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进入新时代,对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还包括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高校要肩负起这一重任,通过对美育教育工作进行改革,推动高校美育教育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美育教育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并且对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研究目前对还停留在较早时代,对进入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研究还未有深入的研究,进入新时代社会各领域随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高速发展,对高校美育教育必然提出新的具体的改革要求,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工作改革研究具有新的时代性意义和学术价值。因此,要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校美育教育新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高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091-04
【本文著录格式】陈超.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教育改革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91-94.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2020年度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项目编号:JAS20772)
在当代社会,高校越来越重视美育教育,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必修科目,充分发挥美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育与人格塑造的关键作用。“美育”一词出现于18世纪,是由德国著名美学家、哲学家、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正式提出,并详细阐述了它的概念与内涵。美育即为培养学生的审美与美感,使孩子具备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教育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塑造完美人才。高校开展美育教育,其宗旨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其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美育教育的意义
(一)推动德智体各育发展
在我国贯彻多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中就有“美”的教育,美育对学生而言,在德智体各育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协调、渗透等潜移默化的提升德智体美,又被成为德智体各育的“综合中介”。首先,培养品质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目标,美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方式。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德育是常规科目,一般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侧重理论知识的教育,美育是借助情感达到熏陶的作用,德育在美育的辅助下,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与教化,给予学生直击心灵深处的洗涤。其次,美育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思维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心智能力包括抽象思維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这两种能力是从事艺术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关键,要想提高这两种能力,必须从美育入手,调动大脑机能,使大脑对外界事物产生较强的反映,提高大脑的活跃度。再次,美育与体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身心愉悦,对身体的各个器官起到好的调节作用,体育运动本身就代表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美育侧重心理健康,体育侧重身体健康,二者相辅相成,又互为基础,使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塑造良好道德品质
美育不仅会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去领会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还会在塑造人优秀品质中发挥关键作用。美育借助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让学生们在领略的过程中知道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生活、信念、抗争与不屈,在艺术的熏陶中,体会人间百态,接受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洗涤并净化心灵,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健康的成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只有童话,更要有英雄、有榜样、有标杆。美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们对社会以及他人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尽力将他人的优点转化到自己身上,实现自身魅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制定人生规划,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斗、拼搏,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三)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具有四大职能,分别为育人、科研、社会服务任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高校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场所,肩负着文化传承、繁荣、创新的重担,美育教育就是实施这一重担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美育教育必须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主动担负起这一使命,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入新时代新的文化艺术元素,使得传统文化融入新的血液,在以高校学生为媒介,带着中国优秀的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此同时,美育教育在实践中,要根据我国的当前的现状,以文化本体,中西交融为立场,重点培育学生的审美、人文等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他们用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融入社会;与此同时,陶冶高尚情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强烈的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与自信,让高校学生清楚自己作为当代新青年,担负着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二、高校美育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美育凭其在高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引起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对美育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将美育教育列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大力推动美育教育改革,逐步将美育教育推行到各个教育阶段。在新时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要更加重视美育教育,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大力推动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美育教育逐渐引起我国政府的关注,先后出台各项政策文件,对高校这一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提出了很多的要求与规划。