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校企间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务实的校企合作是推动经济建设的巨大动力。通过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发展餐饮职业教育,是解决制约云南餐饮行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文章着重从实战推进的角度逐步分析如何推进校企合作。
关键词:云南餐饮;烹饪;校企合作;实战层面
2006年以来云南的餐饮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到2009年实现了餐饮业销售总额283.3亿元,增加值130亿元,增幅达到28.4%(居全国首位)的历史佳绩。但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餐饮业人力资源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整个行业缺少规范和缺乏相关部门的指导等因素,严重束缚了餐饮业的发展,成为制约云南餐饮行业发展的瓶颈。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的批准出台,云南餐饮行业迎来了继99世博会后的又一次机遇,要把握这次机遇就必须解决从业人员素质的问题。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最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人才培养周期最短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制约云南餐饮发展的瓶颈问题,是把握这次机遇的关键。
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校企间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务实的校企合作是推动经济建设的巨大动力。但是在云南,校企合作的效果却不明显,校企合作难以达成,特别是高校与餐饮企业间的合作难以达成。
一、影响校企合作达成的因素
1.政府方面。尽管出台了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文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划分较模糊,执行起来难以贯彻落实,而云南尚没有针对校企合作的相关指导文件和保障措施。职业院校有积极性无主动权,而企业有主动权却没有积极性,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双方,在矛盾中很难达到协调一致,因此,这个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并不通畅。
2.企业方面。企业需要职业教育,也意识到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但顾虑重重。一是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培养人才费时、费力、费钱,不如直接招聘省事;即便合作也只是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对待。二是企业的老员工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此不愿意尽心指导。三是在国家还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必须承担培养技能人才的任务时,企业觉得培养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院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即便做这项工作也希望政府来为职业教育买单,以减轻企业人才资源成本。由此出现一种怪现象:一方面云南的餐饮企业不断向政府提出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职业教育的冷漠。
3.学校方面。尽管高职院校认同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最有效模式。但长期形成的学校教育模式,现行的用人机制,导致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严重缺乏创新型“双师”。校内老师,学历高、理论水平很高,实践技能差,既不能及时了解专业前沿技术,也缺乏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的能力,更缺少产品研发能力。餐饮大师都在企业,但是大师有高技术无高学历,大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是不可能得到大学教师证的。想要通过外聘的方式解决“双师”问题,但又因学校低廉的课酬,无法请到真正的大师。因此,校企合作成为理念谈的最多,推进几乎停滞的办学模式。
4.学生方面。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餐饮行业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差,对学习没有信心。因为目前校企合作的现实状况导致学生没有切合生产场景的实际能力,顶岗不顶事儿,还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因此,在校生总是以廉价劳动力的身份出现在企业,辛苦、委屈,工资待遇还不如社会招聘的员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这样的挫伤也连锁反应挫伤了学生家长,挫伤了招生的情况,形成恶性循环。
二、逐步推进校企合作的因素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把“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作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下面从实战层面,就如何通过合理的步骤推进校企合作进行分析:
第一步:与行业协会交流,确定适合双方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建立学校与企业“契约式”的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合作协议,规范双方合作行为,保障校企合作的稳定开展,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这种形式是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基本模式,属于浅层次的合作模式。
2.建立教育集团。校企双方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多层次、职业培训全方位、组织协调一体化、产教产学一体化、教学实施一盘棋的共同体,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通过企业和学校订立章程,双方形成一个新的股份合作实体的模式,校企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如四川烹专谭鱼头烹饪学校、四川烹专老转村酒店管理公司就是这种合作模式的典范。云南滇菜研发中心的建成已经走出可喜的一步。
4.举办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实现多方共赢。如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内京华世纪创业餐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实行根据企业用人情况“订单式培养”或建设企业冠名班。即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考选若干名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 6.校企联合举办设计工作室。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
7.国际合作办学。
第二步: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专业建设把脉把关
在行业协会的帮助下,校企双方联合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对餐饮技能人才的需求,由校企双方相关专业骨干人员组成,对餐饮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等进行宏观方向性指导。
第三步:企业主导课程开发,学校把关课程建设
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难度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水平不足以支持课程的学习,而是因为他们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主动探索、反思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对学习非常漠然。[1]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扬州大学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从餐饮业工作任务要求出发,探索出适合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课程模块,包括烹饪专业技能模块、餐饮管理技术模块和经营潜能发展模块,从行业适应力、社会竞争力、创新拓展力三个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见图1)[2]
