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与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但并不是简单的二元作用关系。对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来说,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或限制其自身健康发展的并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根植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文化传统。因此,本文应用分析教育哲学研究的方法,重建职业教育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范式,着重说明文化传统制约下的职业教育对我国文化的选择,以及文化传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调适。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文化传统 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62-03
职业教育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职业教育诞生于工业化的社会大生产,由于产业革命的推动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职业教育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人类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因此人们往往习惯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职业教育,来研究其价值和作用。但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并不符合经济研究的范式,有自己的特色,很多的问题并不能单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揭示。因而,从文化角度特别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进行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而,探寻文化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深刻的内在联系,寻找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方向。
一、文化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本质
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职业教育,首先必须把握文化的概念,但“适用于一切学科的文化概念是不存在的,文化的概念是依据于特定的学科或研究主题的。”无论是英美的实证社会学传统那样从形态学、模式论和结构论的观点来看待文化,或是德国的思辨历史哲学传统那样从发展性和动态性来看待文化都过于片面。“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断面总是表现为物质化或形态化的形式,即表现为特定历史时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因此,我们在理解文化概念的时候,就必须同时兼顾到两种哲学传统的观点,既要把握文化的本质,又要注重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
要把握文化的本质,就必须将其同人和劳动联系起来,人是通过劳动而创造文化的。劳动所创造的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人在创造这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过程中也创造着自身,丰富着自己本身的力量和发展着自身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因此,文化的本质即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和形成的原因”。人通过劳动创造了文化、创造了人——发展了的人。但是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便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的力量,成为人从事新的文化创造的制约因素,形成了人与文化的矛盾。而造成这种矛盾关系的并不仅仅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主要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的特殊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在起作用。因为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把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传承下来,使人类文化不致中断,并使其作为人们从事新的文化创造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又使人简捷地获得前人的文化成果,发展人的文化创造力。这就是说,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教育,便不会形成文化与人的矛盾,也不会实现文化与人的统一。因此,“文化—人—教育”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对文化的选择都是通过人为纽带的,因而教育与文化并不是直接作用的关系,教育是在文化与人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起作用。
对于职业教育更是如此。職业教育根植于技术哲学,不仅具有教育属性还具有职业属性,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构成教育和文化之间矛盾的因素之一,也是构成技术文化和教育之间矛盾的主要因素,而其作用的展现正是通过对人的影响得以实现的。技术文化对人的深刻影响不仅会限制技术水平的发展,也会限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人的强力作用不仅会促进技术的提升,也会影响技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文化视野下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传承和创造技术文化,促进人的技术技能提升。
二、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的相互作用
很多人将影响和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因素归结为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种认识中,中国传统文化一语的核心是文化,认为文化造成了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影响,但文化并不能直接对教育造成影响,而是通过对人的作用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具体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对职业教育产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认可和对技术技能型工作的关注和理解等。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庄锡昌等认为:“文化的基本的核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即从历史上得到并选择)的思想,一是与他们有关的价值。”那么,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到底是文化中的传统还是其价值呢?(此处,“价值”并不是指经济学领域的劳动价值或商品价值,而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观”中的价值。)人创造自我世界的一切发展即有价值,价值的核心本质内涵是自由人。所以,文化中的“价值”的核心是人,只能产生对人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的结果也只能限定在人的主观世界中,对社会整体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不同人对价值的主观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影响职业教育的应是文化中内涵的人民选择的文化传统。
在文化传统这个术语中,传统是个中心词,文化是用来限定传统的,即传统是表述某种事物的概念,而不是用来表达时间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传统是指在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作为历史遗产代代传递、积累保存下来,直到现在还在产生影响的文化特质、文化模式和文化要素的结合体。这种传统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文化传统强调的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是活在现实中的文化,具有动态流向。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指出:“它(传统)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无论长短——才能成为传统。”文化传统当然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中,但它更多的是指这些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它们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正如斯宾格勒所说:“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的制约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
(一)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教育是一种传承与延续文化的活动,文化传统作为人类创造所有文化成果中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的精粹,必然要对教育活动及其活动传统的形成产生显著的作用。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传统影响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独特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行为规范与思维方式,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从广义上说,中国文化传统不但包括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并以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政治、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还包括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追求。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重视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轻视主体对物质世界的探求。我国的教育传统是依靠道德的完善使人在社会生活、政治活动诸领域实现自己的主体价值,有才无德是决然难以被接受的。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也就更多地注重于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对职业的归属感。因此,职业教育本应拥有的实利性的价值追求在我国是没有的。