1988年,出台关于高校美育教育1991年至2000年发展规划的政策文件;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要着重关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高材生;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就明确提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2009年召开关于高校美育教育规划的座谈会,内容包含对美育教育教材的纂写以及美育课程的合理设置;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中,充分肯定了美育的重要性,并对做好美育工作提出了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美育教育已经平稳渡过了复苏期、发展期,现如今,正在向规范化的成熟期迈进,具体发展现状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概括。 一方面,艺术类院校的数量逐年递增,艺术生人数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以美术院校为例,近年来,不仅专业美术院校数量增多,而且许多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都开设了美术专业。与此同时,美术专业的类别更加丰富,在基础的美术理论与专业绘画之外,增加了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动画、建筑设计、舞美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美术院校的增加以及专业的细化,让更多的美术爱好者选择美术类院校以及专业,使得美术类艺术生比例逐渐上涨。这些都有效的传播了艺术,提升了美育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另一方面,各类高校都更加关注美育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美育教育体系,开设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类公开课、选修课,并定期开展座谈会、展览等,通过设置学时学分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美育教育中,提升自我文化修养。
三、高校美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高校间对美育的重视度差异较大
各级各类高校由于自身条件以及对美育教育的认识存在差异,造成学校在对美育教育的部门设置、师资配备以及课程安排上呈现出极度的不平衡状态,尤其是在双一流大学与其他院校之间,以及学校位于一线城市与位于二三线城市之间的差距更加显著。总体来说,坐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双一流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美育方面的教育,并且具备实施美育教育的条件,但是,在中国这类院校的比重较小,大多数坐落于二三线城市的普通院校仍旧处于对美育教育认识不足的状态,学校既没有设立专门负责美育教育的管理机构,又没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美育课程;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美育课程但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美育教育课程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未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的高校设有专门的美育教研室,并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程,但是没有配备专职的教师队伍,在招录外聘教师时缺乏规范、统一的招录标准与流程,外聘教师授课能力参差不齐。从笔者走访调查得知,知名的综合类老牌大学一直都保留着美育教育的传统,而且相关课程安排科学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了美育教育的作用。但是,位于二三线城市的各类院校,由于学校自身的条件限制,如办学规模、资金投入等,在美育方面未有过多的投入,但这些都并非是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这些学校对美育教育缺乏认识,以至于在重视程度、师资配备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缺失。
(二)目标定位尚不准确
只有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才能得出对事物正确认识和判断,进而对实践有更加合理、具体的指导。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美育教育而言,在教学目标定位方面存在三个较为严重的误区:首先,将美育视为艺术教育,培育学生艺术技能。美育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各方面,并且二者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艺术教育重在培育学生技能,让学生通過技术培育提升特定的艺术能力,进而实现就业,而美育侧重于精神方面的培育与熏陶,通过形式多样的美育课程,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其次,将美育视为美学知识教育,美育教育流于表面。美学知识只能让受教育者提升美学理论素养,无法真正提高审美能力,美育与美学知识教育相比更加强调教育的过程而非结果,因而并不能将美育完全等同于美学知识教育,美学知识教育只是美育教育的基础。再次,将美育当作德育的手段与方式,弱化美育的功能。在当今社会,德育被放在首要地位,除了智育、体育,几乎所有教育都可以归属于德育,自然而言美育也被视作德育中的一部分。
(三)美育师资队伍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各类硬件设施尤其是与教学活动相关的设备都完成了更新换代,满足现代教育得要求,因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美育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的要求极高,若教师缺乏一定的美学功底和艺术修养,将直接导致教师无法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我国当前高校的美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我国高校缺乏在制度层面对美育教师的保障,大多数高校为聘用专业的美育教师,大多采用外聘的方式,薪酬以及激励机制与其他教师差距较大,极大的打击了美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另一方面,美育教师缺乏系统科学的培训。在我国,对美育教师专业的培训极少,大多数美育教师都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授课,并不能完全将美育思想融入到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技巧与方式。
(四)美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许多高校均已开设美育课程,但由于起步较晚,现在仍旧在探索过程中,因而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课程安排较少、涵盖学生的范围较窄。在许多高校,由于美育类的课程较少,人数有限,许多喜欢美育课程的学生无法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造成了“想选选不上,想学学不着”的情形,美育课程的设立仅仅变为一种形式,不能满足大多数美育爱好者的需求。二是美育课程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课堂体验感与效果不佳。美育与一般的课程存在本质区别,若仍旧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完全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审美的需求,更是偏离了美育教育设置的初衷,让美育教育流于形式。三是选择美育课并不是出于内心的喜欢,更多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高校学分制的管理模式让大多数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程时,将是否能顺利拿到学分当作主要的选择依据,而非个人兴趣爱好,因此美育课程就被视作容易拿到学分的课程受到大家的追捧,这就造成许多真正热爱美育的学生反而选不到课的现象。
四、新时代背景下美育教育改革措施
