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校园文明建设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明建设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意义。良好的校园文明是严谨的科学精神、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良的学习风气、文明的素质修养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综合体现。校园文明的建设工作就是努力营造这种高品位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感悟、去思考、去理解,在这种氛围中净化灵魂,净化人格,完善自己。
  我们认为,校园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文明、秩序文明和人文风气的文明。良好的环境是基础,是校园文明建设的出发点;规范的秩序是必要条件,是约束不文明行为的重要手段;人文风气文明是核心,是校园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一、环境文明
  
  良好的环境文明是校园文明建设的第一步,是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的前提。
  
  1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于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更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校园就更要体现出高于社会的文明格调,从建筑到景观布置,一场一景、一草一木都要给人以美的感受,通过绿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无声地“说话”。让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校风等从这些物质环境上反映出来,利用学校的建筑、雕塑、景点设计,甚至是公告栏、路标来影响校园内活动者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使其在有意无意之间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修养的提高。
  
  2 人际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调查表明,“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和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在现代教育中最受学生的欢迎。我们首先应该培养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能够与学生和睦相处,融洽交流,形成一种严肃、活泼,自由、向上的校园人际氛围;其次在日常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良、真诚、宽容、乐观的个性品质;同时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给人的心理造成的冲击和压力,要开展多方面的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咨询等各种活动,在学生间营造一种轻松、友好、互信的心理环境。
  
  3 文化环境
  建设一所有自己文化特色的高校,就必须营造自己特色的文化环境。当然,文化环境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积淀过程。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包括道德规范、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心理趋向及价值观念等,它的显著特征是具有感染力。文化教育潜移默化,感召力大,穿透力强,作用面广。’校训就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集中体现,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博学使思”,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等等。高校要通过明确的校训,确立自身的文化取向,然后在学生活动中将自己的文化特色渗透进去,在学校的各种宣传中体现自己的文化特点,在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要求广大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语举止,围绕学校发展的文化趋向,带动影响广大同学培养相应的文化观念,就能有效推动学校特色文化环境的建立。要把学校建设成文化的宝库,一个人置身于其中,就能感受到一种科学与知识的气息。
  
  二、秩序文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生活应该井井有条、管理规范,师生行为有节、按章办事,而不是杂乱无章、无轨可循。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秩序是一所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最佳体现,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的具体落实,也是建设校园文明的前提和制度保障。
  
  1 生活秩序
  生活秩序是对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提出的规范要求,是校园文明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一套完备的生活规范秩序,可以有效地约束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让学生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当这些秩序规范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机制一步步为学生所注意和遵守的时候,一种良好的生活秩序就形成了。这种良好的生活秩序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持,就能够成为自然而然的规范,从而形成文明的生活秩序。
  
  2 教学秩序
  教学秩序是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与规范。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都是教学秩序的一部分。良好的教学秩序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来营造。应该依据教学要求和法律要求制定各种规范的规章制度,既要求学生,也要求老师,建立教学计划规范、课堂气氛活跃和考试严谨严格的教学秩序。
  
  3 管理秩序
  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学校文明的重要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过去教师是知识的化身、高高在上,学生就是下级,就是服从者,这样的管理秩序培养出的学生缺少创造精神和独立人格。我们的管理秩序应该建立在平等友爱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避免制订“霸王条款”,才能营造出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管理秩序。
  
  三、人文风气
  
  校园中的人文风气对于校园文明的导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建立良好校园文明的核心。
  
  1 学生的人文风气建设
  学生的人文风气是指大学生群体中的人文文化规则,如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信念、举止言谈、服饰等。学生的人文风气与社会风气问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同时还受到学校校风和传统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风气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在学生相应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和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学生们的集体组织观念和团队精神;二是通过推广日常文明用语活动,教育学生文明交往,拒绝粗话、脏话,交往得体,要具备良好的语言仪态;三是深入进行道德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善良待人、诚实做事,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作风和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2 教师人文风气建设
  教师的人文风气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与其他职业群体所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语言符号等。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老师有一些不良习气,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坏的影响。所以对于老师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维护象牙塔的纯洁,在自己一言一行中起到榜样的作用;二是严格教学,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现在有些教师收受学生贿赂,在考试的时候“开绿灯”,对于这种现象要严厉查处,严惩不贷;三是老师要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融洽相处,能够在日常的聊天谈心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并以自己的良好风范感染学生,使师生们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共同进步。
  
  3 行政管理人员的人文风气建设
  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按章办事,讲求工作效率,服从工作安排。但行政管理人员由于掌握着一定行政权力,容易受到社会风气冲击,在人文风气建设中总是成为备受关注的群体。而今也出现了一些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态度恶劣,工作效率低下,讲究大吃大喝,语言行为粗鲁,在学生中造成了极坏影响。为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建立良好的行政管理人员工作风气:一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依据,严格约束行政管理人员的言行,实行工作限时完成制,督促他们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工作;二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带头抵制公款吃喝、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在广大行政管理人员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对出现不正之风的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理;四是严把行政管理人员录用关,品德差的坚决不要,对已经录用行的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的修养和素质,推动工作高效开展。
  重视校园文明建设,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事实上,对校园文明的研究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已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了。在人类社会进入2l世纪的今天,再来谈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对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大力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优化育人环境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校园文明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所以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并持之以恒。相信伴随着校园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能够营造出催人奋进、积极进取的学习气氛,建设出高层次、高品位的育人环境,从而进一步推进高校发展,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素质人才。
其他文献
教师权威是维持教育教学秩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是学校教育权威最集中、最直接的表现,这在高等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高校教师往往被认定为某特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够对某一问题提出独树一帜的观点,被社会和公众赋予了很高的权威性。在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背景下,为确保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的有序性、可控性和高效性,就需要一定教师权威的支撑与保驾。教师的外在权威是教师对众多不同需要和个性差异的学生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师首先应当是人才。那么,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群体,应当怎样营建自身的素质结构,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可以说,不同的时期和条件,赋予教师职业素质以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新时期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应涵盖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和教育特质三大要素。    一、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主导    每当提及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可能会感到它大而空,是“务虚”。有不少人认为,教师只要掌
基于异步多雷达的目标跟踪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军事打击与防御、航空航天、机器人导航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结合“十一五”武器装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而研究生德育工作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核心,在研究生全面培养中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研究生的德育教育问题也日益彰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亟待改革。    一、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断层。这里所谓的“断层”,是指由于学校对研究生
近年来,国内教育理论界在广泛探讨德育脱离实际、实效低迷的问题时,普遍认为本来源于生活、为解决生活问题和应答人生困惑而产生的道德理论,在实践中却与生活发生了疏离,成为道德教条,使受教育者感到窒息,无法真正提升其道德水平,过上美好的生活。针对这一点,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德育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倡导德育要回归生活。德育面对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应该鼓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过“善的
精准施肥是精准农业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而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的快速准确获取是精准施肥的关键。目前,土壤养分的检测以农田采样、实验室预处理、检测为主,不能满足快速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