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串教学答网友问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q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把成语编成语串让学生“读读背背”,实践证明这种练习形式是很好的,学生很感兴趣。可是我们也发现,有的语串编人了比较生僻的成语,有的连我也没见过,问别的老师,他们也说没见过。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书面语言,这些成语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学了用不上,学了又能有多大意义呢?成语积累的目的是为学生今后说话、写作提供更丰富的语汇,既然是积累,为什么不找些比较常用的成语呢?
  答:你的意见提得好!的确是这样,有时为了语义的连贯,或为了凑韵脚,不得不用上一些比较生僻的成语。你说得很对,“成语积累的目的是为学生今后说话、写作提供更丰富的语汇”。学了用不上,或使用频率不高,积累的意义就不大。今后修订教材,我们打算将这些比较生僻的成语删掉。
  有些成语,限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累,暂时可能用不上,但从长远来看,却是经常要用到的,这样的成语还是需要及早积累的。因为我们让孩子积累成语,是要让他一辈子有用,而不是仅仅满足眼前的需要。大量研究表明:儿童习得某种语言知识的年龄与语言水平呈正相关——习得越早,语言水平越高。
  还有一层考虑,成语的文化含量较大,是汉语中的精华,启功先生说成语是汉语言中的“集成块”,是很有道理的。如“莘莘学子,立雪求道,春风化雨/孺子可教”,就包含了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经常读读语串,铢积寸累,耳濡目染,儿童的文化积淀就会日趋丰厚。从某种意义上说,丰厚的文化积淀也是儿童今后学习语文、乃至做人的重要根底。
  问:记得你过去批评过,有的老师教语串,方法不科学,既不让学生读,也不让学生背,只是布置学生课外查查成语词典,并将上面的解释抄在书上完事。我认为,不好说某种教学的方法好,某种教学的方法不好。教师应该有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教学策略的自由。“课标”上不也是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吗?
  答:语串该怎么教,教师固然有选择教学策略的自由,但有一点却是应当共同遵守的,这就是要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和语言发展的规律。
  我们在编写语串时,其实是同时考虑到儿童的学习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的。
  儿童是怎么理解一个词语的呢?从实质上说,是儿童在长期的言语交往过程中,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在自己脑海中建立起对象的言语形式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由此,我们便不难看出,所谓词义,其实就是联系言语对象和生活底蕴的一个中介。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就是讲了这么一个道理。什么是“骄阳似火”?爸爸说:“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对象的言语形式就是“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就是与“骄阳似火”这一言语形式相对应的本然生活情景。二者在聪聪的头脑里建立起了联系,他就初步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如果聪聪以后再读到“骄阳似火”。他的头脑里肯定会浮现出烈日当空,把树叶都晒蔫了的情景。再比如说,你问幼儿园的孩子,什么是勇敢?他们会告诉你,勇敢就是打针不哭。因为孩子在打针时,老师会在旁边鼓励孩子:你没有哭。真勇敢!在孩子的心目中,勇敢是跟打针不哭这件事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儿童对一个词语的理解,不是靠定义来支撑,而是靠相关的表象、事件来支撑。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形成了这么一个编写思路,就是借课文内容或儿童的生活体验来帮助他们理解成语。如二年级下册“练习4”的语串是“舐犊之爱,乌鸟私情/天伦之乐/其乐无穷”。为什么安排这几个成语?因为儿童在本单元刚刚学过《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木兰从军》等课文,这几课都是有关亲情的,意在依托这几个故事让儿童理解这个语串。学生只要想一想母亲是怎样连夜为出远门的儿子缝补衣服的,就能体会到什么是“舐犊之爱”;只要联系一下沉香救母、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能知道什么是“乌鸟私情”。
  有的老师不了解编写意图,在教语串的时候,不是将语串看成一个整体,结合有关的课文去理解,而是要他们查成语词典,死抄定义,这就跟编写的本意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
  问:《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强调语言积累,所以我是很重视语串教学的,在这上面没少下力气。可是,据我观察,学生学了成语,不久就遗忘了,这对学生来说,又有多大意义呢?