(一)明确美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的背景下,要发挥美育教育在培育人才方面的关键作用,必须提升政府、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政府层面,国家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关注美育教育的发展,将美育教育纳入教育法律法规之中,并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做出明确的规划与要求,引导高校逐步完善美育教育工作。在学校层面,高校要完善与美育教学与教研相关的管理机构,提高各职能部门对美育的重视,推动美育教育稳步发展。设置单独的美育机构,对学校的美育教育进行总体的规划与布局,明确部门职责与分工,完善课程种类、学时的设置,让美育工作在高校教学中得到更加广泛地渗透;健全美育部门,按照总体布局与分工,制定各部门具体的实施方案,将校内外资源得到良好的整合。与此同时,美育机构要注重加强美育的宣传与引导,首先,要让高校的高层管理者以及各级主管重视学校的美育教育,明确美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品德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充分提高高校教师以及辅导员对美育的认识,将美育工作渗透到自己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再次,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类团体,如党支部、社团等,形成引导大学生参与美育的动员组织机制。社会层面,要通过新型的传播方式,如微博、公众号、抖音等,让社会各界了解美育,并认同美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学生家长,他们对美育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的看法。 (二)设定高校美育教学的既定目标
人在实施各类活动前会通过设定目标来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是目标设定理论。目标凭借其激励作用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最直接的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教育目标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它是对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这一过程收获知识的预期。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指出,每种教育思想都会产生一种潜在的教育目标。新时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综合素质方面,如志存高远、奋发有为、情操高尚、独立自主、锐意创新等,因此高校美育教育要设定以下目标: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又称为艺术鉴赏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是主体以主观爱好形成的对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他们改变自己,由内而外散发魅力,而且通过自身的改变逐步改变世界,推动社会朝着更加文明、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其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因此当代青年必须要具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美育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敏锐的捕捉美,把握对象美的感性特征与细节,这些都将成为创新的源泉,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再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美育能够使得人格中感性与理性的部分实现和谐统一,帮助学生形成稳定化、普遍化的理想人格结构,进而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格品质。
(三)加强美育教育的师资团队建设
教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规划者与引导者,教师的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高校美育教育改革首先要实现专业化美育教师队伍的搭建与完善,才能保障高校美育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高校教师要言传身教,教师对学生而言是自己接触到的最直接的审美对象,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优秀品质、端庄的仪表及得体的服饰等方面的审美态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受到影响,这样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与教学能力,并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与方式,确保美育课程发挥积极的育人作用,让大学生真正通过美育课程掌握美学知识、树立审美意识,提升审美感受力。高校可以为美育教师安排相关的专题培训、艺术展览、座谈讲座等,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美学素养得到不断地完善与更新。教师自身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论坛、展览等吸纳新的美学概念与元素,提升自身美学修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工作中有意识的加强育人技能,尊重育人规律,掌握育人方法,提升育人效果,在教学中,多利用新型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突出艺术的特色与属性,以此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完善美育课程体系
高校美育教育并不是用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需要建立独立、规范、多层次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开设与美育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任何科目的学习都要从理论知识开始,它是学习的基础。通过岁美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们逐渐去了解、认识美育的基本内涵及原理,并重视自身美育素养的提升。其次,高校要重视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并将美育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艺术类课程的开设能够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审美能力的提升十分显著。高校应该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美育课程,建立以此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美育课程体系,研制高质量的课程安排,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实现。与此同时,在其他课程中也要适当的渗透美育的理念,例如可以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加入一些美学理论与美学概念,例如山水意境、楚辞浪漫精神等。再次,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借助新型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库,下载相关文献了解学术研究近况,并搜索相关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利用PPT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呈现美育知识。当然,也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变被动为主动。
五、結论
对个人而言,美不仅是指在外在美,还包括内在美,美育教育能真正实现个人由内而外的美,因此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作为美育教育的主战场,要担负起美育改革的重担,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保证美育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社会各界都应对美育有全面的认识,并明确美育教育的重要地位,高等院校则应以美育教育工作为核心,通过设定美育教育教学的既定目标、加强美育教育师资团队建设、完善美育课程体系等措施完善我国的美育工作,推动教育改革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秦登伟等.美的教育研究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2]易晓明.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新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汤旭梅.大学美育理论及其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
[4]王旭晓.美育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钱峰.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美育工作的必然性及实施途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4):30-32.
[6]丁予茜.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加强高校美育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40-41.
[7]李稳.当代高校美育现状以及新出路的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122-124.