我国传统教育奉行“文以载道”,极少涉及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至多只是按照“技进于道”的文化观念教育学生从自然现象与规律中悟出人生之道,而“技”本身不足为道,是“奇技淫巧”。因此,我国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土壤是没有的,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完全是照搬西方学制的产物。假使中国没有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一直维系着自身的发展,也不可能从本土诞生出以技艺发展和价值追求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的。
2.文化传统决定职业教育的内容。一定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一定的文化基础,而一定文化基础又决定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科学技术知识和经济价值追求是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道”与“术”本来就是相互独立的范畴,“道”中不包括“术”的成分,这样“道”才可以“驭术”。因此传统教育观念重视文化历史和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而轻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从汉代的取士制度到隋唐的科举制度,都是注重道德伦理和法律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忽略了科学技术和实际操作。职业教育的内容仍深受这种理念的影响,侧重于向学生传授理论的东西,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操作技能的培养,而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恰恰就是其职业性和实践性。
3.文化传统限定职业教育的方式。中国文化传统中蕴含的思维更多地涉及精神层面的抽象,而不注重那些形式逻辑的辩论。因此,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思维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式思维,它倾向于对感性经验作抽象的整体把握,而不是对经验事实作具体的概念分析;它重视对感性经验的直接超越,因而缺少概念的确定性和明晰性,强调直觉思维而不善逻辑性的思维操作。而职业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技术技能教育,以实践性操作为主,强调的恰恰是逻辑性的思维操作,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不能充分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也来源于此。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其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及个性发展等方面都打着我国文化传统的烙印。
4.文化传统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中国的文化传统更多的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通过各种选拔性的考试进行筛选,把人们分配到不同等级的学校、单位甚至赋予不同的社会地位。“学而优则仕”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通常把科学家、企业家、高级干部、工程师、教授以及医生等称为“人才”,是“劳心”之人;而把普通工人、农民以及营业员等称为“劳动力”,是“劳力”之人。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也常以学历、文凭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标准,由于学历、文凭的标准要求较高,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参与竞聘时,往往连竞聘工作岗位的“入门证”都难以取得。因此,社会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院校的生源,从而影响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文化传统通过作用于人来间接影响教育,教育并不选择和传播文化传统,而是继承了文化的价值,选择并传播创新过了的新的文化。这一切都是通过对人的教育而实现的。一方面,教育使人适应文化,使人得到发展,又使文化适应人,使之不至于成为人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教育所培养的人,又创造出更复杂、更高深的文化成果。教育实现了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即用文化完善人,又通过人来丰富文化,从而发展了文化与人的内涵。职业教育根植于技术哲学与技术文化,它使人适应的是实用性的技术文化,发展人的技能水平;同时,又使人通过自身的技术技能创造出新的技术,发展新的技能,更新技術文化。职业教育对文化的具体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选择和批判;传承和传播;适应和创新。
1.职业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批判。文化选择是文化变迁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表现为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职业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应是技术性的、实用性的、功利性的;与之对比,普通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经验性的、理论性的、非功利性的。简单地说,技术的发展是先有需求再有创新,科学的发展是先有研究再有应用。文化批判则是职业教育按照自身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性或否定性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职业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批判不仅能够增强技术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而且能够设立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前提。由于在中国本土并没有诞生自己的职业教育,就缺失了职业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和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完全是“道”的世界,“术”为末次,这样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就是由于职业教育的缺位造成的。技术、实用、功利以至经济思想在我国及其匮乏,严重制约着社会发展。
2.职业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形成与该地区、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鲁迅所分析的:“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职业教育在传递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功能和内容选择的基本认识,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不同形态及其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不同发展。职业教育在传承文化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复制,它可以结合现实和社会需求使文化增殖并加以传播,特别是职业教育对技术文化传播和改造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3.职业教育对文化的适应和创新。职业教育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适应,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是发展过程中的动态适应。就目标意义的适应来说,它是社会文化发展所要求的,也是职业教育所力求达到的,并且在达到阶段性的适应目标后又在新的基础上产生不适应;就作为过程意义的适应来说,在某一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差”,即职业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在社会文化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类教育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创造功能,特别是高等教育创造高层次深含义的科学文化的作用是无法被取代的。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科学技术,但科学是根植于学术体系的,科学的发展是不能发展技术文化的;而技术是根植于工作体系的,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繁荣和促进社会文化的实用性,为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中国今天的文化同历史上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在人们的思维中仍然残留有文化传统中重伦理、轻自然的习惯,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民众轻视甚至鄙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心理还很普遍。所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其涉及深层的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尤伟,刘玉杰.论传统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冲突[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2-23.
