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活方式、学习环境及人际关系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发生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人日益增多。据美国心理卫生组织统计:有20%的人存在着心理障碍问题,其中青少年期为易发期、初发期或多发期。我国调查统计显示,发现有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初中、高中、大学的百分比分别为13.76%,18.79%,25.39%。此项调查还显示:心理问题的产生,农村多于城市,女生多于男生。
高中生伴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心理也逐渐向成熟过渡。伴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和学习中各种矛盾、各种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了矛盾和不适应,出现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人格形成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并且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因此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求给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1.量表介绍
采用由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并由我国华南师大心理学系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量表具有信度、效度高的优点,是测量中小学生一般性焦虑即慢性焦虑的一个较好的量表。
2.操作过程
严格按照心理测试的操作要求进行测试,对我校高一新生15个班全体学生进行了抽样测试。为了便于统计分析,从中进一步随机抽取样本417人,性别比率如下表:
三、测试结果
1.我校新生MHT测试结果概述
在本测试中,我校新生样本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有200人,占被试人数的47.96%,比率高于国内测试结果,表明我校新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予以重视。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为其学习困难和成绩不良及影响其正常发展的内部原因。
2.MHT八项内容量表的具体检出率
由于一名学生可能有一种或多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八大问题的总检出率为47.96%,由上表可以看出,八项量表内容检出率依次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本次测试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焦虑,表现为担心考试失败,担心老师提问,考试时怯场,多次学习上的经历失败和痛苦的体验后,这种焦虑会进一步增强。第二位的是过敏倾向,表现为感受性较强,对事敏感,对事担心。第三位的是身体症状,学生经常感到心跳、头痛、疲劳、失眠等身体问题,主要与学生的性格和身体有关,体质较弱的容易出现上述问题。第四位的是自责倾向,指自己责备自己的倾向,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自信心较低,做事容易失败。第五位的是对人焦虑,是指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不安和过分的紧张,这些学生往往是人际交往经验不足或是家教过于严厉,造成人际关系的难以适应。第六位的是孤独倾向,表现为不喜欢与人交往,喜欢独处,其形成与学生的性格有关,往往是由自卑和冷漠造成的。第七位的是冲动倾向,表现为自制力差。第八位是恐怖倾向,这种情况往往由于过度保护而产生的,表现为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胆怯。
3.男女学生MHT测试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女生比男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经过统计,结果差异异常显著。从测试内容发现,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于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方面。
4.城乡学生MHT测试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来自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都普遍存在相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结果差异性不大,不具有近一步研究的价值。
四、建议与对策
1.创设良好的在校环境,改善其心理状况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和智力的开发。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极其密切的,心理健康可以说是有效学习的基础,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转化差生、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在校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学习。
优良的校风、校训、教风和学风,是一个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的主导。通过校风来发挥同化作用,使新进入这个环境的学生,很快受到同化,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熏陶或感染,并较快的适应新环境,从而避免产生心理上的不适而发生心理问题。通过校风的约束作用,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学生会自觉地约束自己,自觉地维护学校的荣誉,学会自主管理。通过校风的衡量作用,使学生来认识他人、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认同意识。
2.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环境有关,应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生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素质、家庭教育方式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比如有的家长只注重物质环境、不注重心理环境,常常是批评多于表扬或是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并且教育孩子不讲方法,使得家长和学生之间出现代沟,造成沟通上的困难,进一步造成学生心理健康上的问题。应该使家长意识到改善家庭环境的重要,从而使学生有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以心理辅导为基点,发挥一线教师的热情
以心理辅导为基点,就要求发挥心理辅导教师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形成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学习,学会适应新环境。但这种有限的力量对于学生的需要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广大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对参加心理教育的热情。他们有着用自己独特方式探索得到的实际工作经验,但程度水平还参差不齐,一方面在给学生解决问题,而另一方面却又无意识地给学生制造心理困惑。因此,我们应该把他们调动起来,在教学中接受、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的潜力提倡教学民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本领;其次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掌握该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再次就是给学生自学的时间,通过自学让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自觉地应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利于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还应该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并且要寻找知识渗透点,考虑如何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通过教学计划之外时间组织学生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和兴趣。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教学活动互为补充,互相配合,都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组织融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文艺、体育、旅游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中阶段是学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其生理和心理变化都很大,思想上多种矛盾错综复杂,兴奋性和抑制性往往失去平衡,因此多种欲望和需要萌生,这一切都会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的欲望长时间受到压抑,就会形成一种挫折感,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旺盛的精力得到正当的宣泄,使其各种需要得到满足或转移,从而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或进一步恶化。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和学校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和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相互渗透,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活方式、学习环境及人际关系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发生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人日益增多。据美国心理卫生组织统计:有20%的人存在着心理障碍问题,其中青少年期为易发期、初发期或多发期。我国调查统计显示,发现有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初中、高中、大学的百分比分别为13.76%,18.79%,25.39%。此项调查还显示:心理问题的产生,农村多于城市,女生多于男生。
