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账将给中国企业招来灭顶之灾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 王 冉
中国企业家中间盛行一种假账文化。相当一批企业家把用假账欺骗投资人当成非常正当、至少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有些人甚至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津津乐道在商学院EMBA班同学之间互相传授造假账的经验。据说还有一批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出来的所谓“专业人士”成立了公司,为了蝇头小利专门协助自己的客户专业造假以蒙骗资本市场和投资人。
如果这股歪风不及时刹住,中国企业家将会自掘坟墓。信用有假,引发了这场震惊全球的华尔街风暴;奶粉有假,中国的乳业版图几乎一夜之间被彻底改写;如果有一天我们中国的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落得个账目掺假的骂名,造成全世界资本(也包括中国的境内资本)对于中国企业财务数字整体不信任,那将是中国企业的灭顶之灾。
这次美国金融风暴之后,未来5年全球的资本流向将发生重大变化。全球资本会有更大的冲动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这对中国来说本来是一个重大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将可以加快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的步伐。
不过,抓住这个机遇不仅需要中国法律法规环境的改善,需要中国本土资本市场的振兴和发展,更需要中国企业、企业家群体和中介服务机构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如果我们因为账目造假而失去了全球资本对于中国企业的信任与信心,那将会比这场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不幸。
央行们开错了药方
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 陶 冬
看到一个人聚精会神地试图用一根绳子推动眼前的物体时,我们会笑他蠢。当看到各国央行做同一个动作时,我们不禁为世界金融体制捏一把汗。
10月8日,西方6大央行联手减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其他国家,也纷纷调低本国的政策利率。这是史无前例的全球同步减息,其背后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央行行动中隐隐约约透露出罕见的政策无力感。
央行们手中的弹药不多了,而且这一轮扫射基本上是无效的。在过去6个月中,他们不断通过注入流动性,把资金交到银行手中,现在又将资金成本(利率)降低。但是如果银行没有信心,不愿意将资金贷出,无论多大的流动性和多低的成本,资金还是到不了经济的另一端——企业和个人手中。央行们根本就是在用绳子推动物体,是在做无用功。
今天市场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信心。在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的时刻,减息无法恢复市场信心,也无法将钱交到急需资金的企业、个人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是制造出值得其他银行信任的交易对手,使资金周转重新启动。做到这一点,要么政府入股金融机构,以政府的资金实力化解市场对交易对手风险的疑虑。要么央行暂时充当资金市场的结算中心,每个银行直接与央行交易。
这两个方案,都是反市场原则的,同时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必有后遗症。但是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措施。对于一只脚已经跨出悬崖边缘的全球金融业来说,政府用绳子还是用棍子推动物体,是火烧眉毛的问题,是生与死的问题。
渐进改革要坚持“进”并不容易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周其仁
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的改革在策略上是渐进的,也许有点道理吧!不过渐进改革要坚持“进”并不容易。突出的就是行政权力分权后进入市场,一旦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就不容易再改了。这里的困难,不再是认识上的,或纯粹意识形态上的,而是非常坚硬的、实在的既得利益。目前的观察,凡是难度大的改革,都与此有关。
比如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最早发生,但到今天还有一些要害问题没有解决。农地农用的体制基本顺了,但是,农地一旦转为非农业用途,还是那个国家征地制度普照天下。为什么农民的土地一旦转为非农业用途,就一定要国家强制征购,然后要由政府把土地批租给市场呢?就是权力搅市场的收益太高,既得利益方绝不肯自动放弃。
毕竟改革30年了,现在凡是国家搞赔钱的,一定会改。问题是剩下的“高盈利”部分,在市场禁入或限入条件下赚取的高额利润,对国民经济整体而言究竟是什么含义?当下没人讨论这样的问题,反正有天文数字的盈利,高歌猛进,似乎只有继续做大做强这么一件事情。
价格改革究竟完成了没有?大部分价格由市场决定是事实,但一些关键的价格还是行政定价。汇率、利率、能源如油煤电,近年凡严重困扰国民经济的,看来看去都与价格机制未能发挥作用有关。经验证明,价格管制不但影响资源数量的配置,还要影响商品服务的品质。没有进一步的价格改革,很多乱象难以根除。
不必担心外资和热钱流出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赵 晓
“双顺差”几乎快成了中国国际收支的代名词,但最近,主要是八九月,资本账户连续出现负增长引起很多关注。有人据此提出要谨防出现大量外资流出造成像1997年金融危机的情况。显然,外汇流出的情况的确值得关注,但目前仍属于正常情况。