云南餐饮行业可以考虑开发:
1.企业专业课程。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企业,由企业自主开发,课程内容(知识点和案例)全部来自于云南餐饮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这些课程的学习,将会使学生迅速掌握将来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是学习的重点。
2.学院课程。是从学校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挑选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按照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由合作学院负责实施。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背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好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由合作学院推荐优秀教师进行授课。
3.企业文化课程。这是指由学院和企业共同提炼开发的企业文化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加强对企业的认知,缩短将来到公司的文化认同时间,以便于学生到企业上岗以后短时间融入企业,使其进入公司之后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成长性。比如海信集团就开发了可供教学使用的18门海信文化课程。
第四步:企业专家培训教师,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
可以借鉴四川烹饪专科学校的通过举办“餐饮教育与企业发展论坛”,搭建学校与企业交流平台的方式。定期举办“云南餐饮行业教育与发展论坛”,同时开展如下活动:
1.请国内知名专家讲餐饮业发展趋势;请国内成功餐饮企业介绍成功的经验和具体操作方法;请业内一线人士介绍企业对各类餐饮人才的需求。
2.举办野生菌类、鲜花类等云南特色原料、特色菜品培训讲座。
3.聘请知名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聘请全国烹饪大师、餐饮名师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定期来校讲课或表演;聘请行业(企业)顶尖高手作为学校(事业单位)教师,做到能者为师。
4.鼓励学校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把科研、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把行业最新动态带到课堂。
通过上述活动使教师、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对餐饮人才的需求,了解餐饮人才必备的知识能力结构、技能水平、素质素养,同时了解餐饮市场变化趋势。
第五步:校企一体化实施教学,共建教学评价机制
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烹饪专业利用校内“生产—教学型”实训基地,与京华世纪酒店根据校内餐饮市场资源建立了校内京华世纪创业餐厅,[3]实现理论教室、烹饪实训室和酒店厨房一体化,烹饪理论学习和烹饪技能学习一体化;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实现校内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达到“教、学、做”一体的目标。这种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可以使“工”部分来自企业而高于企业,“学”部分也具有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高等教育的特点,这样才能高效率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云南的高职院校要逐步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完善双指导教师制度。校外指导教师对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应不低于50%;建立由学生代表、毕业生、教师、系部、企业等组成的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及时反馈、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使信息反馈系统形成闭合的环状结构。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检查、督导。
第六步: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按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共同创设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课程文化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行为等方面,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片面地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仅局限在思想教育层次和学生管理上,必须按照“职业”的要求,打破单一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学生的方式,建立围绕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进行管理的模式。
2.不能只是利用校企两种教育资源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如敬业精神、坚强意志、合作态度、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重视。
3.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两种文化的衔接口,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4.将优秀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家精神引入到校园中来,使之成为高职学院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职业”的要求搞好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由过去的侧重基础设施转变到侧重实验实训教学设备,由侧重校园环境净化、美化转变到职业化、社会化上来。
5.云南的高职院校大都是从原有的中专学校、成人学校升格为高校的,其培养目标的提高和办学层次的提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跳出原有的中专模式,及时地进行角色调整和提升。按照“高等学校”的要求打造出体现核心竞争力、品牌和自身形象的学校精神才能更好地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第七步:申请政府牵头,整合区域内的优势资源,以企业和学校为主力建立区域性研发机制
云南滇菜研发中心就是很好的例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区域经济大有关系,云南的高职院校需要紧跟地方区域经济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从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中找到办学机会点,深入挖掘、打造办学独特优势,把握住“滇菜进京”、“入沪、下南洋”的机遇,使专业对接产业,让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
三、结束语
企业和高校是社会创新系统的两大源泉,这两大创新资源在很多地方存在着互补之处。校企合作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云南高职院校只有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广泛借鉴、逐步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创造性地推动校企合作,才能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从而更好地为云南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卜雪梅.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四川烹饪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3] 马景球,黄立飞,赵立民.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11,(10).
