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迫之情溢于言表。尽管我国早在1982年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十条经济方针上就提出了转变,但过去27年在经济腾飞的同时转型却进展甚微。
如何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吴敬琏教授近年来的主要关注点。吴敬琏教授堪称呼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头号旗手,早在2005年就出版了专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而《无锡经验: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个案研究》则为深入探讨转型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案例研究。
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毋庸赘言,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转型难之症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让转型从口号变成行动。
转型究竟卡在何处?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先弄清转型的含义。简单来讲,转型就是从依靠资源投入为驱动力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以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源泉的增长。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是微观经济主体,转型当然要依赖企业的进步。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企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以低成本、低质量名闻全球。更可怕的是,这种低成本不是建构在管理效率之上,而是主要基于扭曲的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和环境价格。我们虽然积累了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说穿了只不过是牺牲自己的环境和资源为发达国家“做苦力”而已。
中国企业为何就这么不争气呢?这里面虽有中国企业历史短、企业家管理素质差等阶段性因素,但更多的是制度性问题。企业经营,其实质就是在给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通常而言,企业家谋求利润的途径无非是:1、提升管理水平,练好内功;2、依赖国内偏低的要素价格优势去参与国际竞争;3、寻租。三种方式风险、难度和收益各不相同,企业选择何种路径端赖于制度环境所提供的激励。一般而言,寻租可以快速获得高额利润,而发展中经济体往往又执法不严,更导致企业对寻租趋之若骛。我国民营企业热衷于房地产、证券市场,即是制度所创造的巨大寻租机会使然。
由此而言,消除制度环境中的负向激励,使企业把精力聚焦于管理和创新就成为转型的真正关键。但是制度环境改革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有没有动力和意愿去深化体制改革?
这正是吴敬琏教授长期忧心的所在。忧虑之一,一些从行政垄断和权力“寻租”得益的人们,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蓄意阻挠改革进程,也有意误导公众,延缓改革进程,甚至假借“改革”或“宏观调控”的名义,扩大自己的权力和腐败“寻租”的空间。在教育、证券市场、医疗等诸多领域,我们都领教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威力。
忧虑之二,当前央企依靠垄断优势所营造的虚假繁荣,使得国企改革的动力消退,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
忧虑之三,政治周期所导致的行为短期化。政治周期是客观存在,在地方政府层面表现尤为明显。为了追求政绩,地方政府官员迷恋于短期内创造巨额GDP的“招商引资”,为此不一惜牺牲环境、公平,因为这些环境等方面的成本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才能逐步呈现出来。“把问题留给明天”,这是一种可怕的扭曲性激励,
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从表面上看是企业的转型,但深层次则是如何推动从“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结”已明,“解”亦不难、关键是政府自身改革的压力和动力机制来自何方?这需要官员们来自灵魂深处的革命。
如何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吴敬琏教授近年来的主要关注点。吴敬琏教授堪称呼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头号旗手,早在2005年就出版了专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而《无锡经验: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个案研究》则为深入探讨转型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案例研究。
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毋庸赘言,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转型难之症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让转型从口号变成行动。
转型究竟卡在何处?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先弄清转型的含义。简单来讲,转型就是从依靠资源投入为驱动力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以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源泉的增长。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是微观经济主体,转型当然要依赖企业的进步。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企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以低成本、低质量名闻全球。更可怕的是,这种低成本不是建构在管理效率之上,而是主要基于扭曲的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和环境价格。我们虽然积累了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说穿了只不过是牺牲自己的环境和资源为发达国家“做苦力”而已。
中国企业为何就这么不争气呢?这里面虽有中国企业历史短、企业家管理素质差等阶段性因素,但更多的是制度性问题。企业经营,其实质就是在给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通常而言,企业家谋求利润的途径无非是:1、提升管理水平,练好内功;2、依赖国内偏低的要素价格优势去参与国际竞争;3、寻租。三种方式风险、难度和收益各不相同,企业选择何种路径端赖于制度环境所提供的激励。一般而言,寻租可以快速获得高额利润,而发展中经济体往往又执法不严,更导致企业对寻租趋之若骛。我国民营企业热衷于房地产、证券市场,即是制度所创造的巨大寻租机会使然。
由此而言,消除制度环境中的负向激励,使企业把精力聚焦于管理和创新就成为转型的真正关键。但是制度环境改革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有没有动力和意愿去深化体制改革?
这正是吴敬琏教授长期忧心的所在。忧虑之一,一些从行政垄断和权力“寻租”得益的人们,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蓄意阻挠改革进程,也有意误导公众,延缓改革进程,甚至假借“改革”或“宏观调控”的名义,扩大自己的权力和腐败“寻租”的空间。在教育、证券市场、医疗等诸多领域,我们都领教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威力。
忧虑之二,当前央企依靠垄断优势所营造的虚假繁荣,使得国企改革的动力消退,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
忧虑之三,政治周期所导致的行为短期化。政治周期是客观存在,在地方政府层面表现尤为明显。为了追求政绩,地方政府官员迷恋于短期内创造巨额GDP的“招商引资”,为此不一惜牺牲环境、公平,因为这些环境等方面的成本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才能逐步呈现出来。“把问题留给明天”,这是一种可怕的扭曲性激励,
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从表面上看是企业的转型,但深层次则是如何推动从“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结”已明,“解”亦不难、关键是政府自身改革的压力和动力机制来自何方?这需要官员们来自灵魂深处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