随着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减缓,以及中国劳动力、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伏在账户层面的资金转移投资方向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减少诸如此类投机热钱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有正面意义。所以只要不出现大规模实体撤资,投机热钱的流出是正常情况,或者说是政府政策导向的目的之一。
而且,在对外资流出患得患失的同时,我国反而应该主动加大直接投资。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特别是人力成本的提高,“世界工厂”的帽子自己不摘迟早也要被迫让贤。与其到时,面临大规模外资转移的阵痛,中国现行经济政策应该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引导力度。像新兴市场“VISTA”五国都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增长,政府引资政策积极等特点,中国大可开始逐渐像以前发达国家一样,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生产向东南亚逐渐转移(但中国庞大的就业人群始终是经济转型的矛盾点)。而且在前不久,印度在IMF分析中首次超过中国成为未来最适合投资的国家。
中国生产从低级到高级是条必由之路,“世界工厂”的帽子不能戴一辈子,主动开始摸索增大海外投资也许是该开始的行动。
政府应强制两巨头给民营油企留条生路
《学习时报》副编审 邓聿文
对于民营油企企图通过诉讼的方式来打破两大石油巨头对石油行业的垄断,我是不抱希望的。原因很简单,两大石油巨头的垄断乃是政府意志的产物。
民营油企的发展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民营油企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1992~1998年的6年间,一度占了全国石油流通领域的85%。1998年石油体制大调整,使原油的开发和炼油全部转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手中,民营油企更成了“没娘的孩子”,失去了与两大石油集团直属流通企业平起平坐的权利。
在这一过程中,有关部门当然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促进民营油企的发展,但在强大的垄断面前,民营油企单薄的力量是根本无法抗衡的。从民营油企的发展历程来看,总结一下,它们是毁于以下三点的:一是政策不清晰。比如,“非公有制经济36条”只是明确了民营企业可以参与,但参与的游戏规则和扮演的具体角色都不清楚,在产业政策上也遇到了障碍;二是民营油企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在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存在缺陷,把大量的精力和资金用在搞油源、买油上面,而无暇顾及改进经营管理,扩大市场占有率;三是垄断的存在。最后一点是根本的障碍。
就石油的重要性而言,一定程度的国有垄断也不是不可以。但垄断不能不顾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将民营油企“斩尽杀绝”。政府应该强制两大垄断企业为民营油企留一条生路,这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多赢的结果。而民营油企也要自强,走联合的道路,不管是跟谁,都比现在等死要好。
“新蒙昧主义”的破产
知名经济学者 向松祚
金融海啸将颠覆笼罩在世界许多人头脑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种曾经被灌输给世界人民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那种弥漫全世界的思潮或迷信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它是一种“新蒙昧主义”,也就是一种“美国什么都好”、“代表了人类历史和进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学习美国,依照美国模式来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思潮。“新蒙昧主义”在经济、金融、货币领域有什么具体表现呢?很简单,就是众所周知的“华盛顿共识”。
简而言之,华盛顿共识是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一套经济、金融和货币政策。包括:1.主张不论条件的彻底私有化,包括毫无保留和毫无限制地让外资掌控本国所有产业和企业;2.主张不论条件的资本账户自由化和完全放任资金跨境自由流动,包括对一切国际投机资金和各种对冲基金完全不加监管;3.主张绝对静态的、简单化和绝对化的所谓比较优势原理,坚决反对发展中国家发展自身的战略产业和民族产业;4.主张完全自由放任的浮动汇率体系;5.强压发展中国家尽快全面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6.肆无忌惮地发展衍生金融交易和推广所谓金融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经验本身,就是对华盛顿共识有力的驳斥。历史经验完全证明,我们有能力走出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一切形式的新蒙昧主义,同时最充分地借鉴所有国家的优秀学术文化思想。
危机对强势企业是比较好的机会
创维董事局主席兼CEO 张学斌
这轮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于我们创维而言是比较好的机会。实际上我们回顾每一次的经济危机或者是金融危机,有一批企业肯定会倒下,但是也有一批企业会起来,正像我们看到了韩国的三星集团,也是在亚洲金融风暴以后迅速成长起来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一些竞争力比较弱的企业让出的市场,会被这些强势的企业争取到,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市场这些资源最终会向一些优势企业去集中。每一次的危机或者是困难时期,往往是这种集中最容易完成的阶段。