[8]王慎十.面向新时代的美育工作[J].艺术工作,2019(2):6-9.
[9]李明昱.新媒时代下提升高校学生美育素养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37-39.
作者简介:陈超(1981-),男,福建南平,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高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091-04
【本文著录格式】陈超.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教育改革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91-94.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2020年度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项目编号:JAS20772)
在当代社会,高校越来越重视美育教育,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必修科目,充分发挥美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育与人格塑造的关键作用。“美育”一词出现于18世纪,是由德国著名美学家、哲学家、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正式提出,并详细阐述了它的概念与内涵。美育即为培养学生的审美与美感,使孩子具备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教育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塑造完美人才。高校开展美育教育,其宗旨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其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美育教育的意义
(一)推动德智体各育发展
在我国贯彻多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中就有“美”的教育,美育对学生而言,在德智体各育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协调、渗透等潜移默化的提升德智体美,又被成为德智体各育的“综合中介”。首先,培养品质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目标,美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方式。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德育是常规科目,一般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侧重理论知识的教育,美育是借助情感达到熏陶的作用,德育在美育的辅助下,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与教化,给予学生直击心灵深处的洗涤。其次,美育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思维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心智能力包括抽象思維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这两种能力是从事艺术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关键,要想提高这两种能力,必须从美育入手,调动大脑机能,使大脑对外界事物产生较强的反映,提高大脑的活跃度。再次,美育与体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身心愉悦,对身体的各个器官起到好的调节作用,体育运动本身就代表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美育侧重心理健康,体育侧重身体健康,二者相辅相成,又互为基础,使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塑造良好道德品质
美育不仅会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去领会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还会在塑造人优秀品质中发挥关键作用。美育借助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让学生们在领略的过程中知道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生活、信念、抗争与不屈,在艺术的熏陶中,体会人间百态,接受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洗涤并净化心灵,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健康的成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只有童话,更要有英雄、有榜样、有标杆。美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们对社会以及他人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尽力将他人的优点转化到自己身上,实现自身魅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制定人生规划,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斗、拼搏,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三)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具有四大职能,分别为育人、科研、社会服务任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高校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场所,肩负着文化传承、繁荣、创新的重担,美育教育就是实施这一重担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美育教育必须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主动担负起这一使命,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入新时代新的文化艺术元素,使得传统文化融入新的血液,在以高校学生为媒介,带着中国优秀的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此同时,美育教育在实践中,要根据我国的当前的现状,以文化本体,中西交融为立场,重点培育学生的审美、人文等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他们用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融入社会;与此同时,陶冶高尚情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强烈的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与自信,让高校学生清楚自己作为当代新青年,担负着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二、高校美育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美育凭其在高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引起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对美育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将美育教育列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大力推动美育教育改革,逐步将美育教育推行到各个教育阶段。在新时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要更加重视美育教育,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大力推动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美育教育逐渐引起我国政府的关注,先后出台各项政策文件,对高校这一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提出了很多的要求与规划。1988年,出台关于高校美育教育1991年至2000年发展规划的政策文件;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要着重关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高材生;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就明确提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2009年召开关于高校美育教育规划的座谈会,内容包含对美育教育教材的纂写以及美育课程的合理设置;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中,充分肯定了美育的重要性,并对做好美育工作提出了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美育教育已经平稳渡过了复苏期、发展期,现如今,正在向规范化的成熟期迈进,具体发展现状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概括。 