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资源紧缺背景下加快矿山开采、土地整理、各类基础公共设施的新建都需要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参与。本文以三峡大学为例从招生规模、基础建设及培养模式的现状为切入点,对我国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98-02
一、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陷入资源紧缺的现状,因此地质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地质工作的开展能够缓解资源短缺的现状,同时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加快矿山开采、土地整理、各类基础公共设施的新建等都需要地质工作者参与其中。本文以三峡大学为例,针对近几年地質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现状,从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出发,通过调查问卷、文献查阅等方法来收集大量资料和数据,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总结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征与主要问题,提出改进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二、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招生规模
随着三峡工程蓄水175m后,三峡建设中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工程地质问题更加复杂,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开展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的研究。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于2006年获批硕士点、2007年开始培养硕士生,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但从近几年招生人数及就读人数来看,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在逐年减少,部分学生被招收进校后因专业属艰苦行业或其他原因转换了专业,造成不同程度的专业人数的减少,培养专业人才的规模较低,若持续发展下去,可能未来地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及中高层优秀人才会急剧降低,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甚至影响国家重大基础研究的实施。
(二)基礎建设
三峡大学的实验条件、试验仪器、设备和试验场地等基本可以满足本、硕培养要求,基本能够实现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和室内实验分析。但作为地质工作者,仅局限于课堂和室内学习,很难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和热情。就三峡大学而言,目前缺乏系统的野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还存在居多实际基础建设问题。
(三)培养模式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我国目前仍为“专才型模式”,方式上是“传知型”,学制统一。应该在需要严格把关的人才培养环节上加强规范和制度的建设,杜绝各种随意性现象的出现。我国理解创新人才大多局限在主要强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培育的文化基础和教育措施;对个人品质的发展强调还不够,显得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
三、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社会层面
社会上的企业机构应该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更新实验生产设备,加大地质科技投入,从精神和物质上鼓励创新,完善地质人才激励机制。
1.加强基础培养,提升学生后劲。据统计,近几年硕士生的导师发现,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的基础及独立科研的能力逐渐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基础没有打牢和课程学得过杂,另外现在研究生招生也采取扩招政策都是影响因素。与此同时,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分配去的学生不仅实际操作能力差、并且基础知识也不牢固甚至工作态度不认真。这就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定位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注重理论基础还是注重实际应用。这就要求不同高校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以满足现代社会人才市场的不同和特殊需求。
2.培养科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果需要培养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从刚入学的新生入手。新生刚入学时,对地质工程专业不是很了解,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研究地质工程的意义以及研究手段,特别是要展示地质工程学科在人类历史进程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辉煌成果,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甚至产生不惜付出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念头。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去接触和尝试感兴趣的领域,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对本专业的科学兴趣。
(二)高校层面
1.创新改革,加快培养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根据国情,国家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针对地质勘查方面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学校和社会、地质勘查行业都需要承担相对应的职责。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积极支持地质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三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三)管理层面
1.建立“全国地学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教育部牵头,中国地调局、国土资源部、高等学校以及有关行业公司共同参加,建立“全国地学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国地学教育的发展,以解决“地质教育边缘化”问题。
2.加大地质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国家可支持地质类高校建设一批重点科学研究基地、实验室、工程中心,以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在若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质重大工程课题中突破关键技术。对地质类的重点专业建设、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建设等,予以重点倾斜。由国家人事部、国土资源部共同制订地质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的规定,加大对地勘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规划科技人才参加高层次理论研究培训。
四、结论
以三峡大学为例,基础建设及培养模式的现状为切入点,对我国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社会层面上,针对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加强基础培养,提升学生后劲;培养科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层面上,转变观念,改革模式,加快培养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同时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管理层面上,建立“全国地学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恢复原中国地质教育协会,加大地质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 參考文獻:
[1]黄雨,包扬娟,赵宪忠,杨坪.推进地质工程专业改革加快卓越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5,(1):24-27
[2]董鹏,胡咏君,李芬.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探讨[J].高校教育研究(成都),2014,(4):1-6
Analysis on the Talent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in College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ZHANG Peng1,2,LIU Chun-juan1,2,SONG Kun1,2,LIU Yi-liang1,2,DENG Mao-lin1,2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关键词: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98-02