创维的机会在哪里?第一,有一部分的企业或者是中小企业很难再坚持下去,或者是很难再继续保持原有的节奏去运营,这个时候使得很多的市场资源会让出来。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机会。所以我相信尽管彩电业是一个传统产业,但是传统产业本身有一个非常稳定、非常大的现有市场。第二,优秀的公司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因为在这种困难时期,往往资源是向优势企业集中的。第三,我相信新的技术带来的产业变化,电视技术还处在产业升级当中,平板显示技术和数字技术使得整个产业规模放大了很多,这个应该说是我们非常好的条件和机会。如果我们能够把新技术更快整合起来,能够形成有差异化的产品,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我想对于具体的某个企业来讲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还在
TCL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李东生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制造成本微薄的差异,重要的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给企业带来的困难。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外市场需求萎缩对我们影响很大。从我们整体销售情况来说,美国市场从今年五六月份开始,整个市场销售明显放缓,比市场开始预测的数据要差一些,我相信这会影响我们下半年的出口。
确立一个生产体系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不相信现在把生产体系移到越南和印度去就马上会有效果。因为产业是需要有一种完整的管理体系和供应链体系来支持的,就目前来讲,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还是存在的,我相信我们企业能够克服困难,这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提升的机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建立了很好的工业基础。因为工业产品的制造竞争力是由一个系统的能力来构成的,包括环境、工业配套能力、物流、供应链和基础设施,这些条件周边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上的。例如,中国有非常好的交通物流条件,有非常好的产业配套能力,我们拥有很好的管理人员队伍,也有训练有素的员工,这些都是今天中国面对全球竞争有利的条件。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一些完全靠劳动力成本来竞争的产业在我们经济结构中慢慢减少。这对整个中国经济来讲,也许将是健康的。■
[编辑 陈 力]
E-mail:[email protected]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 王 冉
中国企业家中间盛行一种假账文化。相当一批企业家把用假账欺骗投资人当成非常正当、至少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有些人甚至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津津乐道在商学院EMBA班同学之间互相传授造假账的经验。据说还有一批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出来的所谓“专业人士”成立了公司,为了蝇头小利专门协助自己的客户专业造假以蒙骗资本市场和投资人。
如果这股歪风不及时刹住,中国企业家将会自掘坟墓。信用有假,引发了这场震惊全球的华尔街风暴;奶粉有假,中国的乳业版图几乎一夜之间被彻底改写;如果有一天我们中国的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落得个账目掺假的骂名,造成全世界资本(也包括中国的境内资本)对于中国企业财务数字整体不信任,那将是中国企业的灭顶之灾。
这次美国金融风暴之后,未来5年全球的资本流向将发生重大变化。全球资本会有更大的冲动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这对中国来说本来是一个重大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将可以加快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的步伐。
不过,抓住这个机遇不仅需要中国法律法规环境的改善,需要中国本土资本市场的振兴和发展,更需要中国企业、企业家群体和中介服务机构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如果我们因为账目造假而失去了全球资本对于中国企业的信任与信心,那将会比这场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不幸。
央行们开错了药方
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 陶 冬
看到一个人聚精会神地试图用一根绳子推动眼前的物体时,我们会笑他蠢。当看到各国央行做同一个动作时,我们不禁为世界金融体制捏一把汗。
10月8日,西方6大央行联手减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其他国家,也纷纷调低本国的政策利率。这是史无前例的全球同步减息,其背后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央行行动中隐隐约约透露出罕见的政策无力感。
央行们手中的弹药不多了,而且这一轮扫射基本上是无效的。在过去6个月中,他们不断通过注入流动性,把资金交到银行手中,现在又将资金成本(利率)降低。但是如果银行没有信心,不愿意将资金贷出,无论多大的流动性和多低的成本,资金还是到不了经济的另一端——企业和个人手中。央行们根本就是在用绳子推动物体,是在做无用功。