高中生伴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心理也逐渐向成熟过渡。伴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和学习中各种矛盾、各种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了矛盾和不适应,出现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人格形成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并且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因此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求给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1.量表介绍
采用由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并由我国华南师大心理学系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量表具有信度、效度高的优点,是测量中小学生一般性焦虑即慢性焦虑的一个较好的量表。
2.操作过程
严格按照心理测试的操作要求进行测试,对我校高一新生15个班全体学生进行了抽样测试。为了便于统计分析,从中进一步随机抽取样本417人,性别比率如下表:
三、测试结果
1.我校新生MHT测试结果概述
在本测试中,我校新生样本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有200人,占被试人数的47.96%,比率高于国内测试结果,表明我校新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予以重视。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为其学习困难和成绩不良及影响其正常发展的内部原因。
2.MHT八项内容量表的具体检出率
由于一名学生可能有一种或多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八大问题的总检出率为47.96%,由上表可以看出,八项量表内容检出率依次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本次测试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焦虑,表现为担心考试失败,担心老师提问,考试时怯场,多次学习上的经历失败和痛苦的体验后,这种焦虑会进一步增强。第二位的是过敏倾向,表现为感受性较强,对事敏感,对事担心。第三位的是身体症状,学生经常感到心跳、头痛、疲劳、失眠等身体问题,主要与学生的性格和身体有关,体质较弱的容易出现上述问题。第四位的是自责倾向,指自己责备自己的倾向,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自信心较低,做事容易失败。第五位的是对人焦虑,是指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不安和过分的紧张,这些学生往往是人际交往经验不足或是家教过于严厉,造成人际关系的难以适应。第六位的是孤独倾向,表现为不喜欢与人交往,喜欢独处,其形成与学生的性格有关,往往是由自卑和冷漠造成的。第七位的是冲动倾向,表现为自制力差。第八位是恐怖倾向,这种情况往往由于过度保护而产生的,表现为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胆怯。
3.男女学生MHT测试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女生比男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经过统计,结果差异异常显著。从测试内容发现,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于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方面。
4.城乡学生MHT测试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来自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都普遍存在相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结果差异性不大,不具有近一步研究的价值。
四、建议与对策
1.创设良好的在校环境,改善其心理状况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和智力的开发。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极其密切的,心理健康可以说是有效学习的基础,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转化差生、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在校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学习。
优良的校风、校训、教风和学风,是一个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的主导。通过校风来发挥同化作用,使新进入这个环境的学生,很快受到同化,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熏陶或感染,并较快的适应新环境,从而避免产生心理上的不适而发生心理问题。通过校风的约束作用,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学生会自觉地约束自己,自觉地维护学校的荣誉,学会自主管理。通过校风的衡量作用,使学生来认识他人、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认同意识。
2.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环境有关,应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生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素质、家庭教育方式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比如有的家长只注重物质环境、不注重心理环境,常常是批评多于表扬或是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并且教育孩子不讲方法,使得家长和学生之间出现代沟,造成沟通上的困难,进一步造成学生心理健康上的问题。应该使家长意识到改善家庭环境的重要,从而使学生有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以心理辅导为基点,发挥一线教师的热情
以心理辅导为基点,就要求发挥心理辅导教师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形成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学习,学会适应新环境。但这种有限的力量对于学生的需要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广大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对参加心理教育的热情。他们有着用自己独特方式探索得到的实际工作经验,但程度水平还参差不齐,一方面在给学生解决问题,而另一方面却又无意识地给学生制造心理困惑。因此,我们应该把他们调动起来,在教学中接受、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的潜力提倡教学民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本领;其次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掌握该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再次就是给学生自学的时间,通过自学让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自觉地应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利于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还应该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并且要寻找知识渗透点,考虑如何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通过教学计划之外时间组织学生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和兴趣。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教学活动互为补充,互相配合,都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组织融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文艺、体育、旅游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中阶段是学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其生理和心理变化都很大,思想上多种矛盾错综复杂,兴奋性和抑制性往往失去平衡,因此多种欲望和需要萌生,这一切都会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的欲望长时间受到压抑,就会形成一种挫折感,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旺盛的精力得到正当的宣泄,使其各种需要得到满足或转移,从而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或进一步恶化。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和学校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和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相互渗透,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