风流之地,更是名商大贾辈出之处。自商品经济萌芽以来,浙江商人便活跃在滚滚商潮之中。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江南岸之后,浙江商人不断续写着历史的辉煌。《浙商》作为国内率先以地缘商人为主要报道和研究对象的财经杂志,正是将浙江商人这个全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创业群体作为自己定位的读者群。
  
  


  “创造、开拓、务实”是人们公认的浙江商人精神,他们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敢为人先。《浙商》同样秉承了这种“浙商精神”,创刊三年多来,突破了传统的办刊理念,借鉴了世界先进的经营模式,拓展杂志新的运作和营销空间,全身心致力于“浙商”品牌的树立与弘扬。
  
  想浙商之所想,忧浙商之所忧
  《浙商》办刊三年多以来,始终坚持想浙商之所想,忧浙商之所忧,先后特别策划、推出了大量深入的浙商报道,真切而生动地总结了浙商事件和人物背后的所得所失。报道一经推出,引起了浙江省内外财经界的高度关注,对浙商群体的健康发展和企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更新运作理念,全面开花
  《浙商》还依托媒体平台,组织了各种浙商活动。从2004年开始,《浙商》就整合各方面资源,每年举办大型的年度浙商大会(论坛)。历次大会都是天下浙商云集交流的盛会,而且规模逐次扩大,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提升了浙商群体在国内外的美誉度,也为浙商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机遇与空间。
  2 0 0 7 年5 月, 《浙商》举办了“ 2 0 0 7 浙商大会暨浙商投资博览会”,据大会组委会统计,在为期三天的会议期间,共有12000多人次的海内外浙商和全国各地的城市代表参观展览和洽谈,共达成投资意向200多亿元。在大会上,《浙商》以“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为主题,向天下浙商发出了历史上首份“浙商社会责任倡议书”, 引领和号召浙商群体实现从“功利浙商”向“公利浙商”转变,进一步推动浙商在新形势下承担社会责任,2000多位与会浙商在倡议书上签名,社会反响颇为强烈。现在,浙商大会已经成为了广大浙商共谋发展的盛会,立足浙江,面向全球,为政府、商界、学界等提供了一个探讨浙商发展的高层对话平台,架起城市与浙商的桥梁,推动“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战略实施。
  浙商理事会则是《浙商》为天下浙商设立的最新思想、最新实践的交流平台。自2004年成立至今,理事会已吸引了150多位浙商的加入,聚集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为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知名浙商。理事会通过高层论坛、交流研讨、投资考察、休闲健身等活动,把成员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他们了解国家新的法规政策、把握热点经济问题、探讨管理新理念、分享企业成败案例、寻找最新投资商机。
  为了沟通读者,《浙商》还组织了“浙商财富快车”, 邀请具有深厚理论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著名企业管理、营销、税务专家与学者为浙商带来最前沿的思想观念、最新颖的管理模式和实践,帮助浙商在企业经营中突破“天花板”、实现“脱胎换骨”。自2005年启动至今,浙江全省已经有近2万名浙商搭乘了这趟带来智慧与商机的“财富快车”。
  
  积极尝试多媒体互动
  为了充分发挥杂志掌握的资源优势,三年来,《浙商》大胆尝试了多媒体互动,进入了多种不同的媒体领域。
  “浙商网”(www.zjsr.com)是由《浙商》杂志和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联合打造的一个商业新闻网站,目前已经崭露头角,正成为浙商网上交流的重要平台,日均访问量达到20万。“浙商网”还精心制作了《浙商》杂志电子版,供网民免费阅读。
  2008年,“浙商网”还将更多地在第一时间发布《浙商》杂志记者采访的商业财经新闻,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更好地传播《浙商》杂志内容,并直播或录播《浙商》杂志主办的活动,开设多媒体视频访谈,并以此为依托打造“浙商手机报”,以刊网互动的形式,为读者和网民提供更好的资讯服务。
  此外,《浙商》还分别与浙江卫视、浙江经视等电视媒体合作,合办《对话浙商》栏目,共同开展了“浙商年度风云人物”评选和“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系列报道等活动。2007年,《浙商》还与浙江卫视一起举办了“2007天下浙商春节联欢晚会”,邀请天下浙商欢聚一堂。
  一直以来,《浙商》都以团结和推动天下浙商发展为己任,坚持以全球视野、本土特色和前瞻性、可读性要求自己,为成为以“思想领跑浙商”的财经杂志而不懈努力。
其他文献
进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规范农村分配关系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从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
黑手转动发票魔方,大把大把的票子流人私囊,转眼间成为暴发户,这是不法“款爷”的一条便捷的发财黑路。 细心察之,发票魔方乃地地道道的魔术骗局,且这种骗局不难解密: 魔术
近几年来,定安县“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但是,“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核心,即对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的工作仍然相当薄弱,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性信息素是雌虫在交配期间释放出的一种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用以吸引雄虫来交配。中国科学院研制合成的性信息素可供测报用的有20余种,其中棉红铃虫和 Sex pheromones ar
甲、酶自杀底物的临床应用一、酶的自杀底物——专一性靶酶的基于机制的失活剂酶在进行酶促反应时,必须先形成酶-底物复合体,然后由复合体分解成最终产物:酶有专一性,故与它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α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α_2激动剂)作为麻醉和外科手术的辅助药物有良好的效果。这些研究证实,α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能降低手术过
2002年度全国注册税务师考试即将开始,热心的读者和打算报考注册税务师的朋友们纷纷打来电话询问有关报考注册税务师的有关问题,现我们带着读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走访了武汉
今天,人们对于财政问题的关心、对于财政改革与发展中难点热点问题的关注,胜过任何一个时期。因为今天的财政更加贴近百姓,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更为密切。此次人代会更是把
由华南农业大学与阳山县农业局共同承担的“稻瘿蚊综合防治新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日前通过了省科委委托省高教厅主持的成果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处于国内同类研究领先
1999年12月24日,财政部科研所编辑部在京举行了“当前财经形势和宏观政策”研讨会。来自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科学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