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地方戏曲进退维谷。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与时俱进,科学创新。一、以"现代性"理念为统率引领创新;二、实行科学有效的创新性继承;三、在艺术本体上实现意象与意境根本创新。当代地方戏曲之创新不是整容美体,而是脱胎换骨,凤凰涅不能小家子气,要用大手笔。本文作者通过独立思考与实践性发现,力求为当代地方戏曲摆脱困境、创新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指点迷津,示以路径。
关键词:地方戏曲;创新发展;现代性;
源远流长的古代戏曲,把发展奔流的使命移交给猛然崛起的京剧后悄然退隐;伴随着京剧奇葩的傲然怒放,地方戏之花在中华大地争奇斗艳。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戏曲如雨后春笋遍地蓬勃,茁壮成长。
但地方戏曲发展到今天,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早已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业内人士及戏曲观众对此十分关注。悲观论者称其为“夕阳艺术”、“博物馆艺术”、“睡美人”。乐观论者却视之为“国粹”、“瑰宝”、“奇葩”,笔者属于持忧患意识的乐观论者。我对当代地方戏曲的基本态度是:如果抱残守缺、孤芳自赏、地方戏曲确实可能成为悲观论者断言的那样子;但只要与时俱进、科学创新,则地方戏曲必然老树新花、梅开二度、自成一道艺术风景线。简言之,当代地方戏曲创新则活,守旧则死。那么当代地方戏曲究竟该如何创新呢?本文立足戏曲实践,针对某些似是而非的“创新论”和“继承论”及其实践、论说当代地方戏曲创新之我见。力求为当代地方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一、以现代性理念为统率引领创新
这是地方戏曲创新发展的前提与关键。在这个问题上,要对两种倾向性认识予以廓清。一是忽略现代性理念这一根本性的创新前提。将戏曲创新仅仅囿于戏曲本体之本身,只在一些枝枝节节的局部问题上做文章。如“新程式”、“快节奏”、“大制作”、“新科技”等等,如此这些当然与地方戏曲创新有关联,但离开了现代性理念这一根本,枝枝节节的局部创新,不足以挽狂澜于既倒,不足以使地方戏曲得到脱胎换骨的新生。二是对“现代性”的认识与理解不透彻不深刻。或失之片面,或流于肤浅。有的把“现代性”等同于西方现代主义;有的“现代性”实际是全盘西化;有的“现代性”只相当于“新儒学”;还有的“现代性”不过是现代科技、现代信息的同义语;也有的“现代性”实际是狭隘民族主义的翻版。如此等等。
以“现代性”理念引领地方戏曲创新,意味着以下几点:一是把地方戏曲置于全球化背景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中,重新审视其价值与兴衰;而不是仅仅从戏曲史、中国文化艺术史的小格局里认识它和对待它,更不能只限于“梨园”这个小圈子看待它,要把它置于全球化这个大屏幕上审视它,摒弃小农意识、小市民意识、小作坊意识、小家子气。二是建构以当代人本主义为魂魄的现代新型戏曲。将现代或后现代背景下的生命感悟,人文情怀、心灵拷问、终极关怀等,鲜活地注入当代地方戏曲、使其魂魄产生质的变化。三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熔自然人生、古今中外于一炉,厚积薄发,博以约出,大胆创新,科学创新。
二、实行科学有效的创新性继承
地方戏曲创新首先要继承,这是共识。但关键在于究竟继承什么,怎样继承。新时期以来,在谈论地方戏曲继承时,有以下几个弊端。一是大而化之、流于空泛。只强调继承,但对继承缺乏科学认知与实践导向。二是谈到继承什么怎样继承时,语焉不详、似是而非、雾里看花、不得要领,缺乏明晰性和实践性;三是认错了门牌,指错了方向和道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
笔者认为,地方戏曲的继承,是科学有效的创新性继承。这种继承本身就是基础性创新,在此意义上的继承,笔者概括为二十四字方针:标举美学精神,抓住本体本质,彰显本真特色,弘扬审美灵魂。具体来说,地方戏曲之继承要抓住以下要领。
1是行动性和动作性。这是各类戏剧的本质与特性,也是戏曲的本质与特性。缺乏行动性与动作性的戏曲,无法演出,也无法让人看下法。以往谈戏曲继承,就戏曲特征特色谈的多,就戏剧本质特性谈的少,仿佛戏曲可以不遵循戏剧艺术的根本法则,而仅靠独有特征与特色而取胜。事实上,不少地方戏曲,正是因为只顾戏曲特色而忽视了戏剧的本质――行动性,以至未能功成正果。