一、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陷入资源紧缺的现状,因此地质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地质工作的开展能够缓解资源短缺的现状,同时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加快矿山开采、土地整理、各类基础公共设施的新建等都需要地质工作者参与其中。本文以三峡大学为例,针对近几年地質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现状,从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出发,通过调查问卷、文献查阅等方法来收集大量资料和数据,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总结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征与主要问题,提出改进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二、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招生规模
随着三峡工程蓄水175m后,三峡建设中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工程地质问题更加复杂,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开展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的研究。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于2006年获批硕士点、2007年开始培养硕士生,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但从近几年招生人数及就读人数来看,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在逐年减少,部分学生被招收进校后因专业属艰苦行业或其他原因转换了专业,造成不同程度的专业人数的减少,培养专业人才的规模较低,若持续发展下去,可能未来地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及中高层优秀人才会急剧降低,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甚至影响国家重大基础研究的实施。
(二)基礎建设
三峡大学的实验条件、试验仪器、设备和试验场地等基本可以满足本、硕培养要求,基本能够实现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和室内实验分析。但作为地质工作者,仅局限于课堂和室内学习,很难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和热情。就三峡大学而言,目前缺乏系统的野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还存在居多实际基础建设问题。
(三)培养模式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我国目前仍为“专才型模式”,方式上是“传知型”,学制统一。应该在需要严格把关的人才培养环节上加强规范和制度的建设,杜绝各种随意性现象的出现。我国理解创新人才大多局限在主要强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培育的文化基础和教育措施;对个人品质的发展强调还不够,显得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
三、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社会层面
社会上的企业机构应该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更新实验生产设备,加大地质科技投入,从精神和物质上鼓励创新,完善地质人才激励机制。
1.加强基础培养,提升学生后劲。据统计,近几年硕士生的导师发现,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的基础及独立科研的能力逐渐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基础没有打牢和课程学得过杂,另外现在研究生招生也采取扩招政策都是影响因素。与此同时,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分配去的学生不仅实际操作能力差、并且基础知识也不牢固甚至工作态度不认真。这就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定位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注重理论基础还是注重实际应用。这就要求不同高校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以满足现代社会人才市场的不同和特殊需求。
2.培养科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果需要培养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从刚入学的新生入手。新生刚入学时,对地质工程专业不是很了解,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研究地质工程的意义以及研究手段,特别是要展示地质工程学科在人类历史进程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辉煌成果,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甚至产生不惜付出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念头。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去接触和尝试感兴趣的领域,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对本专业的科学兴趣。
(二)高校层面
1.创新改革,加快培养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根据国情,国家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针对地质勘查方面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学校和社会、地质勘查行业都需要承担相对应的职责。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积极支持地质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三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三)管理层面
1.建立“全国地学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教育部牵头,中国地调局、国土资源部、高等学校以及有关行业公司共同参加,建立“全国地学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国地学教育的发展,以解决“地质教育边缘化”问题。
2.加大地质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国家可支持地质类高校建设一批重点科学研究基地、实验室、工程中心,以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在若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质重大工程课题中突破关键技术。对地质类的重点专业建设、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建设等,予以重点倾斜。由国家人事部、国土资源部共同制订地质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的规定,加大对地勘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规划科技人才参加高层次理论研究培训。
四、结论
以三峡大学为例,基础建设及培养模式的现状为切入点,对我国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社会层面上,针对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加强基础培养,提升学生后劲;培养科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层面上,转变观念,改革模式,加快培养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同时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管理层面上,建立“全国地学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恢复原中国地质教育协会,加大地质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 參考文獻:
[1]黄雨,包扬娟,赵宪忠,杨坪.推进地质工程专业改革加快卓越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5,(1):24-27
[2]董鹏,胡咏君,李芬.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探讨[J].高校教育研究(成都),2014,(4):1-6
Analysis on the Talent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in College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ZHANG Peng1,2,LIU Chun-juan1,2,SONG Kun1,2,LIU Yi-liang1,2,DENG Mao-lin1,2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