[4]陈新文.文化传递与职业教育发展[J].职教论坛,2007(9):7-9.
[5]彭红斌.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1(11):38-39.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文化传统 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62-03
职业教育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职业教育诞生于工业化的社会大生产,由于产业革命的推动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职业教育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人类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因此人们往往习惯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职业教育,来研究其价值和作用。但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并不符合经济研究的范式,有自己的特色,很多的问题并不能单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揭示。因而,从文化角度特别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进行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而,探寻文化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深刻的内在联系,寻找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方向。
一、文化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本质
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职业教育,首先必须把握文化的概念,但“适用于一切学科的文化概念是不存在的,文化的概念是依据于特定的学科或研究主题的。”无论是英美的实证社会学传统那样从形态学、模式论和结构论的观点来看待文化,或是德国的思辨历史哲学传统那样从发展性和动态性来看待文化都过于片面。“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断面总是表现为物质化或形态化的形式,即表现为特定历史时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因此,我们在理解文化概念的时候,就必须同时兼顾到两种哲学传统的观点,既要把握文化的本质,又要注重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
要把握文化的本质,就必须将其同人和劳动联系起来,人是通过劳动而创造文化的。劳动所创造的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人在创造这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过程中也创造着自身,丰富着自己本身的力量和发展着自身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因此,文化的本质即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和形成的原因”。人通过劳动创造了文化、创造了人——发展了的人。但是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便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的力量,成为人从事新的文化创造的制约因素,形成了人与文化的矛盾。而造成这种矛盾关系的并不仅仅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主要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的特殊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在起作用。因为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把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传承下来,使人类文化不致中断,并使其作为人们从事新的文化创造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又使人简捷地获得前人的文化成果,发展人的文化创造力。这就是说,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教育,便不会形成文化与人的矛盾,也不会实现文化与人的统一。因此,“文化—人—教育”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对文化的选择都是通过人为纽带的,因而教育与文化并不是直接作用的关系,教育是在文化与人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起作用。
对于职业教育更是如此。職业教育根植于技术哲学,不仅具有教育属性还具有职业属性,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构成教育和文化之间矛盾的因素之一,也是构成技术文化和教育之间矛盾的主要因素,而其作用的展现正是通过对人的影响得以实现的。技术文化对人的深刻影响不仅会限制技术水平的发展,也会限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人的强力作用不仅会促进技术的提升,也会影响技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文化视野下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传承和创造技术文化,促进人的技术技能提升。
二、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的相互作用
很多人将影响和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因素归结为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种认识中,中国传统文化一语的核心是文化,认为文化造成了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影响,但文化并不能直接对教育造成影响,而是通过对人的作用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具体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对职业教育产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认可和对技术技能型工作的关注和理解等。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庄锡昌等认为:“文化的基本的核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即从历史上得到并选择)的思想,一是与他们有关的价值。”那么,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到底是文化中的传统还是其价值呢?(此处,“价值”并不是指经济学领域的劳动价值或商品价值,而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观”中的价值。)人创造自我世界的一切发展即有价值,价值的核心本质内涵是自由人。所以,文化中的“价值”的核心是人,只能产生对人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的结果也只能限定在人的主观世界中,对社会整体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不同人对价值的主观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影响职业教育的应是文化中内涵的人民选择的文化传统。
在文化传统这个术语中,传统是个中心词,文化是用来限定传统的,即传统是表述某种事物的概念,而不是用来表达时间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传统是指在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作为历史遗产代代传递、积累保存下来,直到现在还在产生影响的文化特质、文化模式和文化要素的结合体。这种传统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文化传统强调的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是活在现实中的文化,具有动态流向。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指出:“它(传统)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无论长短——才能成为传统。”文化传统当然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中,但它更多的是指这些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它们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正如斯宾格勒所说:“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的制约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
(一)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教育是一种传承与延续文化的活动,文化传统作为人类创造所有文化成果中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的精粹,必然要对教育活动及其活动传统的形成产生显著的作用。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传统影响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独特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行为规范与思维方式,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从广义上说,中国文化传统不但包括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并以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政治、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还包括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追求。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重视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轻视主体对物质世界的探求。我国的教育传统是依靠道德的完善使人在社会生活、政治活动诸领域实现自己的主体价值,有才无德是决然难以被接受的。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也就更多地注重于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对职业的归属感。因此,职业教育本应拥有的实利性的价值追求在我国是没有的。