2是写意性的美学精神,写意是艺术方法,也是美学精神。艺术方法是形而下的,是變动不居的;而美学精神是形而上的,是永恒的审美品格。写意性的美学精神是戏曲艺术的灵魂,是其个性、特色、魅力之所在。它君临戏曲艺术本体,统摄戏曲各种艺术手段,整合戏曲诸多艺术方式和艺术方法。因此,在“戏曲化”和戏曲美学的意义上,地方戏曲对古代戏曲的继承,在根本上就是继承其写意性的美学精神,是写意精神主导下的意象与意境,以及简约美和形式美。 三是现实主义精神。戏曲是于再现中表现的写意性、意象性艺术,是泛美的具有唯美主义取向的艺术。它不像话剧那样逼真地再现自然人生图画。但戏曲像话剧一样是为人生为社会的艺术,一样富有现实主义精神,这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优良传统。只不过,戏曲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以意象美、意境美体现出来的,飘逸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故当代地方戏曲要创造性继承古代戏曲一脉相传的现实主义精神,使之富有人生感、时代感、历史感。
三、在艺术本体上实现意象与意境的根本创新
这是当代地方戏曲在艺术本体上的根本性创新。是戏曲创新的重中之重。
意象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本体特征与风格特色,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综合了古代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绘画书法,讲唱文学的戏曲艺术,便自然而然地秉承了这些姐妹艺术的意象基因,在“立象尽意”“观物取象”“物我交感”等哲学――美学观念的基础上,以创造情意与物象交融一体的意象为基本艺术任务。戏曲专家沈达人先生把西方写实话剧概括为“摹象”的戏剧;把西方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现代派戏剧概括为“喻象”的戏剧,而标举戏曲为“意象”的戏剧,这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很有创见地阐明了戏曲艺术最显著最基本的本体特征。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尤其是唐代以后文学艺术的本体特征与风格特色,也是中国古典美学首要的范畴,综合了既有意象又有意境的各姐妹艺术的宋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后来兴起的“花部”地方戏曲,也就自然地融入了姐妹艺术的意境基因,以“情景交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即“有意境”为最高的终极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
当代地方戏曲创新,当然还包括形式与风格的创新,鉴于有关这方面的论说与实践已有许多,本文略而不谈。着重论说以上要旨与我见。以期以此要旨与我见,为当代地方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指点迷津。
关键词:地方戏曲;创新发展;现代性;
源远流长的古代戏曲,把发展奔流的使命移交给猛然崛起的京剧后悄然退隐;伴随着京剧奇葩的傲然怒放,地方戏之花在中华大地争奇斗艳。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戏曲如雨后春笋遍地蓬勃,茁壮成长。
但地方戏曲发展到今天,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早已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业内人士及戏曲观众对此十分关注。悲观论者称其为“夕阳艺术”、“博物馆艺术”、“睡美人”。乐观论者却视之为“国粹”、“瑰宝”、“奇葩”,笔者属于持忧患意识的乐观论者。我对当代地方戏曲的基本态度是:如果抱残守缺、孤芳自赏、地方戏曲确实可能成为悲观论者断言的那样子;但只要与时俱进、科学创新,则地方戏曲必然老树新花、梅开二度、自成一道艺术风景线。简言之,当代地方戏曲创新则活,守旧则死。那么当代地方戏曲究竟该如何创新呢?本文立足戏曲实践,针对某些似是而非的“创新论”和“继承论”及其实践、论说当代地方戏曲创新之我见。力求为当代地方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一、以现代性理念为统率引领创新
这是地方戏曲创新发展的前提与关键。在这个问题上,要对两种倾向性认识予以廓清。一是忽略现代性理念这一根本性的创新前提。将戏曲创新仅仅囿于戏曲本体之本身,只在一些枝枝节节的局部问题上做文章。如“新程式”、“快节奏”、“大制作”、“新科技”等等,如此这些当然与地方戏曲创新有关联,但离开了现代性理念这一根本,枝枝节节的局部创新,不足以挽狂澜于既倒,不足以使地方戏曲得到脱胎换骨的新生。二是对“现代性”的认识与理解不透彻不深刻。或失之片面,或流于肤浅。有的把“现代性”等同于西方现代主义;有的“现代性”实际是全盘西化;有的“现代性”只相当于“新儒学”;还有的“现代性”不过是现代科技、现代信息的同义语;也有的“现代性”实际是狭隘民族主义的翻版。如此等等。