关键词:云南餐饮;烹饪;校企合作;实战层面
2006年以来云南的餐饮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到2009年实现了餐饮业销售总额283.3亿元,增加值130亿元,增幅达到28.4%(居全国首位)的历史佳绩。但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餐饮业人力资源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整个行业缺少规范和缺乏相关部门的指导等因素,严重束缚了餐饮业的发展,成为制约云南餐饮行业发展的瓶颈。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的批准出台,云南餐饮行业迎来了继99世博会后的又一次机遇,要把握这次机遇就必须解决从业人员素质的问题。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最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人才培养周期最短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制约云南餐饮发展的瓶颈问题,是把握这次机遇的关键。
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校企间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务实的校企合作是推动经济建设的巨大动力。但是在云南,校企合作的效果却不明显,校企合作难以达成,特别是高校与餐饮企业间的合作难以达成。
一、影响校企合作达成的因素
1.政府方面。尽管出台了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文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划分较模糊,执行起来难以贯彻落实,而云南尚没有针对校企合作的相关指导文件和保障措施。职业院校有积极性无主动权,而企业有主动权却没有积极性,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双方,在矛盾中很难达到协调一致,因此,这个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并不通畅。
2.企业方面。企业需要职业教育,也意识到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但顾虑重重。一是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培养人才费时、费力、费钱,不如直接招聘省事;即便合作也只是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对待。二是企业的老员工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此不愿意尽心指导。三是在国家还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必须承担培养技能人才的任务时,企业觉得培养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院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即便做这项工作也希望政府来为职业教育买单,以减轻企业人才资源成本。由此出现一种怪现象:一方面云南的餐饮企业不断向政府提出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职业教育的冷漠。
3.学校方面。尽管高职院校认同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最有效模式。但长期形成的学校教育模式,现行的用人机制,导致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严重缺乏创新型“双师”。校内老师,学历高、理论水平很高,实践技能差,既不能及时了解专业前沿技术,也缺乏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的能力,更缺少产品研发能力。餐饮大师都在企业,但是大师有高技术无高学历,大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是不可能得到大学教师证的。想要通过外聘的方式解决“双师”问题,但又因学校低廉的课酬,无法请到真正的大师。因此,校企合作成为理念谈的最多,推进几乎停滞的办学模式。
4.学生方面。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餐饮行业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差,对学习没有信心。因为目前校企合作的现实状况导致学生没有切合生产场景的实际能力,顶岗不顶事儿,还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因此,在校生总是以廉价劳动力的身份出现在企业,辛苦、委屈,工资待遇还不如社会招聘的员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这样的挫伤也连锁反应挫伤了学生家长,挫伤了招生的情况,形成恶性循环。
二、逐步推进校企合作的因素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把“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作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下面从实战层面,就如何通过合理的步骤推进校企合作进行分析:
第一步:与行业协会交流,确定适合双方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建立学校与企业“契约式”的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合作协议,规范双方合作行为,保障校企合作的稳定开展,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这种形式是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基本模式,属于浅层次的合作模式。
2.建立教育集团。校企双方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多层次、职业培训全方位、组织协调一体化、产教产学一体化、教学实施一盘棋的共同体,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通过企业和学校订立章程,双方形成一个新的股份合作实体的模式,校企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如四川烹专谭鱼头烹饪学校、四川烹专老转村酒店管理公司就是这种合作模式的典范。云南滇菜研发中心的建成已经走出可喜的一步。
4.举办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实现多方共赢。如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内京华世纪创业餐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实行根据企业用人情况“订单式培养”或建设企业冠名班。即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考选若干名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 6.校企联合举办设计工作室。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
7.国际合作办学。
第二步: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专业建设把脉把关
在行业协会的帮助下,校企双方联合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对餐饮技能人才的需求,由校企双方相关专业骨干人员组成,对餐饮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等进行宏观方向性指导。
第三步:企业主导课程开发,学校把关课程建设
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难度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水平不足以支持课程的学习,而是因为他们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主动探索、反思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对学习非常漠然。[1]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扬州大学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从餐饮业工作任务要求出发,探索出适合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课程模块,包括烹饪专业技能模块、餐饮管理技术模块和经营潜能发展模块,从行业适应力、社会竞争力、创新拓展力三个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见图1)[2]