我国传统教育奉行“文以载道”,极少涉及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至多只是按照“技进于道”的文化观念教育学生从自然现象与规律中悟出人生之道,而“技”本身不足为道,是“奇技淫巧”。因此,我国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土壤是没有的,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完全是照搬西方学制的产物。假使中国没有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一直维系着自身的发展,也不可能从本土诞生出以技艺发展和价值追求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的。
2.文化传统决定职业教育的内容。一定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一定的文化基础,而一定文化基础又决定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科学技术知识和经济价值追求是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道”与“术”本来就是相互独立的范畴,“道”中不包括“术”的成分,这样“道”才可以“驭术”。因此传统教育观念重视文化历史和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而轻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从汉代的取士制度到隋唐的科举制度,都是注重道德伦理和法律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忽略了科学技术和实际操作。职业教育的内容仍深受这种理念的影响,侧重于向学生传授理论的东西,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操作技能的培养,而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恰恰就是其职业性和实践性。
3.文化传统限定职业教育的方式。中国文化传统中蕴含的思维更多地涉及精神层面的抽象,而不注重那些形式逻辑的辩论。因此,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思维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式思维,它倾向于对感性经验作抽象的整体把握,而不是对经验事实作具体的概念分析;它重视对感性经验的直接超越,因而缺少概念的确定性和明晰性,强调直觉思维而不善逻辑性的思维操作。而职业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技术技能教育,以实践性操作为主,强调的恰恰是逻辑性的思维操作,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不能充分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也来源于此。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其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及个性发展等方面都打着我国文化传统的烙印。
4.文化传统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中国的文化传统更多的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通过各种选拔性的考试进行筛选,把人们分配到不同等级的学校、单位甚至赋予不同的社会地位。“学而优则仕”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通常把科学家、企业家、高级干部、工程师、教授以及医生等称为“人才”,是“劳心”之人;而把普通工人、农民以及营业员等称为“劳动力”,是“劳力”之人。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也常以学历、文凭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标准,由于学历、文凭的标准要求较高,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参与竞聘时,往往连竞聘工作岗位的“入门证”都难以取得。因此,社会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院校的生源,从而影响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文化传统通过作用于人来间接影响教育,教育并不选择和传播文化传统,而是继承了文化的价值,选择并传播创新过了的新的文化。这一切都是通过对人的教育而实现的。一方面,教育使人适应文化,使人得到发展,又使文化适应人,使之不至于成为人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教育所培养的人,又创造出更复杂、更高深的文化成果。教育实现了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即用文化完善人,又通过人来丰富文化,从而发展了文化与人的内涵。职业教育根植于技术哲学与技术文化,它使人适应的是实用性的技术文化,发展人的技能水平;同时,又使人通过自身的技术技能创造出新的技术,发展新的技能,更新技術文化。职业教育对文化的具体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选择和批判;传承和传播;适应和创新。
1.职业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批判。文化选择是文化变迁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表现为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职业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应是技术性的、实用性的、功利性的;与之对比,普通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经验性的、理论性的、非功利性的。简单地说,技术的发展是先有需求再有创新,科学的发展是先有研究再有应用。文化批判则是职业教育按照自身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性或否定性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职业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批判不仅能够增强技术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而且能够设立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前提。由于在中国本土并没有诞生自己的职业教育,就缺失了职业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和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完全是“道”的世界,“术”为末次,这样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就是由于职业教育的缺位造成的。技术、实用、功利以至经济思想在我国及其匮乏,严重制约着社会发展。
2.职业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形成与该地区、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鲁迅所分析的:“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职业教育在传递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功能和内容选择的基本认识,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不同形态及其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不同发展。职业教育在传承文化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复制,它可以结合现实和社会需求使文化增殖并加以传播,特别是职业教育对技术文化传播和改造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3.职业教育对文化的适应和创新。职业教育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适应,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是发展过程中的动态适应。就目标意义的适应来说,它是社会文化发展所要求的,也是职业教育所力求达到的,并且在达到阶段性的适应目标后又在新的基础上产生不适应;就作为过程意义的适应来说,在某一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差”,即职业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在社会文化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类教育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创造功能,特别是高等教育创造高层次深含义的科学文化的作用是无法被取代的。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科学技术,但科学是根植于学术体系的,科学的发展是不能发展技术文化的;而技术是根植于工作体系的,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繁荣和促进社会文化的实用性,为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中国今天的文化同历史上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在人们的思维中仍然残留有文化传统中重伦理、轻自然的习惯,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民众轻视甚至鄙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心理还很普遍。所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其涉及深层的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尤伟,刘玉杰.论传统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冲突[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2-23.
[4]陈新文.文化传递与职业教育发展[J].职教论坛,2007(9):7-9.
[5]彭红斌.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1(1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