以“现代性”理念引领地方戏曲创新,意味着以下几点:一是把地方戏曲置于全球化背景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中,重新审视其价值与兴衰;而不是仅仅从戏曲史、中国文化艺术史的小格局里认识它和对待它,更不能只限于“梨园”这个小圈子看待它,要把它置于全球化这个大屏幕上审视它,摒弃小农意识、小市民意识、小作坊意识、小家子气。二是建构以当代人本主义为魂魄的现代新型戏曲。将现代或后现代背景下的生命感悟,人文情怀、心灵拷问、终极关怀等,鲜活地注入当代地方戏曲、使其魂魄产生质的变化。三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熔自然人生、古今中外于一炉,厚积薄发,博以约出,大胆创新,科学创新。
二、实行科学有效的创新性继承
地方戏曲创新首先要继承,这是共识。但关键在于究竟继承什么,怎样继承。新时期以来,在谈论地方戏曲继承时,有以下几个弊端。一是大而化之、流于空泛。只强调继承,但对继承缺乏科学认知与实践导向。二是谈到继承什么怎样继承时,语焉不详、似是而非、雾里看花、不得要领,缺乏明晰性和实践性;三是认错了门牌,指错了方向和道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
笔者认为,地方戏曲的继承,是科学有效的创新性继承。这种继承本身就是基础性创新,在此意义上的继承,笔者概括为二十四字方针:标举美学精神,抓住本体本质,彰显本真特色,弘扬审美灵魂。具体来说,地方戏曲之继承要抓住以下要领。
1是行动性和动作性。这是各类戏剧的本质与特性,也是戏曲的本质与特性。缺乏行动性与动作性的戏曲,无法演出,也无法让人看下法。以往谈戏曲继承,就戏曲特征特色谈的多,就戏剧本质特性谈的少,仿佛戏曲可以不遵循戏剧艺术的根本法则,而仅靠独有特征与特色而取胜。事实上,不少地方戏曲,正是因为只顾戏曲特色而忽视了戏剧的本质――行动性,以至未能功成正果。
2是写意性的美学精神,写意是艺术方法,也是美学精神。艺术方法是形而下的,是變动不居的;而美学精神是形而上的,是永恒的审美品格。写意性的美学精神是戏曲艺术的灵魂,是其个性、特色、魅力之所在。它君临戏曲艺术本体,统摄戏曲各种艺术手段,整合戏曲诸多艺术方式和艺术方法。因此,在“戏曲化”和戏曲美学的意义上,地方戏曲对古代戏曲的继承,在根本上就是继承其写意性的美学精神,是写意精神主导下的意象与意境,以及简约美和形式美。 三是现实主义精神。戏曲是于再现中表现的写意性、意象性艺术,是泛美的具有唯美主义取向的艺术。它不像话剧那样逼真地再现自然人生图画。但戏曲像话剧一样是为人生为社会的艺术,一样富有现实主义精神,这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优良传统。只不过,戏曲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以意象美、意境美体现出来的,飘逸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故当代地方戏曲要创造性继承古代戏曲一脉相传的现实主义精神,使之富有人生感、时代感、历史感。
三、在艺术本体上实现意象与意境的根本创新
这是当代地方戏曲在艺术本体上的根本性创新。是戏曲创新的重中之重。
意象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本体特征与风格特色,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综合了古代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绘画书法,讲唱文学的戏曲艺术,便自然而然地秉承了这些姐妹艺术的意象基因,在“立象尽意”“观物取象”“物我交感”等哲学――美学观念的基础上,以创造情意与物象交融一体的意象为基本艺术任务。戏曲专家沈达人先生把西方写实话剧概括为“摹象”的戏剧;把西方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现代派戏剧概括为“喻象”的戏剧,而标举戏曲为“意象”的戏剧,这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很有创见地阐明了戏曲艺术最显著最基本的本体特征。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尤其是唐代以后文学艺术的本体特征与风格特色,也是中国古典美学首要的范畴,综合了既有意象又有意境的各姐妹艺术的宋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后来兴起的“花部”地方戏曲,也就自然地融入了姐妹艺术的意境基因,以“情景交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即“有意境”为最高的终极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
当代地方戏曲创新,当然还包括形式与风格的创新,鉴于有关这方面的论说与实践已有许多,本文略而不谈。着重论说以上要旨与我见。以期以此要旨与我见,为当代地方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