一方面,艺术类院校的数量逐年递增,艺术生人数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以美术院校为例,近年来,不仅专业美术院校数量增多,而且许多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都开设了美术专业。与此同时,美术专业的类别更加丰富,在基础的美术理论与专业绘画之外,增加了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动画、建筑设计、舞美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美术院校的增加以及专业的细化,让更多的美术爱好者选择美术类院校以及专业,使得美术类艺术生比例逐渐上涨。这些都有效的传播了艺术,提升了美育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另一方面,各类高校都更加关注美育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美育教育体系,开设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类公开课、选修课,并定期开展座谈会、展览等,通过设置学时学分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美育教育中,提升自我文化修养。
三、高校美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高校间对美育的重视度差异较大
各级各类高校由于自身条件以及对美育教育的认识存在差异,造成学校在对美育教育的部门设置、师资配备以及课程安排上呈现出极度的不平衡状态,尤其是在双一流大学与其他院校之间,以及学校位于一线城市与位于二三线城市之间的差距更加显著。总体来说,坐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双一流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美育方面的教育,并且具备实施美育教育的条件,但是,在中国这类院校的比重较小,大多数坐落于二三线城市的普通院校仍旧处于对美育教育认识不足的状态,学校既没有设立专门负责美育教育的管理机构,又没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美育课程;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美育课程但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美育教育课程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未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的高校设有专门的美育教研室,并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程,但是没有配备专职的教师队伍,在招录外聘教师时缺乏规范、统一的招录标准与流程,外聘教师授课能力参差不齐。从笔者走访调查得知,知名的综合类老牌大学一直都保留着美育教育的传统,而且相关课程安排科学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了美育教育的作用。但是,位于二三线城市的各类院校,由于学校自身的条件限制,如办学规模、资金投入等,在美育方面未有过多的投入,但这些都并非是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这些学校对美育教育缺乏认识,以至于在重视程度、师资配备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缺失。
(二)目标定位尚不准确
只有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才能得出对事物正确认识和判断,进而对实践有更加合理、具体的指导。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美育教育而言,在教学目标定位方面存在三个较为严重的误区:首先,将美育视为艺术教育,培育学生艺术技能。美育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各方面,并且二者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艺术教育重在培育学生技能,让学生通過技术培育提升特定的艺术能力,进而实现就业,而美育侧重于精神方面的培育与熏陶,通过形式多样的美育课程,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其次,将美育视为美学知识教育,美育教育流于表面。美学知识只能让受教育者提升美学理论素养,无法真正提高审美能力,美育与美学知识教育相比更加强调教育的过程而非结果,因而并不能将美育完全等同于美学知识教育,美学知识教育只是美育教育的基础。再次,将美育当作德育的手段与方式,弱化美育的功能。在当今社会,德育被放在首要地位,除了智育、体育,几乎所有教育都可以归属于德育,自然而言美育也被视作德育中的一部分。
(三)美育师资队伍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各类硬件设施尤其是与教学活动相关的设备都完成了更新换代,满足现代教育得要求,因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美育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的要求极高,若教师缺乏一定的美学功底和艺术修养,将直接导致教师无法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我国当前高校的美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我国高校缺乏在制度层面对美育教师的保障,大多数高校为聘用专业的美育教师,大多采用外聘的方式,薪酬以及激励机制与其他教师差距较大,极大的打击了美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另一方面,美育教师缺乏系统科学的培训。在我国,对美育教师专业的培训极少,大多数美育教师都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授课,并不能完全将美育思想融入到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技巧与方式。
(四)美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许多高校均已开设美育课程,但由于起步较晚,现在仍旧在探索过程中,因而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课程安排较少、涵盖学生的范围较窄。在许多高校,由于美育类的课程较少,人数有限,许多喜欢美育课程的学生无法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造成了“想选选不上,想学学不着”的情形,美育课程的设立仅仅变为一种形式,不能满足大多数美育爱好者的需求。二是美育课程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课堂体验感与效果不佳。美育与一般的课程存在本质区别,若仍旧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完全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审美的需求,更是偏离了美育教育设置的初衷,让美育教育流于形式。三是选择美育课并不是出于内心的喜欢,更多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高校学分制的管理模式让大多数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程时,将是否能顺利拿到学分当作主要的选择依据,而非个人兴趣爱好,因此美育课程就被视作容易拿到学分的课程受到大家的追捧,这就造成许多真正热爱美育的学生反而选不到课的现象。
四、新时代背景下美育教育改革措施
(一)明确美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的背景下,要发挥美育教育在培育人才方面的关键作用,必须提升政府、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政府层面,国家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关注美育教育的发展,将美育教育纳入教育法律法规之中,并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做出明确的规划与要求,引导高校逐步完善美育教育工作。在学校层面,高校要完善与美育教学与教研相关的管理机构,提高各职能部门对美育的重视,推动美育教育稳步发展。设置单独的美育机构,对学校的美育教育进行总体的规划与布局,明确部门职责与分工,完善课程种类、学时的设置,让美育工作在高校教学中得到更加广泛地渗透;健全美育部门,按照总体布局与分工,制定各部门具体的实施方案,将校内外资源得到良好的整合。与此同时,美育机构要注重加强美育的宣传与引导,首先,要让高校的高层管理者以及各级主管重视学校的美育教育,明确美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品德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充分提高高校教师以及辅导员对美育的认识,将美育工作渗透到自己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再次,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类团体,如党支部、社团等,形成引导大学生参与美育的动员组织机制。社会层面,要通过新型的传播方式,如微博、公众号、抖音等,让社会各界了解美育,并认同美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学生家长,他们对美育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的看法。 (二)设定高校美育教学的既定目标