云南餐饮行业可以考虑开发:
1.企业专业课程。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企业,由企业自主开发,课程内容(知识点和案例)全部来自于云南餐饮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这些课程的学习,将会使学生迅速掌握将来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是学习的重点。
2.学院课程。是从学校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挑选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按照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由合作学院负责实施。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背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好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由合作学院推荐优秀教师进行授课。
3.企业文化课程。这是指由学院和企业共同提炼开发的企业文化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加强对企业的认知,缩短将来到公司的文化认同时间,以便于学生到企业上岗以后短时间融入企业,使其进入公司之后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成长性。比如海信集团就开发了可供教学使用的18门海信文化课程。
第四步:企业专家培训教师,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
可以借鉴四川烹饪专科学校的通过举办“餐饮教育与企业发展论坛”,搭建学校与企业交流平台的方式。定期举办“云南餐饮行业教育与发展论坛”,同时开展如下活动:
1.请国内知名专家讲餐饮业发展趋势;请国内成功餐饮企业介绍成功的经验和具体操作方法;请业内一线人士介绍企业对各类餐饮人才的需求。
2.举办野生菌类、鲜花类等云南特色原料、特色菜品培训讲座。
3.聘请知名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聘请全国烹饪大师、餐饮名师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定期来校讲课或表演;聘请行业(企业)顶尖高手作为学校(事业单位)教师,做到能者为师。
4.鼓励学校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把科研、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把行业最新动态带到课堂。
通过上述活动使教师、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对餐饮人才的需求,了解餐饮人才必备的知识能力结构、技能水平、素质素养,同时了解餐饮市场变化趋势。
第五步:校企一体化实施教学,共建教学评价机制
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烹饪专业利用校内“生产—教学型”实训基地,与京华世纪酒店根据校内餐饮市场资源建立了校内京华世纪创业餐厅,[3]实现理论教室、烹饪实训室和酒店厨房一体化,烹饪理论学习和烹饪技能学习一体化;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实现校内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达到“教、学、做”一体的目标。这种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可以使“工”部分来自企业而高于企业,“学”部分也具有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高等教育的特点,这样才能高效率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云南的高职院校要逐步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完善双指导教师制度。校外指导教师对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应不低于50%;建立由学生代表、毕业生、教师、系部、企业等组成的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及时反馈、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使信息反馈系统形成闭合的环状结构。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检查、督导。
第六步: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按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共同创设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课程文化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行为等方面,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片面地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仅局限在思想教育层次和学生管理上,必须按照“职业”的要求,打破单一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学生的方式,建立围绕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进行管理的模式。
2.不能只是利用校企两种教育资源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如敬业精神、坚强意志、合作态度、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重视。
3.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两种文化的衔接口,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4.将优秀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家精神引入到校园中来,使之成为高职学院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职业”的要求搞好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由过去的侧重基础设施转变到侧重实验实训教学设备,由侧重校园环境净化、美化转变到职业化、社会化上来。
5.云南的高职院校大都是从原有的中专学校、成人学校升格为高校的,其培养目标的提高和办学层次的提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跳出原有的中专模式,及时地进行角色调整和提升。按照“高等学校”的要求打造出体现核心竞争力、品牌和自身形象的学校精神才能更好地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第七步:申请政府牵头,整合区域内的优势资源,以企业和学校为主力建立区域性研发机制
云南滇菜研发中心就是很好的例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区域经济大有关系,云南的高职院校需要紧跟地方区域经济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从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中找到办学机会点,深入挖掘、打造办学独特优势,把握住“滇菜进京”、“入沪、下南洋”的机遇,使专业对接产业,让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
三、结束语
企业和高校是社会创新系统的两大源泉,这两大创新资源在很多地方存在着互补之处。校企合作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云南高职院校只有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广泛借鉴、逐步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创造性地推动校企合作,才能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从而更好地为云南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卜雪梅.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四川烹饪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3] 马景球,黄立飞,赵立民.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