今天市场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信心。在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的时刻,减息无法恢复市场信心,也无法将钱交到急需资金的企业、个人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是制造出值得其他银行信任的交易对手,使资金周转重新启动。做到这一点,要么政府入股金融机构,以政府的资金实力化解市场对交易对手风险的疑虑。要么央行暂时充当资金市场的结算中心,每个银行直接与央行交易。
这两个方案,都是反市场原则的,同时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必有后遗症。但是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措施。对于一只脚已经跨出悬崖边缘的全球金融业来说,政府用绳子还是用棍子推动物体,是火烧眉毛的问题,是生与死的问题。
渐进改革要坚持“进”并不容易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周其仁
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的改革在策略上是渐进的,也许有点道理吧!不过渐进改革要坚持“进”并不容易。突出的就是行政权力分权后进入市场,一旦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就不容易再改了。这里的困难,不再是认识上的,或纯粹意识形态上的,而是非常坚硬的、实在的既得利益。目前的观察,凡是难度大的改革,都与此有关。
比如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最早发生,但到今天还有一些要害问题没有解决。农地农用的体制基本顺了,但是,农地一旦转为非农业用途,还是那个国家征地制度普照天下。为什么农民的土地一旦转为非农业用途,就一定要国家强制征购,然后要由政府把土地批租给市场呢?就是权力搅市场的收益太高,既得利益方绝不肯自动放弃。
毕竟改革30年了,现在凡是国家搞赔钱的,一定会改。问题是剩下的“高盈利”部分,在市场禁入或限入条件下赚取的高额利润,对国民经济整体而言究竟是什么含义?当下没人讨论这样的问题,反正有天文数字的盈利,高歌猛进,似乎只有继续做大做强这么一件事情。
价格改革究竟完成了没有?大部分价格由市场决定是事实,但一些关键的价格还是行政定价。汇率、利率、能源如油煤电,近年凡严重困扰国民经济的,看来看去都与价格机制未能发挥作用有关。经验证明,价格管制不但影响资源数量的配置,还要影响商品服务的品质。没有进一步的价格改革,很多乱象难以根除。
不必担心外资和热钱流出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赵 晓
“双顺差”几乎快成了中国国际收支的代名词,但最近,主要是八九月,资本账户连续出现负增长引起很多关注。有人据此提出要谨防出现大量外资流出造成像1997年金融危机的情况。显然,外汇流出的情况的确值得关注,但目前仍属于正常情况。
随着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减缓,以及中国劳动力、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伏在账户层面的资金转移投资方向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减少诸如此类投机热钱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有正面意义。所以只要不出现大规模实体撤资,投机热钱的流出是正常情况,或者说是政府政策导向的目的之一。
而且,在对外资流出患得患失的同时,我国反而应该主动加大直接投资。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特别是人力成本的提高,“世界工厂”的帽子自己不摘迟早也要被迫让贤。与其到时,面临大规模外资转移的阵痛,中国现行经济政策应该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引导力度。像新兴市场“VISTA”五国都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增长,政府引资政策积极等特点,中国大可开始逐渐像以前发达国家一样,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生产向东南亚逐渐转移(但中国庞大的就业人群始终是经济转型的矛盾点)。而且在前不久,印度在IMF分析中首次超过中国成为未来最适合投资的国家。
中国生产从低级到高级是条必由之路,“世界工厂”的帽子不能戴一辈子,主动开始摸索增大海外投资也许是该开始的行动。
政府应强制两巨头给民营油企留条生路
《学习时报》副编审 邓聿文
对于民营油企企图通过诉讼的方式来打破两大石油巨头对石油行业的垄断,我是不抱希望的。原因很简单,两大石油巨头的垄断乃是政府意志的产物。
民营油企的发展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民营油企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1992~1998年的6年间,一度占了全国石油流通领域的85%。1998年石油体制大调整,使原油的开发和炼油全部转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手中,民营油企更成了“没娘的孩子”,失去了与两大石油集团直属流通企业平起平坐的权利。
在这一过程中,有关部门当然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促进民营油企的发展,但在强大的垄断面前,民营油企单薄的力量是根本无法抗衡的。从民营油企的发展历程来看,总结一下,它们是毁于以下三点的:一是政策不清晰。比如,“非公有制经济36条”只是明确了民营企业可以参与,但参与的游戏规则和扮演的具体角色都不清楚,在产业政策上也遇到了障碍;二是民营油企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在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存在缺陷,把大量的精力和资金用在搞油源、买油上面,而无暇顾及改进经营管理,扩大市场占有率;三是垄断的存在。最后一点是根本的障碍。