人在实施各类活动前会通过设定目标来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是目标设定理论。目标凭借其激励作用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最直接的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教育目标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它是对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这一过程收获知识的预期。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指出,每种教育思想都会产生一种潜在的教育目标。新时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综合素质方面,如志存高远、奋发有为、情操高尚、独立自主、锐意创新等,因此高校美育教育要设定以下目标: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又称为艺术鉴赏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是主体以主观爱好形成的对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他们改变自己,由内而外散发魅力,而且通过自身的改变逐步改变世界,推动社会朝着更加文明、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其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因此当代青年必须要具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美育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敏锐的捕捉美,把握对象美的感性特征与细节,这些都将成为创新的源泉,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再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美育能够使得人格中感性与理性的部分实现和谐统一,帮助学生形成稳定化、普遍化的理想人格结构,进而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格品质。
(三)加强美育教育的师资团队建设
教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规划者与引导者,教师的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高校美育教育改革首先要实现专业化美育教师队伍的搭建与完善,才能保障高校美育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高校教师要言传身教,教师对学生而言是自己接触到的最直接的审美对象,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优秀品质、端庄的仪表及得体的服饰等方面的审美态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受到影响,这样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与教学能力,并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与方式,确保美育课程发挥积极的育人作用,让大学生真正通过美育课程掌握美学知识、树立审美意识,提升审美感受力。高校可以为美育教师安排相关的专题培训、艺术展览、座谈讲座等,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美学素养得到不断地完善与更新。教师自身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论坛、展览等吸纳新的美学概念与元素,提升自身美学修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工作中有意识的加强育人技能,尊重育人规律,掌握育人方法,提升育人效果,在教学中,多利用新型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突出艺术的特色与属性,以此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完善美育课程体系
高校美育教育并不是用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需要建立独立、规范、多层次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开设与美育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任何科目的学习都要从理论知识开始,它是学习的基础。通过岁美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们逐渐去了解、认识美育的基本内涵及原理,并重视自身美育素养的提升。其次,高校要重视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并将美育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艺术类课程的开设能够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审美能力的提升十分显著。高校应该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美育课程,建立以此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美育课程体系,研制高质量的课程安排,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实现。与此同时,在其他课程中也要适当的渗透美育的理念,例如可以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加入一些美学理论与美学概念,例如山水意境、楚辞浪漫精神等。再次,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借助新型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库,下载相关文献了解学术研究近况,并搜索相关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利用PPT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呈现美育知识。当然,也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变被动为主动。
五、結论
对个人而言,美不仅是指在外在美,还包括内在美,美育教育能真正实现个人由内而外的美,因此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作为美育教育的主战场,要担负起美育改革的重担,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保证美育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社会各界都应对美育有全面的认识,并明确美育教育的重要地位,高等院校则应以美育教育工作为核心,通过设定美育教育教学的既定目标、加强美育教育师资团队建设、完善美育课程体系等措施完善我国的美育工作,推动教育改革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秦登伟等.美的教育研究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2]易晓明.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新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汤旭梅.大学美育理论及其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
[4]王旭晓.美育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钱峰.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美育工作的必然性及实施途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4):30-32.
[6]丁予茜.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加强高校美育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40-41.
[7]李稳.当代高校美育现状以及新出路的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122-124.
[8]王慎十.面向新时代的美育工作[J].艺术工作,2019(2):6-9.
[9]李明昱.新媒时代下提升高校学生美育素养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37-39.
作者简介:陈超(1981-),男,福建南平,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