  答:其实这反映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儿童学成语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学了又忘了,很正常。——其实不光是学成语,儿童识字、学词不都有回生的问题吗?经过反复地见面,儿童还是比较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生字词。教儿童学语串,就是要让他们在初步理解(注意:是“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烂熟于胸,先储存起来。学过不久又忘了,这也不要紧。在以后的阅读和言语交往活动中。这些成语会多次见面,见了面就又回忆起来。见面多了,就不会忘记了,对这些成语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这就叫做“先吞噬,后反刍”。
  问:既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挥教材的优势,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怎么才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答:记得《克雷洛夫寓言》里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天鹅、梭鱼、大虾共拉一辆车,尽管大家都很卖力,但由于拉的方向各不相同,形不成合力,车子还是一动不动。要用好教材,也存在编者和教者相互默契、形成合力的问题。只有把课本编写的意图吃透了,才能选择符合儿童学习心理和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策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者和编者形成了默契,形成了合力,才能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优势。
  当然,也不是说教师要一味遵循课本,唯编写意图是从,一点也动不得。相反,我们倒是期望老师们在此基础上再“冒高”,能对教材有所突破。最近,我在“凤凰语文网”上看了“hejinzhong”发的一份帖子《我的学生是这样学成语的》就很受启发。这位老师教语串很有创造性,其做法是,将一个语串中的成语,串成一个小故事。有了故事的线索,学生不仅能记住语串中的成语,而且能借助语境来理解成语。举例来说,如二下“练习1”中的语串“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就可以这么串连:春节到了,小芳家门前挂上了大红灯笼,门上悬挂着彩球、彩带(张灯结彩)。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有说有笑,充满了欢乐气氛(欢聚一堂)。小芳从电视上看到,不光是我们祖国,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在欢度春节(普天同庆)。他们有的跑旱船,有的舞狮子,高兴得合不拢嘴(喜气洋洋)。
  如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值得提倡。这就不仅是形成了合力,而且是给车子装上了引擎,使车子跑得更快一些。(本文2003年11月完稿,原载《张庆文集》第1卷,第164-167页)
其他文献
一堂生动活泼、气氛活跃的课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发散、想象丰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认为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就有可能激活语文课堂。  一、利用电教媒体营造氛围  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还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讲《长江之歌》一课时,可课前播放激昂高亢的《长江之歌》;学习《二泉映月》一课时,
期刊
【课例】《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这三个事例,发现介绍的三个不同的人身上却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是什么特点?  生: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有人说,用不同的事例写出了相同的特点,何必要举三个例子,一个就够了。你认为呢?  生:三个例子,是多一点,但更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除了数量上的优势,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请同学们参阅自己搜集的资料,结合这三位名人的成长经历,细细比较一
期刊
苏教版二上每篇阅读课文后面,都有“读读,抄抄,再听写”的作业练习,这样做不仅要让学生敏于听辨字音、快速明晰字形、正确熟练地听写词语,更重要的是有计划地将这些词语融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提升词语教学的整体效益。下面例举《夕阳真美》一课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我们先复习词语。(出示课后练习第3题词语,生自主认读、检查认读、开火车认读)  师:很好,每个词都读得正确、熟练了。请自选三个词,串成
期刊
一、词语组块,感知诗意  1.复习词语  暮春三月黄鹤楼孟浩然李白  杨柳依依飞檐凌空誉满天下饯行  繁花似锦俯临长江令人敬仰脍炙人口  2.请选用上面的词语,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谁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一遍。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点、敏感点。《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美、景关、情深的文章,因此,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精选文中词语,并按块重组,每组围绕一个意思,学生
期刊
问题——这样导行吗  最近整理听课笔记,看到了一则教学札记记录了这样三个教例:  1.这样导问启迪学生思维了吗?  教学《爱之链》一课,教师一连串地问:老妇人的车在这样的环境中抛锚了,内心会怎么想?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还有哪些词句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说说带给你的感受,老妇人凭什么确定店主就是需要帮助的人?读读女店主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补充女店主的话吗?(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看似活动,实则
期刊
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蔡利萍老师: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客体的交往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新课改要求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关系,提倡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课程的主动学习者、发展者,是课程学习的主人,这也是课堂转型的一种标志。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加强对个别学生的了解,充分认识本班
期刊
元日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谣里的年俗  有一首《老北京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x iu),大年初一满街走。而老南京的习俗是: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有一首琅琅上口的
期刊
一教《金子》:忠实执行者  1998年,那时的语文教学,提倡淡化篇章训练,突出词句品味,因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彼得·弗雷特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1)“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他们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结果,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听说”“无意”有很大的偶然性,淘金者这种不劳而获的心理必然导致失败,这是从反面说明“
期刊
当下中国的老师和学生最缺什么?  可以说什么都缺,但最缺的是自由。  不少老师只能按学校规定的程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既没有选择教材的自由,也没有决定考试的权利,甚至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都必须年级统一。教师就如同工厂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一切必须按章办事,不可越雷池半步。  不少学生只能按学校和老师制定的游戏规则学习和活动,既没有选择学什么的权利,也没有决定不学什么的可能。具有不同天赋和不同需要的学生学
期刊
一、读,对照明诗意  【多媒体一:《烟花三月》】  1.我们刚刚欣赏的曲子是——《烟花三月》。一曲《烟花三月》让你想起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份回忆读课题,请读出满心的离愁,读出绵长的别绪。  2.而这离愁,这别绪,全都融入了——【多媒体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趣读诗文。同学们,读古诗要学古人。古人吟诗,要读出诗韵,有节奏,喜欢低低吟哦,如痴如醉。  4.诗文对照诗意。  (1)都说“书
期刊