就石油的重要性而言,一定程度的国有垄断也不是不可以。但垄断不能不顾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将民营油企“斩尽杀绝”。政府应该强制两大垄断企业为民营油企留一条生路,这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多赢的结果。而民营油企也要自强,走联合的道路,不管是跟谁,都比现在等死要好。
“新蒙昧主义”的破产
知名经济学者 向松祚
金融海啸将颠覆笼罩在世界许多人头脑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种曾经被灌输给世界人民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那种弥漫全世界的思潮或迷信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它是一种“新蒙昧主义”,也就是一种“美国什么都好”、“代表了人类历史和进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学习美国,依照美国模式来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思潮。“新蒙昧主义”在经济、金融、货币领域有什么具体表现呢?很简单,就是众所周知的“华盛顿共识”。
简而言之,华盛顿共识是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一套经济、金融和货币政策。包括:1.主张不论条件的彻底私有化,包括毫无保留和毫无限制地让外资掌控本国所有产业和企业;2.主张不论条件的资本账户自由化和完全放任资金跨境自由流动,包括对一切国际投机资金和各种对冲基金完全不加监管;3.主张绝对静态的、简单化和绝对化的所谓比较优势原理,坚决反对发展中国家发展自身的战略产业和民族产业;4.主张完全自由放任的浮动汇率体系;5.强压发展中国家尽快全面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6.肆无忌惮地发展衍生金融交易和推广所谓金融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经验本身,就是对华盛顿共识有力的驳斥。历史经验完全证明,我们有能力走出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一切形式的新蒙昧主义,同时最充分地借鉴所有国家的优秀学术文化思想。
危机对强势企业是比较好的机会
创维董事局主席兼CEO 张学斌
这轮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于我们创维而言是比较好的机会。实际上我们回顾每一次的经济危机或者是金融危机,有一批企业肯定会倒下,但是也有一批企业会起来,正像我们看到了韩国的三星集团,也是在亚洲金融风暴以后迅速成长起来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一些竞争力比较弱的企业让出的市场,会被这些强势的企业争取到,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市场这些资源最终会向一些优势企业去集中。每一次的危机或者是困难时期,往往是这种集中最容易完成的阶段。
创维的机会在哪里?第一,有一部分的企业或者是中小企业很难再坚持下去,或者是很难再继续保持原有的节奏去运营,这个时候使得很多的市场资源会让出来。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机会。所以我相信尽管彩电业是一个传统产业,但是传统产业本身有一个非常稳定、非常大的现有市场。第二,优秀的公司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因为在这种困难时期,往往资源是向优势企业集中的。第三,我相信新的技术带来的产业变化,电视技术还处在产业升级当中,平板显示技术和数字技术使得整个产业规模放大了很多,这个应该说是我们非常好的条件和机会。如果我们能够把新技术更快整合起来,能够形成有差异化的产品,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我想对于具体的某个企业来讲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还在
TCL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李东生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制造成本微薄的差异,重要的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给企业带来的困难。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外市场需求萎缩对我们影响很大。从我们整体销售情况来说,美国市场从今年五六月份开始,整个市场销售明显放缓,比市场开始预测的数据要差一些,我相信这会影响我们下半年的出口。
确立一个生产体系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不相信现在把生产体系移到越南和印度去就马上会有效果。因为产业是需要有一种完整的管理体系和供应链体系来支持的,就目前来讲,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还是存在的,我相信我们企业能够克服困难,这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提升的机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建立了很好的工业基础。因为工业产品的制造竞争力是由一个系统的能力来构成的,包括环境、工业配套能力、物流、供应链和基础设施,这些条件周边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上的。例如,中国有非常好的交通物流条件,有非常好的产业配套能力,我们拥有很好的管理人员队伍,也有训练有素的员工,这些都是今天中国面对全球竞争有利的条件。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一些完全靠劳动力成本来竞争的产业在我们经济结构中慢慢减少。这对整个中国经济来讲,也许将是健康的。■
[编辑 陈 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